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王氏起源及歷史

威王姓圖騰_威王氏圖騰

威王姓圖騰(威王氏圖騰)

  威王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wēi wáng(ㄨㄟㄨㄤˊ)。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君主齊威王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姓氏考略》據《風俗通》注云:“出自齊威王之後。”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威氏。

【得姓始祖】

  田因齊(齊威王、陳威王、田威王):媯姓,田氏,名因齊,田齊桓公(與春秋五霸之首的姜齊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戰國時期齊國(田齊)第四代國君,公元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在田齊威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功績為上榮,遂以田齊威王的諡號“威王”為姓氏,稱威王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媯姓,出自戰國時期齊國君主齊威王之後,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

  齊國,為周王朝所分封的諸侯大國,原系周室分給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之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開國功臣,為周王朝的興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將它封在營丘(今山東臨淄),國號齊。這裡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勢力。武王讓他在這裡鎮撫薄姑之民,其封疆東至海濱,西至黃河,南至穆陵(今山東沂水)、北至於無棣(今山東無棣),是周王室控制東夷的重要力量,同時周王還授予他征伐違抗王室的侯伯的權力。

  齊國是周王朝的一個大諸侯國,在各諸侯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力量,至齊桓公姜小白時“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盛極一時。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於尾聲,中國逐漸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即七雄競爭的戰國時代。本來春秋初年的大小諸侯國有一百數十個,後經不斷兼併,小國漸被消滅。戰國初期,大小國家只餘下二十來個,其中又以韓、趙、魏、楚、燕、齊、秦最為強大,號稱“戰國七雄”。燕、楚、秦是春秋舊國,韓、趙、魏則由瓜分晉國而形成,而這時的齊國,姜氏之國亦大權旁落,漸為卿大夫田氏所控。

  周簡王姬夷二十七年(齊景公姜杵臼三年,公元前545年),田完的第四世孫田桓子聯合鮑氏以及大族欒氏、高氏合力在齊國滅了當國的慶氏。之後田氏、鮑氏又共滅了欒、高二氏。田桓子繼而討好公族與國人:“凡公子、公孫之無祿者,私分之邑,國之貧均孤寡者,私與之粟!”從而取得了齊國公族與國民的支援。

  齊國至齊景公姜杵臼執政時期,公室腐敗,剝削沉重。田桓子之子田乞(田僖子)採取了一些爭取民心的有效措施。他用大斗借出,小鬥回收,於是“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田氏家族藉此增強了勢力。這就是史書所稱的“公棄其民,而歸於田氏”。

  後來田乞與齊國舊貴族國惠子、高昭子產生了嚴重的矛盾。當時齊國由國、高二氏當權,田乞在表面上盡職於齊國公族,“偽事高、國者”,暗地裡卻積極組織力量,準備徹底推翻國、高二氏。

  周敬王姬丐(姬匄)三十一年(齊景公五十九年,公元前489年),齊景公逝世,國、高二氏立公子荼(姜荼)為國君。田乞乘機發動政變,趕走了國、高二氏,另立公子陽生為國君,是為齊簡公。田乞則自立為相,掌握了齊國的政權。

  田乞逝世後,其子田恆(田常)代立為齊相,是為田成子。田成子繼續採用田乞所制定的政策,用大斗出、小鬥進的辦法大力爭取民眾。田氏陰行德於民,取得了極好的效果,當時流傳的民謠唱道:“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

  周敬王姬匄三十九年(齊簡公姜陽生四年,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了武裝政變,殺了齊簡公和許多強宗貴族,另立了齊平公姜驁,進一步把持了政權。田成子又透過“修公行賞”等親民政策,成為國民人心所向,使齊國國君實際上變成了傀儡。

  周安王姬驕十一年(齊康公十四年,公元前391年),國相田和將齊國國君齊康公姜貸放逐到海上,只留一城之地作為他的食邑,田和成為了齊國實際上的國君。

  周安王十六年(齊侯田和元年,公元前386年),東周之君周安王冊命田和為齊侯,正式將他列為諸侯。過了幾年,齊康公病逝,姜氏遂絕其祀,齊國全部為田氏一族所統治,史稱“田氏代齊”。因為僅國君易姓,國名並未改變,故春秋時期的齊國被稱為“姜齊”,而戰國時期的齊國則被稱為“田齊”。

  田和之後有田齊候田剡,田齊侯傳孺子喜,是為田齊桓公田喜。田齊桓公傳子田因齊,就是著名的田齊威王。

  歷史上的田齊威王,即田因齊。因原為陳氏,亦稱陳威王、田威王。

  田因齊為齊國君主後,大治齊國,威震海內,自周顯王姬扁十三年(田齊威王元年,公元前356年)繼位後在位三十六年,到周昱王姬扁(周安王姬驕)四十八年(田齊威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21年)病逝,他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田齊威王初即位後,開始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韓、魏、魯、趙等國都來入侵,曾一度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虛心納諫,很快即振作起來,下定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決心。平民鄒忌以鼓琴求見,勸田齊威王用賢臣、除奸佞,恤民養戰,經營霸王大業。齊威王見鄒忌是個人才,不卑布衣,三個月後就用以為相國。鄒忌加緊整頓齊國朝政,改革政治。

  當時齊國有個即墨大夫(今山東平度),勤理政務,荒地得墾,人民富饒,但即墨大夫為人正直、不結納近臣,故時廷上常有毀言謗語;而阿城大夫(今山東陽穀)則相反,不務政務,田地荒蕪,倉庫空虛,防務鬆弛,但阿城大夫極善鑽營,依次廷上卻日有美言。田齊威王為了鑑別這二人的真實情況,不偏信,下令派人詳查,查得真情後,立即召回二位大夫,當眾給即墨大夫加封萬戶土地的封賞,而對阿城大夫則處以烹刑(油炸)。由是,齊國上下震動,人人不敢隱過飾非。

  田齊威王還下令全國:不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當面提出君主過失的,得上賞;用書面指出君主過失的,得中賞;在廣眾中議論君王過失的,得下賞。由於廣開言路,不一年,齊國弊除政清,國內大治。

  田齊威王決心王霸天下,他鑄鼎聲稱:“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謨克誠。其唯因齊,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朝問諸侯,合揚厥德。”表示要以黃帝和齊桓公以及晉文公的功業來發揚乃父齊桓公田午的令名令德。他精選郡守,加強邊防。使南子守南城拒楚,田肹高唐拒趙,黔夫守徐州拒燕。用種首為司寇以安境內。用田忌為司馬,孫臏為軍師,教兵習戰,以謀征伐。他把這些人才看作比夜光珠還要珍貴的國家至寶。

  周顯王十六年(田齊威王四年,公元前353年)和周顯王二十八年(田齊威王十六年,公元前341年),齊國兩次出兵救趙、救韓,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桂陵戰役”和“馬陵戰役”,並兩次打敗了當時強大的魏國,開始稱雄於諸侯。到田齊威王末年,齊國已經成為當時諸侯國中最強盛的國家。

  田齊威王傳有四子:威氏、卻氏、靖國君田嬰、田齊宣王田闢疆。

  田齊宣王繼承其父田齊威王之志,用武助文。周赧王姬延元年(田齊宣王七年,公元前314年),北方的燕國發生了內亂,田齊宣王乘機發兵干涉,只五十天就攻佔了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幾乎滅亡了燕國。

  田齊宣王見到西方秦國在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的情勢,便也著意文化事業的發展。他說:“寡人憂國憂民,因願得士以治之。”

  田齊宣王也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到齊國都城臨淄城稷門旁的“稷下學宮”,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在史籍《史記·田敬仲世家》中記載:“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見諸於記載的著名人物,還有兒說、告子、騶奭、宋鈃、尹文、彭蒙、季真等人;儒家大師孟軻就曾長住稷下三十多年;集百家大成的荀卿在十五歲就來齊國,是稷下學宮中資格最老的一位導師,曾三為祭酒,充任學宮最高領導。

  田齊宣王所助之稷下學宮當時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陰陽、農、雜各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了前古未有的百家爭鳴,創造了中國燦爛的經典文化,史稱“威宣盛世”。

  在田齊威王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功績為上榮,遂以田齊威王的諡號“威王”為姓氏,稱威王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威氏,其王氏一族就是著名的“琅琊王氏”,其後裔子孫中還有遷徙至雲南地區者,史稱“鎮彝威王氏”。

【遷徙分佈】

  威王氏複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但由於其已多簡改為單姓王氏、威氏等,因此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卻只有齊郡、琅琊、高陽、隴川四個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又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在唐朝時期也被廢除不再。

  高陽郡:歷史上的高陽郡有三:①戰國時期為高陽邑,亦稱高陽鄉,在今河南杞縣西北部,秦朝末期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其“高陽”即指該地區。②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又置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晉朝泰始初期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時轄四縣,轄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陽、博野、蠡縣等地。③北魏時期另置青州高陽郡,轄地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縣西北部一帶。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

  隴川縣:東漢時期歸永昌郡哀牢縣,唐朝時期的南詔時屬永昌節度,宋朝時期屬大理金齒。南宋朝紹興三十年(庚辰,公元1160年),麓川思氏部酋興起,在勐卯(今雲南瑞麗)統一了幾個部落,隨之兼併勐宛(隴川),建立了麓川王朝政權。元朝至元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忽必烈在麓川統轄範圍設定了麓川路、平緬路(置首府於今隴川壩北)。至朝元順元年(庚午,公元1330年)又置麓川軍民總管府,統管原麓川地。元朝至正十五年(乙未,公元1355年),在姐蘭(今緬甸南坎)置麓川平緬宣慰使司。明朝政權推翻了元朝,在“三徵麓川”後,明朝正統九年(甲子,公元1444年)撤麓川平緬宣慰使司,立隴川宣撫司,轄今隴川、瑞麗、遮放及緬屬高麗等地區。明正統十二年(丁卯,公元1447年),明朝庭廢恭項,立原同知多歪孟為隴川宣撫使,沿襲二十八代,執政五百零三年。清沿明制。到了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設彈壓委員,劃入戶撒、臘撒兩司地。民國五年(丙辰,公元1916年)改為行政委員,行署旱季住章鳳,雨季住杉木籠。同年,戶撒劃歸幹崖,臘撒歸勐卯。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改設隴川設治局,隸屬雲南第一殖邊督辦。1950年5月隴川解放。1951年12月21日成立隴川縣各民族聯合政府,隸屬保山專區管轄,同年10月瑞、隴兩縣合併,稱瑞麗縣。1959年9月瑞、隴分開,重置隴川縣,隸屬德宏州。1969年建人民公社。2004年隴川縣下轄章鳳、城子、景罕、隴把四個鎮,戶撒、清平、姐烏、勐約、王子樹、賽號、護國七個鄉,共六十八個村民委員會,三個居民委員會,六百七十一個自然村,七百二十六個村民小組。隴川農場駐隴把鎮,下轄四個分場四十五個隊(站)。2005年隴川縣撤銷了姐烏、賽號兩個鄉的建制。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隴川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鄒忌諷齊王納諫

  齊國大夫鄒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詳著鏡子裡自己的形象,對他的妻子說:“我與城北徐公相比,誰更美?”

  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問他的妾說:“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

  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呀!”

  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與徐公相比,誰更美?”

  客人說:“徐公比不上您美。”

  第二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自認為不如徐公美;又對著鏡子審視自己的形象,更感覺遠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覺時思考這件事,說:“我妻子說我美,是因為偏愛我;妾說我美,是因為怕我;客人說我美,是因為想要有求於我。”

  於是, 鄒忌上朝覲見田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於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的土地方圓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宮裡的王后嬪妃和親信侍從,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滿朝的大臣,沒有誰不害怕大王,全國範圍內的人,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所受的矇蔽太嚴重了。”

  田齊威王說:“好!”於是釋出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面指責寡人過錯的,得上等獎賞;上書勸誡寡人的,得中等獎勵;能夠在公共場所議論指責寡人而讓我聽到的,得下等獎勵。”

  命令剛剛下達時,大臣們都來進諫,宮廷裡像集市一樣人來人往;幾個月以後,有時候間或有人進言;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言,也沒有什麼可進諫的了。

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聽到這種情況,都到齊國來朝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齊威王治吏

  田齊威王公元前356年即位伊始,“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於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但他虛心納諫,振作起來。

  首先,他從治吏入手,向他的左右瞭解地方管吏的政績情況,左右都說阿大夫是最好的,即墨大夫是最壞的。田齊威王又親自深入到各地明察暗訪、向老百姓調查瞭解,其結果與左右說的截然相反,事實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區“田野闢,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而阿城大夫管理的阿地卻是“田野不闢,民貧苦。”那麼,為什麼左右瞞報實情,顛倒黑白,把好的說成壞的,把壞的說成好的?

  原來,即墨大夫為人正直,一心為人民辦事,不善結納朝廷的左右近臣,所以大官們都說即墨大夫不好。反而阿城大夫善於用賄賂手段買動人情,巴結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們都說阿大夫是好官。

  田齊威王掌握了實情以後,就把各地的官吏召集起來,對確有政績的即墨大夫“封之萬家”;對阿城大夫以及那些因受了賄賂而隱瞞實情的大臣“皆並烹之”。此後,“群臣聳懼,莫敢飾非,務盡其情。齊國大治,強於天下。”

  田齊威王治吏在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重要的啟示,例如:

  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難以正人:

  田齊威王即位之初,正是因為他貪圖享樂,沉湎於酒色,左右大臣和地方官吏才敢不擇手段謀取私利,以致百官荒廢,國人不治。還是這個田齊威王,當他幡然醒悟、勵精圖治的時候,欺騙造假沒有市場了,所以人們也就“莫敢飾非,務盡其情”了。上行下效,上有所求,下有所好,古今如此。官德影響著政風,政風影響著民風,領導者思想道德的好壞決定著國家政體民風的好壞。

  偏信則闇,兼聽則明:

  田齊威王真是一位知錯就改、求真務實的實幹家。從他治吏這件事,人們可以想象到,如果當時他只是聽了左右大臣的彙報就下結論的話,其結果會截然相反,被烹的肯定不是阿城大夫,而是即墨大夫了。如此,後果就不堪設想,他的治吏改革不但達不到扶正壓邪、揚善除惡的目的,反而會助紂為虐,官場不正之風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會愈演愈烈,改革就會失敗。古人皆明:“國之所以亂者,廢事情而任非譽也”,何況今人呢!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王子
下一姓氏: 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