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氏起源及歷史

堯姓圖騰_堯氏圖騰

堯姓圖騰(堯氏圖騰)

  堯姓是中華古老姓氏之一,帝堯後裔。堯為帝嚳少子,姓伊耆,名放勳,號陶唐氏,諡號為堯,史稱唐堯,其後世子孫即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堯氏。現今堯姓人口約四萬人,現今排名五百二十二位。

  【釋義】堯,本義是高。堯字的繁體字是“堯”。堯,從“壵”、從“兀”。“壵”為地勢高。“兀”為高而上平。形容高高的山嶺和高大的建築。

【得姓始祖】

  堯帝:古五帝之一,唐堯之後裔。堯名放勳,帝嚳之子,受封於唐,定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諡號為“堯”,史稱唐堯。其後世子孫即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堯氏。唐堯為堯氏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上古,帝堯後代。

  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載,堯為帝嚳少子,姓伊耆,名放勳,號陶唐氏,諡號為堯,史稱唐堯,其後世子孫即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堯氏。

  源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藏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有堯姓。

【遷徙分佈】

  遷徙

  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堯,原居於今河北唐縣一帶,後徙居太原,任部落聯盟首領後再遷山西臨汾一帶,活動區域主要是今中原及西部,因此堯姓也發祥並長期生長於這裡,並逐漸向周邊地區擴充套件。漢唐之間,在河北、山西等地發展成郡姓望族,以河間郡、上黨郡為郡望。

  分佈

  堯姓雖為上古帝王后裔,但人丁一直不旺。現今堯姓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二十二位。

  今廣東之澄海、高要,四川之合江,福建之上杭、清流,安徽之貴池,河北之景縣,山西之太原,甘肅之永登,徽縣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土家族也有此姓。現今在湖北、江西、四川、臺灣等地有少量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間郡 漢為河間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後魏初改為郡,相當於今河北中部河間一帶。

  上黨郡 秦以戰國韓地置上黨郡,轄今山西東南部。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隋置上黨縣為郡治,即今山西長治。

  堂號

  河間堂:以望立堂。

  上黨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自立堂號清儉堂等。

  字輩

  湖南長沙堯氏字輩:惠仕天應禮、萬開思朝文、在正大光明

  湖南邵陽堯氏字輩:永傳聖賢書,恆思祖德修。本源從山右,文明耀中州

  湖南常德堯氏字輩:再政通光昌順俊秀,世德承先志家聲紹祖基

  湖南衡陽堯氏字輩:宗玉子興善,芳明榮振康,祖福貽澤遠,世代永承昌

  湖南株洲堯氏字輩:茂 電 文 清 士 在 芝 保 傳 芳

  湖南湘潭堯氏字輩:賢宗德興華 ,曦木博煜醒 ,區桑梓邯慄 ,艾賀鄒億欣

  湖南永州堯氏字輩:宗尚關西堂文武學天波 ,仁義禮智信忠孝傳家遠 ,祥瑞林元福世海樹慶昌 ,祖德千秋業本支萬年長

  湖南嶽陽堯氏字輩:思元家(甲)道興(星),爾眾大有功

  湖南懷化堯氏字輩:世業大開承祖德家基遠啟紹宗功

  湖南郴州堯氏字輩:天必思文永(庭德應丹萬正)如世承紹孝敬心源篤尊親理自同家傳宏作育仁道慶昌隆東亮昭寰宇勤廉啟厚昆

  湖南婁底堯氏字輩:九德秀越開大運,文明光彩達朝堂

  湖南武岡堯氏字輩:貴、仁、仲、先、祖 / 宗、興、定、仕、朝/大、尚、世、元、亨/利、貞、全、禮、智/孝、悌、忠、信、榮/常、倫、序、政、攸/清、太、相、傳、紀/萬、代、由、雍、隆...

  湖南省新邵堯氏字輩: 正、永、祖、世、發 (道) /文(伯)、仲、思、廷、添 / 秀、大、萬、世、永/其、昌、顯、達、耀 / 歷、代、振、家、聲/繼、述、傳、忠、厚/敦、睦、肅、紀、綱/詩、書、光、上、國/源、遠、澤、綿、長...

  湖北陽新堯氏字輩:先哲流風遠伊啟景

  四川富順堯氏字輩:文廷思啟士,世篤守忠真

  江西贛州堯氏字輩:堯、德、世、業、新/傅、家、惟、忠、厚/華、國、在、文、章/積、善、承、先、澤/明、經、詔、書、香/賢、才、光、前、烈/孝、友、啟、後、昌/信、義、昭、來、許/和、穆、靄、凝、祥...

  重慶梁平縣回龍鎮字輩:伯、仲、思、廷、添、秀、大 /萬、世、代、其、昌 / 顯、達、輝、祖、宗/明、登、英、傑、志/府、安、定、家、邦/章、朝、召、君、良/孝、順、啟、乾、坤/仁、義、道、德、長、賢、聖、光、榮、正...

  重慶市永川縣和四川省內江字輩:伯(文)、仲、思、廷、添、秀、大 / 萬、世、永、其、昌/ 顯、達、輝、祖、宗 /榮、華、光、裕、士/ 輔、相、定、安、邦/擇、本、欽、明、肇/傳、家、自(代)、有、賢 /文、章、開、泰、運 /繼、續、徳、承、先...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上黨;

  源自唐堯。

  ——指堯姓郡望和源流饋金勿受,孝廉稱美。

  克已奉公;

  清儉馳名。

  ——上聯:明朝堯世美。下聯:北魏堯暄,前後從徵及出使檢察三十多年,皆克已奉公。

  九言通用聯:

  思義推恩,動吏民懷想;

  專德邃易,得性命精微。

  ——上聯:堯世美。下聯:宋朝堯允恭。

  【祠堂古蹟】

  臨汾市堯廟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雲:"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堯廟原建於汾河西岸,晉元康中徙汾東,唐顯慶三年(685年)遷至今址,距今已1300餘年;歷代均為國家級祭祀之所,並進行過多次修葺與擴建,清康熙臨汾和光緒帝以及慈禧太后曾御駕臨此。堯廟現佔地5.33公頃,主要有山門、五鳳樓、堯井亭、廣運殿、寢宮等古建築群,以及距今已1600餘年的漢代奇樹柏抱槐、柏抱楸、鳴鹿柏、夜笑柏等景觀。清代以前每年的4月28日在此舉行祭堯儀式並逢廟會,康熙帝巡幸堯廟時,定為皇會,屆時全國各省、各族及海外炎黃子孫紛紛前來謁祭,廟會之盛為華北之冠。歷代帝王將相,達官司顯貴,墨客騷人,對堯廟吟詠甚多,讚歎備至。堯廟始建於西晉,距今有1700多年曆史。舊址在汾河以西,西晉元康年間遷至汾河東岸,唐高宗李治顯慶三年(658年),廟址由府城西南遷至城南現址。堯廟是一座集納豐富歷史文化和五千年文明史的國祖廟,俗稱三聖廟,是中國專門紀念堯、舜、禹三位先祖的廟宇。堯在4000多年前就定都平陽,劃定九州,形成中國最早的格局,平陽成為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素有華夏第一都之稱。其中廣運殿是供奉堯王的主殿,殿高27米,四周的長廊內有42根石柱,柱上雕龍刻雲,工藝不俗。由於老的廣運寺已毀於火災,看到的寺院是重新修建的。內還有10多座石碑,上面記載了堯王的豐功偉績。

  五鳳樓:進了堯廟,首先看到的是秀麗的五鳳樓。它始建於唐代乾封年間,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樓高十九點三米,三層十二簷,樓底有磚建窯廊三孔,有直通三層角柱十三根,甚為雄偉。樓頂直立陶人三十餘個,陶獅為中,風吹可上下走動,十分美觀。據說,堯王常同他的四個大臣(既兩位宰相。兩位閣老)登樓遠眺,而當時人們又把他和他的四位大臣喻為“五鳳”,並有“一鳳昇天,四鳳齊鳴”之說。“五鳳樓”之名便由此而來。五鳳樓的後面有堯井亭。該亭始建於東晉太寧年間,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亭為六角高簷樓閣形式,小巧玲瓏,非常別緻。亭中水井據說是堯王親手所掘。井的直徑八寸,井壁為兩層,外層有卯榫磚九塊一圈,疊圈砌成。相傳堯井通海,至今井下泉水汩汩,清冽可飲。

  廣運殿:亦稱堯宮,是召見眾臣共商國是的地方,也是廟內的主體建築堯廟。始建於唐顯慶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殿高二十三米,通進深二十六點三米,通面寬四十三米。殿內有十二米通頂立柱四十二根。柱下石基座雕刻精細,獅子、麒麟栩栩如生,各式花卉竟鬥可妍,實為國內罕見。大殿龕內,有高達二米八的唐塑堯王像,兩邊站著兩位宰相和兩位閣老。堯王,據說姓伊,是堯廟南八里伊村人。伊村現尚存刻有“帝堯茅茨土階”的石碑。相傳堯王以前就住在土階上的茅草屋子裡。《韓非子 . 五蠹》中寫道:堯王住的茅草屋,吃的野菜根,不加調味,用土缸盛飲水,粗布僅掩身體,冬天披鹿皮,衣履不到破爛不堪不換。可見堯王的生活十分艱苦。廣運殿後是寢宮,始建於唐代麟德年間,距今約一千三百多年。宮龕內塑有堯王和其夫人的像。據說堯王的夫人是鹿仙女,生於姑射山中。山上現有鹿仙女洞、鹿仙女照鏡石(約一畝多大)、梳妝檯等。廟內蒼勁的古柏,植於晉代,高十數米,直徑兩米多,十分罕見。其中的柏抱槐、柏抱楸,每至夏日,柏樹中間盛開著槐花、秋花、奇趣盎然,堪助遊興。廣運殿為堯廟建築群的主殿。該專案為國家級重點修復工程,建築面積為2400餘平米,工程造價為105萬元(1983年造價)。建築為清代無斗拱大木作建築。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的資深古建築專家馮冬青先生根據現狀構件和歷史資料,主持勘測、復原設計和工程技術指導。著名古建築設計專家馮冬青先生。祖籍浙江紹興,1955年12月出生於山西太原市。歷任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室主任,設計處處長。國家級註冊建築師。從事古建規劃設計專業30多年來,先後參加或主持古建築(文物建築)和仿古建築的規劃、勘測。該專案修復設計時間為1983年6月 -- 1987年7月。

  龍鳳之脈:堯宮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龍鳳之脈”,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長達300米。龍和鳳均為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誌,這裡的龍鳳之脈就是中國最吉祥的龍鳳通道。

  文物雕塑:陳列於堯宮甬道兩旁的器物是出土於陶寺文化遺址和下靳古谷閡胖罰直鶚且⑹逼詰奈奈鋟輪頻袼芎臀幕幕袼芩跤埃從沉。700年前我們祖先的生產方式,其中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禮儀用品和樂器等。這些文物石雕生動地展示了堯時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堯廟更具有歷史實證和文化內涵。

  儀門:“儀門”就是禮儀之門。古時拜謁和祭祀帝堯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處,心須“整冠彈塵,端莊儀表”,然後恭恭敬敬的嚴肅前行。儀門門額上的“文明始祖”題詞,是對帝堯創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評價。儀門背面題詞“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為堯殿題寫的門匾,意為堯的功德象日月光渾潤澤四方萬民。

  堯井臺:井是人類文明程序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上古時期,人們都是擇水而棲,沿河而居。堯“尋蟻造井”,人類就圍井而居,改變了依賴河流而住的狀況,遂有了村落、鄉鎮、城市,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至今人們把城市稱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稱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為家,把遠離家鄉叫做“背井離鄉”。這口井也被稱為“天下第一井”。堯宮古柏堯井四周有四棵滄桑的古柏,西側這兩棵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樹中又長出一棵楸樹和槐樹。柏抱楸,每年四五月間,柏枝叢中盛開紅色楸花,遊人無不稱奇。柏抱槐據傳是600多年前從西安慈恩寺移植而來,每逢夏初,柏樹從中槐花盛開,芳香四溢,甚為可觀。東側這兩棵古柏,一棵叫“鳴鹿柏”,一棵叫“夜笑柏”。傳說唐代在寢宮雕塑帝堯與夫人鹿仙女的聖橡時,突然跑來一對梅花鹿在柏樹下歡蹦鳴叫,故稱此樹為“鳴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樹杈,長相酷似梅花鹿角。“夜笑柏”系古時一僧人從印度移植而來,晝伏夜長,樹壽綿長,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發出沙沙之聲,頗似人的笑聲,故稱“夜笑柏”。

  蟠龍圖雕:鑲在堯殿月臺臺階上的這個“蟠龍圖雕”,是根據1978年陶寺遺址出土的禮器“彩繪陶盤”上的蟠龍畋象放大製作的,這貼畫蟠龍畋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圖案,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龍”。龍型簡潔古樸,龍嘴銜含稼禾,反映了人類對農業文明的追求與崇尚。

  寢宮:堯的寢宮始建於唐麟德年間(公元664年),宮內供奉著帝堯與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傳說帝堯定都平陽不久,去仙洞視察民情,巧遇鹿仙女,雙方相愛,擇日成婚。成婚之處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對面山峰紅光照射,狀如臘燭。此後,人們把帝堯與夫人分女成婚的山洞稱之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燭夜之說,所以華夏兒女反成婚之居皆稱為“洞房”。

  祭祖堂:中國人自古以來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堯舜禹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是偉大的先祖。堯廟祭祖堂是炎黃子孫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著堯舜禹君臣後裔姓氏牌位,涵蓋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脈,尋到血緣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虞舜殿:舜殿的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系重簷歇山頂式,殿高15.5米。殿內虞舜塑像高3.5米,打破了神化官化色彩,以人文先祖的形象進行了設計雕塑。堯在位70年時訪到舜,考察三年後由舜輔政20年,禪讓於舜,而後8年故世。舜又效仿帝堯,在老年將帝位禪讓於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被千古頌傳的“堯舜禪讓”。 舜姓姚,名重華,屬有虞氏,故稱虞舜。舜接替堯位後,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刑罰,廣旋仁政,使四海賓服,國泰民安,將國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樂,建立了千古頌揚的“堯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歲時以孝聞名,30歲時堯舉用他,50歲時代行天子政事,61歲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視,逝於蒼梧境內,葬於江南九嶷山。  大禹殿 大禹殿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系重簷歇山頂式,殿高15.5米。禹姓姒,名文命。堯任用鯀治理洪水,鯀採用攔擋堵截的辦法治理,結果沒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薦禹治水。禹受命後勞苦身軀,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先後開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澤,疏導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終於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業,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熱愛。於是帝舜便將其位禪讓於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後,故禹也被兒為夏禹。殿內大禹塑像高3.5米,取材於“大禹治水”,突出了先祖對農業水利的貢獻,塑像古樸自然,與我們更加貼近,充分體現了堯廟的祖廟特徵。

  中華帝堯鍾:鐘樓內懸掛的在華帝堯鍾,重達21噸,喻指鑄造於21世紀;高中華帝堯鍾366公分,象徵農曆一年366天;直徑240公分,象徵一年24個節令;鍾齒為12個,寓意一年12個月;鐘面鑲鑄著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歷,皋陶神判,和合議政,藜羹鹿裘,歷山訪賢,禪讓虞舜八幅圖案,展示著豐厚了堯文化底蘊,歌頌了“三聖”的業績功德,讚譽了鐘鳴鼎盛的堯天舜日。

  “堯典壁”廊:“堯典壁”位於堯宮東側,南北長達300米,高3.3米,鑲“堯典壁”廊有碑石380塊,鐫刻3萬餘字,是全國第一座雕刻堯、舜、禹歷史文獻的紀念壁,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碑文內容由南往北伸展,圖文並茂,共分為13輯, 即:《尚書。堯典》、《堯典圖說》、《尚書。舜典》、《舜典圖說》、《尚書。大禹謨》、《大禹謨圖說》、《尚書。禹貢》、《禹貢圖說》、《帝王贊堯》、《先賢詠堯》、《本紀堯傳》、《典籍評堯》、《史載記堯》等。“堯典壁”是一部三聖功績的精化史,“堯典壁廊”被譽為“天下第一廊”。

  天下第一鼓:“中華帝堯鼓”稱之為天下第一鼓。迄今為止,天下還沒有比它大的鼓。這面鼓直徑3.11米,高1.2米,鼓的兩面均是整張牛皮而著,2000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帝堯“敢諫鼓”,廣開言路,開張聖聽,納諫除弊,開創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帶來了“堯天舜日”之盛世。置鼓於堯廟,就是要弘揚帝堯精神,傳承文明,恢弘正氣。此鼓是襄汾縣紅躍鼓廠承製。廠長衛紅躍歷經半載,尋遍全國十三個省市才覓到了這兩張牛皮,製成了這面象徵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華表:堯都華表堯殿兩側木樁,是堯設立的“誹謗木”,亦稱華表木。《辭海》記載:“華表,亦稱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納諫或指路的木樁”。堯是開啟華夏文明的賢明君主,設立誹謗木正是要博納眾諫,廣泛聽取民眾意見,以便改進朝政。為了打消大家的顧忌,達到言者無罪,暢所欲言,就特意樹起了這一誹謗木。可以說,“誹謗木”是體現堯民主政治的初評。隨著時代的推移,誹謗木演變為雕刻精細的石柱,形成蟠龍纏繞的華表,但已失去帝堯設立誹謗木的本意,成了歷代帝王皇宮的裝飾物和帝王尊嚴的標誌物。華表為堯所創,始於堯都。2001年我們在堯都廣場築建了“堯都華表”,高達21米,寓意21世紀;柱身蟠曲著中華世紀龍,蒼勁威武,頂端的沖天吼,生機勃勃,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底座有長城圖案和黃河壺口瀑布圖案,象徵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社稷永固,為中國第一華表。

  千家姓紀念壁:在堯宮門前的廣場西側,有高達6.6米,長達100米的千家姓紀念壁,以長城造型,花崗岩構築,氣勢宏偉,可謂天下之最。紀念壁鐫刻1566個姓氏,以中國傳統書法真、草、隸、篆四種字型雕刻,並鑲有“華夏子孫,同根共祖”八個顯赫大字。紀念壁前的“葉落歸根”大型銅雕,象徵著中華民族源遠根深,有著濃厚的血脈聯絡。 中國地形立體微縮圖位於華表廣場的中國地形立體圖,是按十億分之一的比例微縮製作,面積為9600平米,分為四種色區,山川、河流、高原、平原、湖泊、島嶼等立體展現,新穎別緻,氣勢壯觀,可謂全國最大的中國地形立體微縮景觀。

  帝堯陵 (臨汾帝堯陵)

  位於臨汾市堯都區大陽鎮北郊村西的澇河北岸,距市區35公里。墓高50米,周長300餘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佈局緊湊,木雕精細。陵周石山懸崖,陵墓由黃土堆積而成,古柏蔥鬱覆蓋,清流環繞而過,景色秀麗壯觀。1984年中國考古研究院專家考證,陵丘屬人為形成,再根據堯陵附近發現陶片推測,4000餘年前人類曾在此活動居住。這與當地傳說,葬堯時人們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陵高50餘米,周圍300餘米,相傳帝堯駕崩,萬民悲悼,臨穴掬土,遂成陵丘,陵丘之南,建有陵園。山門為閣樓式戲臺通道;入山門,東西建有看樓;北為儀門,斗拱層迭,飛簷凌空,由兩柱平地托起,謁陵至此,均須下馬落轎,故亦稱下馬坊。儀門之北為獻殿;東西為配殿,獻殿往北,登石階,入碑亭,可見正中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所飧"古帝堯陵"四個大字,旁豎歷代石碑四幢;再北即帝堯陵寢。整個陵園建築佈局緊湊,結構巧妙。陵園祠宇,相傳為唐初改建。

  據金泰和二年(1202年)碑載,唐太宗李世民曾晉謁堯陵。唐顯慶三年(658年)重修祠宇,此後歷朝均進行過修葺與補建。祠內有山門、牌坊、廂房、獻殿、垛殿、寢殿、碑亭等建築,佈局緊湊,木雕精細,紅牆綠瓦,格外醒目。祠記憶體在碑碣10餘通,碑文記載堯王故績及堯陵沿革;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立的一塊碑上刻有堯陵全圖,至今完好。祭堯歷代被奉為國祭,明清時代設春秋二祭。祭祀時節,遊人如織,商賈雲集,百藝獻技,香火繁盛。

  帝堯陵 (菏澤帝堯陵)

  帝堯陵墓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堯王寺,現牡丹區胡集鎮古成陽遺址。2017年11月4日,“成陽故城與帝堯陵研討會”在牡丹區胡集鎮成功舉行,專家、學者共計200人參會。在實地考察遺址後,專家們進行專題研討並達成共識,帝堯陵在菏澤胡集鎮。從考古發現、文獻記載、地理標誌、文物遺存等方面,對成陽故城與帝堯陵進行了詳細論述和探討,並分別作主題報告。專家們一致認為,牡丹區胡集鎮地下故城,經文物部門認定為西周成國故都成陽,秦漢魏晉之濟陰郡成陽縣城,北齊廢,後完全淤埋地下;成陽故城西二里堯王寺村面積達七萬平方米的龍山至漢文化遺址,系文獻中的堯陵遺址。

  歷代志書皆載:《呂帝春秋·安死》雲:“堯葬谷林----”;東漢學者高誘說:“堯葬成陽,此雲谷林,成陽山下有谷林。”魏晉學者黃莆在《帝王世紀》說:“谷林即成陽”;《乾隆御批綱鑑》亦說“堯帝崩於成陽,葬谷林,谷林既成陽。”;《水經注》雲“成陽西二里有堯陵”。堯王墓前現有1545年(明嘉靖二十四年)濮州知州孟書“祭文碑”和1903年濮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各一幢。碑前有享殿、東西朝房、東西更衣亭、大門、牌坊、聖母殿等建築。院內另有石碑數塊及清末所植古柏246棵。陵南500米有堯母慶都陵,西350米有堯妃中山夫人墓及祠。

  目前,遺址均埋於地下,並未開發。研討會現場,與會專家指出,堯陵、堯母慶都陵在此,反映出古人對帝堯活動區域的大體定位,聯想堯居陶,舜生姚墟、漁雷澤、耕歷山、陶河濱等記載,將對深入研究堯舜禹起源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順平祁山太子庵

  太子庵是當地人對伊祁山的俗稱,更是對伊祁山古廟建築群的統稱。這些廟宇位於伊祁山之巔的山凹處。太子庵其名稱源於在山上出家的一位太子,有人說是幼年生活在山上的堯帝,還有的傳說這位太子就是堯帝的兒子丹朱。據《畿輔通志卷168》中的望都人麻㙉在重修堯母廟記中記載:堯幼隨母居其上,後人遂名為太子庵。另外一種說法是堯的兒子丹朱出家修行的小廟,古碑上就有“昭陽太子出家修行處”的記載,堯帝的妻子被尊為昭陽聖母,這個昭陽太子當然就是丹朱了。為紀念堯母和堯帝父子,後人在他們居住過的地方建祠立廟。後經多次重修續建,逐步發展,形成一座頗具規模的古廟建築群,而且逐漸由專一祭祀堯帝的殿堂變成多種宗教文化的混合體,有道教的藥王廟,關帝廟,玉皇廟,也有佛教的大佛殿,觀音廟及民俗方面的土地廟,姻緣廟,蟲王廟等等,統稱太子庵。太子庵中的廟宇大部分是由民間捐資修建的,而且時建時續,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漢代元和年間(公元85年至88年)。在本世紀初侯各莊村在組織村民清理一座廟基時,清理出了一塊奠基磚,上面刻著一隻三尾鳥。河北大學美術系一位教授說這是一隻漢鳳,叫朱雀,與滿城縣出土的墓門畫像石上的朱雀相似,為東漢時的作品,迄今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到南北朝時,太子庵就有了一定的規模。據有關人士考證,南朝一位名叫智匠的僧人曾雲遊到伊祁山,寄住在太子庵中。期間,他根據民間傳唱的歌謠,寫下了千古絕唱“木蘭詩”。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北平縣(今順平縣)人在縣城修建木蘭將軍廟,那首刻在石碑上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詩稿,就是由太子庵上的僧人所提供。

  現存的伊祁山的明弘治十一年的重建太子庵碑載:完之西二十里有伊祁山,昔堯母所居。太子庵歷經滄桑,經後人多次重修和續建,到清末民初,仍然有廟舍數十間,廚房、倉房、石碾、水井及菜園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同時還有廟田300多畝。每年正月十六和農曆七月初七舉辦兩次大規模的宗教祭祀活動,每次活動都要放飯三天。屆時,太子庵香菸繚繞,鍾罄悠揚,達官顯貴,商賈庶士,佛門弟子,洞天羽客及善男信女紛紜而至。爭先恐後來到伊祁山,唯恐失去一次施捨一碗粥飯的機會,可謂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透過舉辦大規模的祭祀活動,太子庵名利雙收,每天收受的佈施和饋贈的銅錢以笸籮論計。

  太子庵依山勢而建,坐西朝東,東西長,南北較窄,東西高低落差三、四十米,呈長方形階梯狀,共有大小廟宇五十多座。五十多座廟宇分佈在四座廟院中,有佛教的大佛殿、觀音廟,有道教的三宵殿(即奶奶廟)、靈官廟,民俗方面的廟宇有蟲王廟、姻緣廟、土地廟等等,是一座集多種宗教文化的混合體。四座廟院由統一的圍牆圈起,院與院之間又由臺階和小拱門溝通。由於佈局合理,幾十座廟建於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建築風格的古廟組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就像是一副優美的立體畫,氣勢恢弘,和諧自然,讓世人歎為觀止。山門位於古廟建築群的東邊最下層,坐西朝東,門前有臺階、水井和一座龍王廟。所謂廟,實則是廟牆外山崖根下浸出的一汪清泉,古碑上記載:此泉水“自石壁中出,如一線,沿綠壁下洩入石池,晝夜浸漬,可供二三人炊餐之用,永不幹涸。

  伊祁山現在除太子庵古廟建築群外,還有丹朱臺、龍母顯、伊祁口、龍見洞、朱和尚洞,明清古碑、摩崖石刻等文物遺址,自然景觀及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登伊祁山,謁太子庵,拜堯母洞,與古人對話,觀堯鄉美景,實乃人生的一大幸事也!

  望都堯母陵

  望都古屬冀州,為堯帝受封故土,故名慶都。周屬幷州,秦朝置郡;漢武帝封中山靖王為廣望候,因此改為望都縣;晉宋皆為縣;北齊劃入北平;唐武德四年復又置縣,屬定州;金大定年間又改為慶都,泰和六年隸中山府;元初屬真定府,後歸保定路。清乾隆十二年十月,高宗巡幸五臺,車駕至此,因慶都為堯母之名,故又改為望都。抗戰時期,曾先後改為新望縣,曉峰縣,旋即改為雲彪縣。迄戰略相持階段,日寇重兵壓境,為打破敵人細碎分割的“囚籠”政策,順平(完縣)、唐縣、望都、定州重新劃界,在平漢路東成立望定縣,路西為雲彪縣。轉入戰略反攻階段,望定縣撤銷,恢復雲彪縣建制,不久改為望都縣。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地市合併後隸屬於保定市。

  現在的縣地原系慶都一隅爾,曰名成陽,堯母殂落於此故有堯母臺,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使使者祠唐堯於成陽靈臺,號曰:"靈臺大母。從此以後,歷代堯母陵,建堯母祠連續重修不斷,到明清時代最為興盛。

  堯母陵位於望都城內東南角,原有堯母祠堯母陵,雞鳴井等建築,清康熙十六年9公元1677年)邑令李天;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知縣沈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邑令趙啟心等多欠重修,到民國初年,堯母陵高規模宏偉壯觀,四周繞一牆。頭門二門俱系磚牆,左右各開二門,殿龕祀奉堯母神像,前廊壁嵌石刻詩,兩傍廂屋亦系成文心,殿東豎一碑,陽篆堯母陵三字,字徑三尺,為明萬曆年間蘄水司農部郎朱昌篆,碑陰刻楊紹程撰文,傍豎明朝縣令原秉謙碑,西豎一碑,邑人太守麻典撰文;殿西側三十步隔一垣牆,矮架木坊橫額曰?堯母陵進二十步有井"聖泉"(即雞鳴井),相傳,投入井中一枚錢幣,就能聽雞嗚聲,故稱雞嗚井。井上覆一亭,稱"硯金亭"。井東有大碑一,清康熙年間尚書湯斌撰文,亭北五步即陵。殿前槐榆交蔭宏敞而幽秀,遠則群眾峰花攢翠崗畫罨,近則九水環清,涵泓毓粹,真不愧千年古城,萬年香火。為我縣八景之首"靈臺瑞靄"。

  悠久的歷史,積澱瞭望都深厚的文化底蘊,堯母陵、堯帝廟、漢孫程墓表現了建築、壁畫藝術的高超與輝煌;廣為流傳的堯母傳說和淳樸的椒鄉風情奠定了望都文化的基礎;明末清初民間藝人創作的地方戲《新穎調》,成為中國獨一無二的劇種。

  帝堯故里

  據資料記載,是今唐縣南固城村,既堯帝初都之城。陽邑,因地處堯山之陽而得名。史料記載帝堯"姓伊祁,名放勳,號陶唐氏,亦稱唐堯,是我國曆史上一代人文始祖。帝堯像他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的非凡貢獻,其功之偉,其德之厚,早已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所熟知。堯帝青少年時期封侯得帝,為民操勞,中心主要就在今唐縣、順平和望都縣一帶。堯廟西南5裡的汾河東岸,恰有一個伊村---堯姓"伊祁",而伊村則是全國惟一。如今,伊村姓伊者雖已不多,但全體村民均以是堯的後裔而自豪;臨汾霍州東山有陶唐峪,傳說是帝堯的避暑行宮。

  據考證,堯繼兄摯得帝后,初都陽邑,亦稱唐邑,既今唐縣城東北10公里的南固城村(原名故城,後改固城)。《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載:“陽邑一作唐邑,在今河北唐縣東北。”《中華大字典》有同樣的釋文,《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亦有明確標識,唐縣迄今為止儲存有“古唐侯國碑”為證。陽邑遺址猶存,城牆走向輪廓仍顯,南北長約2裡,東西寬約1裡,尤其東北角尚存百餘米殘牆體,為粘土和沙夯築而成。北門雖經無數次修建,仍保留著原始風貌。城內有一古井,村民城之堯井,城內曾出土過不少陶器和陶片。堯在帝位70年,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讓給布衣賢者重華,既虞舜。舜繼帝位後,為避丹朱擾政,將帝都遷往上虞(既今浙江省上虞縣)。舜死後,禹帝繼位,稱夏禹。禹帝為弘揚堯帝功德,復將帝都遷回陽邑,因這裡曾是唐侯國治,又是唐堯故都,堯帝又是陶唐氏聯盟領袖。所以,禹帝尊這裡為唐邑,並將都香山改稱為堯山。堯都區城東30公里的大陽鎮北郊村,有堯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地傳說,葬堯時人們掬土成陵。墓高50米,周長300餘米,為三皇五帝中最巍峨的陵墓。製陶是堯時期最重要的產業。位於堯都區東南塔兒山(古稱崇山)腳下的"大夏之墟"---陶寺遺址的發現,不僅轟動了世界,而且為帝堯建都臨汾提供了確鑿證據。

  人常說"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但史學界則公認"五千年文明看晉南"---堯給堯都區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但長堯廟期以來並不為世人注目。1965年,堯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犯罪分子縱火焚燬了堯廟廣運殿。當地政府財政撥款,並呼籲海內外華人捐款,重修了廣運殿;此後,歷任政府又對堯廟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擴建。2000年,經民政部稽核,臨汾市更名為堯都區,而"臨汾"則成了地級市,下轄堯都等17個縣市區和兩個省級開發區。同年,首屆"海峽兩岸堯文化交流會"召開。

  【典故軼事】

  儒墨之宗

  在先秦時期,以儒家和墨家兩個學派最有勢力,號稱“顯學”,兩家都以堯舜為號召。從那時起,堯就成為古昔聖王,既是倫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又是治國平天下的君主楷模。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孔子對堯的讚美,隨著儒家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漸趨重要,而亦日益深入人心。後來儒家即以“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為標幟;到唐代韓愈以至於宋明理學,大倡“道統”之說,堯遂成為儒家精神上的始祖。在整個封建時代,從未有人懷疑過堯在歷史上的存在和他的業績。

  龍圖騰

  民族大融合到唐堯時基本完成,確定了龍這一形象。根據《竹書紀年》記載 ,堯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順平縣境),堯母慶都為陳鋒氏部族,生於鬥維之野。唐縣有慶都山,傳為堯母居住之地,慶都出生時常有黃雲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龍隨之……既而陰風四合,赤龍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堯于丹陵(伊祈山)。伊祁山堯母洞,即堯出生地。這就說明赤龍族當時就棲身生活於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龍與中華民族的血肉關係,也說明了龍的傳人在堯時已為世人所共認。

  堯王牧馬坡

  傳說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帶有堯王牧馬坡。山頭綠草如茵,山坡灌木叢生,溝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發,生機勃勃,夏天樹木茂盛,山花爛漫,秋天楓葉紅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傳說這裡“樹為堯王栽”,是堯王的放馬山,那裡北有生馬莊,南有牧馬灘,生馬、二駒的村名都是堯王時留傳下來的名稱。《臨汾縣誌》中以此地為臨汾八景之一。山下汾水西邊的東馬柵、西馬柵傳為堯王的牧馬場,鹿仙女與堯王婚後,還在這一帶管理過馬場哩。

  鹿女降龍

  鹿仙女是個肌白貌美而心地善良的仙女,曾為百姓的安全和鹿群的生存而制服了潛伏在其仙洞溝附近的黑龍潭中的黑龍,並將它變為自己駕乘的坐騎。一天,帝堯偶遇被稱姑射神女的鹿仙女,並被鹿仙女擊退由黑虎仙幻化而成的巨蟒而救下,之後兩人互相傾訴衷情,擇期成婚。新婚夜,雙方喜結連理於仙洞之中,以洞為新房,對面的蠟燭山上光華將南仙洞照得如同白晝一般,於是新婚夜也被稱為“洞房花燭夜”。兩人婚後第二年,鹿仙女生下兒子“朱”。後鹿仙女於是尾隨那隻在牧馬灘吞食牧民的惡蟒,趁其不備用劍將其刺死,而黑虎仙逃脫,後來那裡留下了巨蟒窟。自此,黑虎仙愈加嫉恨鹿仙女,想方設法要加害鹿仙女,鹿仙女防不勝防,只得向天帝告發。天帝派天兵天將捉拿黑虎仙,並將其壓在乎陽東南的山丘之下,是為臥虎山。同時,天帝罰鹿仙女與帝堯斬斷塵緣,鹿仙女只能將幼年的朱兒送還帝堯,從此隱居深山。帝堯派人四處查詢鹿仙女無果後親上姑射山去找,苦苦尋找而不得,只能另娶散宜氏女為妻。朱兒後被封于丹地(浮山),故稱丹朱邑。後來人們感念鹿仙女功德,在南仙洞黑龍洞左旁的一個小洞窟中為鹿仙女塑像紀念,千百年來香火不絕。

  堯姓和饒姓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分封諸侯,追思元聖,周武王封地給帝堯後人23世“京”(字子京),在薊(今北京附近)。其子“理”遷移到山西平陽,其子孫後代以祖上諡號為姓,稱平陽堯氏。至秦滅六國,堯姓家族為逃戰禍,從此子孫散遷天下,54世堯萱從自平陽徙居江西鄱陽(古饒州,今屬江西),後遷臨川(今撫州)(注:汶從?)。到56世堯濙時為西漢,漢宣帝劉詢即位, 劉詢本名”劉病已”,即位後改名”詢”,下詔全國要避帝名“詢”之諱,如把姓“荀”的改姓“孫”。堯濙任當朝京兆尉,同朝御史大夫魏相上奏皇上,說堯濙雖是上古唐堯的嫡系後代,但帝堯乃上古五帝之一,百聖至聖,堯濙也應該避諱,於是漢宣帝就在“堯”(繁體為“堯”)的左邊加一個“食”旁,就變成了“饒”(繁體為“饒”),賜堯濙改姓“饒”,為饒姓始祖,擢升為太傅,並下詔全國,要求天下凡姓“堯”的均改姓“饒”。“饒”姓以堯濙為始祖,傳至29世饒次守時,時已至宋朝高宗皇帝,公元1129年5月,高宗皇帝下詔文武群臣進獻宗譜備案,因“饒”系“帝堯”嫡系後代,高宗特命王鈞甫細查當時任翰林侍講的饒次守的祖譜。王鈞甫受命之後,仔細核對“饒”姓的源流昭穆,確認饒氏“黃帝之苗,孔京之裔,嘗食採於薊,拜顯宦於漢朝……”,“饒”姓實為“帝堯”嫡系後代。帝勅:“爾之後裔世代其昌”。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