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由姓圖騰(仇由氏圖騰)
仇由姓是一個古老的中華複姓,讀作qiú yǘ(ㄑㄧㄡˊ ㄩˊ),不可讀作chóu yóu(ㄔㄡˊㄧㄡˊ)。仇由姓源於姮姓,出自東周末期白狄仇由氏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姓氏考略》收載。其注云:“週末時小國。為智伯所滅,後人以國為氏。一作‘仇繇’。”《姓氏詞典》稱:“仇由,也作仇猶、仇繇,春秋國名,遺址在今山西盂縣東北半里。”一作“仇吾”。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姮姓,出自東周末期白狄仇由氏小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仇由國,是春秋時期臨近晉國的一個白狄部落國,由白狄仇由氏組成的一個氏族部落小國,傳說國君世為姮姓,故址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轄孟州市一帶。
春秋末年,晉國四卿之一、執政上卿智伯(名瑤,一稱知瑤,號稱智囊子)在併吞了泫國(今山西高平)、代國(今河北蔚縣)後,挾晉侯而專晉政,國事皆由其斷決。
周元王姬仁五年(晉出公姬鑿三年,齊平公姜驁九年,公元前472年)農曆6月,智伯率晉軍在著名的“犁丘之戰”中大敗齊國之後,繼而就是要掉過頭來發兵攻滅仇由國,以使晉國的疆域整連成片。
可是,當時從晉國去往仇由國的道路異常艱險難行,兵馬難行,若派人劈山開路,則會暴露軍事企圖,而仇由國的白狄人是很應用能戰的。於是,智伯就策劃了一個陰謀,特意鑄了一口很大的鐘,然後派使者通知仇由國:“這口大鐘是晉侯特意贈與仇由國君的,但很可惜,道路實在是太艱難了,運不過去呀。”以此來引誘仇由國自己築山道。
仇由國的國君得知諸侯大國之晉國為自己鑄了一口大鐘之後,喜出望外,立即下令動用國內大批勞力,努力修建通往晉國的道路,準備將那口大鐘迎接回國。
仇由國的大夫赤章曼枝馬上勸諫國君:“此事萬萬不可!贈送禮物應是小國對大國的尊崇方式,現在大國晉國反而送禮物給小國,禮物後面肯定就是緊跟著軍隊入侵,所以絕不能要那口鐘,更不能將大鐘運回國(斬岸堙溪以迎鍾,師必隨之)!”然而,仇由國君因貪鍾之慾極為強烈,根本就不理睬赤章曼枝的勸阻,加緊趕工擴建道路,希望早日將大鐘運回國。
從晉國到仇由國的道路終於修建好了,仇由國的國君興高采烈地將那口大鐘運回了國內。
十九天後,智伯就指揮著晉國軍隊順著仇由國勤苦修建的運鍾之路,暢通無阻地侵入了仇由國,將仇由國輕而易舉地滅掉了,之後又將那口大鐘運回了晉國,一如當年晉獻公姬佹諸在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利用“垂棘玉石、屈產寶馬”假途滅虢時攻滅虞國所採取的策略。
仇由國滅亡之後,王族貴胄們以及國人皆痛定思痛,將“鍾”字寓意為“終”的代名詞,警示為國祚的終結,並以故國之名為姓氏,稱仇由氏,後又逐漸省文簡改為單姓仇氏、由氏,其由氏讀音轉音為yóu(ㄧㄡˊ),皆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仇由國源出狄族。狄,先秦時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中國古代的北方民族,亦稱“翟”。“狄”被定作族稱,《春秋》所記始於春秋中葉,但《國語·鄭國》於西周末期即已有關於“狄”的記載。這是中原諸夏對北方一些部落與國家的稱呼,並不是他們的自稱。春秋時期北狄與羌戎族類相近,而戰國末年及以後北狄指胡人、東胡族系,與羌戎屬完全不同的族系。漢武帝採取“隔絕胡羌”的政策以及趙充國在湟中屯田以制諸羌的舉措,說明西漢時對羌與胡已經明確加以區分,但《史記》、《漢書》卻沒有為諸羌立傳,羌人的祖源與史蹟僅附在《匈奴傳》中敘述,《後漢書》有《西羌傳》。直到現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論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時期的北狄,與戰國末及秦漢以後以胡人、東胡族系稱為北狄這兩者之間在族系與歷史淵源方面劃分清楚。然而把兩者加以區分,對研究羌戎和北狄的歷史與考古都是重要的。
北狄聯盟的瓦解與諸狄的華夏化
從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2年)“狄”的名稱出現於史籍《春秋》起,到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白狄”的名稱出現以前,北狄都以狄的名稱出現於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在這三十餘年中,是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諸部落聯盟較為統一的時期,先是皋落氏居於共主地位,自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年)晉獻公命太子申生伐東山皋落氏以後,其共主地位已逐漸被潞氏取代。晉文公的霸業使北狄的力量受到很大削弱,北狄內部矛盾也越來越表面化。周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28年)“夏,狄有亂”,衛國趁機向北狄發動進攻,迫使北狄向衛國請和。當年冬季,晉文公去世。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北狄又趁晉國新喪,而晉襄公繼位後即全力與秦軍戰於崤山的機會,向晉國發動了進攻,一直攻擊抵達箕邑(今山西蒲縣),有直逼晉國都城之勢。晉襄公與姜戎在“崤山之沾”中一舉全殲秦軍,遂即回師“敗狄於箕。郤成子獲白狄子”。這是“白狄”之稱初次見於記載。當時的白狄雖仍是赤狄的從屬,總體處在北狄聯盟中統一行動,卻已經單獨以其部落名稱出現。
周頃王三年(公元前616年),魯國大夫公孫得臣率軍“敗狄於滷,獲長狄僑如”。長狄和白狄一樣,雖仍在北狄聯盟中受赤狄控制,也以單獨的部名活動了。
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赤狄也單獨以其部名活動,連年“侵齊”、“伐晉”,說明其它各部已不再聽從赤狄統一調遣。
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晉郤成子求成於眾狄,眾狄疾赤狄之役,遂服於晉”。以赤狄為首的北狄聯盟於是完全瓦解,此後,赤狄即次第被晉國兼併。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滅潞氏,其酋長嬰兒被晉軍俘虜帶歸晉國,晉景公將“狄臣千室”賞給滅潞氏的首功荀林父,其他將軍及諸大夫也分別得到“狄臣”和封邑,還向周定王獻俘。
狄族潞氏滅亡,赤狄其它各部不能自立,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晉國滅甲氏及留籲、鐸辰。周定王十九年(公元前588年),晉國又與衛國聯軍攻打廧咎如氏,廧咎如氏潰散。從此,赤狄餘眾大多被晉國分賞給諸將及諸大夫中的大族,其土地併入晉國。但狄族人在晉國仍有相當長時期合而未化。在整個春秋時期,晉軍中仍有“狄卒”的記錄,晉國境內也有狄族人的活動,例如,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晉國諸大族矛盾激化,範氏、中行氏之黨析成鮒、小王桃甲就“率狄師以襲晉”。
到了戰國中期的周安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還有翟(狄)敗魏師於澮的記錄,此後被晉國拆散而分屬於晉國諸大夫大族的赤狄餘眾,都已華夏化。在晉國滅潞氏時,長狄酋長焚如也被俘。以後,長狄不再見於記載,大概是由於隨赤狄滅亡,部眾離散,不復成為部族的緣故。
但是,分佈在秦、晉兩國之北的白狄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周定王六年(公元前601年),“白狄及晉平”,即脫離北狄聯盟單獨與晉國結好。晉國這一成功,不僅當年與白狄聯手進攻秦國,還可以認為這實際上已拆散了以赤狄為首的聯盟,從而可以利用眾狄對赤狄役使的痛恨,拉攏眾狄與晉國結好。因此,白狄脫離赤狄與晉國結好,是晉國在北狄聯盟徹底瓦解以前所取得的關鍵性的勝利。在白狄與晉國結好以後,白狄也曾與秦國聯合進攻晉國。秦、晉兩國一直都想拉攏白狄,同時又都一步步侵蝕白狄的土地,逼白狄東遷到太行山以東才得以存在。
在白狄東遷以前,最重要的事件,是晉悼公“和戎”政策所取得的成功。
周靈王三年(公元前569年),分佈在今河北省蔚縣一帶的無終部酋長嘉父,派人請晉國強族魏絳轉送給晉悼公虎豹之皮,請求推行和戎的政策。魏絳向晉悼公進言和戎有五利:戎狄遊牧,貴貨輕土,可以用貨物換取戎狄的土地;邊鄙不再有驚恐,人民習於耕作,可以得到豐收;戎狄聽命於晉國,四鄰為之震動,諸侯就會屈從於晉國的威嚴;以德使戎狄安寧,晉國無軍事的勞累,裝備也不致損耗;以後羿恃其武力而亡為鑑,推行以德服人的政策,遠方戎會來歸附,國內也會得到安定。這主要以和平手段代替武力奪取以獲得戎狄的土地,並得到戎狄的人力來加強其爭霸實力的政策。推行八年,結果晉悼公“九合諸侯”,加強了晉國霸主的地位。自晉悼公以後,秦、晉兩國的北面已沒有狄人的活動。白狄的主力已轉移到太行山以東。史籍《左傳·襄公十八年》的《經》(周靈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中記載:“白狄始來。”杜預《集解》:“白狄,狄之別種,未嘗與魯接,故曰始。”這是太行山以東出現白狄最早的記錄。白狄東遷以後,活動的中心在今山西省東北部的盂縣以東至河北省石家莊市周圍。
到了春秋時期的晚葉,已不再見白狄的名稱,而以鮮虞包舉了白狄其它各部。史籍《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述了晉國滅肥國,這在魯國史籍《春秋》中記為“晉伐鮮虞”;史籍《左傳·昭公十五年》中也記載了晉師圍鼓國,史籍《春秋》也只記“伐鮮虞”。這說明在春秋晚期,白狄中鮮虞、肥、鼓等各部雖有部名自立,但實際上皆受著鮮虞的控制。
鮮虞的名稱,最早見於典籍《國語》。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鄭桓公問史伯何處才能得到安居,史伯說,在洛陽王城以北除有燕、衛等諸侯,此外還有“狄、鮮虞、潞、洛、泉、徐、蒲”。所提到的狄諸部落,除鮮虞屬白狄,其餘大體都屬赤狄,所以史伯所說鮮虞實際上是代表了白狄。在史伯這一次提到以後,直到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鮮虞才再度出現於史冊,其間二百四十四年,該部並非不存在,只是包括在北戎、狄、白狄等統稱當中。白狄東遷,鮮虞遷到了河北省正定縣一帶。白狄東遷以後,仍不能得到寧居,肥、鼓兩部先後被晉國所滅亡,鮮虞雖屢經攻擊,卻於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向晉國進攻,擊敗晉軍於平中(今地待考),並俘虜了晉國大夫觀虎。在取得平中戰役勝利之後的下一年,鮮虞即以中山的‘名稱出現於史冊。可能在勝利之後,建立了中山國,並遷居中山城。中山城在今河北省唐縣境,“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鮮虞之所以從今正定縣北遷百餘里,大概是為了避免晉的報復,遷到有險可守的地方以自固。以後晉國雖屢次伐鮮虞、圍鮮虞,終於未能達到兼併鮮虞的目的。相反,在周敬王二十三~二十九年(公元前497年~前491年)晉國強族智、韓、趙、魏四氏聯合起來兼滅範氏、中行氏的鬥爭中,中山國應齊、衛等國要求,出兵救範氏、中行氏。雖未能使範氏與中行氏免於滅亡,也可以看出,當時中山國儼然以諸侯的姿態與齊、衛等國並列了。
在晉國的範氏、中行氏家族既亡之後,晉國的趙氏、智氏都曾出兵攻中山國。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晉趙鞅率師伐鮮虞”。大約在周貞定王十二~十六年(公元前457年~前453年)之間,“趙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此後直到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有三、四十年的時間,中山國大概被趙國打散,國雖未完全滅亡,但已經非常殘破了。
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以當地諸侯最高爵位自立,從中人遷於顧(今河北定縣),其後繼者桓公遷於靈壽(今河北平山),又一次從太行山東側交通要道遷入山地。當時中山國可以說在鄰近趙國的腹心地區,與北面燕國相距也不甚遠,中山武公稱公而燕、趙之君都稱侯。
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樂羊假道於趙國進攻中山,於周威烈王二十年(公元前406年)才攻克靈壽。當時中山國可能桓公在位,他是一位較年青的國君,利用地勢險要和兵民頑強守衛與戰國初葉最強大的魏國戰鬥了三年。中山國滅後,魏文侯封太子為中山君,以著名的政治家李克(即李悝)治理中山,封樂羊於靈壽以鎮中山餘眾。
鮮虞中山國自公元前506~前406年,終滅於魏國,歷時百年。
魏國滅中山國,其境土就擴張到了趙國腹地,魏、趙、韓三家所結成的分晉聯盟矛盾越來越公開化,只是懾於魏國的強大而未完全破裂。周安王十九年(公元前383年),趙軍攻衛國,被魏國救兵打敗,趙國求救於楚國。於是趙、楚兩國聯手夾擊魏國,佔領了中山國的棘蒲和魏國的黃城(今河南內黃),於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戰爭結束,強大的魏國被打敗。因此,魏國所屬的中山自然不可能在趙國心腹地帶繼續存在,中山國故地要麼為趙國所有,要麼被中山餘眾復國,歷史事實證明是後者。史籍《史記·樂毅列傳》說:“樂毅者,其先曰樂羊。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覆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說明大約在周安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81年)前後,中山桓公又得以復國。
周安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77年),“趙敬侯十年,與中山戰於房子”,次年“趙伐中山,又戰於中人”,是中山已復國與趙不能共立的證明。此後中山國大概存在了七十餘年,於周郝王十九年(公元前296年)滅於趙國,在周郝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絕祀。
中山國前期存在一百年,後期也在魏、趙、燕三大強國的夾縫中存在七十餘年,是春秋戰國之際至戰國中葉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可觀的諸侯,尤其後期中山國,運用其內政、外交,周旋於七雄之間,曾經稱王,典籍《戰國策》有《中山策》,當時的縱橫策士,頗看重中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與實力,說明中山國足以立身於七雄之間。據記載中山國是由於統治階級生活的腐敗,日以繼夜地歌舞才至於身死國滅,該國文化水平已經相當高。從出土文物看,後期中山國雖仍保留某種程度的戎狄之風,但已經華化,中山國的青銅鑄器有很高的工藝水平,中山王方壺銘文,在迄今發現的銅器銘文中,有很長和很出色的銘文。這些出土文物,證實了歷史文獻所記中山國的存在是可信的,當時諸夏已經不以戎狄看待中山國了。中山國的王族攀附姬姓或子姓,也是鮮虞華化以後的一種與諸夏認同的表現。
白狄的其餘部分:
肥氏,東遷後分布在今山西省昔陽縣一帶。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伐鮮虞……遂入昔陽,滅肥”。肥滅以後,其餘眾大概有一部分越太行山,遷到了今河北省藁城縣境,以後白狄鼓氏被晉滅亡,肥氏餘眾一部分逃奔今河北省盧龍西北,一部分逃到今山東省肥城縣境,都相繼華化。
鼓氏,分佈在今河北省晉縣以西,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晉荀吳帥師伐鮮虞,圍鼓……克鼓而反,以鼓子鳶鞮歸”。晉攻克鼓城以後,獻俘於宗廟,卻把鼓子鳶鞮放歸,使他叛鮮虞而附晉,在肥氏故地昔陽復立。周悼王姬猛元年(公元前520年),“晉荀吳略東陽,使師偽糴者,負甲以息於昔陽之門外,遂襲鼓,滅之”。
此外,狄族無終氏,又名代狄或代戎,分佈在太行山北部今河北省蔚縣一帶。戰國初期,趙襄子先以女弟妻代君,又邀代君飲宴歡舞,伏兵殺之,就此滅代國。趙國在滅了代國與中山國這兩個狄族人建立的國家之後,北與燕國為鄰之外,又與林胡、樓煩、匈奴相接,中國北方民族的歷史也揭開了新的一頁。
仇由國,就是由白狄仇由氏組成的一個氏族小國,位置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轄孟州市及以北一帶,被智伯滅國後不復存在,後有殘餘族人遷徙分佈於今山西省陽泉市盂縣一帶,成為鮮虞的附屬之一,到戰國時期以後最終滅於趙國。
從此,狄族便完全融合入整個華夏民族之中,其活動不再單獨見於史冊。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自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方正堂:兩堂號均源自東漢仇覽為蒲亭長,用德來感化人。亭民陳元的母親告兒子不孝,仇覽親自跑到陳家教育陳元,終使陳元變成孝子。朝廷徵仇覽做方正。
德化堂:同方正堂。
此外還有行素堂、至樂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