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姓圖騰(房氏圖騰)
房的名義和圖騰
《說文》雲:房的本義是正室兩旁的屋子。古代宮室的建制:前堂後室,前堂之兩頭有夾室,後室之兩旁有東西房。
房與方密切相關,房中的方字在甲骨文中像“耒",“耒”是古代翻土耕地農具耜的曲木柄,上短橫像柄首橫木,下長橫即足所蹈履處,旁兩短畫或即飾文。古者秉耒而耕,刺土日“推",起土日“方’:。方人以祭耒耜而得名,因祭耒耜時必須向房屋的四面祭拜,祈禱四方神仙能保佑四周土地上的豐收。所以,房的本義是放置農具耒耜的重地之房,後來本義廢,僅剩廂房之義。房氏族是在方氏族的基礎上形成了氏族的原始圖騰和族徽,並發展形成邑和國家,最終出現房姓。
房姓的起源與演變
漢族房姓系自祁姓。帝舜封帝堯之子丹朱為房邑侯,為方雷氏故地,在今河南遂平西南房故城,丹朱之子房陵以父封爵為氏。歷夏、商、周,在周朝房為子爵小國,春秋末,公元前529年楚靈王滅許、胡、沈、道、房、申,並遷房人於今湖北荊山西北的房縣,後封吳王夫概於此,故史稱吳房。子孫以國為氏,祁姓房氏的歷史大約有2500多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外族基因流人房姓很罕見,著名的事件是在南北朝北魏時期,北魏孝文帝改代北鮮卑人姓時,改高車部貴族姓屋引氏為房氏,其族成為河南房姓漢族的主力。
歷史上房姓的分佈和遷徙
先秦封期,房姓的活動主要在河南、湖北、河北一帶。秦、漢時期,丹朱後裔在河北聚集繁衍,形成著名的清河郡房姓。南北朝時,房姓發展比較快,在河南洛陽地區形成了望族。
宋朝時期,房姓大約有2萬多人,主要分佈於四川。
明朝時期,房姓大約有4萬多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河北、江西、河南,這五省房姓大約佔房姓總人口的87%,山東為房姓第一大省,約佔房姓總入口的42%,全國形成了以山東為中心的房姓人口聚集區。
當代房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房姓人口有60萬,為第一百八十三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4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房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態勢。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二省,大約佔全國房姓總人口的37%。山東為房姓第一大省,約佔房姓總人口的26%,其次分佈於河南、廣東、河北、陝西、安徽,這五省的房姓又集中了33%。全國形成了以山東為中心,向外散佈的房姓分佈特徵。
房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山東、皖蘇大部、河南東北和西端、閘北大部、京津、遼寧、黑吉大部、內蒙古東部、山西西南、陝寧大部、甘肅南部、青海東部、川河北段、湖北西北、廣西西部、閩粵交接地,房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9%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393%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63%的房姓人群。在河北西部、內蒙古中部、黑吉東部、山西大部、陝寧北端、河南中部、皖蘇南部、湖北大部、湘贛南部、閩粵中部,房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0.09%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6.49%,居住了大約21%的房姓人群。
房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房姓的郡望是清河、濟南、河南。房姓的堂號主要有“中書”。“中書”堂號出自唐初房玄齡。房玄齡,山東臨淄人,隋朝末舉進士時年僅18歲,他隨李世民起兵、征戰十餘年,李世民即帝位後任中書令,為相15年,善謀朝政。
家訓格言:房氏家訓以隋、唐之際房彥謙和房玄齡父子為範例。房彥謙為隋朝廉吏和書法家,為人剛正不阿,平素務存零儉,他曾教導房玄齡:“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以清白訓子,為後世稱道。子房玄齡恪秉父訓,唐初與魏徵齊名,也以廉潔著稱,並十分重視家教,《新唐書》稱其:“治家有法度,常恐諸子驕侈,席勢凌人,乃集古今家誡,書為屏風,令各取一具,日:留意於此,足以保躬矣!”並以漢代袁安為諸子學習的榜樣:“袁家累世忠節,是吾所尚,汝官師夕。”
家譜:目前上海圖書館收藏房姓族譜2部,全國其他單點陣圖書館還收藏房姓族譜10部。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人了房姓歷代名人56名,佔總名人數的0.12%,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四十一位;房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6%,排在並列第一百八十八位;房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5%,排在並列第二百位;房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08%,排在並列第一百六十五位。
最負盛名的房姓歷史人物有:東漢司空房植;北朝東魏晉州剌史房謨,北魏郢州刺史房叔祖;隋朝徐州總管房兆,書法家房彥謙;唐朝中書令、尚書右僕射房玄齡,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房瑭,高州刺史、文學家房千里;明朝隆慶進士、陝西按察使房如式;清朝右左都御史房可壯。
房姓血液
房姓人群總的血型分佈是:O型佔33.1%,A型佔28.5%,B型佔29.4%,AB型佔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