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姓圖騰(歐氏圖騰)
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出姒姓。夏朝少康封其庶子于越,號無餘,在今浙江紹興,後來建立了越國。到戰國時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時,越國為楚國所滅,楚王更封無疆之次子蹄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其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等。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六十一位,現今人口約九十八萬,排在一百七十七位。
【釋義】歐的主體是“區”。“區”的本義是藏匿,表示眾多之義。區、歐、毆作為姓氏都是同一來源。
【得姓始祖】
勾踐、無顓: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餘,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春秋時被吳國所滅。十九年後,勾踐又復國。到勾踐六世孫無顓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顓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顓的支庶子孫,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歐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踐、無顓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期越王姒勾踐,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夏王朝時期,帝王少康有個庶子叫姒無餘,少康考慮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到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去守先祖大禹之陵,姒無餘後來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
到春秋晚期的周敬王姬丐三十八年(越王勾踐十五年,吳王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在大禹的第四十四世孫姒勾踐執政時期,越國在著名的“姑蘇之戰”中被吳國所滅。九年後的周敬王四十二年(越王二十四年,吳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姒勾踐又復國。隨後在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並在再一次著名的“姑蘇之戰”中滅了吳國。
越國再傳到勾踐的第五世孫越王姒無顓(無疆),在周顯王姬扁十四年(越王八年,楚宣王熊良夫十五年,公元前355年),越國被楚宣王所徹滅,姒無顓的次子姒蹄被楚宣王封於烏程歐餘山的南部。古人以山南為陽,因此姒蹄又史稱歐陽亭侯,從此,姒無疆的支庶子孫便以先祖的封邑名稱或封爵名稱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春秋時期,有個著名的冶煉匠人叫區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餘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氏。
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地區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勾踐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五支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與徒弟一起為楚威王熊商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在歐冶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祖先的名字為姓氏者,稱歐氏、區氏,世代相傳至今。
到了漢朝時期,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劉啟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嘛。”
在封建時代,皇帝金口賜姓給臣民姓氏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臣民們連同族人只有乖乖接受。如此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從此稱區安,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這在《區渭泉祖家譜》中就提到此段歷史,還記載了其始祖區竹溪於宋度宗趙禥鹹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的過程。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地區。
不論是區氏、歐氏、還是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後來歐陽氏、歐侯氏族人中也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歐氏者,與歐陽氏、歐侯氏、區氏皆為同宗同源,在《區渭泉祖家譜》中還特別強調區氏、歐氏、歐陽氏、歐侯氏為同一衍派,概不通婚。
歐氏族人大多尊奉勾踐、無顓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獨孤氏。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在三國時期獨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源流三
來自孔氏。漢朝時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⑴.明朝初期遷居於查海(今遼寧阜新)的蒙古貞部中,有一個努日艾裡部落,部族人稱歐力氏。蒙古語“努日艾裡”的漢義就是“靠湖之村”,音譯為歐力營子,歐力氏即以居地名稱為姓氏,漢化今稱歐氏。
⑵.蒙古族努圖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明朝時期所冠漢姓即為歐氏。
源流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歐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歐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待考)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老滿州歐寇氏,滿語為Oko mongu,漢義“犁鏵”,世代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地區,但人數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滿族人皆認為歐寇氏純屬於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則聲稱在蒙古族中沒有此姓氏。
在古代通古斯語、突厥語中,“ocoa”的漢義為“苦”;因此,本書疑其為中亞古花喇子模國人(今烏茲別克、土庫曼之間),在古代中亞西部地區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的花喇子模國人中,有貴族歐寇哈氏,即“ocoha”,疑其為歐寇哈氏的後裔。
在中國歷史上,“老滿州人”只是一種泛稱,包含有多種民族,因此,歐寇氏的族源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清朝中葉以後,歐寇氏多冠漢姓為歐氏、區氏、敖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歐姓發源有關於歐氏的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考證,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據傳自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傳自越王勾踐,《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餘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餘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姓氏考略》上所說的: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再近溯到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有《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
2400多年前的越國,即今浙江和江蘇以南地區。在得姓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歐姓繼續繁衍於上述之地。後人在浙江福建一帶,建有宗祠,後人為念歐冶子。堂號:八劍。西漢時,繁衍於平陽郡之歐姓興旺發達,也是不爭之史實。文景之治及其後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強盛,百姓富有,北方經濟一片繁榮。時江南蠻荒,民不開化,經濟發展滯後,故歐姓因仕宦、謀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歐姓越過黃河進入山西臨汾,經長期繁衍,他們在山西臨汾等地繁衍成為望族,這個地方過去屬平陽郡,所以後世歐姓子孫有以“平陽”為其郡望堂號的。
東漢時,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歐寶入載史冊,說明當時在江東之地歐姓人繁衍之大。
魏晉南北朝之際,歐姓人於史書鮮見。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為軍閥紛爭之地,而平陽郡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歐姓人塗炭於戰火自不待言。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歐姓隨之入閩,是故歐姓人南遷閩南,始自唐初。唐貞元年間,林石公(765-846年)諱冊,字君軾,貞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為“區氏嶺南六世”(即“區氏廣州一世”)。居於今廣州一帶。
唐末五代時,歐姓在南方各省的播遷範圍更廣,今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均有歐姓人定居,如歐宏練因仕宦之故落籍於今湖南長沙。
北宋時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據考究,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卒於河南新鄭,歐陽修陵園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西辛店鎮歐陽寺村。宋度宗鹹淳年間(1265-1274年)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際,歐姓人有播遷兩廣之地者。明中葉以後,有閩粵之歐姓赴臺謀生,進而播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分佈
先秦時,歐姓主要活動於浙江一帶。漢、晉時,歐姓北上江蘇,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唐宋時,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歐姓大批進入福建、湖南、兩廣地區。清朝初期歐姓進人臺灣。
宋朝時,歐姓大約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後。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歐姓總人口的43%。其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拿國基本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歐姓分佈區。
明朝時,歐姓大約有7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這與南越人的漢化加速有關,特別是在兩廣地區。歐姓第一大省仍是湖南,大約佔歐姓總人口的27%。全國歐姓主要分佈於湖南、廣西、廣東,這三省歐姓大約佔全國歐姓總人口的66%。其次分佈於江西、四川、江蘇等。宋、元、明時期,歐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兩廣地區流動的歐姓分佈區。
當代歐姓的人口約98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一百七十七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廣東、湖南、四川,這三省大約佔歐姓總人口的60%。其次分佈於貴州、重慶、廣西、福建、臺灣、海南、雲南,這七省區市又佔了29%。廣東為當代歐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姓總人口的32%。全國形成了以廣東為中心的歐姓聚集區。
歐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粵桂瓊、湘渝黔、四川大部、警贛南部、閩臺南部、雲南東部和南部,歐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8%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8%,居住了大約80%的歐姓人群。在鄂贛北部、閩臺北部、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北段、雲南北部,歐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0.2%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0.2%,居住了大約9%的歐姓人群。
今在江西臨汾、吉安、永豐、萬載;湖北枝江、荊州、潛江;廣東潮州、汕尾、廣州、河源、新會、樂昌市;河南新鄭;四川綿陽、遂寧;安徽阜陽、滁州;湖南長沙、衡陽,瀏陽、武岡、隆回、永州祁陽寧遠較多、衡陽地區的有衡陽縣,衡南縣,常寧市的大堡鄉歐姓是非常多的,且比較集中的居住 ;貴州;吉林白城、廣西滕縣、貴港等地。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一脈,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歷史上的平陽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漢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三國時期曹魏國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與平陽縣合併,設定為平陽郡,治所亦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其時轄地在今山西霍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區,境內為司州平陽郡,轄十縣。西晉時期仍為平陽郡,轄十二縣。西晉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劉淵自蒲子城(隰縣)遷都平陽,稱帝建漢,境內屬之。東晉時先後屬幷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時境內為東雍州,轄七郡二十縣;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築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因魏刑白馬祭祀天地神靈築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陽故城(劉村);北魏建義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稱晉州,移治白馬城,與郡縣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東省鄒城市。鄒城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稱平陽,是“鄒魯聖地”,為中國儒學發源地。夏王朝時期屬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時期開始設定“騶縣”,歷漢、晉、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騶”為“鄒”,稱“鄒縣”,沿襲至1992年10月,撤縣設市,稱鄒城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
渤海郡:西漢時期從鉅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東關),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遼寧省之間的渤海灣一帶。唐朝時期的東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為主體亦建立過渤海郡,先稱振國(震國),又稱渤海國,其時轄地在今東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區。後來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烏蘇里江兩岸,在今遼寧、河北、山東三省間的渤海灣沿岸一帶。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為大遼國契丹族所滅。
鄱陽郡:本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時期置番縣。西漢時期改名為番陽,三國時期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轄境為今江西省東北部地區。其地的東部和東南部緊鄰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鄰九江、南昌、撫州、鷹潭市,北部連線安徽省環接景德鎮市。治所在今江西省鄱陽市一帶地區,境內有著名的鄱陽湖,下轄信州區和上饒、廣豐、玉山、鉛山、橫峰、弋陽、餘干、鄱陽、萬年、婺源十縣,代管德興市。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三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兩道。宋朝時期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都陽郡,隸江南東路。元朝時期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省。明朝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國初期主屬豫章道、潯陽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1949年屬上饒、樂平二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餘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餘干、婺源、浮樑十六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樑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樑2專區合併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樑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併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餘江二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2000年撤銷上饒地區,設立地級上饒市,原縣級上饒市境置信州區。2003年波陽縣名恢復為鄱陽縣。以前,洞庭湖為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後被人為破壞,湖面劇減,而今鄱陽湖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湖區周圍有許多奇峰異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遊覽勝地。
堂號
平陽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鄱陽堂:以望立堂,亦稱饒州堂。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利劍。
六一堂: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即“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其後裔將家族的堂名稱為“六一堂”。
畫荻堂:宋朝的歐陽修,三歲就死了父親,家裡很窮,上不起學堂,但是母親非常希望他能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於是決定自己教他,買不起紙張,母親就以沙地作紙,以荻當筆,教他識字。經過刻苦的學習,歐陽修終於成為了著名的文學家和對朝廷有用的人。
字輩
歐氏通譜字輩歌:“因封受姓曰歐陽,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黃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庶子無餘封會稽,二十餘世至允常。常子勾踐封越霸,傳衍六世乃無疆。伐楚楚伐族屬散,子蹄封歐餘山陽。苗裔因之為姓氏,五世名搖漢封王。涿郡太守分兩派,千乘渤海號洋洋。千乘八世為博士,至歙伏法子復殤。惟有渤海流慶遠,曰舉跡純渡晉江。太守堅石名赫赫,外甥為著石崇亡。質與崇文奔長沙,伯仲卜居在臨湘。又傳六世景達著,文忠譜揭大宗坊。達生寶頗頗生紇,率更令詢譽望張。唐主寵遇弘文館,敕修宗譜名益揚。通生幼明明生昶,琮刺吉州名始昌。譜稱琮公生七子,袁吉衡州同豫章。八世彪彤萬兄弟,彪徙廣州系久亡。彤分常溪與蜀口,彼各派列此莫詳。萬公乾符令安福,詞譜尊為一世昂。二世生和三世雅,四州效楚列行行。效生之子謨託詃,楚生堂弘戌三房。五世六宗皆蕃衍,代產名賢與忠良。從今再修支譜後,遞傳世世信有光。”
廣東潮州饒平海山歐(歐陽)氏字輩:“光恭克讓創業樹德作述齊芳傳家孝友繼世永昌”
廣東深圳歐氏字輩:“仁義禮智信五常定立成光廉昌世代永遠振家聲品學傳祖德詩書書宗本孝道增福澤崇文字長春”。
廣東湛江歐氏字輩:“家聲傳渤海譖纓勿替千秋俎豆仰烏塘”。
貴州六枝歐氏字輩:“引如德功元進化昌”。
貴州黔東南錦屏歐氏字輩:“忠良仁進漢萬世永傳昌”
湖南武岡歐氏字輩:“龍大啟俊秀鳳德光明定信義幫家泰”。
湖南永州寧遠歐氏字輩:“春洪開隆景,道學日光昌,令銘怡久遠”
湖南衡陽歐氏一支字輩 “戚趙盛吉大德業須有人謙生久義發後工”
山東臨沂沂水歐氏字輩:“廣玉煥元瑞兆豐年”。
福建龍巖歐氏字輩:“進賢國春志”。
福建南平歐氏字輩:“景聯學國世庭有為政鹹原諒”。
重慶合川、潼南歐氏字輩:“修春元振恆林興繼盛昌祖德宗功厚詩書禮義長科開召世澤明正選朝幫”。
安徽定遠歐氏字輩:“學國家立大志”。
湖北歐氏一支字輩:“文士應作方家玉本立宜為尚國珍爾道生”。
遼寧歐氏一支字輩:“景嗣英賢尚光明鎮遠方”。
廣西歐氏一支字輩:“積德守祥業流徽啟厚人詩書錦古澤忠孝重樊倫全家謙報國但願代秩循”。
歐氏一支字輩:“宏文永興傳”。
雲南會澤者海歐氏一支字輩:“龍大啟俊秀鳳德官明庭信義貞國祥忠直菲天星”
四川內江歐氏遷於湖南武岡,大清乾隆七年壬戍歲季冬月十三日修普輩分為七言八句合五十六輩:
孝世原汝必祖宗 惠文才子定成龍
大啟俊秀昭美德 永錫祚胤佐廷榮
高明直諒魁多士 道正居首達南東
國朝仁讓邦亨泰 家興賢良輔天宮
四川南充歐家灣,西充金山鄉廟子壩村歐氏輩分,遷於湖北麻城孝感 龍金萬文,紹洪德立,仁全國家,聰明正直,永體修真,忠心為一
貴州黔東南三穗雪洞歐氏字輩:“再政通光昌勝秀,文章禮嶽少前修“
貴州施秉一支輩:“富貴榮華長爵祿,宏文應從啟仲碧”,源於明朝洪武年間江西進貴州,現施秉縣白塘村石板屯(原楓香屯)
貴州黔西歐氏,晚明崇禎年間入黔起祖,公元2011年重修宗譜字輩以傳後裔:
朝中監裕永仕閱 大啟發達富貴春,
詩書禮樂增福壽 國興家慶享遐齡,
榮華鴻開光先德 居安禎祥荷祖恩。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姓啟歐冶;
望出平陽。
——全聯典指歐姓的源流和郡望。
孝格禽獸;
光佩芙蓉。
——上聯典指西漢朝時期的平都人歐寶,性極孝,父親去世,他在墓旁廬中守孝。鄉鄰打虎,虎跑進他廬中,他用衣服蓋住虎,虎得以逃脫。後來,虎送來鹿幫他祭祀,人們認為孝能格(感化)猛獸。下聯典指春秋時期冶工歐冶子,善於鑄劍,相傳曾為越王勾踐鑄五劍,稱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又與干將為楚昭王鑄三劍,稱龍淵、泰阿、工布。曾拿純鈞給善於鑑別劍的薛燭看,說:“光彩耀人,像是芙蓉剛剛生出。”
菟虎供祀;
芙蓉閃光。
——同上。
才高吳下;
惠被泉溪。
——上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海。下聯典指宋朝時期的歐道。
五言通用聯
菟虎供祀第;
芙蓉閃鍔家。
——此聯為歐氏宗祠“八劍堂”堂聯。
七言通用聯
榮列廣東五才子;
師事長樂數千人。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南京工部郎中歐大任,廣東省順德人。嘉靖間歷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下聯典指明朝時期的學者歐道江,長樂人。博學洽聞,四方師事遊者數千人。
八言通用聯及以上
虎感念藏,卸鹿供祭;
技精冶鑄,純鈞似芙。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孝子歐寶,平都人。性至孝,義喪廬墓。里人恪虎,虎投其廬中,寶以衣覆之,虎得脫。其後虎致鹿以助寶祭。人為孝能恪猛獸雲。下聯典指戰國時鑄劍家歐冶子,越王聘之作五劍。後又於又於干將為楚王作三劍。福建省閩侯縣冶山西,有歐冶池,相傳為歐冶子鑄劍之地。
孝子廬墓,名聲傳自漢代;
義軍領首,威望肇於元朝。
——上聯典指東漢朝時期的孝子歐寶。下聯典指元朝時期的起義軍將領歐普祥。
【祠堂古蹟】
南朗歐氏宗祠
歐氏宗祠位於中山市南朗鎮左步村歐家。始建於清代,1999年重修,二開間二進建築佈局,硬山式脊,磚木抬梁混合建築結構,建築面積約200平方米。2004年11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確定為不可移動文物單位。
嘉禾歐氏宗祠
嘉禾縣歐氏宗祠位於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蓮荷鄉平世村。乾隆三十五年(1770),歐氏後裔將宗義、以瑞、以將、以玄祠堂移建於現在位置,更名為“青龍祠”,即歐氏宗祠。並先後在嘉慶十年(1806)、民國三年(1914)、民國三十年(1941)和公元2003年進行過維修。歐氏宗祠坐西南朝東北,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為磚石木結構,前後二進,由戲臺、露天坪、兩側廂房和神堂組成。2008年以郴政函88號檔案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歐氏宗祠門屋為五開間,設一中門和兩條側門,青瓦硬山頂,兩邊是耳房。中門上方懸掛一牌匾,上書“歐氏宗祠”四個鎏金大字。兩根柱子,幾道橫樑,馬頭式封火牆,簡潔樸實,沒有過多修飾。進入正門,即為戲臺,穿鬥式木樑架結構,四方形藻井,歇山式頂,頂中飾寶葫蘆。戲臺正上方有一牌匾,上書“格祖母音”四字。戲臺正前方,裝飾有各種鏤雕的祥龍、瑞獸、雲紋等圖案,工藝精細,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戲臺兩邊是廂房,分上下兩層,一樓為過道,二樓為觀賞臺,過道直接將戲臺和神堂相連。中間為露天坪(原為青石板鋪墁,2003年維修時用水泥蓋面,三面設有排水溝),是村民看戲和進行其他活動的場所。沿坪拾級而上,即為神堂,三開間,左右為偏房,分上下兩層,二樓與觀賞臺相通,左右各有一座樓梯通向二樓。中間設有神龕,立祖先神位,是村民祭祖的場所。
【家訓格言】
上村歐氏家訓
父慈子孝,培養後代。君義臣忠,事業成功。兄愛弟敬,發財致富。夫和妻柔,持家興旺。尊師重教,人才輩出。交朋接友,禮儀誠信。尊老愛幼,道德高尚,以德服人,以義解怨,揚善惡惡,容忍過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大公無私,勤儉治家。不損人利己,不妒賢嫉能。非義之財不可取,合義之事則可做。讀詩書、識禮儀、教子孫、恤窮人、守如玉、知天命、學而優則仕。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為國盡忠,以孝傳家。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團結一致,奮勇向前,開創美好的明天。
“德門呈燕喜,廣裡燦龍光!”
二〇一五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