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姓圖騰(信氏圖騰)
信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最早源於姬姓,是戰國時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的後代。無忌系魏昭王之子,封於信陵,人稱信陵君。禮賢下士,曾用侯生計,竊符救趙,又率五國聯軍敗秦於函谷關,威震天下。後魏國君中秦離間計,罷無忌職,無忌日夜淫樂,憂鬱而死。其後代子孫以其封號之信字為姓,乃成信氏。見《風俗通》,參見《左傳》。信姓也是滿族姓氏。信氏當今人口約為六萬,排名在第四百九十一位。
【釋義】信,本義是誠。即誠實無欺。以“人”和“言”組成的會意字。表示“言必守信”之意。引申有確實、信任、信徒、資訊等義。作為姓,定與地名有關。
【得姓始祖】
信陵君魏無忌:(?~前243),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異母弟,即魏無忌,號信陵君。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軍事家。因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被封於信陵(今河南寧陵縣),所以後世皆稱其為信陵君,與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平原君趙勝並稱戰國四公子。後魏國為秦國所滅,信陵君後人中有一支隱姓埋名,以祖先封號作為姓氏,是為信氏起源。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姬姓,《風俗通義》注云:“以祖輩名號為姓氏,源於魏姓,系魏公子信陵君無忌之後。信陵,戰國魏地,即今河南寧陵,戰國時魏安厘王弟無忌為信陵君。郡望:魏郡。”(按:此“信”當音xìn。)信陵君,名無忌,魏安釐王弟。魏亦為姬姓國,故此亦當系出姬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無忌系魏昭王之子,封於信陵,人稱信陵君。禮賢下士,曾用侯生計,竊符救趙,又率五國聯軍敗秦於函谷關,威震天下。後魏國君中秦離間計,罷無忌職,無忌日夜淫樂,憂鬱而死。其後代子孫以其封號之信字為姓,乃成信氏。
分佈
信氏當今人口約為六萬,排名在第四百九十一位。佔全國總人口的0.0043%。
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信氏始祖為平陽府、洪洞縣、趙城縣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樹集中遷往異地。至清末後裔分佈:河南、山東、河北、遼寧、北京、天津、陝西、甘肅、安徽、江蘇、湖南、湖北、黑龍江、新疆、內蒙、山西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魏郡:漢高祖置,治所鄴縣,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
堂號
(暫缺)
字輩
濟南商河懷仁鎮東信村信氏字輩:“法維師業廣,英汝繼先興。立顯隆昭厚 文宏雲瑞祥。祖恩澤豐遠,賢代永盛昌。”
濟南市商河縣懷仁鎮西信村信氏字輩:“毓慶隆逢泰 康昭熙安嘉”
濟南市商河縣張坊鎮豐盛集村信氏字輩:“法德師靖天 秉書繼先明。邦友治迺歷 家多正克安。從守遵汝殿 建丕昭秀同。”
濟南市商河縣懷仁鎮孟家村信氏字輩:“法德師景天,寶書繼先星。”
濟南市商河縣韓廟鎮後窪埃村信氏字輩:“廷殿法成長明延增,維永長明 富“
濟南市槐蔭區段店鎮小金莊村信氏字輩:“義田祥兆明傳”
濟南市章丘市聖井鎮丁李福村信氏字輩:“福思秀積”
德州市禹城市梁家鎮信莊村信氏字輩:“克連長重,龍維傳忠,志奉”
德州市慶雲縣慶雲鎮信家村信氏字輩:“大登芝書,希佔連紹”
德州市武城縣武城鎮西大屯村信氏字輩:“洪德建友清”
德州市臨邑縣德平鎮信家閣村信氏字輩:“玉青希振廷 方關為因同”
德州市樂陵市鄭店鎮官道信村信氏字輩:“朝德師景傳 永樂續天星”
德州市樂陵市鄭店鎮玉皇堂信家村信氏字輩:“榮耀玉風水來”
臨沂市郯城縣重坊鎮劉馬南村信氏字輩:“永緒康樂貴,長春德寶法。容啟全銘旺,呈祥登乾坤”
濱州市鄒平縣碼頭鎮大信村、小信村信氏字輩:“宗偉繼世宏”
濱州市惠民縣惠民鎮東信村信氏字輩:“雲守長”
濱州市鄒平縣苑城西南村信氏字輩:“益壽延年”
濱州市濱城區杜店鎮信家村信氏字輩:“德澤永傳芳,恩廣普濟遠”
濱州市濱城區杜店鎮胡井莊村信氏字輩:“恆宣,玉澤永全芳”
濱州市鄒平縣孫鎮信家村信氏字輩:“振景遵允連貴長 統緒起風兆嘉芳。興禮通德公志誠 書育文武全才生。培眾自良明周正,敬賢孝安盛樂隆。”
淄博市博山區石馬鎮橋西村信氏字輩:“文友元恆繼,先德兆長祥。克承維以志,允懷大爾昌。”
淄博市沂源縣南麻鎮慄行村信氏字輩:“克玉石秀,德兆長祥,永維以志”
淄博市淄川區嶺子鎮南坡村信氏字輩:“和延,學而時習之”
淄博市高青縣高城鎮信家村信氏字輩:“清泰榮誠,利克雲明。萬友其仕,常希宗汝。守芳延亭,科禹國良。”
濰坊市青州市彌河鎮上橋村信氏字輩:“玉世懷紀”
泰安市肥城市王莊鎮海子村信氏字輩:“玉瑞振春”
濟寧市梁山縣徐集鎮信樓村信氏字輩:“本恆思敬。廣繼衍慶長。世傳光忠續,大成振瑞祥”
濟寧市汶上縣寅寺鎮信莊村信氏字輩:“一本恆思敬,廣繼衍慶長。世遠光忠續,大成振玉祥。”
聊城市臨清市先鋒街道胡八里村信氏字輩:“連百永繼靖國,兆風俊偉”
聊城市高唐縣琉璃寺鎮郝莊村:“尚隆清九邦,士有之成紹。法堂殿大永,光玉金連衍。傳續興文振,懷鳳漢登三。綜宏常吉慶,蘭茂書忠存。”
山東日照市五蓮縣松柏鎮賀家店信氏字輩:“?復廣起興,克學守世宗,永崇存洪厚。維志家延紹,慶貞業仁茂。樹國召有相,傳久振豐兆。”
壽光、商河、無棣、海興、靜海五地信氏字輩:“德兆福先興,立顯隆合厚。文宏雲瑞祥,祖恩澤豐遠。賢代久盛昌,寶金劍林樹。炳忠學偉令,榮景同紹怡。”
天津市靜海縣中旺鎮王官莊村信氏字輩;“之士滕永,有文長富,國金連樹。”
衡水市棗強縣王常鎮橋毛莊村信氏字輩:“淮鎮佔學士,玉慶兵發亭。”
滄州市吳橋縣楊家寺鄉信家村信氏字輩:“士可吉大德存,玉永文連俊。”
滄州市河間市沙河橋鎮東苑各莊信氏字輩:“風士林雲景,興振樹德名”
邢臺市鉅鹿縣閆町鎮於莊村前信氏字輩:“天開美景春常在,富貴榮華萬代來。鳳鳴岐山呈瑞兆,麟賜玉書慶昇平。”
河南周口市鄲城縣雙樓鄉信寨村信氏字輩:“會廷清景德,記祖傳家慶。”
河南周口市鄲城縣雙樓鄉張盈樓村信氏字輩:“三瑞廣景德,記祖全家慶。”
河南南陽市淅川縣寺灣鎮大坪村信家溝信氏字輩:“寶書永玉景”
河南駐馬店市遂平縣張寨鋪鎮信莊信氏字輩:“有文應世紹,富貴佔鴻雁。道德恆久春,繼租永耀成。”
河南開封市通許縣硃砂鎮鬥廂村信氏字輩:“克源廣敬永,義懷建炳國,祖卿萬代君“
河南開封市杞縣柿園鄉燕寨村信氏字輩:“海國傳玉文,祖師萬代青。”
河南濮陽市範縣白衣閣鄉杏子鋪村信氏字輩:“發其德宏,文廣學富,寶國”
安徽亳州市渦陽縣花溝鎮信氏字輩:“知容洪友,懷克東茂。同萬繼承,新續字輩。宇乾辰星,坤衛華京,齊魯根本明傳安生。春光昂然,夏勤耘耕,秋實甘紫,瑞雪年豐。博學詩書,文治武功。仁慈祥禮,敬賢孝宗。志顯佳運,永奉相卿,聖喆康沛。廉潔秉忠,品正章方,思舉良英。昌泰保民,振國邦寧,德業耀祖。續綱筆亭。“
安徽蚌埠市五河縣沫河口鎮信灣村信氏字輩:“儈鳳修叢吉,春為一歲首,梅佔百花魁。”
宿州市蕭縣莊裡鄉卯山村信氏字輩:“文元繼世廣,武大慶家祥。”
毫州市譙城區淝河鎮信莊村信氏字輩:“良東永同建。”
淮南市鳳臺縣丁集鎮信圩村信氏字輩:“有天懷朝,茂樹兆國。明佔士廣,萬古傳揚。”
宿州市碭山縣信氏字輩:“廣玉志長銀”
湖南邵陽市大祥區面鋪鄉信家村信氏字輩:“水系金王鳳 朝一仕三宗。國正天時順,家和世澤長。詩書傳祖德,禮義紹前光。大道昭嗣服,良謀佐贊襄。克昌開甲弟,萬載頌平章。英才壯奇志。興幫登高瞻。科譜明木本,淵源溯濟南。”
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新市鎮大王樓村信氏字輩:“有守子近信,國學朝久正。亨榮章宗華,文光盛宣明。福德全志安,萬世永大青。”
襄陽市南漳縣東鞏鎮信家灣村:“圓光祖國,明智列士,永遠榮昌”
陝西省安康市紫陽縣信氏字輩:“水思黃金鳳,朝如四三宗。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南白鄉和圍村信氏字輩:“德貞崇文,殿歷祖久。盛爭光門,永勝超人。”
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柳豪鎮常家村信氏字輩:“永文士俊財,軍晨萬福來。仁義理之本,思寬壽巨長。”
朝陽市建平縣羅福溝鄉柴杖子村信氏字輩:“福懷自聰添”
瀋陽市新民市四臺子村信氏字輩:“連永立紹彥”
瀋陽市法庫縣三面船鎮小桑林子村信氏字輩:“洪文守”
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柏樹鄉信家莊村信氏字輩:“良希好國會曉”
甘肅省平涼市崇信縣錦屏鎮新莊村信氏字輩:“都希好國有志”
黑龍江綏化市蘭西縣榆林鎮林升村信氏字輩:“福永純軍正,紅門慶德祥,照民世義。”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安徽省蚌埠市尤忠堂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沫河口鎮信灣村信氏,始祖為元順公。因歷史原因家譜失傳,信灣村信氏源自何方難於考證。一說法是明洪武初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同時南遷的還有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信湖村信氏;另一說法是明末清初從山東濟寧遷來。 據老輩人口傳,清朝末期,信灣村信氏續修信氏家譜!現在記憶中的字輩是:元、( )、( )、儈、鳳、修、叢、吉。 春為一歲首,梅佔百花魁。
【家訓格言】
信氏族規、族禁
以下十條,不過僅舉大略。教家之道,千條萬緒,非言語文字能罄述。然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孫,末有不自賢父兄培植而來者也。教子之方,莫要於讀書。必能讀書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進取成名。登科、發甲,固視乎命運。然超瓊所識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讀書而發始達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識丁,而其身崛起田間,至登甲、乙榜者,百中僅一二焉。俗語所以胡“書讀三世發“之言也。茲所定族規十條,皆幼時聞於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嘗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於譜,願與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遺漏及應添立規條,異日重重刻時,固可增入。
奉祖先
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來,則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雖十世、百世固不得以為遠也。奉先思孝,古訓昭垂,帝王且然,況大夫、士庶哉。吾家自遠祖以來所立家規: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當設祭之禮歲首、歲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歲暨清明,必相率掃墓,古人所謂上冢也。各家無論老幼,必當親詣墓前,行三叩首禮。雖大風雨雪,不得憚勞。此鄉族所同,子孫宜永永循守。庶幾因時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
屬毛離裡,懷抱恩深;擇傅延師,劬勞念切。苟或不孝,禽獸何別。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謂不孝者五,大略該之。而好貨才防、私妻子,尤為鄉俗通弊,不可不以為切戒。至於違犯教令,律有明條。凡子孫於父母及父母,罵者罪即絞決;毆則斬決;殺者凌遲處死。例禁森嚴,雖下愚亦當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撫我、育我之德,則服勞、致敬、就養,無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須預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釀成梟,貽累族人。
和兄弟
長枕大被,天子且然;讓棗推梨。昔人稱美。但人家兄弟,當幼小時無不十分友愛。其後之不睦者,大抵因 妻子、爭財產而已。抑或此貧彼富,有求莫應,若秦、越人之相視。同氣參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後嫡庶之別,亦屬一氣所生。骨肉至親,尚成嫌隙,子孫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從兄弟,尚宜和睦,況在同氣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篤友于,則出入怡怡,家風不隕,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
貴貴賢賢,義無偏詘親親長長,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脈.尊卑之分,軼然不淆.長幼之情,藹然相浹。喜則相慶,憂則相吊。貧弱之一,富實者宜時周恤之。愚魯之徒,賢智者 時教導之。總以相扶、相助為念。至幹尊長,尤不得與卑幼戲謔,致為有識者所笑。此吾鄉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鄉鄰
歲時款洽,誼篤比鄰;患難扶持,世稱會里。我先世以忠厚傳家,凡屬子孫,務必謙虛樂易,與人無爭。不得恃血氣以凌人,逞奸詐以滋事,徒害鄰里,終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強恃詐,或倚仗族人之勢,欺侮鄉黨者長輩亟戒責。尤宜念睦任恤之風,實為古道,待人務從乎厚,處世毋涉乎驕。至於修橋、補路、拯溺、救飢、恤寡、 孤、勸善、教不能諸事,凡有益於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長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賴也夫。
教子弟
子弟以讀書明理上。為父兄者必延聘名師,慎擇益友,俾得朝夕漸摩,學問有所成就。遇則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為通人。光前裕後之圖,計莫逾此。其有資質不能讀,及力不能讀者,則為農、為工、為商,即佣僱營生,亦屬正業。總當責以勤儉,教以安分,令其學為好人,切不可任令遊手好閒,習致敗壞家聲。至於富貴之家子弟,性質即有琰劉,亦當以師為約束 ,切鐵驕養溺愛,終受必家之富。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讀也。
戒習染
習俗之壞人子弟,事不一端。其顯者則嫖也、賭也、灑也、煙也、而近年尤有入會、結盟等惡習也。江湖無賴隨處煽誘,年輕子弟每為所牽。輕則有玷行為,重則顯幹法紀,其禍不可勝言。即 輕薄之行,狷利之語,戲謔、罵詈、欺誕 、狂佻,市井 惡少情形,為大雅所深鄙,亦 當引為切戒。至於干預詞訟,習以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門之為愈乎。又隸卒賤役,例不準其子孫與考,凡族中子弟雖至貧困,應不準當差。違者黜之勿齒。
獎名節
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潛德幽光,豈容湮沒.族中如有孝子、悌弟、義夫、節婦,確有實跡 未經旌獎者,應由族人備錄行狀,會眾覆實,聯名舉報,或請匾額,或請旌表。斯亦一族與有榮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
玉潔冰清,固稱佳偶;荊釵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為男配,為女擇婚,必須清白之家,門戶相當者,方許聯姻。不得貪圖財物,輕信冰人,不辨薰蕕,苟且作合。萬一誤結朱陳,使日後兒女竟不齒於鄉曲,深為可惜。嗣後,如有不分良賤,不論可否,與奴隸娼優等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復與齒。
急賦稅
踐土食毛,自應輸賦;急公好義,豈許逋糧。況國家惟正之供,按季徵收,如額而止,先後不免。何苦延挨觀望,伺候公庭 ,自取鞭撲耶?凡吾族於本戶地丁漕糧各項,須依期投納。即近年籌餉捐輸,亦朝廷萬不得已之舉,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擾,門戶晏如,豈非樂事?至佃田耕種,亦宜早納年租。荒歉求減,必須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勸導,諭以急公。此所謂國課早完,自得至於樂者也。
族禁六條
以下六條,僅就其大者言之,皆斷斷不可有之事.又如族中婦女,不幸夫故孀居,自宜以守節為貴.然此非可強自他人.惟既經改醮,即非本族之婦,古人所謂"出則與廟絕者"也.雖有子孫,譜中必削其名氏.續修之日,概不許刊入.其餘亦概以 族禁 為準.至於亂宗一事,關係尤重.查<< 例 >> 載,"無子者,許令同宗昭穆相當之侄承繼.先盡同父周親,次及大功、小功、緦麻.如俱無,許擇立遠房為嗣".又有"於昭穆相當親族內,擇賢擇愛,聽從其便"之例.是立嗣,總以同宗為準.其乞養異姓義子,以亂宗族者,有"杖六十、其子歸宗"之律.吾族二百餘年以來,尚末聞有此弊端,自當永遠為法.如有螟蛉乞養、出自異姓者,雖不能絕其往來,而其名及所後子孫,則概不入譜.嗣後修譜時,務當嚴守勿易.倘徇情遷就,即屬不肖子孫,必遭祖宗陰殛.慎之,志之。
禁當差
皂、快、壯各班,門子、禁、卒、捕投、仟作、皆統名之曰“隸”,例不準考,本族子孫不得充當。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為匪
盜必幹誅,竊亦罹罪,誘拐等事,均犯科條,辱宗甚大。族中子孫,不得有犯。違者,預行逐出,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入會
哥老、添弟等名,及江湖放飄、結盟、拈香,皆匪徒所為,顯幹法紀。族中子孫,不得聽其引誘,致罹重咎。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從教
白蓮、聞香、燈花等名目,屢奉嚴禁,皆系妖言,近年尤實繁有徒。或傳自遠方,或起自內地,總之不可學習、信從。族中子孫,惟宜守孔孟之規,勿為邪說所誘。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出家
釋老之宗,流傳雖久,而為僧、為道,則已棄父母,何論祖宗。族中子孫,不得甘於削髮、易服。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
禁自賤
優伶等諸樂戶、生、旦、淨、醜、末,均系下流,而娼妓更無論矣。族中子孫,宜世保清白,不得自甘下賤。違者,屏勿齒,譜削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