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qīng páo | 注音 | ㄑㄧㄥ ㄆㄠˊ |
首字母 | qp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藍袍、碧袍、翠袍、綠袍、青衣 | ||
反義詞 | 紅袍、黃袍 | ||
基本解釋 | 1.青色的袍子。 2.比喻包圍在樹幹上的苔蘚。 3.學子所穿之服。亦借指學子。 4.漢以後賤者穿青色衣服。因指賤者之服。 5.借指寒士。 6.唐貞觀三年﹐規定八品﹑九品官服青色﹐顯慶元年﹐規定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 7.泛指品位低階的官吏。 8.借指出仕。 9.唐時幕府官居六品﹐六品服深綠﹐故稱。 |
青袍
qīng páo ㄑㄧㄥ ㄆㄠˊ
解釋:
(1).青色的袍子。《古詩》:“青袍似春草,長條隨風舒。”南朝梁 何遜《與蘇九德別》詩:“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唐 杜甫《渡江》詩:“渚花張素錦,汀草亂青袍。”
(2).比喻包圍在樹幹上的苔蘚。元 明本《苔梅》詩:“玉堂試看青袍客,莫忘江南有白衣。”按,苔梅,謂枝幹上生有苔蘚之梅。
(3).學子所穿之服。亦借指學子。唐 許渾《酬殷堯藩》:“莫怪青袍選,長安隱舊春。”清 唐孫華《浙闈撤棘後聞以銓曹公事連染左官》詩之二:“較比翟公添氣色,青袍日日到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