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姓圖騰(鵬氏圖騰)
鵬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péng(ㄆㄥˊ)。其源有四:一是源於藏族,出自古象雄王國,屬於以國名漢化改為氏;二是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隰朋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三是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四是出自明朝時期女真族朱爾袞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鵬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零七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姜隰朋:姜姓,出身於齊國公族。春秋時期著名的齊國大夫,他是齊莊公曾孫。與管仲、鮑叔牙等共同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大治。隰朋曾率軍會合秦軍安定晉國的內亂,擁立晉惠公。管仲病重時薦他自代,與管仲同年死。在隰朋的後裔子孫中,後來又分衍出了朋氏、鉏氏。朋氏族人中後有曾因避禍而躲入“北山”中者,為避難而改為崩氏、鵬氏兩支。朋氏所分衍的崩氏一族在繁衍六代後,又回覆為朋氏;而鵬氏一族則因“鵬之雄祥”的緣故,便一直傳承稱鵬氏至今。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藏族,出自古象雄王國,屬於以國名漢化改為氏。
“鵬”,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當屬典籍《莊子》。
莊周在《莊子·逍遙遊》中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異曲同工,在藏族同胞的創世歌謠《斯巴形成歌》中也記載說:“……遠古時世界混沌,天地混合在一起,分開天地是大鵬……”能分開天地,這鳥是何等的神奇!後來,在西藏的原始宗教“雍仲苯教“中,也記載著藏族始祖都是由大鵬卵中孵化生人而成的。
在中國歷史上的公元五世紀以前,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曾經存在一個有自已的語言、文字,而且文化高度發達的古象雄國,最輝煌的時候,象雄國的國土西抵克什米爾、南至拉達克(今印度北部邊界)、中為西藏高原大部地區、北至青海高原,東至四川盆地,是當時是青藏高原最早的文明中心。據有關的歷史文獻資料記載:象雄國曾擁有一支九十九萬人的軍隊,按其所算,國民當有近千萬員之眾。當然,“九十九萬”是誇張了一些,有八、九萬軍隊是可能的,而且青藏地區在公元二~八世紀期間從來沒有過那麼多人口,不過,這也說明了象雄國的國勢在當時的青藏高原一帶是比較強盛的。
象雄國的名稱,在其的語言中就是“鵬地”,即大鵬鳥棲息之地,國民皆以“鵬”為圖騰,並認為自己都是大鵬鳥的後代。大鵬鳥自遠古以來,世世代代護佑著他們,國強民盛,物產豐沛,民皆豐衣足食。當時,吐蕃國王松贊干布將自己的妹妹嫁給象雄國王李迷夏之後,這位象雄王妃就曾經感嘆地對哥哥松贊干布說道:“我們的每一份飲食都是魚和麥子,吃也吃不完啊。”
象雄國也是西藏原始宗教苯教之源,國民”篤信苯教,重鬼神,喜卜巫,忌食野馬肉”。在象雄國盛世時期即第十八代鵬甬王之時,也是雍仲苯教盛行之際。當時“雍仲苯教”源遠流長,曾遍及整個青藏高原,至今仍然深深地影響著藏族同胞的社會生活。
如今,曾有許多學者艱辛地尋找著有關古象雄王國文化遺址的蛛絲馬跡,可是大多無功而返,也許正如著名作家馬麗華所說:“象雄國實際是一個遊牧民族,不屬於土地的文明。”
象雄國在古代的漢語音譯為“羊同”或“揚同”,後人則美化音譯為“象雄”,與古藏語發音更為接近。
據史籍《通典》、《冊府元龜》、《唐會要》等的記載,從漢朝至隋末唐初,象雄國的地域“東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於闐,東西千餘里,勝兵八九萬”。在藏史文獻《苯教源流》中也記載:“象雄與上部(西部)克什米爾相連,北接于闐雪山及松巴黃牛部之靜雪地區(青海西南地區),南抵印度和尼泊爾。”
漢、藏兩文史籍中所記載的象雄國地域基本一致,即:其疆域西起今阿里地區的崗仁波齊,此為上象雄的區域,雄橫貫藏北的尼瑪、申扎一帶,為中象雄。東至今昌都丁青一帶,為下象雄。其象雄國疆域的廣闊由此可見一斑。
還有學者考證認為,在公元二~三世紀時期,古象雄國曾分為三個區。在文獻《世界地理概說》中提到“裡象雄就該是岡低斯山西面三個月踟之外的波斯,巴達先和巴拉一帶。在這塊土地上有大小三十二個部族……是中象雄。中象雄在岡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這還是象雄王國的都城,這片土地曾經為象雄十八王國統治。外象雄是以窮保六峰山為中心的一塊土地,包括三十幾個部族,北嘉二十五族,這是現在安多上部地區。”
也就是說,今天的克什米爾、拉達克等地為“裡象雄”;阿里地區為“中象雄”,是象雄王國的統治中心;藏北、安多、康區等地是“外象雄”,既包括了西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區,又橫跨青海、四川至西部的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如今,裡象雄已被外族佔領(今克什米爾地區)。
據藏史文獻記載:上象雄以瓊壟地區為中心,中象雄以日阿達郭地區為中心,下象雄在蘇毗(今松巴)靜雪六區。
瓊壟地區,即我國考古學家新近發現的瓊隆銀城遺址,在距阿里岡仁波齊山一天路程的門士鄉境內。後來,滅了古象雄國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的後裔尼瑪袞,改“上象雄”為“阿里”,建立了同樣輝煌的古格王國。
中象雄的中心地區為“日阿達郭”,在歷史文獻中沒有明確記載,但有學者認為日阿達郭可能就在尼瑪文部地區的達果雪山附近,其考據為:
①達果雪山附近有古象雄國王宮的遺址,邊上的當惹雍錯就是古象雄國教苯教最大的聖湖,古象雄國的十八代國王中有二個王的領地就是達果地區;
②“達果”與“達郭”的諧音;
③達果雪山有苯教神山窮宗山,而大鵬鳥在古象雄文中就叫“穹”,“穹”字與窮宗山的“窮”字諧音。
下象雄的中心地區在蘇毗靜雪六區,有歷史文獻資料記載:“下區,以穹保六峰山為中心的一塊土地,也叫松巴靜雪,包括三十九個部族和北嘉二十五族。”穹保六峰山就在今天的昌都地區丁青縣境內,也叫孜珠山,山上有千年苯教古寺孜珠寺。據說,苯教向外傳播的第一大站就是孜珠寺一帶,然後再傳向西藏南部林芝的苯日神山地區。
從漢朝至南北朝時期,象雄國與中原諸國就有了頻繁的商業和文化往來,漢朝史籍中記載其為“羊同國”。至隋朝末期,松贊干布率吐蕃軍隊滅了象雄國,攏合其國民,建立了整個青藏地區強大一時的吐蕃王朝。
象雄國滅亡之後,就有國民在唐朝初期遷逃至今四川地區者,按漢制以國號漢化為姓氏,稱鵬氏。後來在吐蕃王朝與唐朝發生激烈衝突的武則天執政時期,鵬氏族人繼續內遷以避戰亂,至今已分衍至全國各地,包括臺灣省。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國大夫隰朋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奇姓通》記載:“朋姓,春秋時齊大夫隰朋之後,有朋水、朋山其人。按宋時有朋九萬,編東坡烏臺詩案。”
齊前莊公姜贖有個孫子叫姜廖,在齊桓公姜小白執政時期(公元前685~前643年)被賜封於平原隰陰(今山東臨邑)為大夫,稱隰陰大夫,其後代子孫中分衍有隰氏、陰氏。
齊桓公有一個得力的大夫隰朋,是姜購的曾孫、隰陰大夫姜廖之子。在周襄王姬鄭元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以齊國公族身份晉升隰朋為大夫,同時奉管仲為宰相,得其助以成霸業。
隰朋知識淵博,為人辦事沉穩幹練,很得齊桓公的賞識和其他大夫的尊敬。
周惠王姬閬十七年(齊桓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60年),隰朋跟隨齊桓公、管仲率兵北伐孤竹國(今河北盧龍)、離支國(令支國,今河北遷安),經過半年多的徵殺伐略,徹底征服了山戎與孤竹、離支。山戎被迫獻金(銅)表示歸服,而孤竹國和離支國則從此滅亡。
春往冬返。回國時行至山中,齊國大軍竟一時尋不到水源,大家都非常著急。隰朋便對大家說:“不要慌,螞蟻冬天居於山之陽面,夏天居於山之陰面,因為螞蟻近水而居,順著蟻穴挖下去,必能得到水。”於是,將士們便依隰朋的方法找蟻穴挖掘,果然得到了水源。在大軍斷了水源的嚴重關頭,隰朋巧妙地借用螞蟻的生存本性來探掘水源,將動物的自然性利用於人的特定目的,表現了他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隰朋在後來曾承令出使於晉國,並率諸侯聯軍平定了晉國的內亂。
隰朋的曾孫就是著名的齊國大夫隰鉏,在周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35年)齊後莊公姜光執政時期為上大夫。在隰朋的後裔子孫中,後來又分衍出了朋氏、鉏氏。所以,朋氏、隰氏、陰氏、鉏氏這四個姓氏屬於同宗同源,皆為隰朋的後代。
朋氏族人中後有曾因避禍而躲入“北山”中者,為避難而改為崩氏、鵬氏兩支。朋氏所分衍的崩氏一族在繁衍六代後,又回覆為朋氏;而鵬氏一族則因“鵬之雄祥”的緣故,便一直傳承稱鵬氏至今。
不過,所謂“北山”之地到底何在,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出自宋、元時期蒙古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蒙古族布日格德氏(□□□□□□□)、葛爾圖氏(□□□□□),漢義皆為“雄鷹”,世居海拉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鄂溫克旗、新巴爾虎左旗一帶地區),其在明朝後期有冠漢姓為鵬氏者。
另外,蒙古族術布姑真氏,亦稱朱保真氏,蒙語為□□□□□□□□□,漢義“養鷹人”,在元、明時期的史書中常有記載,其在明末清初即有冠漢姓為鵬氏、朱氏、龔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族朱爾袞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記載:
滿族朱爾袞氏,亦稱冢渾氏,滿語為Jurgun Hala,漢義“鷹”,世居扎庫木地區(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下營子),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鵬氏、朱氏、爾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鵬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零七位,在臺灣則沒有,多以齊郡、阿里為郡望。今山西、陝西、黑龍江、重慶有此姓氏。
【郡望堂號】
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阿 裡:阿里地區古稱“羊同”、或“象雄”,自古為藏族地區早期的“十三小邦”之一,漢史稱為“羊同”。羊同經過逐步發展,在約公元四~五世紀建立了象雄王國,鼎盛時將地域劃分為內中外三部,內象雄大體為今阿里地區所轄範圍。古格王朝在公元十三世紀隨西藏一起歸屬元朝(公元1206~1368年),統屬於元朝設立的“烏斯藏納裡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阿里地區的具體事務則交由薩迦地方政權處理。明清兩朝(公元1368~1911年)在管理西藏方面基本沿用元朝的舊制。五世達賴建立甘丹頗章政權之後,在滿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阿里地區逐步歸入西藏噶廈地方政府,後又設立宗(相當於縣)和管理阿里地區的總管“阿里基巧”。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堆裡嘎本駐噶大克(噶爾雅沙)。轄布達巴、日土、噶大克。1954年設阿里總管,管轄仲巴洛強、普蘭宗、札佈讓宗、達巴宗、日土宗、噶大克等宗溪。1960年設阿里專區,專署駐噶爾昆沙。以噶爾宗設噶爾縣(治雅沙);以日土宗設日土縣;以革吉設革吉縣(駐那坡);以改則設改則縣(治隆仁,又稱魯瑪仁波);以仲巴洛強溪設仲巴縣(治札東);以普蘭宗設普蘭縣;以札佈讓與達巴這二宗合併設札達縣(治託林),下轄七縣。1962年將仲巴縣劃歸日喀則專區,轄六縣。1966年阿里專署由噶爾縣遷駐噶爾縣獅泉河。噶爾縣由雅沙遷駐昆沙(因民主改革時在昆沙設噶爾新鄉鄉政府,故昆沙又稱噶爾新村)。1970年阿里專區改為阿里地區,地區駐噶爾縣獅泉河。由改則縣的路南四區設立措勤縣(治門董)。阿里地區轄噶爾(治昆沙)、革吉(治那坡)、札達(治託林)、措勤(治門董)、日土、改則(治魯瑪仁波)、普蘭等七縣。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阿里堂:以望立堂,亦稱羊同堂、象雄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逍遙遊》——莊周
原文節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譯文:北方的海里有一條大魚,名字叫鯤。鯤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幾千里長;變化為鳥,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有幾千里長;當它振動翅膀奮起直飛的時候,翅膀就好像掛在天邊的雲彩。這隻鳥,大風吹動海水的時候就要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