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郭姓圖騰(南郭氏圖騰)
南郭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nán guō(ㄋㄢˊㄍㄨㄛ)。其源有三:一是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宗周城郭南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或官職稱謂為氏;二是源於姜姓,出自春秋初期齊國都城郭南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或官職稱謂為氏;三是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諸侯國南虢,屬於以國名為氏。
【得姓始祖】
姬發(周武王):西周時期,周武王姬發將親屬族人皆安排在都城宗周外城的四個方位,即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居住在南郭的族人、住民,或負責鎮守南郭的將領,皆有以所居地名“南郭”為姓氏者,稱南郭氏。姬姓南郭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郭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其族人大多尊奉周武王姬發為得姓始祖。
姜尚(姜太公、齊太公、呂尚):春秋初期的齊國君主下令同姓的公族大夫們皆分居於都城(今山東淄博臨淄)的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即各有以地名為姓氏者。郭為外城,住在南郭的,即以“南郭”為姓氏。姜姓南郭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郭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其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姜尚為得姓始祖。
二虢(虢叔、虢仲)、姬醜:周文王的弟弟,季歷的第三子,和哥哥虢仲開始都是周文王的卿士。周武王姬發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後賜封虢叔於西虢,其地在今陝西省的寶雞市一帶,建國為虢國,史稱西虢國;賜封虢仲於東虢,其地在今河南省滎陽縣西汜水鎮一帶,亦建國為虢國,史稱東虢國。後來,西虢國隨東周王室東遷,據守國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陝縣李家窯一帶)的虢叔被稱為南虢,居於下陽(今山西平陸)的虢仲被稱為北虢,中間雖然被黃河分開,但仍為一個整體的虢國。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的農曆12月被晉獻公出兵吞滅,虢國君主姬醜當時率族人逃奔東周王朝的都城洛陽落腳,被安置於南郭,其國之境則全部歸於晉國。滅國之後的原虢國之民,不忘“南虢”,其國君又流亡於王都“南郭”,遂引之為姓氏,稱南郭氏。該部分姬姓南郭氏、南氏、虢氏、郭氏族人,大多尊奉二虢(虢叔、虢仲)、姬醜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宗周城郭南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或官職稱謂為氏。
“郭”,本來稱“廓”,在上古時期表示為主城的外城部分,二字在古代同義通假。
西周時期,周武王姬發將親屬族人皆安排在都城宗周外城的四個方位,即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居住在南郭的族人、住民,或負責鎮守南郭的將領,皆有以所居地名“南郭”為姓氏者,稱南郭氏。例如,在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的後裔子孫中,即有南郭氏。
姬姓南郭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郭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其族人大多尊奉周武王姬發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初期齊國都城郭南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或官職稱謂為氏。
姜姓南郭氏,也是以居住地的方位名稱為姓氏者。
相傳,春秋初期的齊國君主下令同姓的公族大夫們皆分居於都城(今山東淄博臨淄)的東郭、南郭、西郭、北郭,其後即各有以地名為姓氏者。郭為外城,住在南郭的,即以“南郭”為姓氏。
姜姓南郭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南氏、郭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其族人大多尊奉姜太公姜尚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諸侯國南虢,屬於以國名為氏。
南虢,是西周初期的一個諸侯國名。
周武王姬發在建立西周王朝之後,賜封周文王姬昌的弟弟虢叔於西虢,其地在今陝西省的寶雞市一帶,建國為虢國,史稱西虢國;還賜封周文王姬昌的另一個弟弟虢仲於東虢,其地在今河南省滎陽縣西汜水鎮一帶,亦建國為虢國,史稱東虢國。
在典籍《國語·晉語四》中記載:“文王在母不憂,在傅弗動,處師弗煩,事王不怒,孝友二虢。”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學者韋昭注:“善兄弟為友。二虢,文王弟虢仲、虢叔也。”這說明:虢仲是周文王的異母弟,而虢叔則是周文王的同母弟。他們與周文王的關係非常密切,都曾擔任周文王的“卿士”,共同輔佐周文王治理國家,為發展壯大周族的勢力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後世虢國之君在周王室一直保持的卿士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來,沒出息的周幽王姬宮湦(姬宮涅、姬宮湼)“烽火戲諸侯”,在周幽王十年(公元前772年)年底被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舉兵入攻破西周都城鎬京,各地諸侯惱其“戲諸侯”而拒不救援,周幽王當然慘敗。犬戎擊破鎬京,周幽王在倉皇中帶著寵妃褒姒、小兒子姬伯服等人和一批王室珍寶逃至驪山,後被犬戎無情追殺。之後,犬戎肆搶濫焚,鎬京遂成廢墟,西周王朝就此滅亡。
即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在外公申侯,以及衛武伯姬和、蔡釐侯姬莊、鄭武公姬滑突、魯孝公姬稱、曹惠伯姬石甫、齊莊公姜購、燕頃侯姬所事、晉文侯姬仇、秦襄公嬴開、陳平公媯燮、紀懿侯等諸侯國的擁戴下,在申國(今河南南陽)即位。
為了躲避犬戎的侵擾,周平王把都城從已廢的宗周鎬京(今陝西長安)東遷至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其時,西虢國亦隨之東遷至陝邑(今河南三門峽一帶),分居上陽和下陽。
東遷後的周平王依仗晉國、鄭國、虢國等諸侯國的力量,勉強支撐著東周王朝的殘局。
西虢國東遷之後,據守國都上陽(今河南三門峽陝縣李家窯一帶)的虢叔被稱為南虢,居於下陽(今山西平陸)的虢仲被稱為北虢,中間雖然被黃河分開,但仍為一個整體的虢國。後來,南虢在周惠王姬閬二十二年(晉獻公姬佹諸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的農曆12月被晉獻公出兵吞滅,虢國君主姬醜當時率族人逃奔東周王朝的都城洛陽落腳,被安置於南郭,其國之境則全部歸於晉國。
滅國之後的原虢國之民,不忘“南虢”,其國君又流亡於王都“南郭”,遂引之為姓氏,稱南郭氏,以念故國,世代相傳至今。
該部分姬姓南郭氏、南氏、虢氏、郭氏族人,大多尊奉二虢(虢叔、虢仲)、姬醜為得姓始祖。
按:
上陽、下陽、虢都、虢邑等歷史稱謂,都是周王朝歷史上出現過的虢國的地邑名稱。西周至春秋時期,中原地區實際上一共有五個虢國,後人以西虢、東虢、南虢、北虢、小虢別之。
在史籍《左傳·僖公五年》中記載:“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周文王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杜預注:“虢仲、虢叔王季之子,周文王之母弟也。”虢仲、虢叔,是周武王的兩個王叔。
在典籍《國語·晉語四》中也說:“周文王孝友二虢……諮於二虢”,是指西周初期有周文王的兩個弟弟分別被封於東、西二虢,其他三虢當為後出。
東虢:在史籍《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州”。在《左傳·隱公元年》中記載:“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在典籍《國語·鄭語》中史伯說:“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東虢當是周文王同母親弟弟虢叔的封國。今河南省滎陽市廣武鄉有“平城”,即東虢都邑。東虢史事文獻少見。東虢君自周文王時即在王室為公卿,曾任周武王師。不知何故直到周幽王時,東虢還是一個“子男”小國。史學家蔡運章據金文記載,認為虢叔旅鍾諸器中的“虢叔旅”即是周夷王周孝王時的東虢君。他作為執政大臣,曾參與周王的冊命典禮,還代表周王處理下級貴族間的糾紛。周平王四年(公元前767年),東虢為鄭國所滅。
西虢:西虢是周文王異母弟虢仲的封國,位於今陝西省寶雞縣一帶,西虢君歷代在王朝任職,文獻記載較多。如周穆王時的虢城公;周夷王時伐太原之戎的虢公;周厲王時伐淮夷的虢仲;周宣王時諫不籍千畝的虢文公;周幽王時敗壞朝政的虢石父等等。西虢約在西周晚期的周宣王時,因不堪犬戎的侵擾而東遷。
南虢與北虢:北虢下陽位於山西平陸縣東北,南虢上陽位於今河南三門峽,二虢隔河相望。此二虢起源的族系、時間存有異議。今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及三門峽市湖濱區李家窯上陽城遺址的發現,已證明西虢在周平王東遷之前就已經東遷,依相關資料分析,南、北二虢當系一國兩地,均由西虢東遷所置。大概在周宣王執政時期,西虢先遷至山西平陸,進而渡河佔據同姓焦國的部分土地,建上陽城為都邑,並於周幽王七年(公元前775年)滅掉了焦國,河北岸之下陽城仍作為其下都保留著。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急於南下拓展疆域的晉獻公出兵假道於虞國,一舉消滅了虢國,回師時順手滅了虞國。
小虢:春秋初年西虢故地之內遺留的一個名“虢”的小國。此虢國為西虢一支滯留原地之所稱,或為虢、鄭二國東遷後,虢國故地為羌戎佔據後仍號“虢”。比之位於上陽地區的虢國,後人稱之為“小虢”。到了周莊王十年(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7年),秦武公吞滅了小虢國,其境歸秦國。
要注意的是:歷史上出現的東虢、西虢、南虢、北虢、小虢這“五虢”,實際上並不存在於同一時期,而是分歷史階段存在的。
東虢、西虢,出現於西周初期,是周文王之弟虢仲、虢叔的封國。不過,究竟是誰被封在東虢、誰被封在西虢,漢、晉兩朝的學者們並沒有搞清楚,因此之後的歷代學者更是各有各的依據,說法不一。直至今日,仍有諸多專家、學者認識各異。
目前史學家們有一種普遍的共識:南虢、北虢、小虢存在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南虢是由原來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一帶的西虢東遷至中原地區三門峽地區的,只不過隔河分居其地而已,因此北虢、南虢實則為一個虢國。而小虢,則是西虢遷至上陽後剩下留在原地的一小部分遺民居地的稱謂。
本書認為,下陽是南虢之邑,而不是都城,北虢是南虢的屬地,而不是一個國家。其依據是:
在史籍《史記·晉世家·晉獻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中記載:“獻公乃使荀息以屈產之乘,假道於虞。虞假道,遂伐虢,取其下陽以歸。下陽,虢邑也,在大陽東北三十里”。
在史籍《春秋公梁傳》中記載:“下陽,虞、虢之塞邑”。
在史籍《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中記載:“虞師、晉師滅夏陽,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夏陽者,虞、虢之塞邑也”。
在史籍《竹書紀年·晉獻公十九年》(公元前658年)中記載:“晉獻公十有九年,獻公會虞師,滅下陽,虢公醜奔衛”。
在史籍《十二諸侯年表》(公元前658年)中記載:“周惠王十九年,晉荀息以幣假道於虞以伐虢,滅下陽”。
在史籍《周語·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中記載:“周惠王十九年,晉取虢”。
在史籍《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晉假道於虞以伐虢……夏,晉裡克、荀息帥師會虞師伐虢,滅下陽。秋……虢公敗戎於桑田,晉卜偃曰:虢必亡矣,亡下陽不懼,而又有功,是天奪之鑑,而益其疾也,不可以五稔”。
從以上的歷史記載來看,下陽是虢邑,而不是虢都,只不過是虢、虞之間的塞邑(要寨)。
既然下陽不是都城,北虢也就不是一個國家,北虢只是陝縣虢的北半部分。關於(公元前658年)的諸多資料記載,都是說取下陽或滅下陽,皆無人說滅北虢或滅虢國,可見它只是陝縣虢的一部分。這在史籍《穀梁傳·僖公二年》中說得最明白:“滅夏陽,非國而曰滅,重夏陽也。”只不過是因為其是虢國在北部的要寨,因此重視它,史家之筆抬舉了它。
“虢公醜,滅下陽而不懼”,顯然虢國君主姬醜仍然當著南虢的國君,雖然下陽部分被晉國取走了,他還有黃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其境內又有著名的“周召分陝柱”,諸侯敬畏,因而“不懼”。
根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山西省平陸縣盤南村下陽故城遺址的調查,發現該遺址的面積較小,文化層較薄、出土文物及其同時代的遺存也較少,說明該遺址存在時間不是很長。而且從地理環境上看,其地也不具備一個國都的條件。
另外,在關於上陽的歷史記載中:
戰國史學家左丘明在《左傳·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中記載:“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八月甲午,晉侯圍上陽……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杜預注:“上陽,虢國都,在弘農陝縣東南”。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公元前655年):“獻公二十二年,晉復假道於虞以伐冬晉滅虢,虢公醜奔周”。
漢朝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陝,故虢國……北虢在大陽,東虢在滎陽,西虢在雍”。清朝國學大家王先謙補註道:“陝與大陽夾河對岸,故有上陽,下陽之分,亦有南虢、北虢之稱,實一虢也”。
從歷史記載看,都說明上陽是陝縣虢的都城,“上陽滅,虢國滅”,上陽是南、北二虢的都城,虢公醜也是南、北二虢的最後國君。從三門峽李家窯遺址的考古看,不僅發現了上陽故城的城牆、大型建築基址、地下排水管道等基礎設施,還發現有製陶作坊、陶窯、冶銅作坊、冶銅殘渣、銅器外模、內範等文物遺蹟。
從有關下陽、上陽的記載說明,南虢、北虢實為一虢。上陽是虢都,下陽是虢邑,北虢只是陝縣虢的北半部屬地,而不是一個國家。再加上虢國墓地考古的重大發現,南虢國君及其夫人、太子、各等級貴族墓葬的發掘,數以萬計的珍貴文物,都說明明上陽作為一個虢都,各種條件應有盡有。
陝縣之虢不僅在當時,而且對後世的文化影響都是廣泛而深遠的。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南郭氏,及其分衍的南氏、虢氏、郭氏是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但其加入的郭氏家族卻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六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十四位,人口約一千七百二十三萬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1.1%左右;其加入的南氏家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七十四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三百五十一位,人口約二十四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54%左右;其形成的虢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七十九位;大多以弘農、扶風、潁川、洛陽為郡望。
今河南省的商丘市,陝西省的漢中市,山西省的榆林市,安徽省的巢湖市,重慶市,福建省的龍巖市連城縣,湖南省的長沙市等地,均有零星南郭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於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複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複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陝縣(今河南陝縣)。北魏時期又改恆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恆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陝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咸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裡(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幹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咸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潁川郡: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臺”(今河南禹州三峰山東麓)。殷商時期許地分佈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長葛),昆吾(今河南許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戰國末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西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河南許昌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今河南長葛老城)、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曹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許昌郡(今河南許昌張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河南長葛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河南長葛老城)。東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為潁州。東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隋晁時期改許州為潁川郡,轄十四縣,潁川(今河南禹州)、長葛、許昌、隱強(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複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時期,許昌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明萬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朝初期,許州、禹州屬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河南新密)、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所鄭縣(今河南鄭州),鄢陵則直屬河南省。
洛陽郡:以今河南洛陽城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歷史上被稱為“河南”,與“河東”、“河內”相對應,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動中心。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洛陽城一直是這一地區的政治中心。西周時期,周成王時周公營雒邑,此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東都,直屬於周天子。東周時期,雒邑為首都,其餘大體和西周時期相同。戰國時期,雒邑改稱雒陽。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陽,轄今三門峽市(除靈寶外)、洛陽市(欒川西部除外)、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原陽縣。西漢時期,此地區東部為東都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屬弘農郡。從這一時期開始,“河南”正式成為行政區劃中的一個地理名詞,直到清朝。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裡,“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陽為中心的地區。此時的河南郡,轄今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西部屬弘農郡的有天的三門峽市全部、宜陽縣、新安縣、洛寧縣、嵩縣、欒川縣已經現在南陽市和陝西省的部分地區。東漢時期,河洛地區的建制與西漢時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為河南尹,轄區不變。三國時期,屬曹魏。雒陽改稱洛陽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襲東漢。河南尹有所擴大,此時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師市、孟津縣、鞏義市、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縣、新密市、原陽縣、汝陽縣、伊川縣、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縣。跟兩漢時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縣。西晉時期,大體仍然沿襲兩漢舊制。不同之處在於,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時東部析置滎陽郡,包含今天的滎陽市、鄭州市區、中牟縣、新鄭市、新密市、原陽縣。同時河南尹向西有所擴充套件,包含了新安縣和宜陽縣東部。此時,河南郡包含的地區有偃師、孟津、鞏義、登封、汝州、伊川、汝陽、禹州、嵩縣、新安。東晉十六國時期,天下大亂,行政區劃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區仍為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沒有變化。北魏統一北方後,遷都洛陽,又改河南郡為河南尹。另置澠池郡,其他各郡無變化。但新設了很多縣。隋朝統一天下,復改河南尹為河南郡,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轄今偃師、孟津、鞏義、登封、伊川、嵩縣、宜陽、新安、澠池、陝縣等地。汝州、汝陽該屬襄城郡,郡治從襄城遷到汝州。唐朝區劃變化很大。河南郡改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陽為中心。轄區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擴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寧縣、濟源市、溫縣、孟州市。五代十國又是天下大亂,增設陝州、孟州(唐朝中後期設定),所以河南府的轄區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範圍。北宋時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陽為中心,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伊川、新安、宜陽、洛寧、嵩縣南宋時期金國河南府轄區有所縮小,轄今日鞏義、登封、澠池、偃師、孟津、新安、宜陽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區元朝設河南江北行省,從此以後,“河南”所指代的範圍不再限於河洛地區。不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級行政區。此時的河南府路向西擴充套件,收納了靈寶、陝縣、洛寧。其他方向不變。明朝河南府進一步擴大,又增加了盧氏、欒川、嵩縣、伊川大部清朝從河南府析置陝州,包括今天的陝縣、靈寶、盧氏,以及欒川一部分地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國建立,廢河南府,設河洛道,道尹公置駐洛陽,轄洛陽、偃師等十九縣。民國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長公署遷於洛陽,洛陽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進攻上海,國民黨政府定洛陽為行都,並一度遷洛辦公。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洛陽第二次成為河南省會。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陽解放,析洛陽縣城區置市。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1955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併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1956年,建成洛陽市老城區、西工區和郊區,次年成立瀍河區。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區。1983年新安、孟津、偃師改隸洛陽市,洛陽所轄登封市劃歸鄭州市管轄。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洛寧、宜陽、嵩縣、欒川、汝陽、伊川改屬洛陽市。1993年,偃師縣改為偃師市。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洛陽郊區更名為洛龍區。洛陽附近的各縣中,跟洛陽曆史聯絡最密切的是偃師、孟津、鞏義、登封。其中偃師、孟津從周朝以來三千年如一日,從未改變。其次是鞏義,從周朝一直到新中國,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從三國時期到新中國,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縣(市)如新安、宜陽、伊川、澠池、汝州等則與洛陽時分時合,而欒川、盧氏、陝縣、禹州等隸屬洛陽的時間就更短了。另外,自從西晉置滎陽郡後,今天鄭州市大部地區就跟洛陽地區分道揚鑣。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高新七個城市區。
堂號
弘農堂:以望立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亦稱岐州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河洛堂。
新平堂:資料有待補充。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聞名載莊子;
吹竽濫齊廷。
——上聯說春秋時期的楚國大夫南郭子綦,《莊子》中有記載。下聯說戰國時期的齊國人南郭處士,齊宣王喜歡吹竽,還必須三百人齊吹,而不會吹竽的南郭處士也在其中充數以食俸祿。齊宣王死後,即位的齊湣王喜歡聽獨奏,要吹竽人一個一個輪流單獨演奏,南郭處士只得溜走了。
【典故軼事】
1:南郭子綦論“天籟”
楚國有一個名叫南郭子綦的人,據說也是德行高潔的抱道之士。有一天,南郭子綦在家無事,靠著一隻案几靜坐,他意守丹田,仰天呼吸,一會兒就掃除了各種雜念,凝神人靜,漸漸地物我皆忘,達到了“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境地。南郭子綦獨自氣功靜坐,撇下了他弟子顏成子游垂著手在一旁低首立。一個時辰過去了,弟子見先生仍然像呆木頭似地一動不動,眼睛雖然睜著,但直瞪瞪的連瞳子都不轉一下,看來他的靈魂早已出竅,大抵已在天國的瓊樓玉宇中游玩,徒留一具皮囊在塵世——究竟是天熱中暑呢,還是年老中風?總之,光景有點異樣,很是怕人,為了保險起見,顏成子游把頭湊了上去,放高聲音說:“先生、先生,您今天怎麼了?是不舒服了嗎?您怎麼坐了一大陣子沒個動靜,難道坐起來就應該外表看上去像一段枯木頭,而內心就該不起波瀾像一攤死灰嗎?以前我弟子也見過人家的靜坐,可從來沒見過像您先生這樣直逼逼一坐下去就紋絲不動的樣子的。”
聽完此話,南郭子綦先轉了轉眼珠,隨後雙手舉起伸了個懶腰,像一個泥菩薩突然顯靈一般從高度忘我中醒了過來。南郭子綦笑笑說:“好啊,你小子問得好啊!靜坐我練多年,但今天也不知怎麼搞的,竟然功到渠成,丹田下的一股真氣沸騰熾熱,迴圈流動,疏通百脈,如同醍醐灌頂、春意融融,使老夫在身心飄逸之中渾渾然忘掉世態人情,而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了。
“這類境界非修煉多年不易達到,常人旁觀豈能理解。你小子說我靜坐的模樣與眾不同,故驚奇得叫喊起來,這也難怪,正像你只聽過人籟而未聽過地籟,或者是隻聽過地籟而沒聽過天籟。” 剛才是先生枯坐,弟子呆立,顏成子游無聊得要命,正想聽點新鮮事解解悶,聞此言,他趕緊接上去問:
“先生,那麼什麼叫天籟地籟人籟呢?小子閒著想長點見識,先生您就給我說說吧!”南郭子綦的靜坐既然已給弟子中途攪亂,一時再也靜不下來,故清了清嗓子,乾脆說了起來:
“人活在世上,不呼吸不成,那麼大自然也一樣。大自然一呼一吸,就是我們通常稱作的‘風’。這風,要麼不刮,一刮就不得了,一刮就使大自然的千萬種洞洞窟窿發出聲來,難道你沒聽過大風呼嘯怒號的聲音嗎?
“那深幽幽的山谷,就像個大洞洞;那千年老樹,有百圍之大,樹幹上坑坑窪窪的洞洞,有的像大鼻子,有的像歪嘴巴,有的像尖耳朵,有的像大梁上的方子孔,有的像杯圈,有的像石臼,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淺坑。大風一吹,從這些洞洞窟窿中所發出的聲音,形形色色、奇奇怪怪,激烈如海水澎湃,尖利如箭頭呼嘯,有的像斥人的罵聲,有的像急促的呼吸聲,有的像呼救的嘶喊聲,有的像嚎啕的哭聲,有的像哈哈的笑聲;有的呢,幽幽深深,如峽谷裡的怪聲,有的呢,哀哀切切,似哭喪婦的哽咽聲,總之,一竅一響,萬竅呼應,小風則小奏,大風則大奏,此起彼應,煞是好聽,如同王宮裡的樂隊在打嘀嘀打嘀嘀地齊鳴齊奏。甚至大風過後,你仔細諦聽,山林草木仍在搖搖擺擺地發出悉悉簌簌的聲音呢。”顏成子游當下恍然大悟,搶著說:“小子現在是明白了。所謂‘地籟’,就是大自然的洞洞窟窿、坑坑窪窪、木竅土洞所發出的聲音;而‘人籟’呢,您不說我也知道,就是人用竹笛竹管所吹出的聲音。請問先生,那麼‘天籟’究竟是什麼呢?”
南郭子綦哈哈大笑,解釋說:
“天籟?你還不知道?這樣看來,你有三分小聰明,卻有七分大糊塗啊!要知道,人籟、地籟歸根結底也是一種天生的狀態。天籟難道是獨立的嗎?天籟其實就是人籟、地籟的統稱罷了。是誰使自然界的各種洞洞竅竅發出聲音呢?難道洞洞竅竅自己會發出聲音嗎?還不是天地之際的‘風’嗎?這難道還不就是‘天籟’嗎?哈哈,你是聰明一時糊塗一陣啊!”
2:濫竽充數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處士,人稱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裡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處士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裡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處士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處士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麼破綻來。南郭處士就這樣靠著矇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愍王繼承了王位。齊愍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於是齊愍王釋出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後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處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處士這樣不學無術靠矇騙混飯吃的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唯一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受得住一切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