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氏起源及歷史

禹姓圖騰_禹氏圖騰

禹姓圖騰(禹氏圖騰)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遠古“三皇”之一的帝王大禹,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傳說禹為中國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是歷史上“三皇”之一,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大禹的父親叫鯀,是黃帝的孫子之一,主要職責是治療水患。但是,鯀即使在死後也沒有放棄幫助人類的志願,他留下了大禹。大禹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堅持不懈地治理水患,他採用排、疏的方法,大禹終於將洪水制服了,人們擁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們的王。啟,後來就是中國上古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開國之君夏啟。傳說,夏啟推翻了氏族社會的禪讓制度,開啟了家天下的歷史。夏啟特別喜好音樂,曾上天偷取了天帝享用欣賞的樂章回到人間,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古樂“九辯”和“九歌”。後來,楚國著名詩人屈原就是用這些音樂創作出了許多優美的詩篇。 大禹還有一個小兒子叫罕,封姓為餘,成為後世餘氏始祖。大禹因治水有功,被舜帝選為繼承人。舜帝死後,他繼位擔任夏部落聯盟的領袖。在大禹的後代子孫中,多以祖上的名字為刑氏,稱禹氏,世代相傳。禹氏族人大多尊奉夏禹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妘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附庸國鄅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春秋時期,有妘姓諸侯國鄅國,子爵。鄅國位於中國山東省臨沂市城北八公里處的南坊鎮古城村。鄅,是西周初年的一個封國,是周公旦所封的夏后氏之裔,子爵,妘姓。公元前525年,鄅國國君出城督耕,邾國人乘機攻襲禹都。在鄅國守門將軍準備關閉城門時,被邾國人羊羅殺死,遂攻入城內,後把鄅子的家屬全部俘虜而走,而且還霸佔了鄅國“沂西之田”。此次事件發生後,鄅子嘆道:“我已經無家可歸了。”便乾脆到了邾國。邾莊公曹穿是個淫夫,將鄅子的夫人還給鄅子,卻將其女兒扣留下了。翌年,鄅子的夫人向孃家親戚、宋國大夫向寧請求宋軍出兵伐邾國,向寧為了給妹妹報仇,出兵圍困了邾國的蟲邑,把鄅國俘虜全部奪回。到了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魯國伐邾,邾國戰敗,魯國順帶吞併了曾一度被邾國佔領的鄅國“沂西之田”,同時鄅國也被魯國吞滅。   考古學家在鄅國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從兩週至漢朝不同歷史時期的陶器殘片和銅戈、銅、箭鏃等文物。古城村南部的“林子”,相傳即為鄅子之墓地。鄅國滅亡後,在鄅子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鄅姓,後來去邑為禹,表示亡國,稱禹姓,世代相傳。
第三個淵源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回族禹氏,主要分佈在中國陝西省安康市的恆口地區。據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安康禹氏後嗣為其始祖所立墓碑記載:“始祖禹開雲,系西安府渭南人也。清順治年間,跋山涉水,來到興郡安邑(陝西安康),住在梅子鋪東、越河西岸(越嶺關)。”
第四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遷徙分佈
  到2009年1月為止,禹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零七位門閥。禹氏族人早先在隴西郡發展成望族,世稱隴西望。據歷史文獻《隴西堂禹氏族譜》記載,元朝末年,禹氏族人從江蘇蘇州閶門外禹家巷遷興化東鄉(戴窯北側兩公里一帶),後逐漸形成禹莊自然村落。到了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禹氏家族遭難,全村禹姓幾乎滅絕。倖存一禹姓六歲男孩因急中生智躲在量米的笆斗裡,才逃過劫難。因此禹氏小孩被喚作禹鬥寶,在其舅母撫育下成人。因此,禹鬥寶被後人奉為始祖(中興始祖)。到了明朝中期,禹莊禹氏家族開始興旺,其後裔中的禹龍(字子化)擅長詩文,與“狀元宰相”李春芳、文學家宗臣過從甚密,留下許多傳世之作。到了清朝末年,禹氏家族第九世中產生了一位光前裕後的人物即著名肖像人物畫大師禹之鼎,從而使該家族令世人矚目。 中國江蘇的阜寧縣,甘肅省的古浪縣,湖南省的雙峰縣、邵東崇山鋪、團山縣,河南省的泌陽市、滑縣、柘城市、滎陽市汜水縣,雲南省的通海縣,安徽省的和縣、碭山縣、蕭縣蘆屯村,浙江省寧波市餘姚梁弄鎮,貴州省的黎平縣、興仁縣,重慶市的永川縣,山東省的萊州市、臨沂市西南莊村、蒙陰縣、泰安市岱嶽區、禹城市,四川省的宜賓市,湖北省的鐘祥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崇左縣,遼寧省的新民市,韓國的丹陽郡等地,均有禹氏族人分佈。
歷史名人
    禹顯:金朝人。以戰功授義勝軍節度使,兼沁州招撫副使。率領200士兵駐守襄垣。元師集步騎數千前來攻城,四次不能拔,後因內變,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禹祥:明代仁壽縣知縣,處己接物,惟以不欺,居官清約如寒士。
    禹之鼎:清代畫家。康熙中任鴻臚序班。他以善畫供奉內廷。尤工寫照,秀媚古雅,為當代第一。許多名人小像都出於他的手筆。
    禹之謨:民國奠基者。字稽亭,湖南省湘鄉(屬雙峰縣青樹坪鎮)人。1900年參加自立軍活動,1903年在湘潭創辦湖利黔織布廠,1904年遷廠長沙,並附設工藝傳習所。1904年加入華興會。1905年領導收回粵漢鐵路運動和抵制美貨運動,被推為長沙商會會長和教育會長。加入同盟會,任湖南分會會長,是該會湖南分會創始人之一。曾領導湖南民眾抵制美貨的運動,並被選為湖南省教育會長和商會會長。1906年夏將革命烈士陳天華和姚宏業的靈柩運回長沙公葬時,受到當地官僚和豪紳的阻撓,他親自發動千餘學生舉行遊行送葬。同年被捕,受刑不屈。次年1月5日被絞殺于靖州(湖南省靖縣)東門,終年39歲。其遺體於1912年10月,被安葬在湖南省長沙嶽麓山。該墓坐西北向東南,由墓瑩、墓碑、石桌、石香爐、石鼓等組成,墓瑩佔地面積約30平方米。2米高的墓碑上書“烈士禹之謨墓”,墓碑的左右各立石碑兩通烈士著上面分別鐫刻著烈士生前的遺書和顏昌(山堯)所撰的墓誌銘。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中國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中國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臺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中國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中國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營南、日照、五蓮、贛榆(中國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中國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中國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臺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中國江蘇南京一帶,此後作廢置的用途。
堂號
  琅琊堂:以望立堂。隴西堂:以望立堂,亦稱隴右堂。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愛民,吃一頓飯間因有公事急待處理而放下碗十次;洗一回頭因有公事要把頭髮挽起來三次。歷史上稱“一饋十起,一沐三握髮”。惜陰堂:因大禹珍惜寸陰時間而命名。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