禿髮姓圖騰(禿髮氏圖騰)
禿髮姓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的一個姓氏,讀音作túfá(ㄊㄨˊㄈㄚˊ),不可讀作tūfà(ㄊㄨㄈㄚˋ)。十六國時期的南涼政權就是禿髮氏建立的政權。“禿髮”不同於“拓跋”,但與“拓跋”同宗同源。東漢時期,禿髮匹孤與拓跋力微對立,於是產生了禿髮氏。後來,禿髮氏改為源姓。
【得姓始祖】
拓跋匹孤、禿髮闐立:鮮卑族拓跋氏部落首領拓跋桔汾長子拓跋匹孤時期率部眾自塞北遷入河西,故亦稱河西鮮卑。活躍在河西走廊的鮮卑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最大。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為“天女”,有神異,故得立為首領,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雖為長子不得繼位。拓跋匹孤因此憤恨不平,率領一些部族人出走,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至河西、隴西以北,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一帶遊牧。傳說,後來拓跋匹孤的兒子壽闐生於棉被之中,鮮卑語稱棉被為“禿髮”,壽闐就成為了禿髮壽闐,所以這支部落就此得名,稱禿髮部。族人皆因首領拓跋匹孤不得繼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為禿髮氏,摒棄了原拓跋姓。據專家考證,其實“禿髮”本就是“拓跋”的異譯讀音,所以還是拓跋同源。
南涼國滅亡之後,南涼景王禿髮傉檀的王子禿髮破羌離開故地,輾轉投奔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納了他,並對他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賜他漢姓源氏、名賀,晉封他為西平侯,從此禿髮破羌改稱源賀。源賀,就是今天源氏一族的始祖,世代相傳至今。禿髮氏的漢族後裔孫氏、源氏皆尊奉拓跋·匹孤、禿髮·闐立為肇姓始祖。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鮮卑族,出自漢朝時期鮮卑拓跋氏部禿髮氏族,屬於以部落名稱為氏,或以指物為氏。
歷史上的東晉十六國時期,河西禿髮鮮卑為拓跋鮮卑的一個分支,始祖與北魏拓跋氏同源。在鮮卑族拓跋氏部落首領拓跋桔汾長子拓跋匹孤時期率部眾自塞北遷入河西,故亦稱河西鮮卑。
活躍在河西走廊的鮮卑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的規模最大。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為“天女”,有神異,故得立為首領,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雖為長子卻不得繼位。
拓跋匹孤因此而憤恨不平,遂率領一些部族人脫離鮮卑拓拔部出走,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至河西、隴西以北,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一帶遊牧。
傳說,後來拓跋匹孤的兒子拓跋壽闐生於棉被之中,鮮卑語稱棉被為“禿髮”,壽闐就成為了禿髮壽闐。又傳說,拓跋壽闐崇尚猛禽“鵚”,即禿鶖,常以鵚羽為頭飾。而鵚羽就是“禿髮”,即禿鶖的毛髮,因此改稱禿髮·壽闐。實際上,“禿髮”本就是“拓跋”的漢史異譯讀音,所以其原本就與拓跋氏同源。
所以,拓跋壽闐率領的這支鮮卑拓拔部落就以“禿髮”為名,稱禿髮部。且族人皆因首領拓跋匹孤不得繼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為禿髮氏,摒棄了原來的拓拔氏,史稱“禿髮鮮卑”。
數年後,禿髮壽闐逝世,由其孫子禿髮樹機能接替了禿髮鮮卑的大人職位。
曹魏甘露元年~景元四年間(公元256~263年),曹魏鎮西將軍鄧艾都督隴右諸軍事時,又遷禿髮鮮卑數萬人至河西隴右雍、涼二州之間,即今陝西省中部及甘肅省一帶,最後聚居於河西走廊東部及青海湖以東,與漢、羌等族雜居共處。當時禿髮鮮卑的主要遊牧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溼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即大致東起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的牽屯山、靖遠縣北的麥田城,西至今青海湖東,南至今青海省貴德縣,北接今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但六盤山一帶仍然是禿髮鮮卑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
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後涼國君主呂光遣使拜禿髮樹機能的後代禿髮烏孤為徵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而禿髮烏孤決意擺脫後涼呂光的控制,便謝絕封爵。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年(南涼太初元年,公元397年),禿髮烏孤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年號太初,建立了南涼國政權,自號南涼烈祖武王。
南涼國在東晉義熙十年(南涼景王禿髮傉檀嘉平七年,西秦乞伏熾磐永康三年,公元414年)被西秦國滅亡後,原禿髮氏部族人大部分為乞伏氏鮮卑的西秦國所統治,後西秦國在北魏神麚四年(西秦末帝乞伏慕末永弘四年,胡夏末帝赫連定勝光四年,公元431年)為郝連氏的胡夏國所滅,而胡夏國又在當年亡於慕容氏鮮卑的吐谷渾部,西秦國領域內的大部分皆入於吐谷渾部,最後,吐谷渾部領域又為拓拔氏鮮卑的北魏王朝所佔有:歷史轉了一個大圈圈,禿髮鮮卑最終還是迴歸了拓拔氏集團。其他諸部鮮卑如乞伏氏、出連氏、叱盧氏、禿髮氏等等,均成為北魏王朝的“內入諸姓”和“四方諸姓”,禿髮氏屬於“內入諸姓”。
此後,隨著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堅決的漢化改革政策的有效實施,不論是在北朝作官為吏的上層貴族禿髮氏、還是一般平民百姓的禿髮氏鮮卑族人,主體被融入漢族,剩餘的一小部分演化為柔然民族。
柔然族人後來被突厥族人擊敗,分化為室韋族人和契丹族人。室韋族人與白狄族人融合為蒙古族,而契丹族主體曾建立了強大的遼國,後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契丹族人向西大陸逃到中亞地區,在歷史演進中與當地土著人融合,成為中亞人(今中亞五國,即哈薩克共和國、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烏茲別克共和國、塔吉克共和國和土庫曼共和國)的一部分。
至今,在青海省的省會西寧市,還依然生息繁衍著古老的禿髮氏漢族後裔。
禿髮氏族人中的一部分,在南北朝至隋朝時期歸屬於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的次兄拓拔氏所部,改稱漢姓長孫氏,以顯其原始祖先拓跋匹孤的正統長支身份。長孫氏一族在隋、唐時期就已經融入漢族,是為濟陽長孫氏、河南長孫氏一系,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孫氏,世代相傳至今。
而在南涼國滅亡之後,南涼景王禿髮傉檀的王子禿髮破羌離開故地,輾轉投奔拓拔氏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接納了他,並對他說:“卿與朕源同,因事分姓,今可為源氏”。就此賜他姓源名賀,晉封他為西平侯,從此禿髮·破羌改稱源賀。源賀,就是今天源氏一族的始祖,世代相傳至今。
禿髮氏的漢族後裔孫氏、源氏皆尊奉拓跋匹孤為肇姓始祖。
【遷徙分佈】
《鄭通志·氏族略》收載。其注云:“西河鮮卑也。與後魏同出聖武帝誥汾,長子疋孤,神元時率其部眾徙河西,六代孫樹機能據有涼州,其族孫思復生烏孤,僭號西平王,稱南涼,都廣武。弟利鹿孤、傉檀三主,十八年,為乞伏熾盤所滅。傉檀之子賀,歸魏,魏太武賜姓源氏。”《姓氏考略》據《魏書》亦注:“拓拔匹孤自塞北遷河西,妻胡掖氏,因寢產子壽闐於被中。鮮卑謂‘禿髮’為被覆之義,因以為氏。後禿發傉檀之子賀歸魏,改姓‘源’氏。”
秦、漢初期(公元前209~前206年),強大的匈奴襲破了東胡,東胡人的一部分殘餘被迫向北敗退,越過西拉木倫河之後分成兩支:一支逃向科爾沁草原西北退保烏桓山,稱之為烏桓人;另一支遊牧於科爾沁草原的東北,稱之為鮮卑族人。史籍《後漢書·鮮卑傳》記載:“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漢初亦為冒頓所破,遠竄遼東塞外,與烏桓相接,未常通與中國焉。”
著名的清朝史學家張穆認為,鮮卑山就是現今內蒙古科右中旗西北約十五公里的大罕山,當地人稱為蒙格罕山。此山位於霍林河西南岸,位於扎魯特旗和科爾沁右翼中旗之間。東西寬約十公里,南北長約十三公里,由蒙格罕山、奧斯克吐、芒爾得高烏拉,哈夫特嗄烏拉,莫達板烏拉,模模烏拉,道勞哈馬爾,柴拉切楞等數座相連山峰組成。主峰大罕山海拔高度為七百二十一米,山中松、樺、柞、榆、楓、杏等樹木繁茂,山的東北有條山谷,名為查干扎拉(蒙語,意為“清澈的山溪”),有一條清溪沿山谷流出。山谷兩側群峰競秀,樹木蔥鬱,並有幾處人工開鑿的山洞高懸於峭壁之上,這更給古鮮卑山增加幾分神秘色彩。
今考古學家認為,鮮卑山就在今東北遼寧、黑龍江與內蒙古、蒙古交界的大興安嶺山脈的北段,蜒至鮮卑族的發源地——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旗嘎仙洞。嘎仙洞是鄂倫春旗阿里河西北十公里處的一個大山洞,洞長一百米,寬二十七米,洞邊有一銘文,二百零一個字,記載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派大臣李敞來這裡祭祖的經過,因為鮮卑族沒有文字,銘文用的是漢字。這闋銘文證實了該處是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鮮卑族的發源地。
呼倫貝爾自古以來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搖籃,東胡及其後裔拓跋鮮卑就起源於大興安嶺。拓跋鮮卑由這裡開始發展壯大,進而南遷,東晉太元十一年~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公元386~534年),拓跋鮮卑在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為中華民族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作出了重大貢獻。
鮮卑族人從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始與中原王朝相溝通。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之後南匈奴附漢,東漢政府乘機聯絡鮮卑,實行孤立和打擊北匈奴的政策。封、賞鮮卑各部大人,“每年競耗費二億七千萬錢”,以達到“保塞無事”的目的。
東漢永元三年(公元前91年),北匈奴被東漢政府擊敗。政權瓦解,單于西遷餘眾多附鮮卑。自此鮮卑逐步強大起來,並經常“寇掠東漢北方諸郡”。當時以居住在科爾沁草原東部的遼西鮮卑大人其至革建最為強盛,併為鮮卑各部的盟主,直至東漢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其至革建死去,鮮卑各部統領失馭。東漢政府多次組織大軍會同烏桓、南匈奴共同進討,於是鮮卑勢力被逐步減弱。
東漢後期(漢桓帝時,公元二世紀中葉),鮮卑族中出現了一個著名的首領名叫檀石槐(公元156~181年在位),他“勇健而有智略”被推為鮮卑大人。檀石槐在高柳(今山西陽高)北三百餘里的彈汗山(今河北張家口尚義)設營,兵馬甚盛,鮮卑各部在他的統領之下,南抄緣邊,北拒零丁,東卻扶余,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並建立起了鮮卑部落軍事大聯盟。“東西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
擅石槐把他控制的地區劃分為三部,自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扶余為東部;自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接烏孫為西部。每部各置大人統領,總屬於檀石槐。此時,由於東漢王朝內亂頻頻,許多漢族人逃往邊地投靠鮮卑,為檀石槐出謀劃策,加之鮮卑騎兵進退神速,戰鬥力獲得充分發揮,“兵利馬疾,過於匈奴”,作戰中“來如飛鳥,去如絕弦”,不斷入侵東漢邊郡,殺掠吏民,劫奪財產。東漢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鮮卑復寇三邊,一歲中竟達三十餘次”。
鮮卑族人在此期間靠戰爭和掠奪取得了不少的財富,但自身的生產力卻很低下,農業、畜牧業經濟都不發達,人口的劇增使得鮮卑各部之間除了軍事聯盟之外,並無過多經濟往來。加之政治上除以軍事掠奪為目的的戰爭協作之外,整體的組織機構也十分鬆散,故而在東漢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檀石槐逝世後,鮮卑族諸部的軍事聯盟迅速瓦解。此後,盤據太原雁門一帶的“小種鮮卑”首領軻比能曾依附於曹魏政權,短暫地統治了鮮卑各部。
1.河西鮮卑
歷史上活躍於中國西部地區的鮮卑族各部被,稱漢史統為西部鮮卑,主要是指河西鮮卑、隴西鮮卑,近有學者說還應當包括源出於慕容鮮卑的吐谷渾部。
河西鮮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活動於河西走廊(今甘肅榆中金城),包括今青海省惶水流域的鮮卑諸部,其中以源於拓拔氏的禿髮鮮卑最強大,其它可考證的部落有乙弗鮮卑(亦稱卑和虜)、契翰(亦稱契汗、唾契汗)、折掘、意雲鮮卑、鮮卑思磐部、車蓋鮮卑、麥田鮮卑、北山鮮卑等。
隴西鮮卑專指活動於今甘肅省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的鮮卑諸部,除以乞伏氏為首的部落聯盟外,有史可稽的尚有鮮卑鹿結部、莫侯部、吐賴部、勃寒部、匹蘭部、密貴部、裕苟部、提倫部、越質部、豆留輢部、叱豆渾部、疊掘部、悅大堅部、僕渾部及大兜國等。
河西鮮卑和隴西鮮卑之名,始見於東晉十六國之初,部眾大都是在三國曹魏時期遷至雍、涼之間,散居於河西、隴右一帶地區,在南涼過、西秦過盛時統轄之,後全部歸屬於北魏王朝,最終皆融入漢族之中。
2.禿髮鮮卑遷入河西及禿髮樹機能的反晉鬥爭
河西禿髮鮮卑本為拓跋鮮卑的一支,始祖與北魏拓跋氏同源。在鮮卑族拓跋氏部落首領拓跋·桔汾的長子拓跋·匹孤時期率部眾自塞北遷入河西,故亦稱河西鮮卑。
曹魏青龍三年(公元235年),曹魏國的幽州刺史王雄命死士韓龍刺殺了鮮卑族諸部聯盟首領軻比能,引發了一場混亂,鮮卑部族“強者遠遁,弱者請服,由是邊陲差安,漠南少事”。一個曾經宏偉輝煌的鮮卑大聯盟徹底崩潰,猶如落日一樣殞落在漠原的地平線。軻比能逝世後,首領世襲製取代了部落推舉制,而部落大人世襲的傳統也讓一些氏傳家族得以興起。這些家族把波瀾壯闊的鮮卑族歷史帶向了群星輝映的璀璨時代。
由於爭奪牧場等原因,約於東漢建安二十四年~曹魏正元三年(公元219~256年)間,拓跋·匹孤率自己一支部眾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兩岸,順賀蘭山脈東麓南下,至河西、隴西以北,即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至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一帶遊牧。
活躍在河西走廊的鮮卑諸部以拓跋·匹孤所部最大。東漢延康元年(曹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拓跋部大人拓跋·桔汾逝世,次子拓跋·力微因其母為“天女”,有神異,故得立為首領,即北魏元皇帝,而拓跋·匹孤雖為長子卻不得繼位,僅分得部分部眾。拓跋·匹孤因此憤恨不平,率領所屬部眾人脫離拓拔部出走,由塞北陰山、河套一帶,沿黃河兩岸來到河西地區。
傳說,後來拓跋·匹孤的兒子拓跋·壽闐生於棉被之中,鮮卑語稱棉被為“禿髮”,壽闐就成為了禿髮·壽闐。又傳說,拓跋·壽闐崇尚猛禽“鵚”,即禿鶖,常以鵚羽為頭飾。而鵚羽就是“禿髮”,即禿鶖的毛髮,因此改稱禿髮·壽闐。實際上,“禿髮”本就是“拓跋”的漢史異譯讀音,所以其原本就與拓跋氏同源。
所以,拓跋·壽闐率領的這支鮮卑拓拔部落就“禿髮”得名,稱禿髮部。且族人皆因首領拓跋·匹孤不得繼位而不平,正好由此皆改姓為禿髮氏,摒棄了原來的拓拔氏,史稱“禿髮鮮卑”。
數年後禿髮·壽闐逝世,由其孫子禿髮·樹機能接替了禿髮鮮卑的大人職位。
曹魏甘露元年~景元四年間(公元256~263年),曹魏鎮西將軍鄧艾都督隴右諸軍事時,又遷各部鮮卑數萬人至河西隴右雍、涼二州之間,即今陝西省中部及甘肅省一帶,最後聚居於河西走廊東部及青海湖以東,與漢、羌等族雜居共處。主要遊牧地“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溼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即大致東起今甘肅省平涼縣西北的牽屯山、靖遠縣北的麥田城,西至今青海湖東,南至今青海省貴德縣,北接今騰格裡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禿髮鮮卑自遷入雍、涼二州之後,曹魏及西晉統治者以其與羌、胡相似,設“護羌校尉”監領之,各部仍自有部帥。但鮮卑等族人往往被徵發為兵,或被掠淪為奴婢或佃客,同時還要繳納很重的賦稅,使得魏、晉時期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到西晉王朝初期,終於爆發了以禿髮·樹機能為首的西北諸民族的反晉鬥爭。
西晉泰始五年(公元269年),西晉王朝為了鎮壓因災荒而引起的騷亂,設定秦州,派遣“勇而無謀,強於自用”的胡烈擔任秦州刺史,以鎮撫河隴鮮卑。但胡烈一上任即採取高壓手段,致“失羌戎之和”,成為爆發反晉鬥爭的導火線。禿髮·壽闐逝世後,其孫禿髮·樹機能繼統其部眾,活動於安定、隴西一帶,史稱其“壯果多謀略”。
西晉泰始六年(公元270年)農曆6月,禿髮·樹機能起事後,率眾擊殺了西晉的秦州刺史胡烈於萬斛堆(今甘肅皋蘭),又拒擊尚書石鑑的進討之師。一時間,隴右、河西其它諸民族紛紛響應。
西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禿髮·樹機能聯合北地胡攻金城,擊殺涼州刺史牽弘於青山(今甘肅環縣),後又敗涼州刺史蘇愉於金山(今甘肅山丹)。及晉泰始末~咸寧元年(公元275年),禿髮鮮卑的勢力由涼州金城郡(今甘肅榆中)西北更向西發展。高昌以東的一些鮮卑部落也起而反抗晉朝統治。
西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禿髮·樹機能攻破涼州,佔據主要城鎮,阻斷了西晉王朝與河西之交通,西晉朝廷大震,遣威武太守馬隆統軍攻之。在馬隆的收買下,禿髮·樹機能部的碎跋·韓、且萬·能等率眾萬餘歸降,馬隆又“前後誅殺及降附者以萬計”。是年農曆12月,馬隆派遣歸降的率善戎設骨能等三萬餘兵馬與禿髮·樹機能部展開了大戰,禿髮·樹機能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殺。禿髮鮮卑部再次被迫歸降於西晉王朝。
3.禿髮氏建立南涼及其盛衰
禿髮·樹機能的反晉鬥爭雖然失敗,但禿髮鮮卑部落並沒有因此而潰散。數傳至禿髮·烏孤立,他採取養民務農的經濟政策,在政治上禮俊賢,修政刑,對外“循結鄰好”,不事爭戰。十餘年間,禿髮鮮卑族人在後涼東南廣武一帶勢力漸盛。
東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後涼國君主呂光“遣使署為假節冠軍大將軍、河西鮮卑大都統、廣武縣侯”。次年,破乙弗、折掘等部,築廉川堡(今青海民和)以居之。又陸續征服意雲鮮卑等部。河西一帶漢族豪門士族如廣武人趙振等紛紛投奔禿髮·烏孤,充當謀士,呂光見其日益壯大,遣使拜之為“廣武郡公”。
西晉太元二十一年(後涼麟嘉元年,公元396年),呂光即天王位,改國號為大涼,遣使拜禿髮·烏孤為徵南大將軍、益州牧、左賢王。然而,禿髮·烏孤決意擺脫呂光的控制,謝絕封爵,於當年自稱大部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在第二年的東晉隆安元年(後涼麟嘉三年,南涼太初元年,公元397年)正式起年號為“太初”,建立政權,以其弟禿髮·利鹿孤為驃騎將軍,禿髮·傉檀為車騎將軍。繼而治兵廣武(今甘肅永登),攻取金城,擊敗呂光屬下大將軍竇苟所部於街亭(今甘肅永登烏鞘嶺)。
東晉隆安二年(南涼太初二年,公元398年),禿髮·烏孤乘後涼國衰弱,郭廣黁、楊軌反呂氏之機,取得洪池嶺南五郡(廣武、西平、樂都、澆河、湟河)之地,改稱武威王。
東晉隆安三年(南涼太初三年,公元399年),禿髮·烏孤徙都樂都(今青海樂都),專力經營河湟地區,並以禿髮·利鹿孤鎮安夷(今青海化隆),禿髮·傉檀鎮西平(今青海西寧),禿髮·叔素渥鎮守湟河(今青海化隆),族人分鎮各地,又量才敘用漢、夷各族豪門及“傑俊之士”,使南涼政權得以逐漸完善和鞏固。是年農曆8月,禿髮·烏孤卻因酒醉墜馬受傷而死,其弟禿髮·利鹿孤即武威王位,遷都西平,並遣記室監鞠梁明聘於段業,進一步加強與北涼國的聯盟以對付後涼國,南涼國開始興盛。
東晉義熙六年(南涼建和元年,公元400年)農曆1月,禿髮·利鹿孤改元“建和”,遣禿髮·傉檀擊敗後涼兵於三堆(今大通河),並進圍其都城姑臧。
東晉隆安五年(南涼建和二年,公元401年),禿髮·利鹿孤改稱河西王。同年農曆3月,擊敗後涼國呂隆軍,徙兩千餘戶而還。後又遣兵攻北涼國臨松,虜六千餘戶,沮渠·蒙遜遣質請和,始還所掠,召軍返。農曆12月,南涼國攻圍後涼國的姑臧城,又攻昌松郡,執後涼國太守孟禕。
東晉元興元年(南涼建和三年,南涼弘昌元年,公元402年)農曆3月,禿髮·利鹿孤病逝,其弟禿髮·傉檀立,更號為涼王,遷都樂都,改元“弘昌”,史稱南涼國。農曆10月,禿髮·傉檀再攻後涼國的姑臧城。農曆12月,後秦國主姚興拜禿髮·傉檀為車騎將軍、廣武公。
東晉元興三年(南涼弘昌三年,公元404年),因後秦國勢盛,禿髮·傉檀去年號,稱臣於後秦國。
東晉義熙四年(南涼嘉平元年,公元408年),禿髮·傉檀大敗後秦軍,複稱涼王,改元“嘉平”,置百官。
北魏神瑞元年(南涼嘉平七年,公元414年),南涼國內連年不收,上下飢窘,禿髮·傉檀親率大軍西擊乙弗鮮卑以求掠食,留太子禿髮·武臺(一稱禿髮·虎臺)守樂都(今青海樂都)。西秦國君主乞伏·熾磐乘機率大軍襲取樂都,俘虜了禿髮·武臺等及百姓萬餘遷於枹罕(今甘肅臨夏),禿髮·傉檀勢故力單,幾乎成為流民,無奈之下降歸西秦國,年終即被乞伏·熾磐毒死,南涼國就此滅亡。共歷三主,凡十八年。
4.南涼國滅亡後禿發鮮卑的去向
南涼國滅亡後,原禿髮氏部族人的大部分為西秦國所統治,後來西秦國為胡夏國所滅,而胡夏國又亡於吐谷渾部,西秦國領域大部分入於吐谷渾部,後又為北魏王朝所佔有。在隴西、河湟的乞伏、禿髮鮮卑最終與北魏拓跋鮮卑同被漢化,至今在青海省西寧市還繁衍著禿髮氏的後代。
禿髮鮮卑的另一部分貴族和部民則投歸了河西的北涼國。如禿髮·傉檀之弟、南涼湟河太守禿髮·文支、禿髮·傉檀之兄子禿髮·樊尼等。而禿髮·傉檀之子禿髮·保周、禿髮·破羌(即禿髮·源賀)等在南涼國亡後,亦投奔北涼國。後北涼國亡於北魏王朝,在河西的禿髮氏皆歸北魏王朝統治,北魏王朝封禿髮·保周為張掖王、禿髮·破羌為西平公等,在北魏地位顯赫。
此外,在史籍《新唐書·吐蕃傳上》中記載,禿髮·樊尼的後裔為吐蕃王族來源之一:“或曰南涼禿髮利鹿孤之後,二子,曰樊尼(應為侄),曰傉檀(應為弟)。傉檀嗣,為乞佛熾盤(乞伏·熾磐)所滅。樊尼挈殘部臣沮渠蒙遜,以為臨松太守。蒙遜滅,樊尼率兵西濟河,逾積石,遂撫有群羌雲。”也有學者認為,禿髮·樊尼在北涼國滅亡後,率餘部進入青海、甘南一帶羌族聚居地,被同化於羌族,後來形成了党項中的拓跋氏,在西夏時期大放異彩。這些情況的真實史蹟,還有待進一步探究考證。
禿髮鮮卑及其建立的南涼國,對河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禿髮·利鹿孤和禿髮傉檀時期,功課農桑,修築和擴建城鎮,使之成為河隴最為繁榮地區,從苑川至樂都、西平經扁都口至張掖的這段河西路的支線,曾招來了許多中外商人和僧人,在中亞陸路交通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五胡十六過時期的西河,位於今甘肅榆中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今山西汾陽一帶。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今山西汾陽)為西河郡。
樂都縣:青海省樂都縣在古代屬西羌轄地,夏朝時期稱西戎地,周朝及秦朝時期稱湟中部落,漢、魏時期稱破羌縣。在漢朝時期,樂都隸屬金城郡,曹魏時期屬西平郡,晉朝時期稱樂都郡,五胡十六國時期稱廉州堡,唐朝時期稱鄯州,宋朝時期稱湟州、樂州,明朝時期設為碾北衛。到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改稱碾伯縣。青海建省後設為樂都縣。1978年由省直轄劃歸海東地區。樂都位於青海湟水谷地及其兩側山地,南北高中間低,地貌以河谷溝谷地和中、低山丘陵為主,湟水河由西向東流經境中,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為古代人們勞動、生息的好地方,孕育了豐富的古代文化。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史上唯一自願赴刑場的皇后
公元423年,當一抹夕陽鍍亮了天際最後的慘淡,一個嬌小的身影出現在蕭索的刑場。她,在今日之前,曾是一國尊貴的皇后,擁有皇帝真摯的愛情。在今天之後,將是荒野孤獨無依的魂魄,在國恨家仇間苦苦掙扎,永遠沉淪。
她昂首走向刑場,眼神篤定,步伐沒有一絲遲疑。
生命已然夠長,對她而言,再多一天也是虛度,她輾轉在父親與丈夫之間,辛苦的已經太久太久。
故事要從23年前說起。
西秦武元王太初十三年(公元400年)七月,乞伏熾磐的父親乞伏乾歸被後秦打敗後,投降於南涼河西王禿髮利鹿孤,並將其長子乞伏熾磐留在南涼為人質,自己則投奔後秦天王姚興。
南涼國的君禿髮利鹿孤的弟弟禿髮傉檀具有政治遠見,於是將女兒禿髮氏許配給了熾磐。
新婚後沒多久,乞伏熾磐就跑到後秦找父親,拋棄妻子,一路北逃。沒想到竟然被抓回去。當時的國王,並不是禿髮傉檀,而是他的哥哥。這個男人非常犀利,一定要殺了乞伏熾磐,他已經隱約意識到他的存在,是他們國家實現征服的屏障。
但是禿髮傉檀保下了他,他可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剛一結婚,就成了寡婦。
公元402年,乞伏熾磐再度逃跑,成功地跑到了後秦的國度長安。此時,禿髮傉檀已經繼承為南涼國的國王。他對此事再三思索,決定作出讓步,不但沒出兵討伐他,反而將自己的女兒送往後秦與他團聚。
公元409年,乞伏熾磐被複立為太子。公元412年,乞伏熾磐即位,成為西秦的君主。
如果人生軌跡到此為止,那麼拓跋氏應該滿意。畢竟身為女子,得夫如此,既有才能又愛惜自己,真是在夢裡也會笑醒。何況,他還給她一場盛大的儀式,冊封她為皇后。
然而不幸的是,這一切的榮耀與恩寵,都建立在她不得不失去另一個骨肉至親的基礎之上。
公元414年,狡猾的乞伏熾磐,趁禿髮傉檀外出征戰時,偷襲南涼國,將禿髮傉檀親屬全部俘虜,禿髮傉檀回國後無奈,只得投降。
南涼的滅亡以及禿髮傉檀的被俘,讓拓跋氏內心有了傷痛,她對乞伏熾磐真摯的愛有了隔閡,然而,悲慘的命運彷彿無窮無盡,愛情與親情像兩道繩索,將她纏得無法呼吸。
起初,乞伏熾磐對岳父還是極好的,封他為驃騎大將軍,給他兵權和優厚的犒賞。慢慢的,乞伏熾磐兩面三刀的性格又浮出水面了,因為他內心充滿慾望、狡詐與野心,所以他對別人,不能沒有提防。他時刻提防著禿髮傉檀的反攻倒算,時刻覺得有一把刀指向他的脊背。他終於下手了,給禿髮傉檀吃食裡放了毒藥。
此時,禿髮傉檀雖然重病臥床,然而只要治療及時,依然可以挽回性命,然而他知道,自己一日不死,乞伏熾磐就一日懸心,必然會對自己親屬不利,甚至會對自己女兒不利。為了親人和女兒的幸福與平安,他拒絕治療,放棄了生命。
他死後,皇后撕心裂肺地痛哭,在她痛哭時,乞伏熾磐好言寬慰,並且給了很多賞賜。從此以後,他更加寵愛她,對她的心也一直不變。
拓跋氏怎能不明白這個男人的野心和慾望?曾經的深愛,名分,賞賜,在她眼裡都是一場笑話,看到這個男人虛偽的臉,她就覺得噁心。她表面上溫柔恭順,待他如初,背地裡卻暗自扶持自己的勢力,決心與他魚死網破,為父親報仇。
公元423年,拓跋氏聯合她的哥哥,刺殺乞伏熾磐。不料還未行動,就被左夫人高密。氣急敗壞的乞伏熾磐連聲質問皇后為何要殺他?她冷笑著說,因為你是我們南涼的仇人。
盛怒之下,她口不擇言,說出很多難聽的話,她說他忘恩負義,不配為天子,說她非常恨他,每天都想他死。說她後悔嫁給他,說他是她的噩夢。她的怒斥令乞伏熾磐心虛,但更多的是憤怒。
乞伏熾磐大聲叫著侍衛,要把拓跋氏和她的同黨全部都處死。
其實,還有轉圜餘地,只要她認個錯,乞伏熾磐是會重新接納她。他雖然疑心,但他明白這個女人對他是真實的、無害的,她沒有野心,她是單純的、善良的和無辜的。但,拓跋氏一直對他怒目而視,目光好像要刺穿他,她沒留給他一絲原諒她的機會,也沒留給自己機會。
她成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自願奔赴刑場的皇后,不同的是,她殉的不是情,而是自己的心。曾經愛他,現在恨他,卻依然愛他的那顆心。
五年後,乞伏熾磐病逝。他再也沒立任何皇后,也不親近其他女子。拓跋氏是他唯一承認過的妻子,也是他心中最重要的女人。
然而,斯人已逝,再無意義。唯有深情,或可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