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姓圖騰(延氏圖騰)
延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自姬姓。據載,春秋時,吳國有公子季札,是吳王諸樊之弟,受封於州來稱為延州來季子,其後裔有延姓。延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二十三位。
【得姓始祖】
延季子:又名季札,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經被孔子讚美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繼承人,但父親太王,有意傳位給幼子季歷以及孫子昌。(昌就是周文王,姬昌。)於是泰伯就主動把王位讓了出來,自己則以採藥為名,逃到荒蕪的荊蠻之地,建立了吳國。孔子曾經說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延陵季子是春秋時吳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季札,又稱公子丸,封於延陵,城延陵季子。後又封州來,稱延州來季子。父壽夢欲立之,辭讓。兄諸樊欲讓之,又辭。諸樊死,其兄餘祭立。餘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將授之國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諸刺殺僚而自立,即闔閭。札雖服之,而哭僚之墓。
這個人不但是延姓的祖宗,同時也是吳姓和延陵氏的始祖神。在《中華姓氏通史——吳姓》中提到,“談吳姓,不可不提吳王壽夢第四子吳季札,季札的歷史並非僅僅寫在季子廟上。”其原因有三:其一,季札兩度讓位出走,他的一生伴隨著吳國的興亡;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藝,且仁德謙和,至賢至聖,被後世奉為“至德第三人”,是中國道德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孫繁衍發達,今吳姓各支族譜大多出自季札之後,以他為始祖神。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姬姓。《古今姓氏書辨證》雲:“出自吳公子札,食採延陵及州來,去‘陵’稱‘延’,曰延州來季子,後以為氏。”《中國古今姓氏大辭典》雲:“此當以地為氏,系出姬姓。”
據載,春秋時,吳國有公子季札,是吳王諸樊之弟,受封食採延陵及州來,稱為延州來季子,其後裔有延姓。
源流二
源自古代少數民族姓氏。據《漢書·西域傳》載:“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另載,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隨魏孝文帝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姓延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春秋時,吳國王壽夢的小兒子季札讓王位,避於延陵後有了延氏,延陵就在今天的江蘇省常州市。
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樹下集中遷往:河南、山東、河北、北京、天津、陝西、甘肅、寧夏、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廣西、內蒙、遼寧、吉林、黑龍江、山西等地。
分佈
延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二十三位。
現全國各地都有延姓宗跡,而且有的地方十分集中,比如陝西綏德,山東廣饒縣,山東莘縣西延營村,莘縣相莊村,山西陽城縣潤城鎮,河北遵化雞鳴一村;河北贊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雞鳴一村】遵化市雞鳴村是河北地區延姓最大的集中地,如今村民1000多人,延姓人大概佔到80%的比例。據稱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雞鳴一村都是延姓人,直到近代才從臨近村落遷入才打破了“獨姓村”的狀態。村裡祖廟在抗戰時期被燒燬,據說槐樹直徑都有一米多。
廣饒縣大王鎮延集村是山東地區延姓最大的聚集地,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佔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稱絕高的比率。據稱,歷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時從鄰村周莊劉姓人遷入才打破了它“獨姓村”的狀態。
綏德延姓:公元1368年開始,洪洞大槐樹人口大遷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遷往河南、山東、河北、陝西、安徽等地;其中於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經由洪洞大槐樹遷往黃河西岸的陝北綏德縣,定居於綏德縣西延家岔村和綏德縣的東延家岔。西延家岔的延姓後移居於紀家灣,二十里鋪,寨柳溝,石家溝,孟家溝等地。東延家岔的延姓後發展至延家畔、延家坪、張家峰、延家溝以及延家川。綏德縣也是陝西及西北地區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延姓的遷民祖先神位供奉於大槐樹祭祖堂九號供櫥。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山東延集中華延氏宗祠
宗祠位於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大王鎮延集村,於2017年5月6日動工,2018年7月12日竣工,後取堂號為“延德堂”,是省市內不多見的古式祠堂建築。
在延氏宗祠裡,北邊“延集文化禮堂”,為傳承中華文化美德,發揚正能量,團結族人;東邊“傳世衡鑑廳”,為倡導新村風新家風;西邊“古村思遠廳”,是延集村古時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的民俗館,讓人們記得住鄉愁。古與今的記憶碰撞,推動了美麗鄉村的發展。延集村今後將充分利用延氏宗祠這一精神聖地,弘揚延氏文化、傳承村風家教,激勵人們奮發向上,教導子孫行善崇德,贏得經濟發展,推動美麗鄉村精神文明發展。
【典故軼事】
季札讓國
季札是周朝吳國人,因受封於延陵一代,又稱「延陵季子」。其父壽夢繼承了吳國王位。他的四個兒子當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壽夢一直有意要傳位給他。季札的兄長也都特別疼愛他,認為季札的德行才幹,最足以繼承王位,所以都爭相擁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堅持把王位讓給哥哥。
哥哥諸樊覺得自己的德能,遠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國的重任託付給他,但被季札婉言謝絕了。他說:曹國之人想擁立賢能的子臧為國君,來取代無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絕。為了堅守臣民應有的忠義,並打消國人擁立的念頭,子臧離開曹國,奔走到了宋,使曹國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執政。子臧謙恭無爭的美德,被人們讚美為能「守節」的盛德之人。前賢的殷鑑歷歷在心,國君的尊位,哪裡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雖然我無德,但祈求追比賢聖,則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動了吳國之人,他們如同眾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擁戴季札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隱於山水之間,成日躬耕勞作,以表明他堅定的志節,才徹底打消了吳人的這個念頭。孔子對季札讓國的讚譽之辭:“延陵季子其天民乎!”
季札掛劍
季子賢明博學,屢次聘用中原諸侯各國,會見晏嬰、子產、叔向等。聘魯,觀周樂。過徐,徐君好其佩劍,以出使各國,未即獻。及還,徐君已死,乃掛劍于徐君墓樹而去。後以"掛劍"為懷念亡友或對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諱稱朋友逝世。
季札和孔子同時代而年長,兩人齊名,在當時並稱為“南季北孔”。司馬遷讚美季札是一位「見微而知清濁」的仁德之人。《春秋》載,季札於公元前485年死後葬在申港西南。後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傳說碑銘“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10個古篆是孔子所書(現稱孔子手書的文字只有兩處,另一處是比干墓碑上的“殷比干墓”四字)。今申港中學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清朝康熙南巡之時曾為季子祠御筆題寫“讓德光前”四字,乾隆皇帝外傳一書中也提到第六次下江南曾到過季子墓。姬、季、吳、壽(壽夢)、延的祖先都是一個。算到現代延姓也流傳了2500年了。
賢者的謙恭禮讓、非凡氣宇和遠見卓知,一直在中國歷史的長空中,閃耀不絕。在這個「季札讓國」歷史故事的背後,還有一個溯源主題餘韻不盡。中原地區與句吳一帶的人們,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千百來人們本就同根同源,同體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