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姓圖騰(禤氏圖騰)
禤姓是中華姓氏之一,古老而稀少。源於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黃帝的後代北宮儇(禤),屬於以先祖官職(第二代宰官:祭官)為符號;先祖姓氏讀音為發音。禤姓當今人口約為兩萬,排名在第六百二十七位,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八十四位。
【得姓始祖】
北宮儇(禤):人文始祖黃帝的後代。後裔在虞夏朝時期封有禤國。
各支始祖
禤純旺:生卒年月不詳,字遂鼎,號粹庵,東漢將領,原籍山東省青州府益都縣。東漢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拜馬援為伏波將軍,督師南下平定叛亂,禤純旺時為馬部裨將,勇謀兼備,戰功顯赫,平息叛亂後被封為平夷大夫,留守南疆邊界,併兼時羅都總守之職,駐紮今之防城鎮。據族譜記載,今廣西防城縣內禤氏家族多是禤純旺的後裔。
禤澈清:禤氏太始祖,仕西漢朝,官至山東左齊郡柳泉副都司,諱澈清禤公,妣馬氏。
禤駕龍:禤氏太高祖,仕西漢朝,官至三楚郢都司,諱駕龍禤公,妣劉氏。
禤 臣:禤氏太曾祖,仕東晉開朝元帝司馬睿十二太子,爵至鎮國侯、左營副使,諱臣禤公,妣嬴氏。
禤振國:禤氏太曾祖,仕東晉朝,官至關西提督學政,諱振國禤公,妣姬氏。
禤振雄:禤氏太曾祖,仕東晉朝,官至西蜀川藩鎮,諱振雄禤公,妣芊氏。
禤振綱:禤氏太曾祖,仕東晉朝,官至西粵交州威州,諱振綱禤公,妣姬氏。
禤金鳳:禤氏太祖姑婆,諱金鳳,稱貞節孝義,請旨旌表,列入祀典,禤金鳳是禤振雄之姐。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黃帝的後代北宮禤,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傳說,禤氏起源於黃帝之後北宮禤,其後裔在商朝時期封有兩個方國:一個在今山西省長治市,另一個在今山東省鄆城縣。周武王姬發滅殷商之後,這兩個小方國也隨之滅亡,國人向四處遷移,後來遷移到齊國境內,居於今山東青州府益都縣野鴨屯。後在戰國末期隨著躲避戰亂的遷徙大流向長江以南遷移,當時南遷的一百四十三個姓氏族人中,禤氏赫然在列。該禤氏一支移居於廣東南雄珠璣港一帶,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又由南雄珠璣港遷居廣州府屬南海三都豐湖坊,後再分遷居於福建、三水、清遠等地。
明朝永樂年間,居住於廣東三水等地的該支禤氏族人又因經商而留居於廣西橫縣,後因避兵禍又有遷居靈山,或出任廣西為官等原因,而逐漸遷到廣西上思地區紮根定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禤氏的姓氏讀音作xuān(ㄒㄩㄢ)。
源流二
源於賜姓,出自東漢初期漢光武帝給將領純旺的賜姓,屬於帝王賜姓為氏。
據相傳:禤氏系封建帝王所賜的一個姓氏,禤氏的得姓始祖叫純旺,系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的裨將。在漢光武帝劉秀執政時期的東漢建武十七春(公元41年),純旺隨馬援南征交趾(今越南)。純旺、黃萬定(均為山東省青州人),授命為馬援大軍的前鋒,因功績卓著,於次年得勝還軍,馬授將純旺、黃萬定等人之戰功一一申報皇上。漢光武帝很高興,召見了純旺,當面給予封賞。劉秀問道:“你的功勞可是不小呀,想當個什麼官呢?”憨厚的純旺一時想不出官階名稱,便說:“那就請皇上封個大大的官兒給我當吧”。當時不知是由於方言所造成的發音不同,抑或皇上聽走了耳,結果把“大大”聽成“代代”。當時漢光武帝心情特好,當即說:“好!你要當個代代官嗎?那就封你為平夷大夫,欽州世襲時羅都總守。”漢光武帝接著說:“這與一般類似此官階的人不同啊,你可以有事隨時入朝面君陳奏。現賜你朝服一套,穿起來,出入朝門通行無阻。”一旁的宦官就將裝在盒子裡的一套武將朝服遞給了純旺。純旺受到封準後,突然想到自己原是放牛娃出身,別人都說他姓牛,實際上有名無姓。若能得到皇上開金口賜個姓,也是極其榮幸的,因此,便又奏請賜個姓氏。
劉秀便賜他姓“禤”,從此,禤氏一族出現了,純旺就是該支禤氏的鼻祖,禤純旺後來世襲鎮守南疆,後裔子孫世居於廣西防城地區,世代相傳至今。要注意的是,該支禤氏的姓氏讀音作qiān(ㄑㄧㄢ),明顯不同於其他禤氏族人。
源流三
源於改姓,出自西漢早期南越王趙佗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趙佗,公元前?~前137年待考,恆山郡真定人(今河北正定),秦王朝的著名將領。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即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秦末漢初(公元前203年/公元前203年)創立了“東西萬餘里”的南越國,成為南越國第一代南越王,公元前203~前137年在位,號稱“南越武王”,以後“趙佗歸漢”,使整個嶺南地區正式列人中國統一的版圖。以番禺為國都,將原任囂城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增築為周長十里趙佗城(今廣東廣州中山四、五路一帶),大力傳播中原文化,推廣先進的農耕技術,提倡與中原通商,活躍經濟,發展生產;推行民族和睦政策,協調越族人內部各族之間關係,與民休息。西漢王朝於(公元前206年)建立後的西漢高祖劉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派大臣陸賈出使南越,承認南越為漢王朝諸侯國地位和南越王的稱號。
西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劉盈病逝,呂后當政。她對南越採取“別異蠻夷”政策:下令邊關互市之地禁止向南越出售鐵器和農具,馬牛羊等牲畜只能出賣雄的,禁止賣雌的,以使其無法繁衍等。當時南越正處於開發階段,呂后的措施直接阻礙了南越生產力的發展和中原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為此,趙佗曾三次遣使到京城長安,要求取消禁令,但均遭拒絕,使者也全被扣留;以後又聽說他在北方父母的墳墓被掘,親屬被捕受罰,遂與漢朝斷絕來往,自稱“南越武帝”,用天子禮儀,乘黃屋左纛,同時出兵攻打漢長沙王屬地,與漢朝對峙。呂后派周灶、陳濞率軍征討,但到南嶺邊境,軍中瘟疫流行,漢軍無功而返,趙佗揚威南陲。以後,趙佗交結閩越、西甌等族,勢力擴充套件到東南萬餘里,漢文帝即位後,對南越實行安撫政策,為趙佗在真定的祖墳置守邑,歲時祭祀,徵召他的宗親昆弟,給予尊官厚賜,又派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放棄帝號。經過談判,雙方言歸於好,趙佗同意放棄“武帝”譖稱,重新臣服於漢。
漢武帝劉徹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即位後,南越王趙胡謹奉藩職,並遣太子趙嬰齊到長安為天子宿衛。趙嬰齊娶漢女邯鄲樛氏,生子趙興。後趙嬰齊回國繼承王位,但仍想保持南越對漢朝的獨立性。漢武帝屢次遣使要他入朝,趙嬰齊均稱病不往,只派其子趙次公入侍。趙嬰齊逝世後,趙興即位,樛氏為太后。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派使者安國少季宣諭趙興與太后入朝,與內地諸侯王一樣;同時令衛尉路博德率兵屯駐桂陽(今廣東連縣),接應使者,以示威懾。樛太后欲倚漢威,與安國少季私通,勸趙興舉國內屬,趙興年少,聽從其意見,於是透過使者上書,願列位同內諸侯,三年一期,廢除漢與南越邊境上的關口。漢武帝聞報大悅,賜趙興南越丞相銀印及內史、中尉、太傅印,其餘官吏由趙興自置;並在當地推行漢法,改其舊制,廢除黥、劓等肉刑,令使者安國少季留鎮南越。趙興與太后整理行裝,準備入朝,但此舉遭到丞相呂嘉的反對。呂嘉在南越任三朝丞相,其宗族任長吏者有七十多人,勢力很大;其男皆娶王室女子,其女全嫁王室男子。呂嘉害怕歸附漢朝後,自己的權勢地位會受到削弱,南越諸大臣也害怕內附會失去既得利益。呂嘉多次諫止趙興內屬,未獲成功後便圖謀叛亂。趙興與太后恐被呂嘉所制,便與安國少季密謀在宴會上誅殺呂嘉,因安國少季臨事怯懦而失敗,雙方關係緊張。漢武帝聞知此事後,並沒有引起重視,僅派大將韓千秋與樛太后的弟弟樛樂率兩千人入南越援助。西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農曆4月,呂嘉通令南越全國公開叛亂,與弟弟率軍攻進宮中,殺死趙興、樛太后及安國少季,遣人告知蒼梧的越族秦王及其所屬郡縣,立南越明王庶子趙越之妻所生之子、術陽侯趙建德為王。又下令邊邑開道給食,誘漢軍深入,將韓千秋所部全軍殲滅,併發兵守住邊塞要地。漢武帝聞報後大怒,撫卹了韓千秋、樛樂的家屬,封韓延年為成安侯、樛廣德為襲侯;並下詔赦免罪人為士卒,徵發江淮以南水師十萬征討南越。同年秋天,西漢王朝遣四路大軍匯攻南越都城番禺。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農曆10月,樓船將軍楊僕率軍數萬先破番禹城北要塞石門,與伏波將軍路博德會師後,分別從東南、西北兩面,攻破番禺。呂嘉與南越王趙建德乘夜率數百人入海,路博德率漢軍一直追趕,最終將其擒獲。聞漢兵到,南越國的蒼梧王趙光、揭陽令史定自動投降,桂林監居翁也曉諭甌駱王率十多萬人投降漢朝,以後他們都被漢武帝封為列侯。至此,漢武帝派出的另外二路人馬還沒到達嶺南,南越全境已被征服,南越國徹底滅亡。傳說,該支禤氏,就是南越王趙氏家族的後人為了紀念先祖南越王趙佗,而改姓為禤氏,且一直定居於嶺南,世代相傳至今。將“禤”字拆開分析:“示”偏旁,即王者,古代王者的講話、發詔即稱“示”;“四”構件,代指四海;“羽”構件,代指王者的龍袍。這三個偏旁構件合起來,就是“禤”。
該支禤氏的姓氏讀音作xuān(ㄒㄩㄢ)。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元明之際難民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傳說,該禤氏族人的祖先在元明之際為躲避白蓮紅巾軍,因此隱居於鄉野,取《百家姓》中沒有的“禤”字為姓氏,以避災禍。其後子孫繁衍,皆稱禤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禤氏的姓氏讀音作xuān(ㄒㄩㄢ)。
源流五
源於改姓,出自明朝初期軍籍之後,屬於會意拼字為氏。
傳說,該支禤氏家族在元朝以前一直是武宗世家,即世代將門之家。族人在明朝洪武年間從軍歸戶,報戶籍時即稱取“禤”為姓氏。之所以立“禤”字為姓氏,是為了紀念將軍祖先之意,即以古代將軍的“示”字旗為“禤”字的偏旁,禤字右上角的“四”代指將軍背後的四面令旗,右下角的“羽”代指將軍的鎧甲。
由此,形成了一支禤氏家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禤氏的姓氏讀音作xuān(ㄒㄩㄢ)。
【遷徙分佈】
遷徙
方國滅亡後向四處遷移,後來遷移到齊國。居於山東青州府,南遷的143姓中,禤姓赫然在列,移居於廣東。
到了元末明初之時,廣東三水等地的禤姓人或做生意,或為避兵禍或因到廣西為官等原因而遷到廣西定居。另:東漢光武帝時,馬援部將禤純旺隨馬援平定二徵,世襲鎮守南疆,後裔世居於廣西。
南宋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始由南雄珠璣巷遷居廣州府屬南海縣三江都、豐湖坊。〖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從南海劃出,西南都、胥江都、三江都,三都;從高要劃出,小洲、平田、五頂、鎮南、上白坭、下白坭、清塘、龍池、利瓊、長岐十都。共十三個都,組成一個新的行政縣即三水縣,就此三水縣出現,原南海縣的三江都、豐湖坊也劃歸三水縣,而禤氏族人居住地沒有改變。〗,又從三水遷居於福建、清遠。
明永樂時,又因經商者而留居廣西橫縣,後又有遷居靈山。
分佈
禤氏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當今人口約為兩萬,排名在第六百二十氣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014%。在臺灣名列第五百八十四位,以青州和南越郡為郡望。
禤姓的粵北三連共有一千三百餘人,分佈:連州湟村七百多人、保安鎮二百多人,連山上草一百多人,連南寨腳村近二百人,寨崗鐵坑和寨南木崀村共二百多人。禤氏在連山太保黑山金雞咀村尚有一百多人。
中國大陸禤氏多分佈於兩廣、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區;臺灣、香港、澳門等也有不少的分佈。海外的禤氏主要分佈於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越南、法國等。
【郡望堂號】
郡望
青州:青州得名甚早,在古代是《禹貢》中的“九州”之一,位於今山東半島中部,大體指泰山以東至渤海的廣大區域。《禹貢》中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時期為東夷之地。至夏、商王朝時期,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西周初期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國,之後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國所屬。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時期為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在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北部,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己亥,公元399年),慕容德攻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後南朝宋武帝劉裕滅南燕政權,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己酉,公元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丁丑,公元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隋朝時期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朝初期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宋朝時期為京東東路路治。金國時期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朝時期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兩朝時期,為青州府治。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州歸昌濰地區(今山東濰坊)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2003年全市轄六個街道、十五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莊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
南越郡:亦作南粵郡,即今兩廣(廣東、廣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廣東番禺)。東漢時期兼指南越、閩越。秦朝末期,南海龍川令(今廣東龍川)趙佗兼併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朝初期,南越雖對漢稱臣,實為一割據政權。趙佗死後,三傳至其五世孫趙興為王,漢武帝要統一南越地區,於漢元鼎四年(丁卯,公元前114年)派遣使者安國少季、終軍等去招撫趙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趙興及王太后都同意歸附內屬,但丞相呂嘉堅決反對,起兵殺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漢使。漢武帝於漢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秋髮兵十萬攻南越,於次年冬俘獲呂嘉,平定南越全境。漢武帝曾封閩越貴族餘善為東越王,呂嘉反漢時餘善曾與通謀。至漢元鼎六年(乙丑,公元前111年)秋,餘善又起兵殺漢軍三名校尉,於是漢武帝再命大軍往討,至漢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東越貴族殺餘善請降,事平。此後南越國消,其境被置為南越郡。
防城縣: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就其歷史沿革而言,是從防城、上思兩縣演變而來的。防城縣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防城的先民就已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先秦時期,防城地區屬於百越之地,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歸秦置之象郡所轄;漢朝時期為合浦郡地,三國至晉朝時期仍屬於合浦郡地(三國期間為吳國轄地);南朝宋、齊時期為宋壽縣地,屬交州管轄,梁、陳時為宋京郡安京縣地,屬安州管轄;隋、唐朝時期為欽州轄地。宋朝時期仍隸屬欽州管轄,並開始有“防城”之稱。元、明、清三朝隸屬欽州或廉州;至清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劃出欽州西部設定防城縣,隸屬廣東省。民國時期至解放初,仍屬廣東省轄。防城縣在1951~1955年6月劃屬廣西壯族自治區,1955年7月~1965年7月復歸廣東省。其間,1957年將防城縣劃分為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防城縣;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十萬大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更名東興各族自治縣,1958年12月,防城縣、東興各族自治縣合併後,稱東興各族自治縣,縣城設在東興鎮。1965年8月,東興各族自治縣又劃歸廣西壯族自區。197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縣城從東興鎮遷到防城鎮,縣名改為防城各族自治縣。1984年國務院批准防城港區與北海市等一起列為全國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1985年3月,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設立地級編制的防城港區,直接由自治區領導。上思縣歷史悠久,至少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秦朝以前,上思屬百越之地;秦朝時期屬象郡;西漢時期羈縻於合浦郡;東漢至三國時期屬鬱林、合浦二郡地;晉朝時期屬晉興郡地;隋朝時期曾一度置鎮守,不久復屬鬱林郡地。到了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初在今上思境內東北部設羈縻上思州,“上思”的名稱從此使用。解放後,仍稱為上思縣,1950年屬南寧專區,1951年屬龍州專區,1952年7月劃屬欽州專區,1953年12月又從欽州專區劃給了桂西壯族自治州的邕寧專區,1958年12月,歸屬南寧專區,1965年8月至1993年4月屬欽州地區。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防城港市(地級),以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的行政區域為防城港市的行政區域,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領導。防城港市轄防城、港口兩個區和上思縣。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原東興經濟開發區(縣級市)劃歸防城港市領導,按處級建制管理。防城港市轄港口區、防城區、上思縣和東興市(縣級市)。東興市(東興開發區)位於防城港市南部,現轄東興,江平兩個鎮,二十五個行政村和五個行政街,是我國通向東南亞唯一最便捷的水陸門戶。1989年中越關係改善以來,兩國商業往來日盛,國內外商賈雲集此地,東興成了中越邊境貿易最活躍的地方。
堂號
青州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防城堂:以望立堂。
字輩
巴南區禤氏字輩:千丗銀元木志景、鄭奎上士榮幸宗、安邦正國曾運選、萬代昌和永興隆
渝中區禤氏字輩:光明永遠恆達利貞光行玉士良存聖(俊)學(元)希興啟鴻建雲嘉運宗立克作成
石柱縣禤氏字輩:世芳藍桂,永遠達忠,臣必賢良。再續:泰祝華恆嵩,薊長洛開隆
忠縣禤氏字輩:金本友月貴,然於國正,天興順崇名,德懷仁義,萬世雲永志珍
合川市禤氏字輩:高以上就不清楚,永懷文廣冠;宜守得權隆;建樹多從善;國家慶柯同;萬民齊歡喜;住進富貴樓
大渡口區禤氏字輩:游泳尚國朝 明銀清世兆 兆其昌正舉 公孫來屋常
開縣禤氏字輩:伏永明文奉天公,守一希啟友宗興,紹承尚學恢先緒,昌達長空發萬英
長壽區禤氏字輩:正懷林廣冠宜守得全龍
榮昌縣禤氏字輩:一元會景運,經學衍於林
雲陽縣禤氏字輩:佳錦添楙煥増鎰潤秀熙坤銘源樹炳奎鐄清植煒
梁平縣禤氏字輩:中正維世理志長青
【楹聯堂號】
七言通用聯
荊樹有花兄弟樂;
書田無稅子孫耕
——廣西防城禤氏祠堂後座柱聯
威鎮南天功在漢;
派分東魯漢流防
——廣西防城禤氏祠堂後座柱聯
武功丕著隆封典;
德澤長流啟後人
——廣西防城禤氏祠堂後座柱聯
十一言及以上通用聯
延存祖德大漢揚勳綿統緒;
煥發孫謀南天衍派廣基裘;
平夷大夫。
——廣西防城禤氏祠堂大正廳兩側亦有優質大鐵靈格木園柱對聯與橫批
論職加封千秋聲靈昭赫濯;
抒誠致祭萬年爻且豆祝馨香
——廣西防城禤氏祠堂前座楹聯
先人功德前朝歷著優封能共勉繼志述事便是賢孫孝子;
此間祠堂呈族允堪團聚須無失型仁講讓斯為尊祖敬宗。
——廣西防城禤氏祠堂後座楹聯
祖系山東隨大將而南征功垂漢室歷代簪纓綿胃;
祠建防城受國恩於此闕名高大夫千秋流澤衍宗房
——廣西防城禤氏祠堂後座楹聯
【家訓格言】
《禤姓家訓》
鼓足幹勁,力爭上游。
一息尚存,勇往直前。
不怕勞苦,克服困難。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時局變幻,順應潮流。
不做小人,爭做君子。
心底無私天地寬,海闊憑魚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