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氏起源及歷史

隋姓圖騰_隋氏圖騰

隋姓圖騰(隋氏圖騰)

  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自姬姓。春秋時隨國,故地在今湖北隨縣南,也稱隋,姬姓侯爵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名為氏。隋姓在中國姓氏文化中有一個特出,就是隨姓族人和楊堅的隋朝皇族沒有任何血源關聯,也沒有任何史書、譜牒記載隋朝皇族的後裔有改以國號隋為姓氏的,但隨姓卻因隋朝國號“隨”字易為隋而改“隨”為“隋”,隋姓現今人口約四十九萬,排在第二百二十九位。

  【釋義】隋,“裂肉也”。即殘餘的祭品。

【得姓始祖】

  隨會:即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見殺,其子隰叔亡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範(今河南範縣東南20裡),故又稱隨會、範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隋姓,隋代時大都隨慣例改為隋姓,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姓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傳說上古女媧時期有樂師隨,子孫以其名為姓。

  源流二

  出自姬姓,周朝時有王族封於隨,建立隨國(都城在今湖北隨州)。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為楚附庸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隋姓本為“隨”,隋文帝楊堅第二次統一全中國,結束了長達286年的大分裂時代,並建立大隋王朝,定都大興城。國號初為隨,文帝因忌“隨”有走之意,改隨字去走之為隋(“隋”字是隋文帝獨創的字,古無“隋”字,隋字是繁體“隨”字去了走之而形成今天的“隋”字)。周王朝時有同姓貴族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立隨國,侯爵;為周八百諸侯國之一。周代末期,隨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國,原隨國王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即隨氏。另一支為陶唐氏之後杜伯的後裔士會,因在晉為大臣,封邑為隨,稱隨會,子孫姓隨。所有的隨姓族人都姓隨至隋初,因隋王朝國號“隋”改為隋姓,並延用至今。

  源流三

  出自祁姓,為帝堯陶唐氏後裔。得姓始祖為隨會。即士會,字季,春秋時晉國上卿。其先為帝堯裔孫劉累,劉累之裔在周為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罪被殺,其子隰叔逃亡於晉。隰叔有曾孫名士會,因食邑在隨、範(今河南範縣東南20裡),故又稱隨會、範會、隨季。晉襄公死,他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旋又為晉所拒,羈留秦國。後歸晉,仍將上軍。邲(今河南滎陽北)戰役中,因預有戒備,得以不敗。景公七年(前五九三年),因屢攻赤狄,論功升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其後有隨姓。北周時期楊堅被封為隨國公,後來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並以隨為國號,因其忌諱“隨”的含義,而去其走之改為“隋”字,自此後“隨”姓皆以“隋”為姓。隨會後人此時大多也將隨改為隋,為後世隋姓人之主體,故後世隋氏大多尊隨會為隋姓始祖。

  源流四

  出自他族改姓。據《通雅》所載,明宣德中,王驥徵麓川(故治今雲南騰衝),土司乞姓,王驥賜以怕、刀、剁為三酋之姓,後改剁為隋姓。據膠東隋氏家譜記載“當今隋姓大多來源於山東。而山東隋姓是宋末自河南固始遷徙而來。有傳說當時共有三支:長支留在固始;二、三支遷往山東的兗州和棲霞蛇窩泊”。當然每一個姓氏的起源都不是簡簡單單的,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姓氏來源一般是指一個姓氏中佔有主導地位或者是人數較多的姓氏形成方式。一般情況下,隋氏後人都會認為隨會一系為隋氏的主要來源。根據《郡望百家姓》及《姓氏考略》的記載,隋姓郡望在河北清河。

  源流五

  出自滿人改姓。南京有隨園,系清代曹寅所建,後曹家被抄沒,由接替江寧織造的內務府郎中隋赫德接管,乾隆年間袁枚購得此園,命名為隨園,蓋因為之前屬於隋赫德。據考證,此隋赫德非姬姓隋氏之族,乃是出自滿人富察氏一族,故滿人漢化有改漢姓者存在。

【遷徙分佈】

  遷徙

  隋姓是由隨姓分化而來的姓氏,姓氏原作“隨”,後改為隋。相傳早在女媧開天闢地時,就有一個名為隨的人,他的後代就以隨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於隨(今湖北隨州),建隨國,侯爵,為周諸侯國之一。周未,並於楚,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另外,春時戰國時,原陶唐氏之後杜伯的玄孫士會在晉國擔任士大夫職務,以隨為食邑,史稱隨會。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東,子孫留居於此,也姓隨。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隨姓人大都隨例改為隋姓,並進一步發展成為當今隋姓主體。

  除從隨姓分化而來外,隋姓還有自己的血統本源。早在漢代時,就有一位名為隋昱的人名載史籍,於東漢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來源顯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將軍王驥遠征麓川(治所在今雲南騰衝一帶),後又在當地任職。原土著居民請求他賜給像漢人一樣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於。後來,以怕為姓的人因姓氏讀音不雅,改為與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從而成為隋姓中的一員。至於在當代,除漢族以外,滿、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為姓。

  隋姓得姓以後,在發展中還在清河(今屬河北)一帶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當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樣,在分佈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東省最為集中,幾乎佔全國隋姓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寶、元代人隋業昌、明巢縣丞隋贇(上斌下貝)、主簿隋翥等人,籍貫也大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分佈

  明朝時期,隋姓大約有1萬多人,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浙江一帶。

  當代隋姓的人口大約有49萬,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二十九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35%。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大約佔隋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佈於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這五省區又集中了45%。全國形成了以山東和東北為中心的兩塊隋姓分佈區。

  隋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魯蘇大部、安徽東北、河北東部、天津、遼吉黑、內蒙古東部,隋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以上,這部分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7%,居住了大約83%的隋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清河郡:漢代置郡。治所在清陽(故城在今河北清河東南)。轄境相當今河北清河、棗強、南宮各一部分,山東臨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致和堂等堂號。

  字輩

  中國隋氏統一字輩世系執行標準表(一)

  字輩 開 古 笙 卓 乾 坤 揚晉 至 州 都 譽 亙 常

  世系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最長輩或80歲開始

  其他 待機視情

  統一世系

  字輩 樂 親 璽 袖 冉 豐 上和 鈺 侯 珠 茂 歌 芳

  世系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勤 作 甘 廉 潔 濟 匡偉 鼎 寰 宇 齊 勝 彰

  世系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其他

  統一世系

  中國隋氏統一字輩世系執行標準表(二)

  字輩 欽 震 奇 靖 元 捷 亮素 系 凱 泰 再 紀 強

  世系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孝 尊 美 愛 秉 嚴 綱任 賢 舉 斐 令 心昂

  世系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浩 著 詩 才 勳 進 方誠 真 拓 運 文 武 祥

  世系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4 105 106 107 108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念 律 壯 理 堯 典 煌敬 恭 奐 嘉 晟 昊 珩

  世系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爽 龍 吟 舞 旻 弘 讜帥 俠 佐 今 傑 智 雙

  世系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其他

  統一世系

  中國隋氏統一字輩世系執行標準表(三)

  字輩 鵬 程 翔 飛 晨 啟 航承 前 奉 發 青 勃 泱

  世系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瑞 松 毅 雪 勁 翊 莊聖 潤 首 仕 騰 越 陽

  世系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睿 獻 銘 信 頌 懿 堂率 群 昺 坦 彩 劼 嫏

  世系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其他

  統一世系

  字輩 錦 貴 欣 賀 照 辰 康博 倫 敦 靈 永 世 昌

  世系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隋繩武膠東隋氏家族

  隋氏一族在歷史上一直是鮮有名人,因此很多人可能對這個姓氏比較陌生。時至今日,隋氏主要分佈於山東,尤其是山東的膠東、魯南一帶,整個山東隋氏佔了全國隋氏人口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在東三省、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隋氏族人分佈。儘管隋氏在歷史上並不是很突出,但是在膠東,隋氏作為一個典型的土著姓氏自宋元以來卻一直有著非常優秀的表現。

  膠東隋氏,始祖失諱,祖居於河南光州固始,宋時自固始縣遷居登州府棲霞縣南四十里蛇窩泊。自此,隋氏族人開始在膠東繁衍開來,自四世祖隋寶擔任官職開始,數百年來,膠東隋氏一直是人才輩出,世代為官,逐漸在膠東當地形成望族。

  根據家譜記載,四世祖隋寶徙居萊陽,金末,授懷遠大將軍,管軍都統領,鎮守行村海口。元太宗下山東時,隋寶來歸,授萊陽令,歷萊州節度判官,終高密令。當然在膠東隋氏族人之中最出名的莫過於膠東隋氏五世祖、四世祖隋寶之子、元朝定海郡侯隋世昌。隋世昌在眾多史書中均有傳記。清朝嘉慶年間《登州府府志》記載:隋世昌,棲霞人,父寶徙居萊陽。世昌涉獵書史,善騎射,身長八尺,鍛渾鐵為槍,重四十餘斤,角力能左右擊刺,宋兵聞槍名不敢近。仕至安遠大將軍,改沂郯上副萬戶。世昌前後歷數百戰,體皆金瘡,卒,封定海郡侯,諡忠勇。《元史隋世昌傳》記載:其先登州棲霞人。父寶徙居萊陽…………世昌,其第四子也…………授宣武將軍,管軍總管。十四年戍揚州。擊野人原司空山等七寨,皆下之,晉升安撫使,佩金虎符,鎮澉浦(浙江海鹽)。十七年拜定遠大將軍,管軍萬戶。尋以獲海賊功,晉階安遠大將軍。二十三(一二八六年)年改沂郯上副萬戶。世昌前後數百戰,體皆金瘡,竟以是疾,卒年六十一歲,封定海郡侯(定海:浙江舟山),諡忠勇公。子國英嗣。(萬戶侯府建在萊陽城北關)(元史列傳第五十三王淳等)。《元史》中記載甚詳,由於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詳細轉載了。清朝嘉慶間《萊州府府志》中記載有膠東隋氏後人隋贇。隋贇,即墨人,洪武初授英山主簿,擒陳友諒餘孽王玉兒,返京師,太祖召見,賜宴勞之,累擢廣東按察使。另外《登州府府志》中記載有隋好信,隋好智二人,但是二人事蹟無考。《清史稿》中記載有:隨光啟:永州(現湖南郴州零陵縣境)錦田衛守備隋光啟嬰城守力竭,死之(康熙二十七年)。隋人鵬本朝(清朝)雍正丙午(一四二六年)舉人,丁未(一四二七年)進士,翰林院編修侍講學士,協辦山東賑務,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改國子監司業,四川學政詹事府少詹事,河南按察使。隋淑溫與淑源兄弟俱有孝行,淑溫少讀書家貧兼躬耕,以養父母。父死,兄弟守墓無力結廬,掘地穴居。鄉里感其孝行,葺屋居之。母疾淑溫歸侍醫藥,母死,兄弟仍守墓三年。

【家訓格言】

  《隋氏家訓》

  光陰似箭 轉眼百年 山川依舊 人生苦短

  自然規律 無可逆轉 惟有奮力 珍惜時間

  誓志於學 孜孜不倦 包囊科技 才智超凡

  修身正品 仿效聖賢 見賢思齊 自我完善

  置身逆境 錘打磨練 經歷寒冬 才覺春暖

  紅梅吐豔 來自苦寒 德高才厚 宏圖大展

  富貴奢華 莫多貪戀 天下責任 欣然承擔

  不枉此生 死而無憾 生存不易 做人更難

  尋求幸福 嚮往美滿 活得開心 且有尊嚴

  為此奔波 不畏艱難 勤奮努力 任勞任怨

  財用勤求 福靠節儉 生之所需 無可非難

  勢利小人 本性貪婪 唯利是圖 不擇手段

  智過君子 心裡陰暗 能言辨善 道貌岸然

  善於偽裝 掩人耳目 坑蒙拐騙 為求私慾

  不顧尊嚴 出賣靈魂 無恥下賤

  養育子女 不可嬌慣 衣食住行 管束宜嚴

  若無拘束 恣其所願 貪圖享受 不思勤勉

  荒疏學業 做樂尋歡 揮金如土 奢侈糜爛

  家趁金山 敗盡何難 拾金不昧 尋遺送還

  得到好處 大家分沾 免去嫉妒 減少麻煩

  父母圖小 兒受薰染 習慣成性 心生邪念

  損人利己 傷天害理 亡命之徒 生性野蠻

  為所欲為 肆無忌憚 強取豪奪 欺壓良善

  圖財害命 鋌而走險 父母不正 縱子為患

  不予管教 任其發展 危害百姓 天怒人怨

  子不學好 父母過焉 養成惡習 將成禍患

  責罰再狠 也難改變 父母形象 子女之鑑

  以身示教 更有威嚴 儀表樸實 生活節儉

  半絲半縷 一粥一飯 得來不易 皆是血汗

  物盡其用 切勿糟蹋 居安思危 有備無患

  知足常樂 隨遇而安

  奢能折富 儉可養廉 行不愧心 非禮勿言

  基本修養 道德觀念 家庭教育 絕對有關

  為人之本 品德在先 處世之道 謹行慎言

  心懷開闊 目光長遠 多行好事 與人為善

  成人之美 不討人煩 急人之急 雪中送炭

  揚人之長 勿揭人短 禮貌待人 以直報怨

  與人交往 誠信為先 禮尚往來 便宜莫佔

  許人一物 千金不變 受人點水 報以湧泉

  親友求助 切勿怠慢 盡力而為 珍重友善

  大智若愚 不宜自炫 內藏精明 處顯呆憨

  感覺實在 深受喜歡 願與交往 好事連綿

  酒過傷身 財大招險 樂極生悲 物極必反

  絢爛之極 歸於平淡 花到半開 月未全圓

  境界更佳 仍具期盼 養育之恩 重於泰山

  贍養父母 理所當然 盡心盡力 孝敬當先

  使其舒心 安享天年 烏鴉反哺 代代相傳

  羊羔跪乳 親眼可見 為人不孝 於世何顏

  禽獸不如 臭屎一灘 同胞兄弟 血肉相連

  情同手足 息息相關 兄弟相處 磕碰難免

  寬忍為貴 萬勿為難 兄弟有急 不可旁觀

  不惜一切 鼎力支援 金錢散盡 還可再賺

  兄弟棄了 手足如斷 肢體殘缺 終身遺憾

  好人難當 好事難圓 但求無過 畢身坦然

  《隋氏家訓》

  勿不孝

  勿不弟

  勿飾詐而欺族愚

  勿挾術而網族利,有憂必恤,有喪同赴

  勿叔侄而賭博也

  勿昆弟而爭訟也

  勿嫡庶而爭產也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