貢氏起源及歷史

貢姓圖騰_貢氏圖騰

貢姓圖騰(貢氏圖騰)

    姓氏名。一說起源於端木氏,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後代,一說得姓始祖。我國的貢氏家族和端木、端氏等姓,最初都是發源在這裡。望族居廣平郡(今河北省雞澤縣一帶),故貢氏後人奉子貢為貢姓的得姓始祖。貢姓名人主要有貢禹、貢奎等人。
姓氏源流
貢(Gòng 貢)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起源於端木氏,是孔子的弟子子貢的後代。子貢本名端木賜,字子貢,春秋時期衛國人,他曾經擔任過魯國的宰相,善於辭令,精明能幹。其家族昌盛,子貢九世孫端木武因為避焚書坑儒之禍,隱居於齊,改姓貢,世代相傳,成為今天貢姓的起源。另有一部分人以父字為姓,姓端木。   
得姓始祖

    子貢。據《元和姓纂》指出,貢的祖先是仲尼弟子端木賜,他的後代以其字“子貢”為氏。”這在《姓氏急就篇》一書中也有類似的說法。據《元和姓纂》考證,端木這個複姓也是源自端木賜。姓貢和端木的中國人,儘管姓氏不同,但追本溯源,本是同宗而不同姓的一家人,統統都是子貢的後裔。根據史書的記載,子貢是春秋時期的衛國人,歷史上的衛國,在今河南、河北一帶。
遷徙分佈
    (缺)貢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候,孔子有一個很有名的弟子叫作端木賜,字子貢,是衛國人。子貢善於經商,還當過魯國宰相。他的後代有的用“貢”作為姓氏,成為貢氏,世代相傳,成為今天貢姓的起源。

歷史名人
    貢  禹:西漢大臣、博士,前漢琅琊人。官至御史大夫,他曾因年歲收成不好、郡國貧困而上書抨擊朝廷奢侈過度,建議減輕徭役賦稅。漢元帝聽從他的建議,採取了一些措施賑濟貧民。   
    貢   奎:字仲章。元朝宣城人。天性穎敏, 10歲能屬文。長益博綜經史。仕元為齋山書院山長。著有《雲林小稿》、《聽雪齋記》、《青山漫吟》、《倦遊錄》、《豫章稿》、《上元新錄》、《南州紀行》等共120卷。   
    貢祖文:字仁德(1103-1182),宋長垣(今北京市)人。靖康時(1126年),貢祖文和湯陰人岳飛同時參加了抗金義勇兵,扈從康王(即趙構,宋徽宗的九子)南渡。從濟州(山東鉅野)到應天(河南商丘)至康王登基,歷史上謂稱高宗皇帝。因貢祖文護駕有功,且又武藝高強,被封為‘都總軍將’,此間也與抗金名將岳飛成了“莫逆知己”。因金兵追打,高宗皇帝南下於建康(南京),貢祖文隨從;高宗直達明州(寧波),金人又攻陷明州;高宗被迫舟航於東海,金兀朮望海嘆之,只好退卻鎮江,準備渡江而北去。遇韓世忠兵力阻擊於黃天蕩(鎮江金山寺南岸口),走投無路的金兀朮只得潛逃建康(南京),又遇鎮守秣陵要衝的貢祖文率兵阻擊,在此與宜興趕來的岳飛相會合,將金兵破於新城(今江蘇省江寧)。無奈的金兀朮只好從長江南岸敗逃北去,從此再不敢再犯貢祖文所轄境域。因貢公戰功顯赫,被任命為“秣陵總鎮”,並嘉封為“武德大夫”。貢祖文終年80歲,歿後追諡文憲,其妻黃氏追諡誥命夫人合葬於柳茹村。   
    貢師道:元朝時文士。做翰林學士和國史編修的官,參加朝廷的編史,是位重要的史學家。對宋朝、遼代、金代的史書編撰,很有功績。   
    貢師泰:元文學家。字泰甫(1298-1362),號玩齋,宣城(今屬安徽)人。官至禮部、戶部尚書。元末以詩文擅名,著有《玩齋集》等。   
    貢沛誠:江蘇省武進人。先後任中央政治學校訓導、中央政治學校附設邊疆學校副主任兼研究部邊務組組長、甘肅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甘肅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重慶市政府地政局局長、浙江省政府委員、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新國成立後,任蕪湖市第四中學地理教員。為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民革顧問,鎮江市政協委員。著有《縣政經驗談》、《鳥瞰河西走廊》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