葷氏起源及歷史

葷姓圖騰_葷氏圖騰

葷姓圖騰(葷氏圖騰)

  葷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xūn(ㄒㄩㄣ),不可讀作hūn(ㄏㄨㄣ)。源於契丹族,出自遼國時期遙葷氏部落聯盟,屬於以部落稱謂漢化為氏。葷姓現今人口不足千人,排在三千六百九十五位。

【得姓始祖】

  遙葷·咄羅、遙葷·迪輦俎裡(李懷秀)。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契丹族,出自遼國時期遙葷氏部落聯盟,屬於以部落稱謂漢化為氏。

  遙葷氏,亦稱遙輦氏,是五代時期崛起於中國北方的契丹族部落聯盟,其部落的軍政首領,就是後來建立了大遼王國的耶律·阿保機的叔叔耶律·釋魯,又稱耶律·述瀾、耶律·述魯,為契丹于越王。

  “于越”,是契丹民族的官員名稱,漢義“聯盟執政者”,在契丹部落聯盟中的地位相當於漢朝時期的“三公”,為高爵之官。

  契丹民族是古東胡人的後裔,是整個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個重要支系。在東胡被匈奴擊潰之後,契丹族人世代居住在今西拉木倫河流域(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林西縣、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於翁牛特旗、奈曼旗一帶)、烏力吉木倫河(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哲里木盟扎魯特旗一帶)及老哈河流域(今內蒙古敖漢旗、翁牛特旗),逐漸分化為諸多大小部落。

  早在北魏時期,契丹民族就已經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其社會組織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過程,到公元七世紀初,由大賀氏部落聯盟初步統一了契丹各部,並與中原的大唐王朝有著密切的聯絡。從公元八世紀三十年代至十世紀初年建立起來的遙葷氏部落聯盟,亦稱遙輦氏部落,更是契丹民族建立的第二個永久性部落聯盟,其軍政首領即稱“于越王”,逐漸將契丹民族從原始的氏族社會推進到了奴隸制社會。

  契丹遙葷氏部落在早期稱作“葷允氏”,是後來隋、唐時期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的核心部族之一,為統治集團的政治核心,在歷史上曾分別依附於匈奴、突厥。在西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驃騎將軍霍去病在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率軍出擊河西匈奴之時,依附於匈奴的葷允氏部落被霍去病擊潰,許多族人皆被漢軍俘虜。其部落族人受漢文化影響,多有以部落名稱為漢化姓氏者,稱遙葷氏;在契丹立國之後,有意字訛而美稱為“遙輦氏”(葷輦字近)。

  該支契丹葷允氏部落之所以被史稱“遙葷氏”,傳說,是因為其族“食喜佐五葷,香辛之氣四散甚遙”,霍去病的漢軍就是循其氣而追擊匈奴,因稱“遙葷氏”。

  遙葷氏部落聯盟在隋、唐時期建立後,為了擺脫唐王朝的控制,曾轉而依附於西突厥。不久,回鶻部滅突厥,統治了大漠草原,契丹又轉而依附於回鶻。回鶻民族統治草原幾近百年,至唐文宗李昂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又被原突厥薛延陀汗國的分支黠戛斯部落所滅。此時的大唐王朝經“安史之亂”後,也走過了近百年的下坡路,已是日薄西山,衰敗得無力控制北疆了。

  黠戛斯部破在擊滅回鶻部之後,唐文宗曾敕封黠戛斯可汗為“宗英雄武誠明可汗”,但這位黠戛斯可汗並沒有在草原上建立起自己的帝國,而是自由任之,這就使得棲息在大草原上的諸多部族得到了競相發展的機會。

  做為契丹汗族的遙葷氏也絕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拓展機會,從遙葷·咄羅可汗起,就帶領著契丹兵馬東征西討,努力擴大勢力,為契丹民族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並且在對北方室韋諸部的征戰中屢次佔得上風。但是,這個時期也正是遙葷氏部落聯盟中的迭剌部耶律·阿保機的祖父耶律·勻德實、二伯祖耶律·帖剌、父親耶律·撒剌的、三伯父耶律·釋魯持續當政時期,做為執掌契丹兵馬大權的耶律氏家族,以強大的迭剌部為後盾,在東征西討中更是顯盡英雄本色。

  至遙葷氏第九任可汗遙葷·痕德堇可汗執政時,迭剌部的耶律氏家族勢力已經完全超過了遙葷氏,一直到耶律·阿保機任遙葷·痕德堇可汗的“撻馬狨沙裡”(扈衛官),率領撻馬部(扈衛隊)戰勝了近鄰的諸多小部落,並擊潰了以蒲古只為首的殺害於越耶律·釋魯的部落豪強。唐昭宗李曄光化四年(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機被推為迭剌部的“夷離”即部落大人、部落大王,正式擔任遙葷氏部落聯盟的最高軍事長官,牢牢控制了整個契丹民族。

  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6年)農曆12月,遙葷·痕德堇可汗病逝,契丹貴族們隨即在農曆1月尊奉耶律·阿保機為契丹大可汗,改漢名為耶律億,自稱“天皇帝”,即歷史上著名的遼太祖(大遼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自此,遙葷氏家族退出契丹的政治舞臺。

  北宋宣和七年(遼天祚帝耶律·延禧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農曆2月,宋、金兩國聯合出兵夾擊遼國,攻破其都城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之後金兵持續追擊,在應州(今山西應縣)俘獲遼天祚帝,當年農曆8月,遼天祚帝被解送金國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白城子),降為海濱王,遼國政權就此滅亡。

  三年後的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二年(金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遼天祚帝在金國上京病逝,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最後的人臣之禮。契丹民族締造的遼國共歷時二百一十年,歷九位帝王。

  在整個遼國時期,“太祖以迭剌部之眾代遙輦氏,起臨潢,建皇都”,遙葷氏一族的社會地位就已經大不如昔。隨後,遼太祖詔“皇族承遙輦氏九帳為第十帳”,族人在朝堂上僅擔任一些臨時、單一的小職務,例如遙葷·控骨離曾為舍利拽剌詳穩、遙葷·阿果達曾為帳詳穩、遙葷·陳哥曾為西北路巡檢、遙葷·謝佛留曾為天雲軍詳穩……等等。“詳穩”意為一種“理事”性質的官位,不是固定的職官,只是臨時任命的將軍、庶務官等的通稱。

  到了遼國政權滅亡之後,遙葷氏族人更是被分散遷裹,逐漸融合於漢族、蒙古族、女真族和錫伯族等各個民族之中,融入漢族的遙葷氏(遙輦氏)族人省文簡改其姓氏為單姓,稱葷氏、琿氏、輦氏、遙氏、姚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按:

  “葷”,並不是指肉食,在古代是指“薑及辛菜也”,這在典籍《爾雅·翼》中有詳細說明:“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指的就是具有辛辣、芳香、刺激等性質的食物烹飪佐料:

  “大蒜”即今稱的大蔥;

  “興渠”就是“芸臺”即哈昔尼(阿魏、阿虞、薰渠,Ferula Assafoetid),是一種原產於印度的香料植物;

  “慈蒜”即今稱的小香蔥;

  “茖蔥”就是“韭”即今稱的韭菜;

  “蒜”即今稱的大蒜;

  “胡荽”就是“芫荽”即今稱的香菜;

  “薤”就是“小蒜”即今稱的藠頭(蕎頭)。

  在中國古代的道教、佛教中,皆認為這“五葷”是汙穢之物,會增強淫慾,因此在戒律中嚴禁,以免其剌激性妨礙修行。

【遷徙分佈】

  契丹族源

  1.契丹族稱和族源:

  契丹族稱始見於《魏書·契丹傳》中的記載:北魏登國中(公元386~395年),國軍大破之,遂逃迸,與庫莫奚分背……即在北魏時期。而漢史記契丹之事,以史籍《資治通鑑》為細,在東晉義熙元年(北魏天賜二年,公元406年)農曆12月就有“燕王熙襲契丹”的記載。

  “契丹“稱號,見於朝鮮《三國史記》更早,東晉太元三年(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公元378年)已有“契丹族人犯高句麗,北邊,陷八部落”的記載,說明以“契丹”為號,不會遲於東晉義熙二年(公元406年),比鮮卑拓拔部所建北魏國稱號還要早十一年。實則,契丹族人用“契丹”作稱號的時間應在公元四世紀中葉。

  契丹,漢譯亦作吉答、乞塔、乞答、吸給等。其含義眾說紛壇,通行說法為“鑌鐵”之意。另外的說法有:“切斷”說、“刀劍”說、“奇首之領地”說、“酋名”說、“寒冷”說、“大中”說、“草原、沙漠或與森林相關的意義”說。包括“鑌鐵”說在內的上述諸說,均未能令人信服。而來源於其先人鮮卑宇文部首領名字對音的“酋名”說,較為可信,不僅因為宇文部首領中有悉獨官、乞得龜、逸豆歸等名,省去語尾,悉獨、乞得、逸豆,音近契丹;而且還由於東北各地自古是多部族、部落的地區,各部族、部落盛衰無常,遷徒不定,名稱往往隨部長的名稱屢易。

  契丹族的來源有兩說:一說源於東胡或鮮卑宇文部,《魏書》、《通典》、《新五代史》、《契丹國志》、《遼史》等所載屬之;一說源於匈奴,有《舊五代史》、《冊府元龜》、《宋會要》、路振《九國志》等所記。又派主出另兩說:一說“是匈奴和鮮卑融合的產物”,一說“起源於鮮卑系的別部而不是鮮卑的直接後裔”。契丹出自東胡或鮮卑宇文部的說法是正確的,因為鮮卑出自東胡,《後漢書》等有明確記載;契丹來源於鮮卑或鮮卑宇文部,出自當時人和稍後唐人之筆;契丹為“匈奴之種”,則是數百年後宋人的說法。當然,鮮卑族的成分很龐雜,其中確實有不少來自匈奴的“餘種”,宇文部更是如此。

  東漢永元年間(公元89~105年),匈奴被漢軍大將耿夔率軍擊破,北單于逃走後,鮮卑民族進據匈奴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匈奴族人也加入了鮮卑族,而且十餘萬落的匈奴族人並未繼續以匈奴為號,而“皆自號鮮卑”了。此後,在與原東胡分支的鮮卑族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於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

  當然,不能把又經歷了數百年後形成的的契丹族人看作是“匈奴之種”,何況民族並不是簡單的血緣集團,它在形成過程中雖有一個主源,但仍是多源多流的。民族史學家張正明考證後就指出:“契丹有一個傳說,認為始祖發跡在木葉山;還有一個迷信觀念,認為死後靈魂要回到黑山去。木葉山和黑山都在鮮卑故地,這或可說明契丹確實源出鮮卑,並非匈奴遺種。”

  2.契丹古八部和大賀氏部落聯盟:

  契丹存在的一千年左右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自公元四世紀中葉至十世紀初為第一階段,是形成期;從公元十世紀初至十二世紀初為第二階段,是其發展壯大期,即契丹族人建立遼國時期;遼國亡後至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為第三階段,是契丹民族衰落、分解和融合入其它民族的時期。

  在第一階段形成時期,即在遼國成立前的五個半世紀中,契丹族人的歷史又經歷了三個時期:從公元四世紀中葉至七世紀初(即隋末唐初)為古八部時期,公元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上半葉為大賀氏部落聯盟時期,自此至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代痕德堇為可汗是遙葷時期。

  古八部,是契丹稱號出現歷史時就有?還是在其後發展中形成的?舊史無徵。在史籍《魏書·契丹傳》中,記載有七部名號及先朝北魏的何辰所在的部不在七部之內分析,北魏時期已有八部存在是可以肯定的。

  這契丹八部名號為:悉萬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鬱部、羽陵部、日連部、匹絮部、黎部、吐六於部。八部的來源,相傳 “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這種把八部歸之於來源同一父親的八兄弟後裔,顯然是後人根據早期傳說綜合成的,似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契丹民族最初的諸部,可能是一些近親或有血緣聯絡的氏族集團。

  古八部時期,契丹族人的居住地,按史籍《遼史》的記載對比今地理,南到遼寧省朝陽市,北到西拉木倫河,西達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西南,東至遼河。實際上,契丹族人在這一時期的活動範圍,某一階段分佈區域或無這麼大,或超出這一範圍。具體說,其在被慕容皝破後,“竄於松漠之間”,只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及翁牛特旗一帶地;晉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為北魏擊破後,約居於今西拉木倫河南,老哈河以東地區。到了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因懼高句麗、蠕蠕等外族的侵襲,離開奇首可汗故壤,南遷到白狼水東(今大淩河),在今遼寧省北票縣、阜新市和彰武縣一帶;北齊天保四年(公元553年)為北齊破後,一部分族人被掠居營州(今遼寧朝陽)、平州(今河北盧龍)境,餘部北遁投奔突厥,後為突厥所逼,其中又有“萬家”寄住高句麗(今遼寧法庫、康平一帶)。

  公元六世紀末(隋開皇年間),此三部分契丹族人皆臣附於隋,隋聽其返回故地,依託臣水(今老哈河)而居,分佈在西起今老哈河流域,東到努魯兒虎山地區。

  關於古八部時期契丹族人的社會生活,據傳契丹族人早期有三位精明能幹的國主,一名乃呵,他“殺白馬灰牛以祭”;二名呵,頭“戴野豬頭,披豬皮”;三名晝裡昏呵,“惟養羊二十口”。表明當時他們從事遊牧射獵,過著以肉為食,以皮為衣的生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大賀氏部落聯盟形成時,因為其在北魏時的貢物是“名馬”,嫁娶時穿的最好衣服是“以青氈為上服”,到了隋朝在收葬父母遺骨祝酒時說:“冬月時,向陽食、若我射獵時,使我多得豬鹿”,各部還是“隨水草畜牧”。這一時期契丹族人的社會組織,是以部落為單位活動,尚未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八部各自向北魏“朝獻”,與北魏交易互市。各部首領曰莫弗紇(賀)。

  古八部時期契丹族人不僅多次為慕容氏攻破,而且又先後受到高句麗、突厥的侵逼,特別是在公元553年為北齊攻破後,部眾被掠十萬餘口,雜畜數十萬頭,餘部東奔西走。然契丹族人頑強抗爭,不僅使部族存在下來,而且隨著隋統一中國,在隋文帝楊堅支援下,各部又得以重返故地。分散的各部認識到只有聯合為一個統一的力量,才能與別族抗衡和“寇抄”鄰近的財富。契丹族人的部落聯盟組織,大概就是在返居故地後形成的。因為到了隋煬帝楊廣時,有了“契丹入抄營州”的記事;唐武德初,已“數抄”唐邊境。

  契丹族人的第一個部落聯盟,即大賀氏部落聯盟。在史學界,過去因新、舊《唐書·契丹傳》的記載,有“其君大賀氏”至唐初才形成。然而在史籍《遼史·世表》中記載:“隋、唐之際,契丹之君號大賀氏。”在史籍《隋書·契丹傳》中也記載:“有徵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說明大賀氏聯盟形成的時間,應當是在隋末唐初。

  大賀氏部落聯盟經歷約有一百年,仍分八部。在史籍《新唐書·契丹傳》中記載,唐朝以達稽部為峭落州,絕便部為彈汗州,獨活部為無逢州,芬問部為羽陵州,突便部為日連州,芮奚部為徒河州,墜斤部為萬丹州,伏部為匹黎、赤山二州。從名號上看,大賀氏八部名稱與古八部無一相同,若聯絡州名分析,大賀氏八部中有四個部所在的州名與古八部中四個部名是相同的,即羽陵州與羽陵部,日連州與日連部,萬丹州與悉萬丹部,匹黎州與黎部。現在雖尚不能斷定居住上述四州的芬問、突便、墜斤、伏等四部,是否古羽陵等四部的改名,抑是別部遷居其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即無論屬於上述情況中的哪一種,大賀氏八部的成員決不會與古八部完全相同。因為前已談到,大賀氏部落聯盟的形成,是在契丹族人累遭強鄰攻擊,成員多次被掠和遷徙,部族嚴重受創後出現的,舊史已述其“部落離散,非復古八部矣”。

  在大賀氏聯盟八部之外,在幽州、營州界內還散居著一些契丹族人,在史籍《舊唐書·地理志》中就提及有乙室革部落等。

  大賀氏時期的契丹地域,“東與高麗鄰,西與奚國接,南至營州,北至室韋”。與前述古八部時期的活動區域大體相同,即東達遼河,西至吐護真水(今老哈河)上游與奚族地相鄰,南抵今遼寧省朝陽市北約一百里處與營州地連線,北在今西拉木倫河以北地區與室韋為鄰。在這個區域內,他們“逐獵往來,居無常處”,仍然過著遊牧、狩獵生活。這一時期的社會組織,比古八部時期前進了一步,即在八部之上有部落聯盟。聯盟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各部對外的軍事活動,平時的生產和生活,還是由各部和氏族獨自處理,所謂“若有徵發,諸部皆須議合,不得獨舉。獵則別部,戰則同行”。

  公元七世紀上半葉以後的契丹族人,既作為我國曆史上一個獨立的民族存在和發展著,同時他們又已成為唐王朝統治下的臣民;大賀氏聯盟的“君長”和各部部長,既是契丹族人的最高首領和各部酋長,同時他們又分別為唐朝御下的都督府與州的都督、刺史,其“君長”世系,在史籍《遼史·世表》中參取《唐書·契丹傳》,列出有十位可汗的名字,但也未全部包羅,因為其中有六位可汗均在唐朝開元年間在任,且為同一輩人。

  這十位可汗的序列為:咄羅、摩會、屈哥、阿不固、李盡忠、失活、娑固、鬱於、咄於、邵固。

  咄羅可汗,是見於史冊的第一位大賀氏“君長”,於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向唐朝獻名馬、貂皮,開始了與唐王朝的往來。

  摩會可汗於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朝唐,唐太宗李世民“賜鼓纛”,從此“鼓纛”成為契丹君長權力的標誌。

  唐朝於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可汗為使持節都督十州諸軍事,松漠都督,唐太宗賜其姓李,漢名李盡忠;李盡忠在擔任松漠都督時,因唐朝營州都督趙文翽屢次“侵侮其下”,因此於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8年)舉兵反唐且“自稱無上可汗”,契丹君長稱“可汗”自此始,而且由於這一事件,契丹改附突厥近十年。

  一直到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失活可汗率契丹部眾脫離突厥歸唐,唐玄宗李隆基“賜丹書鐵券”,隔二年,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可汗為都督,又封宗室外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失活。

  娑固可汗是以失活可之弟繼兄官爵,其時,屬下“衙官”遙葷·可突於驍勇,又得眾心,因此娑固可汗謀除之,事洩,娑固可汗逃奔營州,唐玄宗出兵相助,但為遙葷·可突於所敗,娑固可汗於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被殺,自此,契丹族內部為爭奪權位而互相殘殺長達十餘年。

  遙葷·可突於在殺了娑固可汗後,推娑固可汗的從父之弟鬱於為主,隨即鬱於可汗遣使入唐謝罪,唐玄宗於(公元722年)“以慕容氏為燕郡公主”妻之.

  咄於可汗在兄鬱於可汗病故後代統部眾,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咄於可汗復與遙葷·可突於相“猜阻”,懼,與燕郡公主同奔唐不還,遙葷·可突於改立李盡忠之弟李邵固為主。

  李邵固立,奉行親唐政策,唐玄宗亦“又封皇從外甥女陳氏為東華公主”妻之;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邵固又被可突於所殺。至此,大賀氏部落聯盟時期告終,遙葷氏代之而興。

  3.遙葷氏部落聯盟:

  深得契丹族人擁護的遙葷·可突於在殺了李邵固之後,立遙葷·屈列為主,遙葷·屈列即《遼史》中記載的“窪可汗“,是為遙葷氏部落聯盟時期的開始。但遙葷氏盟主地位的穩定,則經過了一場激烈的鬥爭,也即當時親唐的大賀氏勢力與親突厥的遙葷氏兩個貴族集團之間進行了一場嚴酷較量。

  在李邵固被殺後,李邵固之妻東華公主(東光公主)逃奔唐平盧軍(今遼寧朝陽),遙葷·可突於率部並“脅奚眾”共降突厥。唐玄宗得知,詔令幽州長史趙含章統領八總管兵(六萬)討之,可突於不能抗,遁之。次年,遙葷·可突於在突厥的援助下侵擾唐朝邊境,時為幽州長史的薛楚玉率萬騎往擊,結果折將兩員,萬兵被殺。唐玄宗聞之大怒,擢善將張守珪為幽州長史。遙葷·可突於知道張守珪是善戰之大將,因此非常驚恐,急忙退卻西北。原為松漠都督府“衙官”的李過折,時與遙葷·可突於“分掌兵馬”,屬於大賀氏勢力一派的人物,張守珪就暗派人結之,李過折被收買,乘遙葷·可突於兵敗之際,夜斬遙葷·可突於、遙葷·屈列及其黨羽數十人,之後降於唐朝。

  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拜李過折為北平郡王、命為松漠府都督,契丹權位又歸於大賀氏集團手裡。可是李過折等人得不到契丹各部的支援,同年又被遙葷·可突於的餘黨遙葷·涅裡(遙葷·泥禮、遙葷·雅裡、遙葷·涅禮,即遼始祖)所殺,遙葷·涅裡立遙葷·迪輦俎裡(漢名李懷秀)為阻午可汗,遙葷氏又奪回權位。

  之後,遙葷·涅裡等也不復親突厥,於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轉而附唐,唐玄宗即拜李懷秀為松漠都督,封崇順王,以宗室出女獨孤為靜樂公主妻之。李懷秀成為契丹可汗後,遙葷氏為契丹各部盟主的地位才穩定下來。一直到遼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涅刺部人肖韓家奴在上遼聖宗隆緒疏中就雲:“臣聞先世遙葷可汗窪之後,國祚中絕;自夷離堇雅裡立阻午,大位始定”。

  遙葷時期,契丹社會內部仍分為八部,幾經改組,前後名稱幾乎全異。在史籍《遼史》中記載遙葷氏時,有遙葷氏八部、遙葷阻午可汗二十部,實則遙葷氏聯盟時的部落前後均只有八個。這是由於遙葷氏後又附突厥,《遼史》作者未將部落、氏族或顯貴家族區分清楚所致。

  遙葷氏八部,是在李萬榮“營州之亂”失敗後,契丹內部互相殘殺,使“部落凋散”,族眾耗減,“僅存五部”的基礎上改組的。其名號為: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實活部、納尾部、頻沒部、納會雞部、集解部、奚嗢部,是為前八部,存在時間短,只有十餘年;後又再次改組的八部為後八部,曰迭刺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突品不部、捏刺部、突舉部。從名號上看,前八部與後八部除乙室活部與乙室部名稱接近,可能為同一部外,其餘從名稱上找不出任何聯絡。

  遙葷時期,契丹族人的居住區域前後差別很大,前期區域似未超出大賀氏時期的範圍,延續約有一百年。到了唐鹹通~光啟年間(公元九世紀下半葉),勢力範圍則在北、南、西三面皆比前有擴大,北達嫩江下游的洮兒河一帶,南迄幽、薊地區,西控奚人而役使之。在史籍《遼史·地理志》中稱其“迨於五代,闢地東西三千里”,比大賀氏時期的“地方二千里”,顯然大多了。

  “契丹舊俗,其富以馬,其強以兵……挽強射生,以給日用”,說明遙葷氏時期的契丹畜牧業生產有很大發展,同時狩獵業仍是社會生產的一個重要部門。自公元九世紀中葉起。耶律·阿保機的祖父耶律·勻德實“相地利以教民耕”,是契丹族人有農業生產的開始,手工業生產也迅速發展起來。史稱耶律·阿保機的父親耶律·撒拉的開始置鐵冶,“教民鼓鑄”。耶律·阿保機的叔父耶律·述瀾接替遙葷·撤拉的“執政柄”後,開始教民種桑麻,習紡織,“興板築,置城邑”。當時,契丹社會內有原始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的門類在逐漸增多,則是事實。這不僅與契丹族人在不久後建立國家,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與前述契丹族人在公元九世紀中葉以後有實力拓展疆土。北征於厥、室韋,南略易(今河北易縣)、定(今河北定縣)二州,西定奚、雷二族,及此後社會有迅速發展相一致。

  這一時期,契丹內部的部落組織形式還存在,但國家機制的許多因素已在迅速萌芽。

  第一,部落聯盟的酋長(可汗)和軍事首領,已為顯貴家族所專有。聯盟可汗一職,雖然史載常推一大人建鼓旗以統八部,歲久,或有災疾而畜牧衰,則八部聚議,以鼓旗立其次而代之,被代替者以為約本如此,不敢爭,實際上、自窪可汗至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取代痕德堇為契丹可汗的一百六十餘年間,已知的窪、阻午、胡刺、蘇、鮮質、昭古、耶瀾、巴刺、痕德堇九汗,不僅未出迭刺部,且多屬遙葷氏家族。又軍事首領一職,從耶律·涅裡至耶律·阿保機,也未出迭刺部,且又為耶律氏家族擔任。耶律氏家族還世為迭刺部的部長。事實表明,這一時期契丹社會內實際存在的是一種向階級社會世襲制過渡的世選制度。

  第二,職官、刑獄開始出現。契丹社會職官的產生,始於公元七世紀中葉唐朝封其部酋、可汗為刺史、都督時。到了遙葷時期,“聞河北藩鎮受唐官名,於是太師、太保、司徒、司空施幹部族”,即契丹族人自己亦設官制署了。草創階段的官職可能還有名無實,但高居於部族民眾之上的顯貴集團已在形成。刑罰、牢獄的出現,在阻午可汗時。如阻午可汗知耶律·涅裡“賢”,使“掌刑辟”。耶律·涅裡受命後,為懲治不法者,“穴地為牢”。又如在肖敵魯氏家族,其五世祖肖敵魯·胡母裡“世為決獄官”,但當時尚無契丹文字,遂“刻木為契”,無疑是依據不成文的自然習慣法,然由專人司其職,又以監獄來關押違法者,說明一種新的制度已應時而生。

  第三,階級分化日趨激烈。大賀氏時期已經開始,李萬榮為唐軍所敗率家奴宵遁,又為家奴所殺,說明家族奴隸已經出現。但當時奴隸數目不多。到了遙葷時期,特別是在後期,奴隸制迅速發展起來,這從兩方面看出:

  一是向鄰近民族掠奪牲畜、財物時,亦掠奪人口。如在鮮質可汗時期,耶律·阿保機的父親耶律·撒刺的(遼德祖)徵奚族,將奚王府的七百部曲“徙於饒樂之清河”,以供役使;

  二是契丹族人犯罪者的家屬因連坐而淪為奴隸。如在遙葷·痕德堇可汗時期,已有了“籍沒之法”。遙葷·蒲只姑等三族人等雖為貴族,但因謀害耶律·阿保機的叔父耶律·釋魯(耶律·述瀾),家人亦均被沒入“瓦里”去服勞役。

  這表明,遙葷氏部落聯盟時的契丹社會,原始氏族制度正在迅速解體,更加文明的奴隸制社會的曙光開始升起。


【郡望堂號】

  遼國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至遼興宗耶律·宗真的七個皇帝執政時期,都曾興築有不少的城郭,契丹社會逐漸由奴隸制而進入封建制。

  遼國將全國劃分為五京道,今內蒙古地區除屬上京道和中京道範圍外,還有部分地區屬於東京道和西京道境內。

  ㈠.遼國在今內蒙古地區設定的一般州城有:

  ⑴.永 州:今內蒙古翁牛特旗白音他拉蘇木;

  ⑵.儀坤州:今內蒙古錫林郭勒市巴彥錫勒牧場境內;

  ⑶.饒 州:今內蒙古林西縣櫻桃溝;

  ⑷.降聖州:今內蒙古敖漢旗新民村;

  ⑸.恩 州:今內蒙古喀喇沁旗西橋鄉;

  ⑹.高 州:今內蒙古赤峰市郊哈拉木頭村;

  ⑺.武安州:今內蒙古敖漢旗豐收鄉白塔子;

  ⑻.松山州:今內蒙古赤峰市西南城子村;

  ⑼.豐 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白塔古城;

  ⑽.雲內州:今內蒙古托克托縣西白塔古城;

  ⑾.寧邊州:今內蒙古清水河縣下城灣村;

  ⑿.勝 州: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托克托城大皇城;

  ⒀.春 州:今內蒙古突泉縣雙城子村;

  ⒁.韓 州:今內蒙古科左後旗城五家於村;

  ⒂.豐 州:後改名澄州,今內蒙古翁牛特旗烏蘭板村;

  ⒃.松山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布敦化蘇木;

  ⒄.豫 州:今內蒙古扎魯特旗格日朝魯村、

  ⒅.寧 州: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巴雅爾胡碩村;

  ⒆.靈安州:今內蒙古庫倫旗黑城等。

  ㈡.遼國專為守衛和奉把皇帝陵墓的奉陵邑有:

  ⑴.祖 州:今內蒙古左旗石房子村;

  ⑵.懷 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崗崗廟村;

  ⑶.慶 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力嘎蘇木。

  這些州的下屬有縣,縣治除與州治同在一座城內的以外,縣治所在築有縣城,只是規模較州城小些。

  遼國在邊境和部族地區,興築有一些專為屯兵鎮守的邊防城,在今內蒙古地區的有通化州(今內蒙古陳巴爾虎旗浩特陶海古城)、靜州(今內蒙古烏蘭浩特市公主嶺一號古城)、金肅州(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部)、河清軍(今內蒙古達拉特旗境內)等。在內蒙古地區還發現有許多遼國時期的古城,只是目前還不能考定出原來城名,其中有的可能是州屬縣城,有的可能是頭下州縣城,由於史書上缺乏記載和地下考古資料缺少的緣故,如今哲里木盟境內一批遼代古城如科左後旗廟蘇、二來營子古城,科左中旗滿金敖村古城,開魯縣育新村古城,旗四家子村、酒局子村、昆都嶺村、下扣河子村古城,奈曼旗東風村、西窪村古城等,都是有待考定城名的遼國古城。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 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