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姓圖騰(澹氏圖騰)
澹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有三種說法,一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弟子澹臺滅明,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二源於啖氏,出自唐朝時期啖氏一族,屬於因避諱改姓為氏。三源於姬姓,出自秦朝時期著名隱士周貞實,屬於以居邑名稱改姓為氏。現今中國大陸有澹姓人口約兩千,排在第一千一百一十九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八十位,是非常稀有的一個姓氏。
【得姓始祖】
澹臺滅明: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今山東平邑),姬姓,魯國貴族季氏世家的後裔,名滅明,字子羽,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九歲,七十二賢哲之一。後澹臺氏複姓大多省文簡化為臺氏和澹氏。在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明朝時期有一位湖北長陽知縣澹文升,他就是澹臺氏的後裔。該支澹氏正確讀音作tán(ㄊㄢˊ),皆尊奉澹臺滅明為得姓始祖。
啖鱗:由於唐武宗名叫李炎(公元841~846年在位),當時的大臣啖鱗為了避及字諱“炎”,被迫改啖氏一族之姓為同音字的澹氏,改稱澹鱗,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皆世代相傳澹氏至今。該支澹氏正確讀音作dàn(ㄉㄢˋ),皆尊奉啖鱗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弟子澹臺滅明,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澹臺滅明,春秋末年魯國武城人(今山東平邑),姬姓,魯國貴族季氏世家的後裔,名滅明,字子羽,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九歲,七十二賢哲之一。據說他的體態和相貌都很醜陋,“長相額低口窄,鼻樑低矮,不具大器形貌”,因而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難以成才,故不為孔子所器重。至於為何複姓澹臺,歷史上有兩種記載:一是魯國有澹臺山(今山東嘉祥),澹臺滅明曾在此居住,以山為姓,因稱澹臺氏。二是澹臺滅明南遊,曾結廬居於吳國的澹臺湖(今江蘇吳縣),遂以地名命姓,取名澹臺滅明,其後裔遂以澹臺命姓,稱澹臺氏。後來,由於地貌形態的變遷,澹臺滅明當初結廬的地方陷落成了一個湖泊,故名“澹臺湖”,是今天位於吳縣市區中部的一個湖泊。綠水青萍,碧波盪漾,建於唐朝時期的寶帶橋至今仍橫臥湖面。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澹臺滅明為“江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趙恆加封其為“金鄉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又改稱其為“先賢澹臺子”。後澹臺氏複姓大多省文簡化為臺氏和澹氏。在史籍《續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明朝時期有一位湖北長陽知縣澹文升,他就是澹臺氏的後裔。
該支澹氏正確讀音作tán(ㄊㄢˊ),皆尊奉澹臺滅明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啖氏,出自唐朝時期啖氏一族,屬於因避諱改姓為氏。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帝王的名諱、諡諱十分厲害,凡臣子、百姓中同音、同形、同型、同義的姓氏與名字,皆為大忌、大不敬,必得改之,否則將禍及全族。唐朝後期,由於唐武宗名叫李炎(公元841~846年在位),當時的大臣啖鱗為了避及字諱“炎”,被迫改啖氏一族之姓為同音字的澹氏,改稱澹鱗,其後裔子孫以及族人皆世代相傳澹氏至今。
該支澹氏正確讀音作dàn(ㄉㄢˋ),皆尊奉啖鱗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秦朝時期著名隱士周貞實,屬於以居邑名稱改姓為氏。
位於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縣(今永州芝山區)的澹山有一名勝,為天然古蹟,這就是澹山的澹巖,又稱“淡巖”。澹巖為世人所知,始自秦朝時期。在清朝時期編修的《零陵縣誌》中記載:“秦始皇時,周貞實避世,遂居於此。”著名的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也寫道:“有貞實者,秦時人,遁世於此,始皇三詔不赴,復尸解焉。”澹巖名聲遠播,遊客紛至沓來,發於漢朝,盛於宋朝,這恐怕與人類社會的“名人效應”有密切關係。著名的漢朝史學司馬遷曾在詩中寫道:“澹山澹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未歸。石門竹徑幾時有,瑤臺瓊室至今疑。洞中明潔坐十客,亦可呼樂醉舞衣。閬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澹巖天下稀。”
唐朝中期,一代“旅遊大師”元結亦借任道州刺史之便,遊遍永州山水,作文賦詩題銘,祁陽浯溪、芝山朝陽巖、江華陽華巖、寧遠無為洞等一方形勝從此名噪天下。當時,元結作文、顏真卿書丹於浯溪摩崖的《大唐中興頌》大字真書碑,結體雄秀端莊,天骨開張,方中見圓,正而不拘,莊而不險,雄強茂密,大氣磅礴,多力豐筋,具有盛唐氣象,也顯示其正直、質樸、倔強與內美外溢的個人風格。後人拜讀之際,莫不感奮服膺,叩首揖拜,世稱“三絕”,故宮博物館有其明朝初期的拓本。北宋詞人吳千能有闋著名的《水調歌頭》:“澹氏人安在,縹緲九霄間。我來唯有石屋,周覽百尋寬。一曲中分夷險,兩牖空光平布,滿洞貯清寒。高歌自堪仰,何必論金丹。周賢士,知此意,薄秦官。一床一枕,依然猶伴白雲間。門外俗塵如海,門裡道心如水,談笑足回瀾。此事無今古,不信叩嵛山。”北宋時期的大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亦曾到澹巖一遊,寫下了名傳後世的詩篇。詩曰:“去城二十五里近,天與隔盡俗子塵。春蛙秋蠅不到耳,夏涼冬暖總宜人。巖中清磬僧定起,洞口綠樹仙家春……”在黃庭堅看來,澹巖簡直就是人間仙境。他的詩傳開以後,招來了更多的文人墨客,有的也附庸風雅,揮毫潑墨,題詩文以紀遊。到了南宋時期,四大家之一的詩人楊萬里,也不遠千里而來,遊罷澹巖後,留下了著名的《宿淡山》一詩。據今永州市地誌辦公室統計,澹巖有宋朝至清朝石刻二百餘方,其中宋刻一百八十餘方。《零陵歷代詩選》輯錄的澹巖詩詞有二十首,作者大部分為外省人士。浙江嘉興人婁續祖《題永州澹巖》詩云:“巖扃寂寂幾經春,中有神仙隔世塵。不假棟樑為大廈,盡藏今古往來人。”
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徐霞客從朝陽巖向澹巖進發。他在日記中寫道:“五更聞雨聲泠泠,達旦,雷雨大作,不為所陰。”可見其決心之大。他遊了巖內,還登上淡山高處,縱目眺望,欣賞澹巖周圍的田園風光,又寫道:“東瞰官舍後回谷,頓若仙凡分界。”西眺山下平疇,另成一境,桑麻其中,有進賢江發源自南龍洞,東來直逼山麓。”進賢江即賢水河,“東來直逼山麓”的舊貌今日不復存在了。文化大革命後期,零陵地區革命委員會組織治理賢水河,將富家橋附近的河段拉直,兩岩石砌護坡,修成河堤。堤內農田也不再種植桑麻,而是盛產稻米、鮮魚了。賢水河穿過橋洞,融入新闢景區“水上大世界”的碧波之中。澹巖為何取景為“澹巖秋月”?在歷史文獻《零陵縣誌》中記有載:在澹巖一帶見到月亮很不容易,只有在農曆8月15日半夜時分,皎潔的月光才能穿過巖頂的天然石洞射入巖內,照亮月臺,形成半圓形狀。“澹巖秋月”因此而得名。周貞實,是零陵人,為一時大賢,在澹巖秋月間寄情流連,秦始皇詔命進宮為官,他卻抗旨終老不復入仕。在隱居期間,曾在寄情流連,興致高處在雙碑的承平洞題下“貞實來遊”四字,成了永州可考的最早碑刻。據傳,其字跡刀法鋒稜勁挺、起止有序,與甲骨文刀法如出一轍,非等閒之輩所能為。漢朝期的文學大師蔡邕,就曾系舟瀟水之旁,上道州含暉巖題刻了“水天一色”四個大字,其字勁健雄俊,奇正相生,瀟灑古樸,變化多端,而又不失清剛豪邁之氣。澹巖以它獨特風光和人文歷史名聞遐邇,1959年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建華機械廠於巖內建廠房,填洞塞邊,石刻大部分被毀,巖壁石刻現僅存三十餘方。
1983年,澹巖莫名其妙地被取消了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稱譽。後因洞內現存石刻大多為宋、明時期石刻,有名的有柳拱辰題刻、零陵郡守衛樵詩刻、張學勉詩刻、管大勳詩刻等等,因此於1996年又恢復了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其取消文物保護的十三年間,一些石刻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十分可惡復可恨。
據澹山一帶的澹氏族人自述,其族就是周貞實的後裔子孫,其姓氏就源出於澹山地名,改周稱澹,世代相傳至今,正確讀音作dàn(ㄉㄢˋ)。不過,此說帶有濃郁的傳說色彩,還有待進一步考察證實。
【遷徙分佈】
遷徙
澹氏族人早期活動在山東一帶,後向江蘇、山西遷居,以太原為郡望。
分佈
澹氏或是一個古老的漢族姓氏,現今中國大陸有澹姓人口約兩千,排在第一千一百一十九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八十位。望居太原。
如今在江西、安徽、山東等地有零散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毀璧堂:孔子有弟子澹臺滅明,道德高尚,走路不走小路,非因公事不見官。子游很稱讚他。有一天,他帶了一塊價值千金的文璧渡河。船到河心時,突然起了大浪,兩條蛟夾著船不讓走。澹臺·滅明說:“我這個人,只能夠用仁義的方法取走我的東西,決不能用勢力威脅我而搶劫我的東西!”說罷,就拔出劍來將兩蛟斬死。蛟死後,浪也平了。之後澹臺·滅明把璧扔到河裡,誰知投了三次,璧又跳到船上三次,最後他乾脆後把璧毀掉,這才繼續行船走人。
斬蛟堂:同“毀璧堂”。
字輩
澹臺滅明世系的澹氏族人,在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稱先祖為“先賢澹臺子”之後,行派字輩開始取與孔門字輩一致,但沿降四輩:“希言公彥承弘(宏)聞貞尚胤(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釋義:意思是隻根據外貌來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
故事: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難以成才,故不為孔子所器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南遊至江西,在南昌定居,並設立書院講學,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 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而懊悔莫及,成語“以貌取人”的典故由此而來。
澹臺滅明品行端正,鄙視趨炎附勢的世俗,因此賢名遠揚。據說,當年澹臺滅明進入南昌城,就是由進賢門而入。他設立書院講學,對南昌的文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南昌人亦希望更多如澹臺滅明一樣的賢士能來南昌,故而將澹臺滅明進入南昌時的城門命名為“進賢門”。進賢門,又名撫州門、望仙門。位於今永叔路、繫馬樁交匯口附近,因附近有梅尉官舍而得名。以前這一帶農田菜地居多,運肥挑菜的人群自晨至晚川流不息。城外又有多處墳山墓地,送喪掃墓者常有來去。故有“挑桶賣菜撫州門”或“哭哭啼啼進賢門”之民諺。為了接納更多的賢人高士來南昌,樹立南昌城南大門的形象,便在進賢門外修築了繩金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