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起源及歷史

張姓圖騰_張氏圖騰

張姓圖騰(張氏圖騰)

一、張姓來源

1、出自黃帝之後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二、張姓的遷徙分佈

分佈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鑑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

三、張姓的郡望堂號

【堂號】

"百忍堂": 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張姓堂號還有"清河"、"金鑑""孝友"、"親睦"、"冠英"、"燕貽"、"敦睦"、"宗嶽"、"敬誼"、"源流"等。

【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四、主要張姓人物

張 良:西漢謀臣。(?—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封留侯。 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製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道陵:江蘇豐縣人,東漢末年,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南樂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迴繞,人稱"草聖"。

張擇端 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傳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

張景嶽: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

張德成:清末,中國人民抗擊八國聯軍的義和團首領。

張天師:道家重要人物。

張大千:著名畫家。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1890-1940)字藎忱,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

家訓格言  

張姓家訓的先祖首推東漢名將張奐。張奐還是一位著名文學家,他少年時就胸懷大志,要“立功邊疆”,及為將帥,功勳卓著。他教子極嚴,即使在臨終前仍留下遺訓:“奢非晉文,儉非王孫,推情從意,庶無咎吝。,’張奐諸子皆恪守父訓,很有出息。其中尤以張芝最出名,史稱他“少持高操,以名臣子勤學,文為儒宗,武為表將,好稱張有道”。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佔總名人數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張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三位。張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二位;張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5.58%,排存第二位。

    張姓是一個值得榮耀的大姓,從戰國時遊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歷代張姓人才層出不窮,事功成就,出人頭地。漢初輔佐劉邦得天下的大臣張良,出使西域的張騫,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書法家張芝,異姓諸侯趙王張耳,經學家張禹;東漢五斗米道始祖張道陵,黃巾軍首領張角;三國蜀國大將張飛,魏國名將張遼;十六國前涼國主張茂;西晉大臣張華,文學家張翰;南朝梁時名畫家張僧繇;唐朝名相張說、張九齡,名將張巡,詩人張繼、張籍,畫家張萱,書法家張旭;北宋哲學家張載,詩人張耒;南宋大臣張浚;金國醫學家張子和;元朝詩人張翥;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文學家張溥,醫學家張景嶽,書畫家張瑞圖,橫掃中原、西北、四川的大西國主張獻忠;清朝的“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洋務派名臣張之洞,北洋軍閥張勳、張作霖,著名姓氏學者張澍;近代國民黨元老張群,民主革命家張瀾,實業家張謇,教育家張伯苓,畫家張大千,抗日名將張自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張雲逸,法學家張友漁,著名內科醫學家張孝驁,動物學家張致一,植物學家張肇騫。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