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姓圖騰(種氏圖騰)
種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作為姓氏讀做chóng(ㄔㄨㄥˊ),也有讀作zhòng(ㄓㄨㄥˋ),沒有繁體寫法。種姓出自仲姓,為周代仲山甫之後,為避仇所改。據《通志·氏族略》載:“種,本仲氏,以避難改載仲為種,望出河南。” 種姓在中國姓氏的海洋中,是人數比較少分佈比較散的一個姓。但是種氏的先人,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不朽的一頁。早在漢,唐,宋,明,就鎮守邊疆,血灑沙場。漢代有種皓和他的子孫三代。唐有種如願。宋代有種世衡和他的子孫四代,明代有寧夏參將種興,及寧夏總兵種勳。種氏先人英雄輩出,世代忠列,歷史之久遠而輝煌,可歌可泣。種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六十七位。
【得姓始祖】
仲堪、仲熊、仲虺、仲山甫、仲由、種首(田種、田種首)、種動(仲動)。
仲堪、仲熊: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上說,是高辛氏執政時期屬下賢者“八元”之一。古代相傳,帝嚳高辛氏屬下八個有才德的人。在仲堪、仲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並尊奉仲堪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滅亡之際,該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戰亂而改成種氏者。
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雖家世顯赫,但他本人卻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務農經商,在農人和工商業者中間有很高的威望。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時期的繁榮景象,史稱“宣王中興”。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當朝貴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後,貴族們瘋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孫族人們在迫害下便紛紛逃逸,為避仇禍,其中有改為諧音的種氏。
仲由、種動(仲動):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泗水泉林鎮卞橋村),孔子的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藝,事親至孝。據文獻《仲氏大宗譜》的記載,仲由的第九代孫叫仲隆,為秦朝時期的一名處士,原隱居於嶧山(今山東鄒城),後仍返回祖地卞(今山東泗州泗水鎮卞橋村),娶妻生三子:長子仲綱(一說仲網),次子仲勃無嗣,三子仲動。按山東《滕陽種氏族譜》中的記載:“先賢十世孫諱動者,值秦大興焚書坑儒之際,與其父諱隆以避秦亂,隱居嶧山,易仲為種。仲動後為避仇,改姓為種氏,為該支種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高辛氏,出自遠古時期帝嚳屬下八元中的仲堪、仲熊之後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堪,是仲氏得姓鼻祖,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上說,是高辛氏執政時期屬下賢者“八元”之一。
古代相傳,帝嚳高辛氏屬下八個有才德的人。據史籍《左傳·文公十八年》中的記載:“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在仲堪、仲熊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並尊奉仲堪為仲氏的得姓始祖,在夏王朝滅亡之際,該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戰亂而改成種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種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流二
源於任姓,出自商朝開國君王湯的佐相仲虺的後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虺,是著名的造車鼻祖、奚、任、薛、仲四大姓氏的祖先奚仲(車服大夫、車正)的後代,世襲為古薛國(今山東棗莊薛城奚村)首領。
成湯早就知道仲虺是一個舉世難得的人才,也知道薛國在仲虺的領導下國富民強,軍備優良,於是親自前往薛國,求仲虺幫助自己建立大業。仲虺在昔日裡與成湯打過不少交道,深知成湯是一個仁厚大志的人。再說薛國已受夠了夏桀越來越沉重的壓榨,仲虺高瞻遠矚,欣然舉國來助成湯,與另一賢者伊尹成為成湯的左右臂膀,一主外,一主內。
仲虺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他首先為成湯獻出“以寬治民”的策略,和成湯一起吊死問疾,賑窮養孤,並幫助成湯修築城垣,建立了地方割據優勢,成湯所領導的商族儼然成了夏桀的一塊心病。
成湯的各種舉措被夏王姒履癸(夏桀)察覺,夏桀惴惴不安,遂採取防範措施,使出自己最後的淫威,以天子號令召成湯入朝問話。成湯經過一番思考的煎熬,還是選擇了去朝見夏桀。當成湯跋涉三百餘里來到鞏義,立即就被夏桀直接拘捕,夏桀還令人用“桎梏”夾住成湯的雙手,囚禁在夏王朝的監獄“夏臺”裡。
仲虺立即和伊尹就夏桀的貪婪本性,商議制定了營救成湯的可靠辦法。之後,仲虺就帶了大量的奇珍異寶,跑去向夏桀賠禮道歉,表示稱臣納貢,打消了夏桀的疑慮。為了窺視內情和蠱惑夏桀,仲虺又為夏桀送上最漂亮的美女,夏桀看到眼花花的珠寶和光彩照人的美女,早就暈了頭腦,又找不到可靠的證據,因此無論諫臣怎樣勸說,還是釋放了成湯。
之後的成湯猶如猛虎歸山,在仲虺和伊尹的幫助下加緊了滅夏的步伐。仲虺又為成湯制訂了滅夏的具體方略,先剷除夏桀的羽翼,使夏桀孤立無援,然後再進軍夏都。仲虺當時建議說:“我們大業征途中的第一個阻力是葛國,葛國是我們西邊通往夏的咽喉,而葛是夏的忠實走狗,我們必須用策略讓葛國歸服。”在湯的託付下,仲虺多次聯絡,說服葛國。
仲虺發現葛伯是一個好吃懶做的傢伙,就挑選了一群肥大的牛羊送給葛伯去祭祀祖先,結果葛伯自己把牛羊全吃掉了。仲虺知道後,笑著問葛伯:“你怎麼沒把我送你的牲口祭祀啊?”
葛伯推脫說:“我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除了牛羊還要酒食,我們的田中大旱,種不出糧食來,當然就舉行不了祭祀。”於是仲虺便又送去一批勞力和種子前往葛地幫助種莊稼。葛伯覺得等莊稼長出來時間太漫長,就乾脆把送來的種子煮著吃了。一個婦女護著種子,結果被葛國人掄起石塊砸死,這位婦女臨死還攥著沾滿鮮血的種子……這個暴行引起了商族上下的憤慨,成湯以此為藉口,立即安排仲虺為大將軍出兵伐葛國。早已準備好的商軍所到之處,葛國老百姓家家慶幸,所以仲虺戰無不勝,商軍在成湯和仲虺的指揮下很快就滅了葛國。
西進的大門開啟後,往下的目標就是和夏王朝關係密切的韋、顧、昆吾。這三國是夏王朝在東方的重要支柱,特別是昆吾,是夏朝東方諸侯之長,號稱“夏後”。但三國國君都不受本國國民的支援,各國人民盼商軍如求甘露,所以商軍所向披靡,三國先後被消滅。至此商湯已經控制了夏王朝的東方,而夏桀更加勢孤力單,仲虺為成湯制訂的方略第一步已經實現。
夏桀不甘心失敗,親率大軍去東方鎮壓。成湯和仲虺則率領四方諸侯前去討伐夏桀。成湯依照仲虺為之起草的檄文,做了一番大有分量的演講,成湯說:“不是我願意叛亂,實在是因為夏桀罪大惡極!我知道,你們中的很多人都不願意出兵,有怨言,但是,夏桀有罪啊!夏桀罪大惡極,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我畏怯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夏桀耗盡了民脂民膏,掠光了人民的資財!夏桀的德行已經墮落成這個樣子,現在我一定要前去討伐。你們如果和我一起去執行上天的命令,我將大力賞賜你們。否則,我就要懲罰你們,決不赦免。”
夏桀五十二年(公元前1600年),商、夏兩軍在鳴條(今河南洛陽一帶)展開了大戰,而夏桀的軍隊早已士無鬥志,紛紛倒戈。商軍越戰越勇,部族多方歸服,結果夏桀大敗而逃,三年後逝世於亭山(今安徽巢湖臥牛山)。仲虺接著率軍去攻打忠於夏桀的部族三義,繳獲了這個國家的鎮國之璽。之後仲虺和伊尹四方部族通報了全國的情況,四方部族全部歸服,仲虺和伊尹協助成湯登上了天子的位子,平定了天下。湯遂封仲虺為左相,號稱商湯開國第一功臣。
在仲虺的後裔子孫仲,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在夏王朝滅亡之際,該支仲氏族人中即有避戰亂而改成種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依然讀作zhòng(ㄓㄨㄥˋ)。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王室上卿仲山甫的後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山甫,原本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後裔,雖家世顯赫,但他本人卻是一介平民。仲山甫早年務農經商,在農人和工商業者中間有很高的威望。
西周王朝在周宣王姬靜執政時期(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仲山甫受舉薦入王室,任卿士,位居百官之首,封地為樊(今河南焦作修武周莊鄉李屯村),從此以樊為姓,為樊氏得姓始祖,所以又叫“樊仲山甫”、“樊仲山”、“樊穆仲”。
東漢史學家服虔在《史記正義》中解釋說:按祖祀掃排位,父在上,子居下,兄弟中的一、三、五居右,統稱“穆”,二、四、六居左,統稱“昭”,仲山甫排行老三,所以稱“穆仲”、“仲父”、“樊仲”等。
至於仲山甫出生於何地,史籍無載。但他的封地樊就是周天子給他的法定籍貫,所以後世稱他為“周樊人”或“南陽樊人”,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史籍《姓氏考略》引《廣韻》說:“樊,望地南陽,系出姬姓,虞仲支孫仲山甫封於樊,後以封地為姓。”也說明了他是南陽樊人,當時的南陽即今修武。
在典籍《詩經·大雅·崧高》中有贊句:“崧高維嶽,峻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還說:只有仲山甫和申伯是國家的棟樑。並專門頌揚仲山甫品德高尚,為人師表,不侮鰥寡,不畏強暴,總攬王命,頒佈政令,天子有過,他來糾正等等。
當時周宣王“料民於太原”,即在今甘肅鎮原一帶組織了歷史上最早的人口戶籍普查,以控制西戎民族,而仲山甫為了周王朝的安定,曾予以勸諫。
仲山甫的突出政績是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廢除“公田制”和“力役地租”,全面推行“私田制”和“什一而稅”,鼓勵農民開墾荒地,大力發展商業等。這些改革的成功,造成了周宣王時期的繁榮景象,史稱“宣王中興”。
仲山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然也得罪了不少當朝貴族的利益,所以在周宣王逝世後,貴族們瘋狂反噬,仲山甫的子孫族人們在迫害下便紛紛逃逸,為避仇禍,其中有改為諧音的種氏者,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仲由,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仲由,公元前542~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魯國卞人(今山東泗水泉林鎮卞橋村),孔子的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藝,事親至孝。十八歲時,適逢孔子東遊到卞,受到孔子賞識。孔子設禮相誘,收其為弟子。仲由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於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意見,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助孔子“墮三都”,都跟隨孔子周遊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也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
仲由在孔門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跟隨孔子周遊列國,他敢於對孔子提出批評,勇於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孔子曾稱讚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又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時跟隨我的恐怕只有仲由了。”
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仲由任魯國季孫氏的宰,後應衛國執政上卿孔俚之邀任其家宰。
周敬王姬丐二十八年(衛出公姬輒十三年,衛後莊公姬蒯聵元年,公元前480年),孔俚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俚弒殺衛出公,衛出公聞訊而逃,蒯聵得立,是為衛後莊公。
仲由在外聞訊後,即進城去見蒯聵,當面指責蒯聵。蒯聵惱羞之下命衛士石乞與仲由相搏,爭鬥中石乞揮戈擊歪了仲由的帽冠,仲由因此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竟然不顧爭鬥而去系自己的帽纓,結果被中石一戈殺之。
在仲由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仲氏,世代相傳。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仲由為“衛侯”;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加封其為“河內公”;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宋度宗趙禥再封其為“衛公”;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稱其為“先賢仲子”。
據文獻《仲氏大宗譜》的記載,仲由的第九代孫叫仲隆,為秦朝時期的一名處士,原隱居於嶧山(今山東鄒城),後仍返回祖地卞(今山東泗州泗水鎮卞橋村),娶妻生三子:長子仲綱(一說仲網),次子仲勃無嗣,三子仲動。
按山東《滕陽種氏族譜》中的記載:“先賢十世孫諱動者,值秦大興焚書坑儒之際,與其父諱隆以避秦亂,隱居嶧山,易仲為種。”仲、種二氏由此分開。在《仲氏大宗譜》與《種氏宗譜》中,所記載的第一~第十代世系完全一致,說明仲、種二氏源出一個共祖。
傳到仲由的第十代孫仲動時,正是秦始皇執政晚期。
秦始皇嬴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原齊國人淳于越反對當時推行的“郡縣制”,要求按古制大肆分封貴族。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由此主張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體系,同意了李斯的建議下,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於博士館的私藏《詩》、《書》等也限期交出燒燬;有敢談論《詩》、《書》者一律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並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
秦始皇嬴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4年),有兩個術士分別叫侯生和盧生,他們暗地裡四處誹謗秦始皇,之後並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後大怒,立令御史調查,結果審理下來,得犯禁者竟有四百六十餘人之多,於是秦始皇下令全部予以坑殺,此即為“坑儒”。
這兩件事合稱歷史上所傳的“焚書坑儒”。其實,秦始皇坑殺的基本上以術士者為主,儒者很少,應稱“焚書坑士”。
仲動之父仲隆一直以“處士”即清高之人自居,很容易被列入所“坑”之列,因此仲動為避“坑士”之禍,遂改姓氏為諧音的種氏,避過此難,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種氏一族歷史悠久,瓜蔓延長,自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以來,已經先後四次修譜,後裔族人已經分佈全國各地,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流五
源於媯姓,出自春秋末年越國大夫文種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文種,郢人(今湖北江陵),與宛三戶里人(今河南南陽宛縣)范蠡為同為越國大夫。
他曾總結商周以來征伐經驗,向越王句踐提出了伐吳九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帛,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縞,以空其邦;四曰遺之美好,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臺,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
越王句踐用了其中的三術,即滅了強大一時的吳國。
越滅吳後,范蠡認為句踐其人“可共患難,不可共與榮”,因此棄職而走。離開越國之前留信給文種,勸他也離開。但文種捨不得即得的榮華富貴,看了信之後並未離開,僅稱病不朝。於是有人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作亂,勾踐聽信讒言,賜給文種一把名為“屬縷”的劍,並讓使者傳話說:“你當初給我出了九條對付吳國的策略,我只用三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的六條在你那裡,你用這六條去地下為寡人的先王去打敗吳國的先王吧!”於是文種在後悔無奈之下舉劍自殺。
在文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成侯趙種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周烈王姬喜元年(趙敬侯趙章十二年,趙成侯元年,公元前375年)趙敬侯病逝,當年趙章之子趙種即繼位,是為趙成侯。
當時,公子趙勝不服,曾與趙成侯爭位,為亂一時,後被趙成侯平定。
趙成侯在位期間,多次出兵伐衛國,連續攻取衛國七十三個鄉邑與甄地(今山東鄄城舊鎮)。後又與韓國聯合攻周王室,將周王室一分為二,形成了東周晚期有兩個周王的混亂局勢。
不久魏國舉兵伐趙,趙軍先敗於藺,再敗於懷(今河南武陟)、澮(今山西翼城)。至周顯王姬扁五年(趙成侯十二年,魏惠成王魏罃七年,秦獻公嬴連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以後,秦國三次攻魏國,趙成侯出兵救魏國,又與韓國聯合攻秦國。
到了周顯王十年(趙成侯十七年,魏惠成王十二年,韓昭侯四年,公元前359年),趙、韓、魏再分晉地。此後趙成侯多次與魏、齊、宋、燕等諸侯相會。
周顯王十五年(趙成侯二十二年,魏惠成王十七年,公元前354年),魏惠成王再次舉兵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周顯王十六年(趙成侯二十三年,魏惠成王十八年,齊威王田因齊四年,公元前353年),魏軍擊破了邯鄲,趙成侯求救於齊國,齊國出兵圍魏救趙,大敗魏軍於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部)。不久,魏國歸還了邯鄲。
周顯王十九年(趙成侯二十六年,公元前350年),趙成侯逝世,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即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源流七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大夫田種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該支種氏出自戰國時期齊國田氏家族,為帝舜後裔。
戰國時期的周顯王三十六年(齊威王田因齊二十四年,魏惠成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33年)與魏惠成王(梁惠王)魏罃會田於郊。
當時魏惠成王問齊威王:“王有寶乎?”
齊威王回答:“無有。”
魏惠成王則得意揚揚地諷刺齊威王說:“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
齊威王卻正色對魏惠成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
當時魏惠成王大慚,不懌而去。
齊威王所說的“吾臣有種首者”,指的就是大夫田種首,專門負責齊國的治安,簡稱種首、或田種。在他的治理下,齊國都城盜賊消失,路不拾遺,一派清平景象。
在田種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種氏族人集中分佈在今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東雙溝鎮一帶,只有該支種氏的姓氏正確讀音作chóng(ㄔㄨㄥˊ)。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吉林通志》記載:滿族汪佳氏,亦稱王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滿語為Wanggiya Hala,世居王佳(今遼寧瀋陽東陵區汪家鄉)、遼陽(今遼寧遼陽)、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等地。後有蒙古族、赫哲族引為姓氏者,蒙語此姓亦為滿語音譯。汪佳氏本身分為兩個來源,一為女真人舊姓,一為蒙古姓。女真汪佳氏祖上出自長白山以東訥圖裡城,後分出支系移居蘇完部,滿語為Wanggiya Hala。大約17世紀中期蘇完部汪佳氏隨部遷到嫩江上游與蒙古人雜居,由此產生蒙古汪佳氏。留居的訥圖裡汪佳氏後來被努爾哈赤收編入了八旗,稱為佛滿洲汪佳氏。到了清順治年間汪佳氏4世祖胡爾班因征戰有功被封一等輕車都尉,他的後代一直留居京津地區。雜居在東蒙古的那支汪佳氏直到清康熙年間才隨著巴爾虎部的內附而編入八旗,但這支人並沒有都編入滿洲八旗,而是有的編在了蒙古八旗,有的編在了錫伯營。其中錫伯營汪佳氏後來遷到了瀋陽,蒙古八旗汪佳氏被遷到了錦州吉林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汪氏、王氏、種氏等。
汪佳氏歷史上有虎爾班,滿洲正白旗人,世居訥圖,從徵霸州,賜號巴圖魯,授騎都尉,累晉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官文,滿洲正白旗人,居遼陽,道光十二年出任廣州副都統,鎮壓太平軍有功,累官文華殿大學士,進封一等伯。孫興恩襲職。班第, 滿洲鑲紅旗人,世居王佳,以地為氏,從徵大同陣亡,贈騎都尉。海明,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三年授內閣中書,累官天津知府,四川、湖廣總督。該支種氏始祖為汪佳·種靈,滿洲正藍旗人,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武進士,累官至成都副都統。清末民初,汪佳·種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漢化姓氏者,稱種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遷徙分佈】
遷徙
公元89年漢代,先祖種兢,字奉高。任洛陽令。公元141年的由河南洛陽,隨種暠(皓)祖,率種家軍到益州(四川)和涼州(甘肅)陝西等地。唐代種如願大將,宋代種世衡祖,率他的子孫和宋代種家軍鎮守陝西,山西,甘肅等地。明代種得山,種九月,種一太祖,隨明洪武年間的遷民潮,于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至山東,河北,安徽,河南,江蘇等地。宋代種氏墓地在萬年縣神禾原(今陝西華縣杏林鎮)。
分佈
種姓是一個人口不多的姓氏,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六十七位。望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一帶)。主要分佈在北方地區。
今山東省微山縣、棗莊市、聊城莘縣、菏澤牡丹區、臨沂費縣上、東營廣饒縣,河北邯鄲市、深州市賈、衡水桃城區、辛集、唐縣、武漢市,河南鄭州、焦作、開封、商丘、虞城縣、項城、永城市、新鄉市、濮陽、三門峽,安徽省亳州市、靈壁縣、蕭縣、濉溪縣,江蘇省泗陽縣、泗洪縣、銅山縣、盱眙縣,山西朔州應縣、晉城、長治市,陝西西安市、寶雞市扶風縣、銅川宜君縣、漢中市、華縣、潼關縣、臨潼區、合陽,甘肅蘭州、隴西、白銀市,浙江杭州市,天津市靜海縣,重慶萬州區均有種氏族人分佈。
具體分佈
山東省棗莊市薛城種莊、種樓、西種莊、東種莊、北種莊、東倉、匡腰、張橋、築橋村、後大莊,嶧城古邵種莊村、陰平,滕州種家寨、小官莊、將莊、胡店鎮官路口村
山東省微山縣昭陽街道辦事處(彭口閘)、種口二村、種口三村、種口四村、三關廟村、後學南村、後學北村、四新村、漸東村、漸西村、夏鎮南門口村、鹿彎村、大王廟
山東省聊城莘縣朝城後種樓村、白井村、前種樓村、羅莊村、莘縣舍利寺南街、小屯村、莘縣大張家鎮夏溝村、莘縣巖集鄉羅莊、劉店子村
山東省荷澤牡丹區李莊鎮種家莊、牡丹區萬福街道辦範莊、單縣高韋莊鎮二郎廟村、曹縣安才樓鎮朱王莊村
山東省臨沂費縣上治鎮大種口村、沂水縣高橋鎮柳子溝村、富泉村、銅井鎮鳳台莊村
山東省東營廣饒縣大碼頭鄉高港村
河北邯鄲市曲周縣小種寨
河北深縣賈城西村
河北衡水桃城區趙家圈鄉種家莊、種梁村、東楊家村、北沼鄉種高村、大屯鄉種家灣村
河北辛集前營鄉西澤北村
河北唐縣南伏城村、山南莊村、北莊子村
河南鄭州中牟縣鄭庵鎮臺前村
河南焦作沁陽賀村
河南開封陳柳鎮南關西區15隊
河南商丘寧陵劉樓鄉解莊村、虞城縣李老家鄉張五亭樓、賈寨鎮八里堂村、揚新莊
河南項城鄭郭鎮種營村、束莊村、鄭郭北街、許窪村
河南永城市芒山鎮種李莊村、條河鄉種寨
河南省 新鄉市 封丘縣 黃陵鎮 大山呼村、裡莊鄉海莊村、李莊鄉劉莊村
河南濮陽徐鎮鄉九章村
河南三門峽靈寶靈寶市函古關鎮牆底村、岸底村、西留村、坡頭村、店頭村、孟村村、西宅村
河南新鄉原陽縣祝樓鄉種莊村
河南省濮陽九章村
安徽省碭山縣良梨鎮黃廟村
安徽靈壁縣漁溝鎮種山村
安徽蕭縣祖樓鎮種莊村、張莊寨鎮杭子村
安徽濉溪縣泥善鎮種道溝村、種裡莊村
江蘇省銅山縣種家山口村
江蘇省盱眙縣官灘鎮趙東組
山西朔州應縣南河種鄉北河種村、南河種村
山西晉城種家莊
山西長治市襄垣縣虒亭鎮種家
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內苑鄉高橋村、酒務頭村、郭莊鎮香積寺村、高陵縣崇皇鄉井王村
陝西謂南華縣華州鎮王什字村、白水縣北塬鄉的阿堡村、富家堯村、溫家村、史官鄉豐樂村、蒲城縣旱井鎮蟠桃村一村
陝西省扶絳帳鎮前進種家村
陝西銅川宜君縣
陝西漢中市
陝西華縣華州鎮王什字村
陝西潼關縣桐峪鎮種家窯
陝西臨潼區鐵爐鄉鐵爐村西種組
陝西合陽洽州申東村、黑池鎮豆莊村
甘肅蘭州永登縣中川鎮之山村、民樂鄉卜東村、小油村、下川村
甘肅隴西種家巷
甘肅白銀市烏蘭鎮靖遠縣北灣鎮天子村種莊、金元村、江灘村
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種家村
武漢市漢陽區中心種家村
天津市靜海縣子牙鎮子牙村
重慶萬州區鋪埡庫岸爛田灣種家灣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樂安郡:東漢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青高苑鎮),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博興市高青縣、桓臺縣、廣饒縣、壽光縣等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改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東博興)。南北朝時期移治到千乘(今山東廣饒),隋朝初期廢郡改東安縣(今浙江富春)。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充套件,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定),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充套件,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絡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樂安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
滕陽堂:山東魯東南濟寧、棗莊一帶種氏堂號。
雙洪堂:魯西南聊城種氏堂號。
字輩
山東棗莊種氏滕陽堂行輩:
希,集,生,成,化。明,衍,道,法,傳。
毓,尚,家,興,慶。紀,敘,思,久,延。
庭,訓,克,謹,守。貽,澤,永,葆,全。
華,宗,峰,向,茂。常,世,學,聖,賢。
福,貴,懷,遠,志。國,昌,群,後,繁。
山東聊城種氏雙洪堂行輩:
蘊,耀,振,貽,緒。統,延,肇,躋,偉。
崇,維,昭,光,輝。懷,如,敦,恆,循。
封,典,錫,恩,廣。令,德,毓,賢,喆。
昌,旺,勝,明,煌。榮,茂,超,清,香。
國,祚,享,禎,利。乾,坤,樂,泰,康。
四川廣元市朝天門區陳龍村、永平村有現有二十字輩:
三,支,興,幫,國,登,天,志,永,發,道, 大,德,自,美,寬,仁,意,光,華。
崔俊堂安徽蕭縣祖樓鎮種莊村、張莊寨鎮杭子村行輩:
大、丙、振、朝、長、夫
安徽淮北市濉溪縣百善鎮種道口村行輩:
大(集),丙(生),振(成),朝(化),長(明),福(衍),立(道),法,傳
深州市大堤鎮賈城西村、魏橋鎮北趙莊、中位橋村行輩:
高祖、正、□、體、才、廣、德、魁、俊、存、金、玉、同、萬、建、錦、秀、亭、博、學、永、明、鵬、展、瑞、雲。
甘肅永登縣城遵彝堂行輩:
國,有,子。
陝西西安市灞橋區紅旗街道辦事處高橋村、長安區灤鎮街道辦事處酒務頭村、郭杜鎮街道辦事處香積寺村行輩:
興,永,思,應,西,丙,文,宗
河北辛集前營鄉西澤北村行輩:
鳳 樹 恆 永 祥, 經 濟 振 家 邦。 文 武 全 才 盛, 榮 華 富 貴 長。
附:仲子的嫡宗世系:
第一代:先賢始祖仲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周景王三年(魯襄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42年)農曆9月7日生。小於孔子九歲,十九歲從學孔子二十二歲娶顏氏,生子仲崔、仲啟,後為蒲邑宰。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農曆3月3日殉於衛國內亂,終年六十三歲。
第二代: 仲 崔,長子,二十三歲時欲報父仇,問於孔子,孔子曰可行。仲崔遂與狐黯決鬥,戰而死,無嗣,載孝子傳。第二代次子仲啟,十三歲奉母奔喪,祭畢還卞邑(今山東兗州),八年後,母顏氏卒,奉棺詣於澶淵合葬,後復歸卞邑,生子仲序。
第三代: 仲 序,生子仲稱乾。
第四代: 仲稱乾,生子仲發志、仲發意。
第五代: 仲發志,魯卞大夫,生子仲承祖。
第六代: 仲承祖,生子仲繼立。
第七代: 仲繼立,生子仲羹牆。
第八代: 仲羹牆,生子仲隆。
第九代: 仲 隆,秦處士,習儒。時秦始皇肆坑焚之禍。仲隆以賢裔恐懼,遂隱於嶧山下。踰年還卞,生三子:仲綱、仲勃、仲動。仲勃無嗣。仲動後為避仇,改姓為種氏,為該支種氏始祖。
第十代: 仲 綱,生子仲光。
第十一代: 仲 光,字公亮,仕漢朝為右扶風。西羌入冦,漢帝遣仲光等擊之,生子仲洪禮、仲洪仁。
第十二代: 仲洪禮,生子仲經。
第十三代: 仲 經,漢卿士,生子仲伸醴。
第十四代: 仲伸醴,生子仲玄、仲聞。
第十五代: 仲 玄,娶金氏,後守節旌表其門,生子仲謀。
第十六代: 仲 謀,漢大夫,生子仲世德、仲世昌。
第十七代: 仲世德,漢更始元年,赤眉、樊崇等起義,社會動亂,其弟世昌暨子胥沒於難。仲世德與妻黃氏逃於延就亭,遂家焉,更名為橫坊村,後又改仲家淺。在任城南四十里,此仲氏始遷濟寧之祖,生子仲馳。
第十八代: 仲 馳,生子仲須。
第十九代: 仲 須,隱居不仕,有田二頃,修藥圃,有瑟亭,養雙鶴,自號雙鶴居士,生子仲靈臺、仲靈沼,漢朝時期時為酒泉判。
第二十代: 仲靈臺,生子仲時譽、仲時鳴。甘
第二十一代:仲時譽,無嗣。
第二十一代:仲時鳴,生子仲強。
第二十二代:仲 強,生子仲淇、仲臬。
第二十三代:仲 淇,無嗣。
第二十三代:仲 臬,仕東晉尚書,生子仲慨、仲悌,失考。
第二十四代:仲 慨,生子仲慶。
第二十五代:仲 慶,北魏中尉,生子仲鎧、仲釗(後齊光祿大夫,子仲奕留澶淵守祖墳,今開州族眾皆其後裔)。
第二十六代:仲 鎧,讀書不仕,隱居嶧山石鼓洞,生子仲濬。
第二十七代:仲 濬,生子仲晉昭。
第二十八代:仲晉昭,為齊太守,生子仲浩。
第二十九代:仲 浩,為梁刺史,生子仲誨。
第三十代: 仲 誨,生子仲遠。
第三十一代:仲 遠,為隋進士,剛方正直,遇事敢言,生子仲恩、仲惑(無嗣)、仲禺(無嗣)。
第三十二代:仲 恩,生子孝俊,孝遊(無嗣)。
第三十三代:仲孝俊,隋煬帝大業年間為汝南主簿。博物洽聞,才敏如風生,下筆千萬言立就。時有撰述、人多慕之。生子仲在、仲有,隋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為《陳叔毅修孔子廟碑》撰文。此碑現立孔廟東廡內。
第三十四代:仲 在,生子仲倬(早卒無嗣)、仲陵、仲倚(遷居山西,唐貞觀中,官華陰縣城丞)。
第三十五代:仲 陵,字峨嵋,以禮學推重於時,舉賢良,官常侍,管理黔中的人才選拔工作。乘著驛站的下等馬回家,人以為榮。死時,其家僅存圖書及酒數斛。有文集行於世。生子仲文、仲奎(任汝南郡主簿,其後即留居焉)。
第三十六代:仲 文,博學強識,風彩煥然。唐開元間,賀知章令任城,見而異之。因詢其家世,文告以避兵遷任。賀公嘆曰:“以賢人之後而流落吾邑,下同編氓,良足慨也。”遂為建廟,以文主祀。此任城廟祀之始。生子仲關。
第三十七代:仲 關,主祀事,生子仲駕。
第三十八代:仲 駕,主祀事,生子仲俟、仲侯(有文行世)、保(嶺南尉,兵亂失傳)。
第三十九代:仲 俟,主奉祀,生子仲膭。
第四十代: 仲 膭,主奉祀,生子仲扶久,亦作仲鳧久。
第四十一代:仲扶久,主奉祀事,宋真宗進封仲子為河內公,因重修祖廟,生子仲運。
第四十二代:仲 運,主奉祀事,生子仲國使、仲國聘。
第四十三代:仲國使,無嗣。
第四十三代:仲國聘,主奉祀事,生子仲承宗。
第四十四代:仲承宗,主奉祀事,生子仲簡。
第四十五代:仲 簡,宋真宗時舉進士累官刑部郎,奉祀事,生子仲勵、仲開。
第四十六代:仲 勵,主奉祀事,生子仲憑。
第四十七代:仲 憑,主奉祀事,生子仲爽、仲潔。
第四十八代:仲 爽,無嗣。
第四十八代:仲 潔,主奉祀事,生子仲虔、仲基。
第四十九代:仲 虔,主奉祀事,時宋高宗南渡,人心警怖,虔不忍遠離祖廟,遂避難於古棠之南陽湖。及金主有詔,求聖賢子孫悉復故盧,虔乃歸守廟庭,改名仲家淺,生子仲衒。
第五十代: 仲 衒,金天順中為魯椂,主奉祀事,生子仲惕。
第五十一代:仲 惕,元處士有文集,主奉祀事,生子仲集、仲鹿。
第五十二代:仲 集,主奉祀事,生子仲福。
第五十三代:仲 福,主奉祀事,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濬河更名仲家淺閘,生子仲旺、仲義、仲禮、仲德。
第五十四代:仲 旺,無仲嗣。
第五十四代:仲 義,主奉祀事。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重修祖廟,生子仲伯安、仲伯能。
第五十五代:仲伯安,主奉祀事,生子仲也、仲聚、仲桂、仲椿。
第五十六代:仲 也,主奉祀事,生子仲俊、仲孜。
第五十七代:仲 俊,主奉祀事,生子仲貫、仲倣、仲龍、仲本、仲朋。
第五十八代:仲 貫,字微之,主奉祀事,生子仲蘭、仲萍、仲蒿、仲莾。
第五十九代:仲 蘭,無嗣。
第五十九代:仲 萍,無嗣。
第五十九代:仲 蒿,號旭谷,主奉祀事。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泗令譚好善,重建祖廟於泗,歸復儒籍,隨遣椿後銓往代祀焉。今泗水一支皆銓之後。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修《泗源志》,生子仲九衢、仲九卿、仲九州、仲九城。
第六十代九:仲 衢,無嗣。
第六十代九:仲 卿,字一相,號西圃,主奉祀事。時值廟宇傾頹,新建門坊,整復祭典。壬戌蓮妖作亂,親率堵御,力戰退賊,有司題旌其功,平生好施貧乏者,歲有周濟,後以子襲世職贈翰林院五經博士,生子仲於陛、仲於庭。
第六十一代:仲於陛,子玉鉉,號青蓮,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衍聖公孔允植,吏部尚書李遇知奏請,始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德高望重,被仲氏尊為中興主,並建立專祠,其事蹟載《明史·儒林列傳》。生子仲秉貞、仲秉敬。
第六十二代:仲秉貞,字含可,號靜一。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清康熙十四年()遇覃恩加一級,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駕幸闕里陪祀,賜書,賜蟒服,加一級,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十一月引年請告准以原官致仕,生子仲承贊(早卒無嗣)、仲承述、仲宏猷,仲宏源。
第六十三代:仲承述,字顯武,號麟舟。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大災,免收租稅,賑濟災民,出資修廟。鄉人立碑頌揚。告退後,闢泗湄園、弦誦自樂,著有《陪尾詩集》。現山東鄒城市郭裡鎮鎮頭村南有一古蹟,稱為“茹欄石硼”,刻有他的詩句,仍被人傳誦。他以非凡的膽略和才智首創仲氏字輩統一。仲氏從六十四代開始,卜得吉字,統一輩份。生子仲蘊錦、仲蘊鏡、仲蘊釪、仲蘊鐄。
第六十四代:仲蘊錦,字絅文,號闇江。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駕詣太學行取陪祀。賜《樂善堂全集》一部,貂墨緞衣。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駕幸闕里,行取陪祀,賜《日知薈說》一部,《唐宋文醇》一部,《朱子全書》一部。賞晏大營。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陪祀,賜蟒服。平生讀書多識,以詩酒自娛,著有《藿齋詩集》。生子仲耀清、仲耀涵、仲耀淳。
第六十五代:仲耀清,字範澄,應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早卒,生子仲振棕。
第六十五代:仲耀涵,字養愚,清乾隆三年臨雍陪祀,恩貢生,賜晏,賞袍服貂墨。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闕里觀禮,賞雲緞、銀兩。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8年)衍聖公諮部考授代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兩次駕幸闕里,行取陪祀,恩賞蟒衣。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臨雍陪祀,賜晏,賞雲緞、貂墨。生子仲振梓,仲振松。
第六十六代:仲振棕,字蔭堂,考授翰林院五經博士。生子仲貽熙。
第六十七代:仲貽熙,字伯鹹,號怡蓭。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襲封翰林院五經博士,三次隨衍聖公入北京,去闕里陪祀。修祖廟、續宗譜、管族務,上下歡悅,仲氏顯耀一時。晚年,尤好吟誦詩篇,著有《樂圃詩草》一卷。生子仲緒坤。
第六十八代:仲緒坤,字載甫,號子厚,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清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駕詣太學,欽取陪祀,蒙恩賜御論四書一本,六雲緞衣二襲,貂皮二張,寶墨二匣,禮成復賜晏禮部,生子仲統嵐。
第六十九代:仲統嵐,字麓,號小山,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生子仲延年。
第七十代: 仲延年,字壽山,又字文齡。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勅授文林郎。生子仲肇璠。
第七十一代:仲肇璠(公元1898~1965年),字璞如。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襲封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奉內務部照承襲奉祀官世職。1949年攜全家遷鄒縣郭裡鎮朝陽村。1951年,當選鳧山縣人大代表。後為鄒縣人大代表。生子仲躋均。
第七十二代:仲躋均(公元1920~2004年),字可亭,山東鄒縣人,自幼學醫,精通中西醫術,1978年退休。1981年後為鄒縣政協一屆、二屆特邀委員。生子仲偉鑄。
第七十三代:仲偉鑄(公元1943~今),字鑫鼎,山東鄒城人,1961年高中肄業,務農。2005年迴歸故里,定居仲淺。生子仲崇治。
第七十四代:仲崇治(公元1973~今),字亞民,1993年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現在山東省鄒城市市政工程管理處工作。
【楹聯典故】
八言通用聯
講習終南,名賢卻聘;
制置河北,宿將善謀。
——佚名撰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洛陽人種放,字名逸,沉默寡言而好學,七歲能寫文章。父親讓他考進士,他推辭說:“學業未成,不可輕舉妄動。”父親死後,他奉養著母親隱居到終南山,以講習為業,達三十年。鹹平年間,被朝廷徵召,歷官給事中、工部侍郎;真宗時,任左司諫,他辭別朝廷,又回到山中。
下聯典指北宋末种師道,字彝叔,种放哥哥的曾孫,官至京畿河北制置使,知兵而有謀略,靖康年間,金兵南下,他進宮獻計,但朝中因他年齡大(當時人稱“老種”)不能盡用他的計謀。京城陷落後,徽宗拍著胸口說:“都是因為沒聽种師道的話,才到了這個地方!''
【祠堂古蹟】
種氏家祠
種氏家祠(原名種氏滕陽堂家祠)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常莊鎮種莊村。在京滬高鐵棗莊站西南方向1500米處。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2005年在原址重建。
種氏家祠歷代碑林自東漢司馬-22世至清乾隆二年聖旨,共12座碑。種氏家祠現代碑林公元2005年9月重建家祠功德碑。
種氏家祠始祖:仲由,春秋時魯國人,字子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直率勇敢,仕衛為邑宰。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敢於批評孔子。孔子瞭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
【典故軼事】
種家軍
種家軍早在漢,唐,宋,明,就鎮守邊疆,血灑沙場。漢代有種皓和他的子孫三代。唐有種如願唐代大將。宋代有種世衡和他的子孫四代,英雄輩出,代代忠烈。明代有寧夏參將種興,及寧夏總兵種勳。種家軍的歷史久遠而輝煌,世代忠列可歌可泣。在中國的歷史的長河中創造出不朽的一頁。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英雄輩出。元人修史時指出:宋代自種世衡後,種氏一門四世,據《宋史》及《續資源通鑑》、《三朝北盟會編》等史料記載:“種氏為山西巨室”,“號山西名將,”北宋兩世、三世為將者不少,而三代以上為將者就相當有限了。只有像曹氏、高氏、種氏、姚氏及折氏等少數將門。《宋史》卷三百三十五有傳。據載,種世衡“少有氣節,昆弟有欲析其貲者,悉推與之,惟取圖書而已。”表現出不同凡俗的志趣。宋仁宗(公元1023~1065在位)康定元年(1046)為鄜州籤書判官,當時正值對西夏用兵之初,叛立大夏國不久的李元昊經常侵擾延、綏二州一帶,延州正當夏人出入之衝,“地闊砦疏,士兵寡弱”,種世衡乃向當時擔任“陝西都轉運招撫使”,兼“延州知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提出建議:“延安東北二百里有故寬州(今陝西省清澗縣),請因舊壘而興之,以當寇衝,右可因延安之勢,左可致河東之粟,北可固銀、夏之舊。”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並且命令他主持這一工程。種世衡一面抵禦夏人的騷擾、爭奪,一面堅持施工修城。但當地處險無泉,眾議此處難以堅守。“鑿地百五十尺,遇石橫亙,工徒曰:‘是不可井矣!’世衡曰:‘過石而下,將無泉邪?爾其屑而出之!’凡屑石一畚,定償百錢,工乃致力,過石數重,泉果沛發。城成,賜名清澗,以世衡知城事。”據清?道光八年修《清澗縣誌》卷二“古蹟”記載,清澗城內大十字街口有“種公古井”,並立有牌坊;在縣東南五十步,有“種公將臺”,下為演武場;城北有“草場山”,為當年種公積草處……至上個世紀50年代,遺蹟猶存。
北宋末期的太原保衛戰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遼保寧十一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匡義終於擊滅北漢政權。作為勝利者,他放了一把大火,將頑強抵抗了北宋十餘年的北漢據點晉陽城徹底燒燬。之後,北宋轉向對遼國的戰爭。
宋、遼之間的“高梁河戰役”爆發後,遼景宗耶律·賢令大將耶律·休哥率十萬大軍增援被宋軍圍困在遼國南京(今北京)的遼軍,耶律·休哥與耶律·斛軫分兵兩翼在高梁河夾擊宋軍,宋軍大敗,宋太宗騎驢南逃。
不久,北宋名將潘美被任命為三交都部署,肩負起了抵禦契丹族遼國的職責,而剛剛歸宋的名將楊業,因為老於邊事而被任命為潘美的副將。當年潘美與楊業駐屯的三交寨,就在今山西太原城北五里的古城村。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遼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也就是火燒晉陽三年之後,出於國防的需要,宋太宗命潘美在晉陽故城東北三十里汾河對岸的唐明鎮新建城池。當年僅有一條小街的唐明鎮,位於今太原市西羊市街的大關帝廟一帶,大南門的唐明飯店即得名於此。宋朝時期太原城的大體位置,南到今迎澤大街北側,北到今後小河一帶,西到今新建路東側,東到今柳巷一帶,那座沒有包磚的土城周長不過十一里,只有四座城門,當年周長四十二里共開二十四道城門的晉陽城此時已成為後人夢中再也難以觸及的海市蜃樓。
新城池建成後,心有餘悸的宋太宗不願再看到“太原”、“晉陽”這樣的名稱,而代之以“緊州軍事”,直到七十七年之後,才恢復了太原府的建制。在太原恢復舊稱之前,幷州州治和陽曲縣治先後遷入了這座新城,民間因此有“宋前太原、晉陽一座城,宋後太原、陽曲一座城”的說法。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而太原城,則是一千年河西,一千年河東。
潘美在建設新城的時候,為了破壞太原風水,消除太原王氣,取諧音以“釘”死太原龍脈,只修丁字街而不修十字街。對此,有人也做過善意的解釋,說丁字街對阻遏契丹騎兵的馳騁極為有效,然而,在冷兵器時代,城池是抵禦敵軍的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城防有失,守軍的鬥志與士氣也隨之崩潰,激烈的巷戰只能是殉道者為壯烈結局而盡的最後努力,相對於戰局已經毫無意義,所以,丁字街,只能是趙宋王朝愚昧與狹隘的表現。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的1948年太原戰役前夕,閻錫山軍隊在城中修築巷戰工事時,統計市區內仍有大小丁字街三百六十四條。直到今天,太原舊城仍然可以看到這些在城建規劃中難以修復的錯誤,而近年來為了消除丁字街實施的交通改造工程,也因此都被冠以“打通”工程。
宋太宗處心積慮地防備著太原,但他不曾想到,太原卻在此後的戰爭中一再堅強地護衛著宋室江山,更令宋太宗的後代們痛悔的是,如果沒有毀掉晉陽城,靖康之恥完全可能避免,北宋的歷史也將隨之改寫。
太原重建一百四十多年後,以一支兩千五百人的騎兵起義,女真族人僅用十年時間就滅亡了建國二百餘年的大遼國。就在北宋王朝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為全部索還包括燕雲十六州在內的五代以後陷沒各州而奔波交涉的時候,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完顏晟)以北宋接納遼軍降將張覺為藉口,大舉揮師討伐北宋。
金軍的計劃是兵分兩路,西路軍以宗翰(完顏·粘罕)為主帥,率軍六萬,從西京(今山西大同)出發去攻佔太原;東路軍以另一員竭力主張攻宋的大將宗望(完顏·斡魯補)為主帥,率軍六萬,自平州入燕山,直取真定。然後兩路大軍會師於開封城下,一舉滅亡在聯合攻遼的戰爭中被金軍鄙薄蔑視的弱宋。
強盛的金國在滅亡了實力強於北宋王朝的大遼國之後,主懦臣庸的趙宋王朝面對急劇變化的外交形勢卻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和積極的應變措施,不懂得及時緩和與西夏的關係以抽調戰鬥力較強的西北邊防軍加強北境防務,也沒有在太原等二線戰略要地佈署機動部隊。胡馬南掠,完全出乎宗翰必有幾場惡戰的預計,還在幻想著以屈讓和犧牲來換回燕雲各州的北宋王朝猝不及防,或潰或降,節節敗退,金國西路軍接連攻取了朔、武、代、忻四州。
說起北宋六賊之一的童貫,人們對他都不陌生,當時北宋王朝在太原的最高官員就是被人們諷為媼相的童貫,這個深得宋徽宗寵信的宦官擔任的職務是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負責全權統率這三個地區的軍事力量,他的官邸就設在太原。除了征討農民起義軍方臘取得過勝利以外,童貫在與西夏、遼國的戰爭中,不懂治軍卻極擅隱瞞敗績、慌報軍功,正是他兩次伐遼的失利,使得北宋的腐敗與孱弱在金軍面前暴露無遺,從而萌發了南侵的野心。
其實,多次出使金國的宋軍將領馬擴早就對金兵的南侵計劃有所察覺,並提醒童貫早做防備,但仍然沉醉於以一百萬燕京代租費收回幽州空城而沾沾自喜的童貫卻對此充耳不聞。金軍南侵前夕,曾參加燕京談判的馬擴再次前往宗翰在軍中商議收回蔚、應二州,宗翰狂笑道:“你還在指望得到這兩個州嗎?山前山後都是大金國的土地,還有什麼好說的?你們把所有州縣奉上贖罪,我們才可以原諒你們收納張覺。你現在就可以回去了,我不久就會派人去宣撫司。”
馬擴回太原覆命後,大驚失色的童貫不是按照馬擴的勸說佈署應敵的防務,而是做好了南逃的準備。不久,金國使者來到太原,通報了金軍已經南侵的情況,並要求北宋王朝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不知所措的童貫準備逃歸京城,太原知府張孝純勸阻道:“金人撕毀盟約,大人應當率領各路將士奮力抗敵,如果大人南歸,軍心必然動搖,這無異於把河東拱手送給金人呀,河東一旦失守,河北豈能保全?請大人留下來與我們共同報效國家,更何況太原地勢險要,人民勁悍,金兵未必能夠攻取。”
然而童貫居然說:“我的職責是宣撫,而不是守土,如果一定要我留下,還要你們做什麼?!”農曆12月8日,童貫逃離太原前線,張孝純聞迅後擊掌長嘆:“平時童大人何等威風,怎麼一旦風雲突變就心驚膽戰抱頭鼠竄,他還有什麼面目去見天子!”
正是這個童貫,回到京城後拒不接受宋欽宗趙桓給他的東京留守任命,而與宋徽宗趙佶南逃,當衛士們在一片痛哭聲中阻擋浮橋請求宋徽宗留下時,這個逃跑將軍竟然命令他的親軍勝捷軍放箭,當即射倒數百人。童貫因此在輿論的一片譴責聲中遭貶,流放途中被宋欽宗下詔處死。
農曆12月18日,一路勢如破竹的金國西路軍攻破石嶺關,前鋒已進抵太原城下,陝西地方部隊的麟府折可求、鄜延劉光世等部以共計四萬人的兵力救援太原,但在太原城外的汾河北岸即被金軍擊敗,損失一萬餘人後潰散。折可求是名將折從阮的後人,楊業之妻折太君就是將星璀燦的折氏將門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一位,曾鎮壓過宋江起義,後來被張孝純任命為河東第二將的折可存是折家的另一位名將,此前在領兵救援雁門的途中兵敗,被俘於崞縣,第二年才逃歸宋朝。
還沒有遭遇有效抵抗的金軍在太原城下受到頑強阻擊,而此時的太原,僅有王稟率領的勝捷軍三千人。勝捷軍是童貫負責西北邊防時為自己招募的一支數萬人的親軍,行伍出身的王稟從一名普通計程車卒逐步擢升為宣撫司的都統制,在跟隨童貫鎮壓方臘起義後北伐遼國,敗於白溝,及至童貫逃離太原,留他為副都總管負責守城。
與此同時,宋徽宗傳位於兒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金國東路軍主帥宗望曾經率領一千五百名騎兵擊敗有皇帝督戰的兩萬五千遼兵,在降將郭藥師的引導下,更是縱橫千里大平原如入無人之境,黃河南岸的數萬宋軍望風而逃,六萬金軍在宗望的狂笑聲中,乘坐搜尋來的十幾條小船,用五天五夜的時間從容渡過無人把守的黃河天塹,於宋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公元1126年)農曆1月8日兵臨開封城下。
按照金軍的戰略佈署,西路軍不僅要與東路軍會師開封發起總攻,為了阻擊唯一可與金軍抗衡的宋朝西北邊防軍,防止趙宋朝廷從西路奔蜀,宗翰還負有攻取洛陽這個戰略要地的重任。太原久攻不下,宗翰卻不能貽誤戰機,只得留下部將銀術可繼續圍困,自己則率軍疾馳南下。
就在孤軍深入的金國東路軍等待西路軍的時候,懦弱無能優柔寡斷的宋欽宗仍然在戰與和之間徘徊不定,最後竟然接受了宗望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的退兵條件,憤而辭職的東京留守李綱被宋欽宗挽留後,扣押了這份割地詔書。
不久,北宋各路勤王大軍雲集開封的已達二十餘萬,面對有利形勢,頭腦發熱的宋欽宗沒有經過周密分析與佈署就草率同意了少壯派將領姚平仲“夜叩金營、生擒宗望”的作戰方案,可笑的是,這樣的軍事機密居然在實施前三天就被洩漏。農曆2月1日,星夜突襲的姚平仲軍被嚴陣以待的金軍擊潰,姚平仲突圍遠遁後銷聲匿跡,直到幾十年後才有人留下了他在四川出現的記載。
劫營失敗後,宋欽宗被迫全部答應宗望的退兵條件,金國東路軍於農歷2月9日撤軍北歸,而已經進軍到山西澤州的宗翰也在得到北宋王朝割地的許諾之後回師太原。
儘管宋朝使臣路允迪進城傳達了割讓太原的詔書,但太原軍民與中山、河間兩鎮一樣,拒絕了這份屈辱的聖旨,與惱羞成怒的金兵展開血戰。出師已近半年的金國西路軍此時已是日益疲弊、糧草不濟。宗翰用“鎖城法”構築重重工事將太原團團包圍,留下大將銀術可繼續圍城,自己則率領主力撤回山西大同。
宗翰北歸後,猛將銀術可掃平了太原外圍州縣,以偏師先後奪取文水、西都谷、祁縣、太谷、盂縣,並擊敗了救援太原的宋軍地方部隊樊夔、施詵、高豐部。
京師解嚴之後,在請戰派與輿論的壓力下,宋欽宗認識到太原保衛戰的戰略意義與三鎮“國之遮蔽”的重要地位,於農歷3月16日下詔重新確保三鎮,加封三鎮官員職位,褒獎他們守城之功。
這一年的農曆5月,趙宋王朝第一次組織中央禁軍救援太原,大將种師中由河北井陘西進,另外兩員大將即姚平仲的養父姚古和張孝純的兒子張灝分別從長治和汾州北上,三軍互為犄角,共解太原之圍。
种師中出身於世代將門之家,祖父種世衡及兄長种師道都是北宋名將,他率兵從河北井陘進入山西平定,很快就收復了壽陽、榆次,但由於姚古、張灝軍沒有及時策應,种師中部又返回到河北真定駐紮。
就在這個時候,重臣許翰誤聽諜報,做出了金軍將要全線撤兵的判斷,多次催促种師中進兵,甚至責備他手握重兵卻逗留觀望。种師中被迫留下輜重糧草,輕裝出發,同時約定姚古、張灝兩軍分道俱進。
不久,种師中部的前鋒進抵距離太原二十里的石橋,中軍到達壽陽的石坑,由於一路上沒有遇到金軍抵抗,以致這員久經沙場的老將犯了麻痺大意疏於戒備的兵家大忌。當种師中接到探馬報告榆次方面有金兵襲來的訊息後,誤以為是金軍北歸的零散部隊,豈料卻是前來阻擊的金軍主力,宋軍倉猝應戰,五戰三勝,苦苦前行。然而,懼敵怯戰的姚古部將焦安節慌報軍情,奏稱金軍主帥宗翰已經趕到,致使姚古、張灝兩軍逡巡不前,未能按照約定與种師中部會師。
當种師中部被迫撤退到殺熊嶺時,再次遭到金軍重兵圍攻,軍糧短缺、士氣低落的宋軍幾乎全軍潰散,身邊僅剩百餘將士的种師中身中四創仍然裹傷力戰,最終為國捐軀飲恨疆場。
擊潰种師中部後,金軍主力從容回師,在祁縣以東的盤陀擊潰姚古部,在交城擊潰張灝部,北宋王朝第一次救援太原的努力就這樣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失敗了。事後,焦安節被處斬,姚古貶官於廣州。
就在種師中救援太原的大軍中,有一員名叫楊志的大將,作為“招安巨寇”,他曾在宋宣和四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跟從童貫徵遼,擔任先鋒,楊志後來在救援太原與金兵的交戰中,兵敗於山西盂縣,不知所終,大抵不是隨敗兵潰散就是陣亡於亂軍之中。
大敵當前,北宋王朝高層之間還在進行著激烈的政治鬥爭,傾軋與排擠仍未停止,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主戰派李綱以一介文臣被迫擔負起第二次救援太原的重任。然而,李綱卻一再受到同僚的掣肘與宋欽宗的疑忌,當時他能夠直接指揮計程車卒只有一萬二千人,申請撥付一百萬的軍需僅得到二十萬,不僅在京城徵調戰馬被制止,甚至還將他徵召的地方部隊遣散。李綱計劃先進行必要的休整訓練,等做好充分準備後再行出征,卻被宋欽宗斥為拒命,只得於農歷8月初匆匆開拔。
宋朝中央政府對太原的第二次救援可謂氣勢洶洶,除了李綱之外,還有駐屯於沁縣的解潛部,駐屯於遼州的劉□部,駐屯於文水的折可求、張思政部,駐屯於南北關的範瓊部,計劃以兵分數路的優勢兵力圍殲銀術可孤軍深入的疲敝之師。
當年深得宋徽宗寵幸的宦官童貫手中都有數萬人的親軍,但是,如此事關國家存亡的重大軍事行動中,李綱上疏各路大軍合兵一處統一指揮的要求卻被否決,身為宣撫的李綱徒有節制諸路大軍之名而無節制之實,各路將領都直接聽命於遠在京城的宋欽宗,各自為政,互不協同。其實只要回想宋初大將作戰必須按照出徵前皇帝下發的陣圖來指揮的愚蠢做法,就不難理解宋欽宗的舉動了。
趙宋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不僅斷送了北宋王朝第二次對太原的救援,斷送了太原,也葬送了自家一百六十餘年的錦繡江山。已經出征近一年的銀術可面對一盤散沙的宋軍指揮若定,先是集中主力擊敗劉□部,隨即又先後擊敗解潛部於南北關、張思正部於文水、折可求部於子夏山,宋軍被各個擊破損失數萬人之後,對太原的第二次救援宣告失敗,李綱以“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被貶官。
目光短視而急功近利的趙宋王朝沒有吸取張覺事件的教訓,又因為策反已經歸降金國的遼國舊臣而激怒了金太宗,早有蓄謀的金太宗以此為藉口於農歷8月14日再次下詔攻宋。金軍二次南侵的兵力佈署和進軍路線較之前一次基本不變,但針對上次東西兩路未能協調呼應而置東路孤軍於背靠黃河獨擋二十餘萬宋軍的險境,二次南侵著意加強東西兩路的互相協同,以實現兩路夾擊、會師開封的戰略目標,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其戰略重點,就是攻取太原打通西路。太原,再一次成為眾矢之的。
在重重包圍中南顧王師望穿秋水的太原守軍沒有盼來自己的援兵,兵臨城下的卻是捲土重來的宗翰大軍。宋代的太原只是一座政治與戰略地位都不重要的小城,物資儲備極為有限,太原軍民已經在嚴密封鎖中苦苦支撐了八個多月,存糧基本用盡,士卒先是宰殺牛馬騾等牲畜,後來只好烹煮弓弩皮甲以充飢,而城中百姓則只能用糠秕和乾草來果腹,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劇。儘管如此,太原軍民依然矢志不渝,拒絕了宗瀚的數次勸降而決心以死報國。
做為一個遊牧民族,女真人長於野戰而短於攻堅,為了奪取太原,金軍總結了攻取遼國五京時的作戰經驗,除了早已實施並卓有成效的“鎖城法”外,還制定了一整套在當時極為先進的攻堅戰術。金軍運來三十座大砲,能將大於斗的砲石拋入城內,城頭用於防禦的敵樓屢屢被擊中摧毀。北宋攻取晉陽時,就曾在城外構築過起防護作用、名為“洞屋”的掩體工事,而金軍更是建造了五十座下部安有車輪的大型機動洞屋,其作用尤如現代的裝甲運輸車,金軍企圖用它來運送土木填平護城壕。在攻城時,金軍制造了集洞屋與雲梯於一體兼顧防守與攻擊的鵝車,這種形如鵝狀的裝備下安車輪,上冠皮鐵,能夠有效保護士卒攻城。
太原守將王稟針鋒相對,對於大砲,在敵樓前設立柵牆,樓頂覆蓋糠布袋,這樣敵樓即使被擊中也不會有大的損壞而能夠迅速修復。對於填壕,宋軍挖掘地道直通護城壕,等金軍填滿木柴後就放火焚燒使其前功盡棄。對於鵝車,宋軍在城頭設立了也如同鵝狀的跳樓,從跳樓上將繫有繩網的巨石套在鵝車頂部,使其重心上升,然後用搭鉤和繩索將鵝車拉倒。
以人相食,意味著這座孤城的堅守已經支撐到了極限,在金國生力軍半個月的猛攻之下,英勇頑強的太原城在堅守了二百五十多天之後,於農歷9月3日失陷。儘管大勢已去,王稟依然率領飢餓疲憊計程車卒堅持巷戰,揹負著供奉於太原祠廟中的宋太宗御容突圍出城,金兵全力追趕,身中數十槍的王稟投汾河自盡。
金兵得到王稟的遺體後,宗瀚破口大罵,命令士卒策馬將王稟的屍身踏為肉泥以洩其憤。城破之後,太原三十餘名當地官吏壯烈殉國,金兵屠城報復,在飢餓中倖存的太原百姓幾乎被屠殺一空。
太原保衛戰的另一位功臣太原知府張孝純被俘後押往雲中,四年後的南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十八年,公元1130年),金國扶立的偽齊政權建立,身陷囹圄的張孝純違心地接受了偽職,出任尚書右丞相,他曾投書宋高宗趙構,表白自己的迫不得已,並透露了偽齊皇帝劉豫準備派遣刺客暗殺南宋君臣的計劃。又過了八年的(金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因為在與南宋的戰爭中屢屢失敗,偽齊被金國所廢,張孝純等人被遣返南宋,張孝純為自己的失節而深感羞愧,自請致仕,病死於徐州。
攻陷戰略重鎮太原之後,金國西路軍揮師南下,與東路軍遙相呼應,於北宋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底會師於北宋的都城開封腳下,順利滅亡了北宋王朝,是為“靖康之難”。
在圍困太原期間,金兵有一部曾駐紮於晉陽城廢墟之中,當他們舉頭仰望太原故城巍峨的城牆時,可曾想到晉陽城如若不毀,金兵有可能攻破這座兵精糧足的千古雄關嗎?當宋徽宗、宋欽宗二人北狩蒙羞的時候,可曾想過這正是當年宋太宗趙匡義下令火燒太原屏障晉陽城的報應?
儘管太原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但太原抗金戰,是龍城太原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對全國的政治、軍事形勢產生重要影響,從此後,太原城基本上沒有再為封建皇朝創立過有如漢唐五代時的功勳。
太原古城重新再次影響全國形勢,已是七百八十五年後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