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姓圖騰(鮮氏圖騰)
鮮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它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鮮姓多源自複姓、如鮮于姓、鮮虞姓、鮮卑姓、鮮陽姓等。鮮姓當代人口約八萬,排名在第四百七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八十五位。
【釋義】鮮,本義是一種魚名。泛指魚類。古文中的鮮字,是上下結構加左右結構,呈三角形排列,三條姿態活靈活顯的魚,讓人一看就知道“真新鮮。”
【得姓始祖】
胥餘(箕子):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一個叫箕子的貴族封到朝鮮去做那兒的首領,遂以地名中的鮮字為姓,遂成鮮氏。而箕子在朝鮮時又將自己的後代中一個叫鮮仲的封到“於”這個地方去,仲的後代就取朝鮮的鮮字加上封地的於字,合起來成鮮于,作為姓。鮮于的先祖箕子,原來是商紂王的叔父,紂王暴虐無道,箕子多次勸阻,激怒了紂王,於是箕子就裝作發狂,逃過了死難。周武王得天下後,覺得箕子是位賢良,對他很尊重,但箕子不肯稱周武王為王,因為他自己是商朝的王族,覺得周武王不該奪去商朝天下。儘管這樣,周武王還是封他。後鮮于氏的後裔也有為去繁為簡,改為鮮氏的。可見,鮮氏和鮮于氏是同根同宗的一家子。故鮮姓的得姓始祖是胥餘(箕子)。
各支始祖
鮮于向:字仲通,唐朝劍南節度使,漁陽郡人,隨任居四川南部縣。是為四川南部鮮于氏、鮮氏始祖。
鮮思明:兩晉時期十六國之一的成漢政權中宗昭文帝李壽(字武考,公元338~343年在位)屬下的大司空,娶劉氏,此鮮氏一支遷居起派之源流,其人在《華陽國志》中有記載。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因氏。(《風俗通》)箕子名胥餘,商紂王叔父。
源流二
源於鮮于複姓所改。(《姓氏考略》)鮮于姓源於子姓。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支子孫仲食採於,子孫因合鮮于為姓。(《風俗通》)
源流三
定州鮮于氏出自春秋時狄國鮮虞國,(《姓氏考略》)鮮虞,春秋時小國,為白狄一支,戰國時改稱中山,後滅於晉,子孫以國名為氏,(《古今姓氏書辯證》)鮮虞,原為子姓,後改姬姓,戰國時滅於趙,子孫以鮮虞、鮮于為氏,後有人簡化為鮮氏。
源流四
春秋時齊國大夫申鮮虞避齊莊公之難,奔楚為右尹,食採於申,(《古今姓氏書辯證》)其子孫以申鮮、鮮虞、鮮于、申、鮮為氏。
源流五
源於鮮陽氏。青海湟有鮮水,居於鮮水之陽者以地名氏。(《姓氏考略》)漢有揚州刺史鮮陽戩,鮮陽氏後裔有人簡化為鮮氏。
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鮮卑,東胡一支,因居鮮卑山,故號鮮卑,因氏。(《魏氏補證》)金有鮮卑彥明,元有開國侯鮮卑仲吉,鮮卑氏後代人簡化為鮮氏、卑氏。
源流七
源於姒姓,出自原故帝王夏禹後裔,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按家譜文獻《山西蒲州鮮氏族譜》的記載,夏禹,姓姒,名禹,字高蜜,乃軒轅黃帝之後裔顓頊高陽之孫鯀之子。禹王為堯之司空,後為舜之大臣,後受舜禪位,以金德王為天子,因治水有功,乃鑄九鼎以蒙九洲,建都安邑便是禹都(今河南登封古陽城),在位三十七年。夏禹之後傳位一十七主,共立四百四十一年天下,至夏桀,其有三弟名叫姒亭,因兄長夏桀無道,故逃於蒲州(今山西蒲縣),當成湯伐夏桀,押於南巢,湯為天子,詔姒亭回朝加封。然而姒亭競不回朝,就在蒲州勤於耕讀,長為士庶。姒亭之後歷二十七世六百餘年,而至殷商之末,當週武王姬發伐商紂王於牧野之地,蒲州有一父子,在百里之外迎接周王大軍,敬獻羔羊、美魚。周武王很高興,問道:“你們姓什麼呀?”這對父子回答:“我乃夏禹王之後姒亭之子孫,因伯先祖,桀王無道。我祖姒亭逃於蒲州數百年了!”周武王聞知是夏禹王之後,根深葉大,又見父子二人品貌不凡,儼有王佐之才,況魚乃江中之美物,羊乃山中之良獸,此江山太平之兆。當時周武王暗思:魚與羊乃是鮮字,於是說道:“汝迎吾甚重,吾賜汝姓鮮,汝之子孫,長在羔羊之恩孝,永為鯤魚之化鵬,以父子論之,必作朝廷之大受,國家之良材,汝敬我,我愛汝,決無所忘!”在周武王平治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果然下詔接父子二人入朝,賞賜爵祿,加諸上位,其父欽改名為“鮮安邦”,特賜御前左侍郎;其子欽改名為“鮮定國”,特賜御前右侍郎,父子俱爵祿,並賜以姓,其後子孫因以姓鮮,從此成為山西蒲州鮮氏一族起籍發派之根由。
源流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大夫子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子鮮,姬姓,春秋時期衛國君主衛獻公執政初期即周靈王姬洩心二十六年(衛獻公姬衎元年,公元前546年)的大夫,也是一員勇將,一直跟隨公子姬衎。他為人十分正直,並且非常尊敬當時衛國的主政上卿寧喜。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當時衛獻公即位之後,害怕上卿寧喜專權,屬下大夫公孫免餘看出了衛獻公的憂患,便請命殺之。衛獻公說:“微寧子不及此,吾與之言矣。事未可知,只成惡名,止也。”公孫免餘悄悄地回答:“臣殺之,君勿與知。”乃密謀與父親公孫無地、弟弟公孫臣等人聯合攻擊寧氏家族。結果被寧氏家兵擊敗,連公孫無地、公孫臣等人皆被殺死。衛獻公嘆道:“臣也無罪,父子死餘矣!”到了夏天,公孫免餘捲土重來,再次突襲寧氏,終於殺了寧喜,連衛國的右宰相寧谷也殺之,並陳屍於朝堂之上。當時另一位大夫石惡正要出使參加與宋國的會盟,見到上卿被殺,當場覆衣其屍,枕之屍股而大哭,但還是按正常程式出使去了。見到衛獻公原來是如此的一個人,子鮮忿忿地說:“逐我者出,納我者死,賞罰無章,何以沮勸?君失其信,而國無刑。不亦難乎!且鱄實使之。”遂出奔晉國。衛獻公當然不願意這樣一名大夫出走,趕緊派人阻止,結果沒攔住。及至子鮮抵達衛國與晉國的邊境河邊時,衛獻公又派使者追到河邊阻止。那使者終於在河邊木柵欄門前勸住了他,並信誓旦旦地說衛獻公不會怪罪他,也不希望他離開衛國投奔到晉國去。子鮮嘆了一口氣,終於停住了腳步,但他靠著邊境的木柵欄門,背對著衛國而坐。當時職守木門的大夫也勸他還是回去繼續做官,子鮮堅決拒絕了,並對衛獻公的使者和木門大夫說道:“仕而廢其事,罪也。從之,昭吾所以出也。將準愬乎?吾不可以立於人之朝矣。”遂終身不再仕事衛國。在子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鮮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九
源於回族,出自宋朝時期西域回紇人,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中的鮮氏先祖原為西域回紇人,宋、金時期遷入內地,其後裔子孫居江浙一帶,後又在元朝時期返遷往甘肅、青海、寧夏地區。今北京、江蘇、甘肅、青海、寧夏的回族鮮氏是同一祖源。清朝康熙年間,有一位十分著名的鮮美珍,他創立了中國伊斯蘭教虎夫耶門宦(鮮門門宦),其原籍便是晉江蘇省南京竹行(今竹集鎮),後來落難至今青海省的西寧市湟中縣,後其子孫後代在斯地生息繁衍,逐漸擴散至西北各地區。今回族鮮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北京、江蘇、甘肅、青海和寧夏地區。
源流十
源於朝鮮族姓。
【遷徙分佈】
遷徙
箕子是紂王的叔父,是古代聖君商湯子姓後裔。周武王克殷後,仰慕箕子的賢德,曾經訪以天道,他就作了《書經》上那篇著名的《洪範》,陳述天地之**。其後,他被周武王封於朝鮮,可是,卻始終不肯對周天子稱臣,也不想回中國來。箕子依照故國的習慣,把自己的支子仲封在一個叫作“於”的采邑,仲的後裔也依照“故鄉”的習慣,合鮮、於二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不久以後,其子孫逐漸地播遷回了中國,使得鮮于氏也變成了中國的一個姓氏。這可以從《古今姓氏書辯證》和《尚友錄》兩本書中得到考證。
分佈
鮮姓當代人口約八萬,排名在第四百七十二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八十五位。望族居漁陽郡(今北京市以東、天津市以北、長城以南、遵化縣以西的一大片地方)。當今人口約八萬,排名在四百七十二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057%。
主要分佈在四川,山西,重慶等地,今回族鮮氏族人主要分佈在北京、江蘇、甘肅、青海和寧夏地區。
【郡望堂號】
郡望
漁陽郡:秦朝時期置漁陽縣,其時境地在今北京密雲西南一帶地區。秦、漢、魏、晉諸朝時期均為漁陽郡。隋朝時期為玄州漁陽郡,隋朝末年改無終縣為漁陽,即今河北薊縣。唐朝時期為薊州漁陽郡,唐朝以後,漁陽為薊州治所。明朝時期省入薊州,此後漁陽不再。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古稱“太原”有二: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稱“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涇洛之北,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北部地區,中心區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遺址一帶。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討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該地區。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漁陽堂:以望立堂。
字輩
重慶南川鮮氏字輩:自與我紹世,大正體國興,文光思祖澤,仁德顯朝廷。
四川宣漢鮮氏字輩:一明思賢仕,文章耀宗邦,懷仁能正大,樹德榮自昌。
四川達州鮮氏字輩:一明崇賢仕,文章耀宗邦,懷仁能正大,樹德榮自昌。
四川營山鮮氏字輩:朝仲家學士,文樂克紹廷(毓),鍾奇繼先代,常懷宗國真,述德昭丕續,宣彩映家聲。
四川巴中鮮氏字輩:思明崇賢士,文章耀宗邦,懷仁能光大,祥和自永昌。
湖北宜都鮮氏字輩:正大光明,景開文運,永士其昌。
四川南充、渠縣、千佛鮮氏字輩:朝仲家學士,文樂克紹廷(毓),鍾奇繼先代,常懷宗國真,述德昭丕續,宣彩映家聲。
四川綿陽鮮氏字輩:朝仲家學士,文樂克紹廷(毓),鍾奇繼先代,常懷宗國真,述德昭丕續,宣彩映家聲。
四川巴中恩陽區鮮氏字輩:騰舜儒於朝,先宗明思賢,仕文章,耀爭光,道德能繼遠,永遠福壽長。(清民時期遷入四川,始祖鮮騰蛟,是一位教師,帶領一家人遷入五都村落戶,至今發展到200-400戶家庭,分佈在恩陽區各個鄉鎮,至今9-14代子孫。)
四川閬中漁陽郡鮮于氏世系:
箕 子
箕 山
箕 殷
鮮虞氏
鮮 虞
鮮于侁
鮮 原
鮮于向:字仲通,唐朝劍南節度使,漁陽郡人,隨任居四川南部縣。是為四川南部鮮于氏、鮮氏始祖。
鮮思明一支世系:
始祖,鮮思明:兩晉時期十六國之一的成漢政權中宗昭文帝李壽(字武考,公元338~343年在位)屬下的大司空,娶劉氏,此鮮氏一支遷居起派之源流,其人在《華陽國志》中有記載。
源祖,鮮善才:金殿副榜,娶劉氏,生五子:鮮存仁、鮮存義、鮮存禮、鮮存智、鮮存信。
長祖,鮮存仁:文庠,遷於吉水縣壯元村。
二祖,鮮存義:遷於何處無考。
三祖,鮮存禮:遷於何處無考。
四祖,鮮存智:遷於瑞州府高安縣與地不宜,又遷於臨江府新喻新滄二縣交界地名分水村。
五祖,鮮存信:任居吉安府泰和縣鵝掌大丘鮮家村,娶朱氏,生四子:鮮天福、鮮天祿、鮮天禎、鮮天祥。朱氏歿,繼娶張氏,生二子:鮮天申、鮮天賜。張氏歿,又娶趙氏,生一子:鮮天佑。共七房。鮮天福遷於南昌府北門壩下村,與地不宜,次遷於建昌府南城縣,又遭是非,三徙於饒州府安仁縣魚子沱,又遭官非受害,四徙於南安府東門外麻柳溪,人與地和遂落業。
鮮天祿:遷於饒州府臨川縣雙鳳村。
鮮天禎:出外未歸。
鮮天申:六祖鮮天賜乏嗣。
鮮天佑:遷於盧陵縣石子坪。
鮮天祥:任居泰和縣鵝掌大丘鮮家村,娶唐氏,生四子:鮮道清、鮮道淳、鮮道明、鮮道泰,四房分派。
鮮道清:遷於湖南武昌府蒲圻縣金竹坪。
鮮道淳:遷於湖南長沙府長沙縣石子坦。
鮮道明:遷於寶慶府邵陽縣梔子坪。
鮮道泰:任居泰和縣鵝掌大丘鮮家村,娶扈氏,生四子:鮮傳詩、鮮傳禮、鮮傳書、鮮傳易。
鮮傳詩:遷於衡州府楊柳縣松林場。
鮮傳書:遷於永州府新陽縣松樹坪。
鮮傳易:遷於辰州府阮陵縣乏嗣。
鮮傳禮:任居泰和縣鵝掌大丘鮮家村,娶劉氏,生二子:鮮家麟、鮮家鳳,二房分派。
鮮家麟:任居泰和縣鵝掌大丘鮮家村。
鮮家鳳:遷於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娶甄氏,生一子:鮮效先。
鮮效先:娶覃氏,生一子:鮮祖德。
鮮祖德:娶寧氏,生一子:鮮能才。
鮮能才:娶姜氏,三輩單傳,能才雙壽,樂善好施,施茶三年施草鞋三年,造橋修路,設渡濟人,多行方便,廣積陰功,生七子:鮮良道、鮮良德、鮮良朋、鮮良友、鮮良舉、鮮良賢、鮮良儒,七房分派,具皆顯名。
鮮良道:文舉,後在常德書院掌教,娶常德府金貢士之四女為配,遂落業於常德府州外萬壽橋。
鮮良德:拔貢,在靖州書院,娶胡臨生之三女為配,落業于靖州城外大箭溪。
鮮良朋:文庠,在襄陽府教學,娶襄陽李代書之五女為配,後落業於襄陽城外石壁塘。
鮮良友:廩生,在桂陽州中和街,娶得城內楊應典之二女為配,後落也於桂陽城外石魚溪。
鮮良賢:武庠,乏嗣。
鮮良儒:外出未歸,待考。
鮮良舉:任居麻城縣孝感鄉,娶劉氏,生一子:鮮崇德,後更名為鮮仕德,官授翰林院,出任四川潼州府知府,解組拿家徙蜀,卜居巴渝石橋鋪。
鮮仕德:生三子:鮮為棟、鮮為柱、鮮為梁。
鮮為柱、鮮為梁:遷川北。
鮮為棟:生一子:鮮萬福。
鮮萬福:生二子:鮮冕,鮮璽。
鮮 冕:明朝進士,官至御史,任居石橋鋪,再後入壁山。
鮮 璽:明朝進士,官授中憲大夫,後解組歸裡,晚年卜業南邑,祖居鮮家坪,生二子:鮮達玉、鮮達季。
鮮達玉:生二子:鮮徙、鮮愷,居南川縣鮮家坪。
鮮達季:遷入貴州。
鮮 徙、鮮 愷:生五子:鮮啟登、鮮啟良、鮮啟應、鮮啟榮、鮮啟華,五大房分派。
鮮啟登:娶龔氏,生二子:鮮仕鴻,字鵬化;次子鮮仕翼,字鵾化,又抱一子:鮮棟化。
鮮啟良:娶劉氏,生四子:鮮仕唐、鮮仕宋、鮮仕元、鮮仕明。劉氏歿,繼娶張氏,生二子:鮮仕漢、鮮仕晉。
鮮啟應:娶呂氏,生二子:鮮仕堯、鮮仕舜。
鮮啟榮:娶張氏,遷入貴州省正安縣鮮家巖,生三子:鮮應魁、鮮應鬥、鮮應舉,落業於鮮家巖。
鮮啟華:娶何氏,生二子:鮮應科、鮮應甲。明末崇禎甲申,張獻忠入川,各房兄弟避難而逃往貴州遵義府遵義縣東隅裡漆樹溝,直至張獻忠兵退。
鮮仕鴻、鮮仕翼:二人就學於桐梓夜郎坡,後移學回南住居鮮家坪。
鮮啟良:攜鮮仕漢仕晉,遷回巴縣石橋鋪。
鮮仕堯、鮮仕舜:遷回巴縣石橋鋪,後遷南川水叢落業。
鮮啟華:攜二子鮮應科、鮮應甲遷巴縣文石漕。
鮮仕唐:遷入貴州平越府眉潭縣鮮家坪,後遷入雲南省昆明府龍游關鮮家堡。
鮮仕宋:遷入貴州省思南府鄧江縣鮮家碥。
鮮仕元:遷入貴州省石阡府龍泉縣鮮家壩。
鮮仕明:遷入貴州省貴陽府貴竺縣鮮家山。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太乙名論;
循吏著稱。
——佚名撰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鮮遂,著有《太乙保生論》一卷。下聯典指宋·鮮大年,不為豪滑所撓,存心公恕,世稱“循吏”。
五言通用聯
廉明多誠意;
公恕有循聲。
——李文鄭撰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棲霞人鮮延年,官順慶知府,廉明而寡慾,治理地方,都出自誠心。離開後,百姓都懷念他。下聯典指宋代灌縣人鮮大年,官綿竹縣令,辦事公允,不畏豪強,凡有弊端,前任不敢動者,他都敢改變,被稱為循吏。
八言通用聯
太乙保生,製成名論;
存心公恕,卓有循聲。
——佚名撰鮮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鮮遂事典。下聯典指宋·鮮大年事典。
【典故軼事】
鮮與鮮于
據康熙年間撰寫的隴西《鮮氏家譜》記載,鮮姓的先祖是西域回絕人,宋金以前遷來內地,其後裔轉江浙一帶,後遷往甘青寧。寧夏固原縣的鮮姓是清末由青海遷來,而西吉縣的鮮姓是1949年前後遷來。今北京、江蘇、甘青寧鮮姓回回有共同的淵源。
今北京、江蘇、甘青寧鮮姓回回有共同的淵源。複姓"鮮于"源出於子姓。商紂王有叔叔被封在箕,人稱箕子。箕子十分賢明,他勸紂王實行仁政。紂王不但不聽,還把箕子關了起來。周武王滅商以後,把箕子放了出來,還向他請教治國安邦之道,並想封箕子為官。箕子不願做周朝的臣民,便自己到遼東一帶建立了朝鮮國。箕子的子孫中有個叫仲的,被封在於,他把國名和封地合在一起作為姓氏,稱為鮮于氏。
故:"鮮"姓 非"鮮于"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