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野姓圖騰(南野氏圖騰)
南野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nán yě(ㄋㄢˊㄧㄝˇ)。其源有二:一是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末期古越國南野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二是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鬱州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今多已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野氏等。
【得姓始祖】
姒搖、熊負芻。
姒搖:越王勾踐的後裔,在楚漢之爭中支援漢高祖劉邦。在漢高祖擊敗西楚、建立大漢王朝後,姒搖做了南越王,以繼續古越國的奉祀。南野邑之越國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南野氏。《吳錄》雲:“南野,縣名。”居者或以為氏,南野故城在今江西南康西南。該支南野氏族人皆尊奉姒搖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末期古越國南野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野邑,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原地區和南粵地區的要衢,商賈雲集,名人輩出。在晉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置稱南安(今江西南康),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名,盛產甜柚。
周顯王姬扁三十六年(楚威王熊商七年,越王姒無疆二十一年,公元前333年),越國君主無疆兩面發兵,既向北攻打齊國,又向西攻打楚國,想以此與中原各國爭勝。
齊威王田因則齊派使者遊說越王:“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援。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韓國國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援呢?”
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鬥,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那麼,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穫。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麼能依靠他們稱王呢!”
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倖了!我不看重其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像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比方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論了。君王所期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於韓魏呢?”
越王姒無疆趕忙問:“那怎麼辦呢?”
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再說,讎、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儘管如此,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
於是,越王姒無疆聽從了齊國使者的建議,放棄齊國,攻打楚國。
而楚威王卻非如齊國使者所說的那樣分兵四出,而是集中兵力迎擊越軍,大敗越軍,還擊殺了越王姒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後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上建立了著名的金陵邑(今江蘇南京)。接著,楚威王乘勝指揮大軍討伐齊國,進圍徐州,與齊國大將申縛鏖戰於泗水,最後大敗申縛。
越國經過這次殘敗之後,分崩離析,各王族子弟們相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但都向楚國朝貢。再傳了七代之後,君位傳到南越閩君姒搖,他輔佐各路諸侯推翻了秦王朝,又在楚漢之爭中堅決支援漢高祖劉邦。在漢高祖擊敗西楚、建立大漢王朝後,恢復姒搖做了南越王,以繼續古越國的奉祀。其後的東越國君主、閩越國君主,都是越國的後代。
居南野邑之越國住民中,在越國被楚國滅亡後,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南野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亦有維繫南野氏至今者。
西漢元始五年(公元5年),大司馬、安漢公王莽毒死漢平帝劉衎,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政君命侄兒王莽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
自從漢居攝二年(公元6年)弘農河內東郡的太守翟義起兵反對王莽開始,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一直到西漢初始元年(公元8年),大司馬王莽終於接受漢孺子嬰“禪讓”後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透過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其間,有承劉氏皇恩的閩越南野氏堅決反對王莽篡漢,但有孤立無援,難以與強大的王莽政權抗衡,為了躲避王氏家族的權力迫害,遂舉族漂洋過海,東渡琉球,後在倭奴國兵庫縣一帶落居生息繁衍至今。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著名演員南野陽子、2004年擔任日本國內閣法務大臣的南野知惠子(女,Chieko Nono)、著名網路通訊記者南野密等等,就是當年古越國南野氏的後裔族人。
該支南野氏族人皆尊奉姒搖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鬱州山,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南野,上古時期特指鬱州山,亦稱雲臺山,至唐、宋時期改稱蒼梧山,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故址在今湖南省的永州市寧遠縣。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楚王熊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軍大將王翦、蒙武率六十萬大軍攻破楚國,俘虜了楚王熊負芻,楚國滅亡。楚國被秦國所滅後,封於南野之地的楚王熊負芻族人以及住民中,多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南野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野氏等,亦有維繫南野氏複姓至今者。
【遷徙分佈】
南野氏複姓是一個相當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日本國也有分佈,如今國內的南野氏族人多已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野氏等,分別融入各氏大家族,而在日本國則仍然堅持稱南野氏(みなみの),多以南康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南康郡:亦稱南野、南壄。南康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南康多處發掘的恐龍蛋化石證明:南康在人類誕生前就充滿生命的活力。隆木、坪市等鄉分別發現的石鏃、石矛,說明史前南康就有人類繁衍生息。龍回等鄉鎮的漢唐墓葬群,展示了南康古代燦爛的文化。秦朝時期設南野縣,時亦稱南壄縣,漢朝時期屬於豫章郡。三國時期孫吳嘉禾五年(丙辰,公元236年)析南野立南安縣。晉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名為南康縣。東晉後歷代的中原漢人由於戰亂等原因,舉家南遷至南康落戶,形成了南康客家人群,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晉太康三年壬寅(壬寅,公元282年)屬南康郡,治所在雩都縣(今江西于都)。東晉時期移治到贛縣,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康、贛縣、興國、寧都以南地。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屬南康國。齊、梁、陳。隋文帝開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唐朝時期因之,在唐開元四年(丙辰,公元716年),開鑿了梅嶺驛道,溝通嶺南與中原。古驛道上的重鎮南康,經濟文化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成為了古驛道上的一顆明珠,被譽為“衣冠文物之名區、財賦舟車之都會”。五代十國屬百勝軍。南康屬昭信軍。宋朝時期屬南安軍。元朝時期屬南安路。唐、宋以來,詩人賈島、蘇東坡等墨客騷人在南康題詠唱和,留下了不少名句佳話。明、清兩朝屬南安府。民國時期先後屬贛南道和第十一、第四行政區。1949年8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康,屬贛州分割槽(後為贛西南行政區直屬縣),1951年6月屬贛州專區,1954年屬贛南行政區。1964年屬贛州專區,1971年屬贛州地區。1995年3月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南康縣,設立南康市(縣級)。1999年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後屬贛州市。
堂號
南康堂:以望立堂,亦稱南野堂、南壄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