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姓圖騰(印氏圖騰)
印(Yìn)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王子友于鄭,建立鄭國,為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睔(Gǔn 音滾),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為卿大夫,以祖字為姓,為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後人世代沿襲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得姓始祖:印段。從文獻上追宗索源,可知頭一個以印為姓的人,是2600年以前的鄭國大夫印段。這位我國印氏家族的始祖,也是名登《左氏春秋》的古代賢人。鄭國當代的位置,是在現在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一大片地方。可見,當他們於戰國時被新崛起的韓國所滅之後,屬於鄭國公族的印氏,卻在陝西的馮翊一帶繁衍滋長。然後以馮翊為中心,陸續向全國各地播遷,形成今日印氏人家到處可見。望族居馮翊郡(今陝西省大荔縣)。故印氏後人奉印段為印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缺)印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時,有個鄭國。鄭國有位國君叫鄭穆公,鄭穆公的兒子叫子印,子印的後代就以印字為姓,世代相傳。如在鄭國做官的印段,就是子印的孫子。印姓的先祖,可以追溯到周朝的王族。原來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他這一氏族中的一位貴族,分封到鄭,建立了鄭國,並又封為公爵。而周朝君王的先祖,又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所以印姓也是黃帝子孫龍的傳人。周族的后稷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穀號稱后稷。後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為舜的屬官,並協助大禹治水。周文王也是印姓的先祖。傳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武王也是印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紂,開創了數百年周朝的基業和歷史。周成王也是印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時期是周王朝的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周康王也是印姓的先祖。印段的大名,在《左傳》中曾數次出現。鄭位於今河南省中部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戰國時被韓所滅。出自鄭國公族的印姓,則在今陝西的馮翊一帶繼續繁衍生息,並向各地播遷。就全國而言,印是一個小姓,在上海,印姓人口也為數有限,據1994年底統計,有1.19萬人,排列在第128位。印姓在上海的歷史上卻有一定知名度。明末以前,留芳於上海史冊的印氏子孫,原籍河北安平。明末清初,為避戰亂,他們先遷湖北公安,不久就遷居當時屬於嘉定的浦東高橋,從高橋散居嘉定婁塘,寶山吳淤等地,後來又分遷到市區。“蒐羅錄入四庫書,海內詞人反覆誦”。這支印氏子孫中首先揚名於世的是清代印光任(餘略)。
歷史名人
印 寶:明朝地方官,做事果斷幹練。地方上許多事情難以公斷,而印寶去了以後,辦事有原則,又精通世故,一一辦妥,故以幹練勤事著稱。印應雷:抗元名將,是位堪稱楷模的清官。宋朝時在溫州當地方官,當時地裡有人作亂亂,印應雷假借宴請,將兵亂平息了,沒讓百姓受戰亂之災,因此出了名。印光任:如今這個名字是鮮為人知的,而在澳門卻仍是婦孺皆曉。乾隆年間,印光任正任廣東肇慶府同知,上峰考察他精明能幹,即薦他擔任了首任澳門同知。在任期內,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澳門葡萄牙人的管理。隨後,又與繼任的澳門同知張汝霖合作,寫成第一部有關澳門的專著《澳門紀略》。這是一本地方誌體例的著作,詳記了澳門的形勢險要,島嶼水道、社會風情,特別是與葡萄牙及其它歐洲國家交流的始未。書一刊刻,不脛而走,在當時很有影響,不久便被乾隆帝選入欽定《四庫全書》。印憲曾:清·印光任之子,進士及第後,歷任浙江寧紹臺道等職;他的孫子印鴻經,中進士後還被點了翰林。他們所交結的是姚鼐、袁枚等一代文壇鉅子。此時,上海印姓科甲不絕,文采風流,處於全盛時期。印星臺:近代上海高橋人,以經營雜糧起家,後為上海市雜糧業交易所常務理事。發家後,他便熱心於社會公益,修復古高橋遺址,刻碑記述建鎮始未;畢生捐助和募集了15萬銀元,築路10多里,修建橋樑60餘座;於高橋慈善街21號創設“平康會”,向貧民施米、施衣、施藥:抗戰爆發後,不從日寇威脅,拒絕出任偽鎮長,臨終長吟陸放翁《示兒》詩。婁塘印有模,於國外考察電報業後,廣招人材,耗資數萬,編成《漢語電報編碼》,一度為國內電訊界廣泛使用,並投巨資於商務印書館,1913年就任該館總經理,對《辭源》等學術著作的出版,尤為關注,還創辦了發行所,推動商務印書館的發展。印光法師(1861~1940),即釋印光,法名聖量,字印光,自稱常慚愧僧,又因仰慕佛教淨土宗開山祖師——當年在廬山修行的慧遠大師,故又號繼廬行者。大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陝西郃陽(今合陽)孟莊鄉赤城東村人。大師振興佛教尤其是淨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大師在佛教徒中威望極高,與近代高僧虛雲、太虛、諦閒等大師是均為好友,弘一大師更是拜其為師,其在當代淨土宗信眾中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及。
郡望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縣。
堂號
禦侮堂:宋朝印應飛,官戶部侍郎,淮東總鄰,知鎮江府。元兵圍鄂,應飛率師往救,圍遂得解。能抵禦外侮,故名“禦侮堂”。
江蘇鎮江印氏族譜四卷,(民國)印有隆主修,劉嵩泉纂輯,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吉林大學圖書館。印氏族譜十二卷,(民國)印先進纂,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湖南省臨澧縣檔案館。江蘇揚州維揚泰邑印氏族譜十卷,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1951年續修時將十卷壓縮為四卷。湖北仙桃印氏族譜五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東北印氏家譜,(清)印上侯始修於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25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印朝璉補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9年)續補,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6年)印守準補譜,清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印守溓五修。現被收藏在遼寧省鞍山市東北印氏族譜定稿委員會印廷山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