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氏起源及歷史

尉姓圖騰_尉氏圖騰

尉姓圖騰(尉氏圖騰)

  尉姓是中華姓氏之一。相傳出自春秋時鄭國,是當時一位掌管刑獄的官吏的後代。他的官名叫尉正,後世尉姓來源於他的官名。尉姓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第四百四十二位。

 【釋義】尉,“平展也”。本義是指置火於銅鬥中,從上往下圧,將織物平展,便於製作和美觀。“尉”是古代的官職。春秋時,晉國最早設定“尉”官職。秦國以後,“尉”為中國武職之首。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相傳出自春秋時鄭國,是當時一位掌管刑獄的官吏的後代。他的官名叫尉正,後世尉姓來源於他的官名。此支尉氏讀做(wèi)。

  源流二

  相傳大禹的老師叫鬱華,鬱華為鬱姓的始祖,其後代子孫稱鬱氏,遂成鬱姓,鬱姓與尉姓通。此支尉氏讀做(yù)。

  源流三

  尉氏起源於鮮卑族,漢魏時代,鮮卑族生活於大興安嶺北段的大鮮卑山,是個遊牧民族,善於騎射。後來逐漸內遷,進入中原。

  386年,鮮卑族拓跋部落領袖珪建立了北魏王朝,定都於平城,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市。當時,鮮卑族人只有名字,而沒有姓氏。皇帝珪想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決定先有自己的姓氏,他以自己的部落名字為姓,為自己起姓為拓跋。族人紛紛仿效,大多按照部落的名字當做自己的姓氏,以紀念即將消失的部落,比如尉遲、宇文、慕容等,多為多字姓、複姓。493年,北魏皇帝拓跋宏為鞏固江山、拓展疆土,決定遷都到洛陽。他率領百官、帶著30萬大軍進駐洛陽,隨後宣佈洛陽為首都。拓跋宏被史學家稱為"少數民族改革家",就是因為其在位期間,在政治和社會風俗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消除鮮卑與漢族之間的隔閡與矛盾,加速了鮮卑族的漢化。拓跋宏以身作則,將自己的拓跋姓改為"元",以此顯示自己的決心。隨後,鮮卑族人紛紛效仿,尉遲姓氏的臣民百姓,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尉。這就是尉姓的起源。後來,又有部分尉姓人將名字恢復到尉遲姓。554年,西魏恭帝元廓在位期間,一些家居平城一帶的舊臣,復古思想嚴重,就鼓動皇帝要求改 回原來的複姓。元廓同意,但並沒有嚴格要求必須恢復原來姓氏,大部分百姓也沒有捲入到這股復古風,保持了自己的單姓,只有少數舊臣將姓氏恢復為原來的複姓或多字姓。多年的漢化,以至於鮮卑族在唐朝之後,從政治實體和民族實體上,已不存在。"

  尉姓雖是鮮卑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鮮卑皇帝的漢化政策,讓鮮卑族逐漸消失,尉姓全部納入了漢族。"此支尉氏讀做(yù)

  源流四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晚期鄭國公子翩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西周晚期,在周宣王姬靜(姬靖)執政時期(公元前827~前784年),其弟弟鄭桓公姬友有個兒子叫公子翩,周宣王很喜歡這個侄兒,因此賜封其於蔚邑(今山西平遙),併為其專門設定了蔚州。因此,世人又稱公子翩為蔚翩、鬱翩、鬱翩、尉翩、鄭翩等。 在公子翩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蔚氏,後有部分族人改稱鬱氏、鬱氏、尉(yù)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尉姓是中華罕見姓氏之一,現今人口約十萬,佔全國人口比例的0.007%,排列在四百四十二位。

  今上海松江、天津武清、河北阜平、陝西韓城、甘肅天水、湖北老河口、湖南芷江、遼寧清原、廣東乳源、山東萊陽、河南尉氏縣、河北尚義、山西太原、湖北圍場、山東萊西、浙江紹興、山東濟南、山東東平縣、山東濟寧市、萊蕪市、煙臺市、汶上縣、泰安市,內蒙古自治區的涼城縣、滿洲里市、呼和浩特市、通遼市,河南省的南陽市新野縣、確山縣、駐馬店市、洛陽市、虞城縣、開封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朔州市、汾陽市、晉中市平遙縣、呂梁市文水縣、定襄市、交城市,江西省的贛州市,吉林省的吉林市,天津市,遼寧省的大連市,廣東省的廣州市番禺區、佛山市,重慶市的江津縣,四川省的成都市、冕寧縣、綿竹市,河北省的唐山市豐潤區,安徽省的蕪湖市、宣城市郎溪縣、天長市、合肥市、六安市、壽縣,甘肅省的蘭州市、禮縣、西和縣,臺灣省,黑龍江省肇東市,陝西省的寶雞市、大荔縣、勉縣、旬陽縣、佳縣、綏德、隴縣,江蘇省的蘇州市、崑山市、盱眙縣,北京市的東城區,湖北省的襄樊市、福建省的廈門市等地均有分佈。

  其中姓尉"yù"的人群分佈有:1、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尉家莊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2、山西省大同市陽高縣尉家小堡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3、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三南尹村,90%的人姓尉(yù)。4、安徽碭山縣朱樓鎮前尉屯、中尉屯、後尉屯、竹園、毛閣、回龍集、小寨子、祖寺廟、梁寨、小尉屯自然村;程莊鎮楊埝自然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5、江蘇豐縣,90%的人姓尉(yù)。6、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禮辛鄉尉家坪村,90%以上的人姓尉(yù)

  另外姓尉"wei"的人群分佈有:1、浙江省台州市天台縣白鶴鎮浦塘村(現與其他兩個村合併為紅旗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姓尉(wei)。2、山東省肥城市安駕莊鎮南園村,90%的人姓尉(wei)。

【郡望堂號】

  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並廢,黎陽縣屬衛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北宋朝天聖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複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曆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浚縣屬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浚縣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縣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浚縣政府改屬第四行署。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縣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浚縣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浚縣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庚戌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浚縣屬安陽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丙寅,浚縣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覆,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戊寅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庚辰末,浚縣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太原郡: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始置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太原市區西南汾水東岸),秦始皇時太原郡轄7縣:晉陽、界休(山西介休)、鄔(山西介休東北30 裡)、茲氏(山西汾陽)、離石、榆次、霍人(山西繁峙東)。包括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太原郡轄地在今山西省太原市(晉陽縣)、交城縣、平遙縣、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陽曲縣及以北屬秀容郡。

  河南郡:漢朝至唐朝時期的行政區劃,轄區大小不一,中心地帶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秦朝時期為三川郡,西漢初年改為河南郡,東漢、曹魏、北魏時期曾改為河南尹,隋文帝時廢置,隋煬帝時復設,唐高祖時再次廢置,改為洛州,河南郡成為別稱,唐玄宗時期置洛州為河南府。

  滎陽郡:三國魏正始三年 (242)詔割河南郡鞏縣以東建立滎陽郡,治滎陽(今鄭州市惠濟區古滎鎮),轄滎陽、京、密、卷、陽武、苑陵、開封、中牟8縣。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尉與尉遲

  尉遲,本源自於鮮卑族,後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漢姓,而“尉”則改自尉遲姓。在隋朝時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又進行了第二次漢化過程,許多貴族稱單姓尉氏,平民多稱單姓遲氏,奴僕則稱單姓胡氏,後來還有尉遲氏被隋文帝賜改為楊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將領楊義臣就是。楊義臣的父親就是隋朝的開國大將尉遲崇,後來在戰場上犧牲,隋文帝出於對尉遲崇功業的追憶,於是下詔:“義臣可賜姓楊氏,賜錢三萬貫,酒三十斛,米麥各百斛,編之屬籍,為皇從孫。”不僅賜予皇室姓氏,還確定了楊義臣在皇族的輩份。至唐朝初期,整個尉遲氏家族即已經完全成為漢族,為大唐盛世做出了重大貢獻。尉遲氏一家後來遭難,惟有二子逃出。為避人耳目,更為兄弟日後相見能夠相認計,於是將姓氏“尉遲”拆分為二:老大乃改單姓尉氏,老二乃改單姓遲氏。後來,仍有一部分尉氏、遲氏族人恢復了尉遲氏複姓,故“尉”姓的祖先為尉遲。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