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姓圖騰(完氏圖騰)
完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亦可讀作huáng(ㄏㄨㄤˊ)或wáng(ㄨㄤˊ),不可讀wán(ㄨㄢˊ)。其源有三:一是源於子姓,出自西周時期宋國開國君主者微子啟,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二是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完顏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三是源於回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完顏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完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四十九位。
【得姓始祖】
微子啟、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微子啟:子姓,宋氏,名啟,後世稱微子、微子啟、宋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帝辛的長兄。周朝初年,子啟被周成王封於商朝舊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建立宋國,爵位公爵,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成為周朝宋國的開國始祖。微子啟為官屢屢諫正,為君持仁以恆,為政賢能,為殷民所愛戴,所以被後世之人稱作“完仁之君”。“完”,在古代是“恆久”之意,讀音為胡官切。故爾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完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出自西周時期宋國開國君主者微子啟,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據史籍《希姓錄·十四寒》記載:“完氏,微子之後。”微子,名子啟,後世為了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改稱“子開”,朝歌人(今河南淇縣),微子啟的原封地在微(今山西潞城),爵為子爵,所以被尊稱為“微子”。微子啟是商王帝乙之長子,紂王的庶兄。他曾多次親諫紂王,見“紂終不可諫”,便問謀於太師箕子、少師比干。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認為有理,便遠離紂王回到自己的封國微,後來微子又遷到今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西北部一帶臨湖山地,所以那一帶也稱作“微”,其山改稱微山,其湖改稱微山湖。周武王姬發滅商後,微子持祭器造於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周武王說明自己遠離紂王的原因。周武王很受感動,乃“親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上卿士。約在周成王姬誦三年(公元前1100年)左右,周公姬旦在平滅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的叛亂之後,以周成王姬誦之命封微子啟立國於宋地(今河南商丘),負責管理殷商王朝的遺民。微子啟遂成為宋國國君、始祖。微子啟壽終之後,葬於今山東微山湖中間的微山島西北部高崗上。至聖先師孔子稱微子(宋國始君)、箕子(朝鮮國始君)與比干(殷商終君)為“世之三仁”。微子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有漢朝名相匡衡所書的“殷微子墓”四字,碑額為“仁參箕比”。“箕”指箕子,“比”指比干。微子啟為官屢屢諫正,為君持仁以恆,為政賢能,為殷民所愛戴,所以被後世之人稱作“完仁之君”。
“完”,在古代是“恆久”之意,讀音為胡官切。故爾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完氏,為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二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完顏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完顏氏,滿語為Wanggiya Hala,以部為氏,為滿洲鑲黃旗之核心。完顏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稱白號之姓(貴族之姓),源於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金太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擊敗大遼國建立金國後,為金朝國姓,後來金國滅了北宋王朝。完顏氏分宗室和非宗室兩支,即明朝時期稱謂的“王甲部”。完顏氏世居完顏(今黑龍江哈爾濱阿什河流域)、訥圖(今遼寧瀋陽)、喀拉沁(今內蒙古喀拉沁旗)、英額(今遼寧通化)、佛阿拉(蘇克素滸河支流加哈河與首裡口河之間三角形河谷平原的臺地上)、新京(今吉林長春)等地。在金國滅亡之後,皇族完顏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北兩個不同地方。當時跟隨皇帝左右的宗室,大部分集中在南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不肯南下的宗室,仍集居於上應京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經歷了元、明、清、民國至今近八百年的滄桑變化,幾乎全部被漢族、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所同化。後所冠漢字單姓甚多,有完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此外,在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中也有完顏氏,皆為金國人在元朝時期加入元籍者,亦有稱漢字單姓完氏者,同宗同源。
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達斡爾族之完氏,正確讀音為huáng(ㄏㄨㄤˊ),為“完”的古讀音,即雨方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創金國之王的功績,後世有省音為wáng(ㄨㄤˊ)者。
源流三
源於回族,出自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完顏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回民完氏,據文物《重修朝真寺碑陰題名》記載:“‘完’,源出完顏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間,禁女真人勿得混漢姓,故去完而為顏氏,惟在曲阜不敢與兗國之姓,特稱完氏。”
該支回族完氏實際上就是宋、金時期女真族人的後裔,祖上曾經是金國的王族貴胄,因此沿用“完顏氏”為自己的姓氏,後避諱先賢顏回之聖稱,省改為漢字單姓完氏,與第二個淵源一致,但其姓氏的正確讀音作huáng(ㄏㄨㄤˊ),取“完”的古讀音,即胡光切,亦即“皇”之音,以念先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為金國之皇的功德。
源流四
源於改姓,出自宋桓公之孫桓魋,屬於改姓為氏。
桓魋,又稱向魋,東周春秋時期宋國(今河南商丘)人。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掌控宋國兵權。他是宋桓公的後代,深受宋景公寵愛,他的弟弟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路史載:“本桓魋之後,改姓完。”
桓魋作為宋國司馬,威名顯赫。但他卻沒有珍惜自己的權勢和榮譽,後來權勢欲急劇膨脹,釀成了大禍。
當時,桓氏家族是商裔貴族中一股強大的勢力,也是宋景公依靠的力量,桓魋尤受宋景公寵愛。公子地(景公的庶母弟)與桓魋不和,對此不能忍受。公子辰(景公胞弟)和公子地聲氣相投,兩人憤憤不平,卻無力改變局面,怕受害於景公和桓魋,便與當時不得勢的宋平公和宋元公的後裔們一起離開宋景公,佔據蕭(今安徽蕭縣西北)地,曾任宋國右師的樂大心也跟隨他們而去。他們在蕭地聚集了一部分力量,想討伐桓魋。
這期間,孔子周遊列國到了宋國。孔子與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宋景公知道孔子是天下聞名的聖人,門下有數十名文武兼備的弟子,如果把他們師徒長久地留在宋國做事,便可使宋國不再受大國的欺凌。宋景公準備出城迎接孔子。桓魋卻怕孔子師徒來後會取代他們的權勢,對宋景公說:“孔丘在魯,父母之邦,官為大司寇,兼攝相事,位極人臣,然而卻要辭官出走,可見其野心非小。他在衛國五年,衛靈公對他敬而不用,可見衛國看透了他。宋不及衛大,不若魯強,孔丘師徒不速而自來,狼子野心豈不昭然若揭了嗎?”宋景公說:“孔子是當今聖人,哪會做犯上作亂之事?眼下宋國正在用人之際,有他們這一班文武幹才,豈不可以對外征戰,對內安邦?”桓魋說:“我主若收納孔子師徒,委以重任,他們一旦發起難來,誰能抵禦?這無異於引狼入室。”桓魋竟不經宋景公同意,帶領人馬去殺孔子。結果孔子被趕出宋國,宋景公怏怏不快。
魯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公子地、公子辰等人覺得在蕭不安全,又去了鄭國。鄭國和宋國之間原來有一帶隙地,名為彌作、頃丘、玉暢、巖、戈、錫(在今杞縣、通許與陳留之間),鄭人為他們造三城,供他們居住。宋景公和桓魋認為這股力量遲早要成為宋國的大患,宋景公便讓向巢去討伐他們。向巢初戰取勝,不想鄭國出兵將其包圍。桓魋領兵增援向巢,一到那裡也被鄭軍包圍。桓魋力戰不能取勝,只得逃回。鄭軍把宋軍佔領的地方全部收復。這一次桓魋本來打了敗仗,但由於他的增援讓向巢得以安全撤回,宋景公沒有責備他的失敗,倒稱讚他救向巢的功勞。桓魋恃寵,更加驕橫,以為自己的封地鞍不如薄(亳)地(今商丘城北),便要求宋景公給他調換成薄地。宋景公說:“那可不行。薄地是宋國殷商祖廟的所在地,怎麼能給你呢?”宋景公為了安撫他,把七個城邑併入鞍地給了他。但桓魋卻不滿意。
宋景公感到桓魋有悖逆之心,讓夫人突然邀他赴宴,準備乘機討伐他。桓魋未及宋景公派人來請他赴宴,卻以答謝宋景公把七個城邑併入鞍地的名義請宋景公赴宴,準備在宴席上殺宋景公。他以太陽正中作為期限,私家的武裝全都埋伏了起來。宋景公識破了桓魋的詭計,對侄子皇野(也是一名掌管軍事的官員)說:“我把桓魋寵壞了,現在他要加禍於我,請馬上救我。”皇野說:“君命臣下若不服從,上天不容。但向巢是左師。如果他和桓魋合成一氣,局面就無法收拾了。若說動向巢同意此事,就好辦了。請用您的名義召見向巢。”宋景公說:“向巢要是不來怎麼辦?”皇野說:“我以您的名義叫他來。”
皇野坐一輛車子去了,誆向巢說:“獵場的人來報告說逢澤有一隻麋鹿,主上約你一起去打獵,想讓你快一點去,所以讓我用車來接您。”向巢信以為真,和皇野同乘一輛車進宮。宋景公對向巢說:“讓你來,是要和你商量一件事。朕把桓魋寵壞了,桓魋要殺朕。朕想命皇野領兵討伐逆臣桓魋,你意下如何?”向巢一聽,心想,我與桓魋是親兄弟,桓魋欲作亂,我定受牽連,討伐了桓魋,只怕就輪到我了。於是急忙下拜,跪地不起。皇野看透了他的心思,對宋景公說:“君王須和左師盟誓,桓魋的事不能株連左師。”宋景公就對向巢說:“絕不會讓你也遭到禍難,上有天,下有先君,我向你發誓。”向巢這才說:“桓魋忤逆主上,是宋國的禍患。臣豈敢不唯命是聽?”皇野向他討要兵符,向巢就把兵符交給了他,皇野便帶兵去討伐桓魋。
桓魋的弟弟子頎得知訊息,縱馬奔告桓魋。桓魋惱怒地說:“沒想到我的計策被他識破了。不如殺進宮去。”子車勸阻說:“不可。作為臣子,不能事奉國君,卻要攻打公室,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只能是找死。”桓魋氣憤哥哥向巢聽了宋景公的命令,便率兵攻打向巢。路上正遇皇野領兵到來。桓魋被皇野殺敗,逃往曹國叛變。宋景公派向巢攻打曹國,討伐桓魋。曹國的百姓知曹國因桓魋遭難,對桓魋群起而攻之。桓魋又逃亡到衛國。
向巢怕宋景公的誓言靠不住,便逃到了魯國。宋景公派人請他回來,說:“主上說他跟您有盟誓,他決不食言。”向巢說:“我是桓魋的哥哥,桓魋的罪也是我的罪。主上即使把桓氏全部滅掉,我也說不出什麼……如果由於先臣的緣故主上讓桓氏有繼承人,這是君王的恩惠。但像我這樣的人,再回去就沒有好結果了。”於是謝絕。
桓魋的弟弟司馬牛見大哥這樣做,也不敢在宋國待了,把封邑和玉圭交還給宋景公,去了齊國。子頎、子車更不敢在宋國待,也馬上逃離。桓氏很快從宋國逃了個精光。有桓氏族人為避禍改桓為諧音完。後分佈於隴西等地區。正確讀音作huán(ㄏㄨㄢˊ)。
源流五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屈完,屬於以先祖字為氏。
屈完,羋姓,屈氏,名完,中國春秋時期楚國大夫。魯僖公四年的春天,齊桓公率領諸侯的軍隊攻打蔡國。蔡國潰敗,接著又去攻打楚國。楚成王派使節屈完到齊軍營地對齊桓公說:“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馬走失了也跑不到對方的疆土。沒想到您進入了我們的國土,這是什麼緣故?”
管仲回答說:“從前召康公任命我們的先君齊太公時說:‘五侯九伯,你都可以征伐他們,以便輔助王室。還賜給我們先君征伐的範圍,東邊到大海,西邊到黃河,南邊到穆陵,北邊到無棣。你不進貢王室的苞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我特來查問這件事。”屈完回答說:“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麼敢不供給呢?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您到水邊去問一問吧!”於是齊軍繼續前進,臨時駐紮在陘(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東)。
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齊軍中去交涉,齊軍後撤,臨時駐紮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
齊桓公讓諸侯的軍隊擺開陣勢,與屈完同乘一輛戰車觀看軍容。齊桓公說:“我們出兵,難道是為了我一個人嗎?為的是繼續先君建立的友好關係。我們兩國共同友好怎麼樣?”屈完回答說:“君王惠臨敝國求福,承蒙君王安撫我君,這正是我君的願望!”齊桓公說:“我率領這些諸侯軍隊作戰,誰能夠抵擋他們?我讓這些軍隊攻打城池,什麼樣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說:‘如果您用仁德來安撫諸侯,哪個敢不順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話,那麼楚國就把方城山當作城牆,把漢水當作護城河,您的兵馬雖然眾多,恐怕也沒有用處!”
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屈完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字為氏,稱完氏。(待考)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完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六百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六百四十九位,以洛陽、桓州、恭州為郡望。
今雲南省的昆明市波羅村,河南省的洛陽市、鹿邑縣、平頂山市汝州市,甘肅省的涇川縣,安徽省合肥市,江蘇省的鎮江市、睢寧市、揚州市,山東省的曲阜市、微山湖市,重慶市的萬州區,浙江省衢州地區,廣東省的番禺市,臺灣省等地,均有完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粱、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桓 州:桓州城是金國西北邊境的軍事重鎮,城址在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俗名四郎城。金國為了抗擊蒙古軍南下,在北部邊境地帶挖掘了壕塹,派兵沿壕築堡屯守,並在沿線設定了三處招討司,即東北路招討司、西北路招討司、西南路招討司。這些招討司設定在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後的天會年間(公元1123~1134年)。《金史·耶律懷義傳》記載他於天會初年任西南路招討使,金國天會十年(壬子,公元1132年)改任西路招討使,說明至少在公元1132年時就已有了西北路招討司。西北路招討司所在地桓州城,為金代興築,以其地為漢朝烏桓族世居之地,所以命名為桓州。桓洲所在地為灤河上游,為遼代皇帝夏“捺缽”的地方。灤河發源於今河北沽源縣境,河水發源的山遼代稱為炭山,炭山北面稱為涼陘,為避暑勝地。灤河上游為自南向北流,流經今正藍旗政府所在地附近折向東流,河床兩岸為廣闊的沖積平川,金世宗仿效遼代皇帝的“四時捺缽”,選定灤河上游的平川為夏“捺缽”地點,原名為局裡滸東,由於河岸的川地上盛產金蓮花,便將這一帶川地更名為金蓮川。金蓮花在夏秋時節盛開,花色金黃,嬌豔誘人,金世宗尤其喜愛,說是“蓮者連也,取其金枝玉葉相連之義”。現今這一帶仍生隊著這種著名的野花,成片地覆蓋在夏秋季節的河旁綠色草原上,別有一番情趣。西北路招討司最先設在燕子城,為皇帝常在此設宴和賜賞各部族而得名,為宴賜的意思,後改設撫州,城址在今河北張北縣境。金世宗多次來到金蓮川避暑,並築有景明宮、揚武殿等宮殿。金世宗大定年間(公元1161~1189年)移刺子敬考慮到皇帶的安全,西北路招討司又在皇簾行宮範圍的內側,便請求將西北路招討司北遷至壕塹附近,以便護衛皇帝的夏“接缽”。於是金世宗使命西北路招討使斜裡虎北遷至壕塹附近,在金蓮川上興築起桓州城,軍額為威遠軍節度使,西北路招討司移至桓州城,成為金國在西北邊境的一處軍事重鎮。移刺子敬於金國大定二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致仕退休,故築桓州城當應在金國大定二十二年(壬寅,公元1182年)以前,金國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以後的這段時間裡。金章宗明昌三年(壬子,公元1192年)改桓州為刺史州,在舊桓州之北約十五公里另築新桓州,即今正藍旗四郎城。金國設定的招討司,除了管領其界內壕塹沿線的防守外,而且是管領當地少數族的政權機關。它有著固定的轄區,既要管領其轄區內的女真族猛安謀克村寨,又要管領境內的契丹、奚、渤海、汪古等部族,甚至負責與邊境以外的部族交往。在各部族地區設定部族、群牧三級政權,設定部族節度使、詳穩、麼胡、司吏、習尼昆、撻馬等官吏。部族節度使為部族最高長官,下設詳穩等官職,通常各部族立為一紮,每設詳穩為最高長扎,此以下分設若干麼胡。因此稱各部族為縱人,由各部族人組成的軍隊通稱為規軍。西北路招討司境內的契丹族人口較多,因此有些時候用規人來代表契丹人。西北路招討司下屬的扎,已查明有蘇漠(速木)典扎、胡都(胡睹)、霞馬(轄木)、失魯(石壘)扎等。紙字原來是契丹大字,後來混入漢字內使用,一般人都瀆音為糾,也有人讀作右的,出土文物上又寫作風,多了一“人”旁。金國正隆五年(庚辰,公元1160年)西北路招討司的譯史撒八抗海陵王徵調各地兵卒徵宋,殺死了西北路招討使,取出討司庫藏兵甲造反,遺八在戰爭中死去,由窩斡繼立為都元帥,又自立為帝,改元天正,率眾與金兵抗爭,輾轉於臨州、泰州、濟州、韓州一帶,並曾攻下過意州,直到金國大定二年(壬午,公元1162年)兵敗身亡,這一次反金戰爭才被平息。桓州城址(四郎城)平面呈方形,城牆用土夯築,殘高五米,南北向,東西長約一千零五十二米,南北寬約一千一百三十六米,城外例加築有馬面,而馬面間距離約六十米,現有東、西兩城,並加築有甕城。城內東北角築有子城,長寬各約二百九十米。中部及西南隅,有大型建築臺基。城內主重街道遺蹟,可大致辨認出來。金世宗從金國大定十二年(壬辰,公元1172年)開始,每年或隔年到金川避暑,以仿效遼代皇帝的夏“捺缽”大多是在農曆4、5月從中都出發,農曆8、9月返回中都,往返時間四~五個月。金世宗在金蓮川的主要活動是狩獵和宴賜各部族首領。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公元1185年)趙秉文賦有“金蓮”詩一首,詩云:“一望金至五色中,離宮風月滿雲龍;向來蒸苫香銷盡,何許薔薇露染濃。秋水明邊羅襪步,夕陽低處紫金容;長陽獵罷迴天丈,萬燭煌煌下翠峰。”描述了金世宗在金蓮川狩獵的情況早出晚歸邀遊於秀麗的景色中。金世宗到金蓮川的更重要活動是宴賜各部族首領,當時蒙古部已經倔起,用宴賜方式羈磨各部族首領,並在燕子城、羊城、狗爍等處開設榷利用“按缽”之名,巡邊耀武,安撫北邊部族,以鞏固邊防,才是他真正的意圖。所以在章宗時,北邊戰事頻繁,皇帝也沒有閒情逸致去坐夏打圍,取消了到金蓮川的夏“捺缽”。只能在中都附近搞起象徵性的“捺缽”。涼陘上的離宮別墅也隨之而荒廢。
恭 州:亦稱巴郡、楚州、渝州,即重慶。距今二~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已有人類生活在重慶地區。公元前十一世紀商周時期,巴人以重慶為首府,建立了巴國。後秦滅巴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極盛時期巴國疆域以原重慶市為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自秦漢以來的歷朝歷代,這一區域多數時期為一個統一的行政轄區,其行政中心設在原重慶市。重慶古稱江州,以後又稱巴郡、楚州、渝州、恭州。南北朝時,巴郡改為楚州。隋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隋文帝因重慶地區有渝江(長江支流從江津到巫山的五百七十二公里重慶段,包括嘉陵江、烏江、綦江、大寧河、涪江等各支流沿線),遂改楚州為渝州,重慶始簡稱“渝”。宋朝淳熙十六年(己酉,公元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距今已有八百餘年。清朝光緒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重慶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埠的內陸通商口岸。民國十八年(己巳,公元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民國二十六~三十五年(公元1937~1946年),日寇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國民政府移駐重慶,重慶成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是當時全國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揮部,中國大後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重慶又有“三都之地”之稱。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後,重慶仍為直轄市。新中國建立初期,重慶作為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是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西南大區撤銷後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率先成為全國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實行計劃單列,賦予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闢為沿江開放城市。1996年9月中央批准重慶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997年3月14日,經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准,重慶正式成為中國第四個直轄市。
堂號
洛陽堂:以望立堂。
桓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四郎堂。
恭州堂:以望立堂,亦稱巴郡堂、楚州堂、渝州堂、重慶堂,這是今江蘇省鎮江市完氏宗祠的堂號。
字輩
鎮江重慶堂完氏(回族):永大盛國士,長守恩定利。謹慎遵祖善,福聚志克立。順保金壁體,嘉祥遂汝業。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