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十世家·梁孝王世家

梁孝王世家原文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孝文帝凡四男:长子曰太子,是为孝景帝;次子武;次子参;次子胜。孝文帝即位二年,以武为代王,以参为太原王,以胜为梁王。二岁,徙代王为淮阳王。以代尽与太原王,号曰代王。参立十七年,孝文後二年卒,谥为孝王。子登嗣立,是为代共王。立二十九年,元光二年卒。子义立,是为代王。十九年,汉广关,以常山为限,而徙代王王清河。清河王徙以元鼎三年也。

  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谥为梁怀王。怀王最少子,爱幸异於他子。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梁王之初王梁,孝文帝之十二年也。梁王自初王通历已十一年矣。

  梁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其明年,乃之国。二十一年,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崩。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後传於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明年,汉立太子。其後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於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衤复道,自宫连属於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於天子。出言
,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於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於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於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於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後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於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於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於是梁王伏斧质於阙下,谢罪,然後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孝王慈孝,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居不安寝,常欲留长安侍太后。太后亦爱之。及闻梁王薨,窦太后哭极哀,不食,曰:“帝果杀吾子!”景帝哀惧,不知所为。与长公主计之,乃分梁为五国,尽立孝王男五人为王,女五人皆食汤沐邑。於是奏之太后,太后乃说,为帝加壹餐。

  梁孝王长子买为梁王,是为共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孝王未死时,财以巨万计,不可胜数。及死,藏府馀黄金尚四十馀万斤,他财物称是。

  梁共王三年,景帝崩。共王立七年卒,子襄立,是为平王。

  梁平王襄十四年,母曰陈太后。共王母曰李太后。李太后,亲平王之大母也。而平王之后姓任,曰任王后。任王后甚有宠於平王襄。初,孝王在时,有罍樽,直千金。孝王诫後世,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任王后闻而欲得罍樽。平王大母李太后曰:“先王有命,无得以罍樽与人。他物虽百巨万,犹自恣也。”任王后绝欲得之。平王襄直使人开府取罍樽,赐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汉使者来,欲自言,平王襄及任王后遮止,闭门,李太后与争门,措指,遂不得见汉使者。李太后亦私与食官长及郎中尹霸等士通乱,而王与任王后以此使人风止李太后,李太后内有淫行,亦已。後病薨。病时,任后未尝请病;薨,又不持丧。

  元朔中,睢阳人类犴反者,人有辱其父,而与淮阳太守客出同车。太守客出下车,类犴反杀其仇於车上而去。淮阳太守怒,以让梁二千石。二千石以下求反甚急,执反亲戚。反知国阴事,乃上变事,具告知王与大母争樽状。时丞相以下见知之,欲以伤梁长吏,其书闻天子。天子下吏验问,有之。公卿请废襄为庶人。天子曰:“李太后有淫行,而梁王襄无良师傅,故陷不义。”乃削梁八城,枭任王后首于市。梁馀尚有十城。襄立三十九年卒,谥为平王。子无伤立为梁王也。

  济川王明者,梁孝王子,以桓邑侯孝景中六年为济川王。七岁,坐射杀其中尉,汉有司请诛,天子弗忍诛,废明为庶人。迁房陵,地入于汉为郡。

  济东王彭离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东王。二十九年,彭离骄悍,无人君礼,昏暮私与其奴、亡命少年数十人行剽杀人,取财物以为好。所杀发觉者百馀人,国皆知之,莫敢夜行。所杀者子上书言。汉有司请诛,上不忍,废以为庶人,迁上庸,地入于汉,为大河郡。

  山阳哀王定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山阳王。九年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山阳郡。

  济阴哀王不识者,梁孝王子,以孝景中六年为济阴王。一岁卒,无子,国除,地入于汉,为济阴郡。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於天子。然亦僭矣。

  褚先生曰:臣为郎时,闻之於宫殿中老郎吏好事者称道之也。窃以为令梁孝王怨望,欲为不善者,事从中生。今太后,女主也,以爱少子故,欲令梁王为太子。大臣不时正言其不可状,阿意治小,私说意以受赏赐,非忠臣也。齐如魏其侯窦婴之正言也,何以有後祸?景帝与王燕见,侍太后饮,景帝曰:“千秋万岁之後传王。”太后喜说。窦婴在前,据地言曰:“汉法之约,传子適孙,今帝何以得传弟,擅乱高帝约乎!”於是景帝默然无声。太后意不说。

  故成王与小弱弟立树下,取一桐叶以与之,曰:“吾用封汝。”周公闻之,进见曰:“天王封弟,甚善。”成王曰:“吾直与戏耳。”周公曰:“人主无过举,不当有戏言,言之必行之。”於是乃封小弟以应县。是後成王没齿不敢有戏言,言必行之。孝经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此圣人之法言也。今主上不宜出好言於梁王。梁王上有太后之重,骄蹇日久,数闻景帝好言,千秋万世之後传王,而实不行。

  又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後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後二日,复入小见,辞去。凡留长安不过二十日。小见者,燕见於禁门内,饮於省中,非士人所得入也。今梁王西朝,因留,且半岁。入与人主同辇,出与同车。示风以大言而实不与,令出怨言,谋畔逆,乃随而忧之,不亦远乎!非大贤人,不知退让。今汉之仪法,朝见贺正月者,常一王与四侯俱朝见,十馀岁一至。今梁王常比年入朝见,久留。鄙语曰“骄子不孝”,非恶言也。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韩长孺等,敢直言极谏,安得有患害!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燕见,与景帝俱侍坐於太后前,语言私说。太后谓帝曰:“吾闻殷道亲亲,周道尊尊,其义一也。安车大驾,用梁孝王为寄。”景帝跪席举身曰:“诺。”罢酒出,帝召袁盎诸大臣通经术者曰:“太后言如是,何谓也?”皆对曰:“太后意欲立梁王为帝太子。”帝问其状,袁盎等曰:“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法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周道,太子死,立適孙。殷道。太子死,立其弟。”帝曰:“於公何如?”皆对曰:“方今汉家法周,周道不得立弟,当立子。故春秋所以非宋宣公。宋宣公死,不立子而与弟。弟受国死,复反之与兄之子。弟之子争之,以为我当代父後,即刺杀兄子。以故国乱,祸不绝。故春秋曰“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臣请见太后白之。”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後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而梁王闻其义出於袁盎诸大臣所,怨望,使人来杀袁盎。袁盎顾之曰:“我所谓袁将军者也,公得毋误乎?”刺者曰:“是矣!”刺之,置其剑,剑著身。视其剑,新治。问长安中削厉工,工曰:“梁郎某子来治此剑。”以此知而发觉之,发使者捕逐之。独梁王所欲杀大臣十馀人,文吏穷本之,谋反端颇见。太后不食,日夜泣不止。景帝甚忧之,问公卿大臣,大臣以为遣经术吏往治之,乃可解。於是遣田叔、吕季主往治之。此二人皆通经术,知大礼。来还,至霸昌厩,取火悉烧梁之反辞,但空手来对景帝。景帝曰:“何如?”对曰:“言梁王不知也。造为之者,独其幸臣羊胜、公孙诡之属为之耳。谨以伏诛死,梁王无恙也。”景帝喜说,曰:“急趋谒太后。”太后闻之,立起坐餐,气平复。故曰,不通经术知古今之大礼,可以为三公及左右近臣。少见之人,如从管中闚天也。

  文帝少子,徙封於梁。太后锺爱,广筑睢阳。旌旂警跸,势拟天王。功扞吴楚,计丑孙羊。窦婴正议,袁盎劫伤。汉穷梁狱,冠盖相望。祸成骄子,致此猖狂。虽分五国,卒亦不昌。

梁孝王世家譯文

  梁孝王劉武,是孝文帝的兒子,與孝景帝為同母兄弟。他的母親是竇太后。

  孝文帝共有四個兒子:長子為太子,就是孝景帝;次子名武;三子名參;四子名勝。孝文帝即位第二年(前178),封劉武為代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封劉勝為梁王。過了兩年,遷代王為淮陽王。把代國的封地全部劃歸太原王,號為代王。劉參在位十七年,於孝文帝后元二年(前162)去世,諡為孝王。孝王的兒子劉登繼位,這就是代共王。代共王在位二十九年,於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去世。共王的兒子劉義繼位,這就是代王。過了十九年,漢朝擴充關塞,以常山為界,遷代王為清河王。改遷時在武帝元鼎三年(前114)。

  起初,劉武封為淮陽王的第十年,梁王劉勝去世,諡為梁懷王。懷王是孝文帝最小的兒子,比其他的兒子更受到寵愛。第二年,遷淮陽王劉武為梁王。劉武初受封為梁王,是孝文帝十二年(前168)。梁王自起初受封為代王到改封為梁王,前後為王已十一年了。

  梁王十四年(前165),入朝。十七年,十八年,連年入朝,並留在京師,到第二年才回到自己的封國。二十一年又入朝。二十二年,孝文帝去世。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又入朝。那時皇上尚未立太子。皇上與梁王宴飲,曾經在閒談時說:“千秋萬歲之後,傳位於梁王你。”梁王謙虛地推辭。他雖然明知這不是真心話,但心中暗喜。太后也同樣高興。

  那年春天,吳、楚、齊、趙等七國反叛。吳、楚先攻擊梁國的棘壁,殺死數萬人。梁孝王據守睢陽城,命韓安國、張羽等人為大將軍,抵抗吳、楚之兵。吳、楚受阻於梁,不敢越過樑國向西進兵,和太尉亞夫等人相持了三個月。吳、楚破滅,計算功勞,梁國所斬殺俘獲的吳、楚軍隊的數目和朝廷大略一樣多。次年,朝廷立太子。後來梁王因是皇上的親兄弟,立有大功,又受封於大國,據有天下肥沃的土地。其封地北以泰山為界,西達高陽,共有四十餘城,多數是大縣。

  梁孝王,是竇太后的小兒子,很受寵愛,所得到的賞賜不計其數。於是,梁孝王建造東苑,方圓三百多里,擴充套件睢陽城至七十里。大興土木,建造宮殿,修築架空通道,從宮殿連線到平臺長達三十多里。有天子賞賜的旌旗,外出隨從千乘萬騎。到處馳馬狩獵,排場之壯盛擬似天子。出入宮殿,清道禁絕行人,言“警”稱“蹕(bì,畢)。攬四方豪傑,自崤山以東的遊說之士,像齊人羊勝、公孫詭、鄒陽等人,莫不盡歸梁國。公孫詭多有奇特怪誕之計,初次拜見梁王,梁王賜他千金,官職做到中尉,梁國稱他“公孫將軍”。梁國鑄造了許多兵器,弓箭、戈矛之類就有數十萬件,府庫的金錢近萬億,珠玉、寶器等京師還多。

  二十九年(前150)十月,梁孝王入京晉見景帝。景帝派使者拿著符節,駕著皇帝乘坐的駟馬車,到關前迎侯梁王。朝見景帝后,呈上奏摺請求留在京師,因為太后很寵愛孝王的緣故得以獲准。孝王入宮則陪侍景帝同乘步輦,出宮則同車遊獵,到上林苑去射鳥獸。梁國的侍中、郎官、謁者只須在名簿上登記上姓名,使可以出入天子殿門,和朝廷的官員沒有區別。

  十一月,皇上廢黜慄太子,竇太后想要讓孝王作繼承人。大臣和袁盎等人勸阻景帝,竇太后的動議受阻,從此也就不再提讓梁王作繼承人這件事。因為這件事很秘密,世人沒有誰知道。梁王於是辭別朝廷迴歸封國。

  這年夏天四月,皇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和參與議嗣的大臣,就和羊勝、公孫詭等人謀劃,暗中派人刺殺袁盎和其他參與議嗣的十多位大臣。朝廷緝捕兇手,未獲。於是天子懷疑梁王,捕獲到兇手,果然是梁王所主使。於是景帝派遣使者不斷往來於至梁國的路上,到梁國去反覆按驗,逮捕公孫詭、羊勝。公孫詭、羊勝藏匿在梁王的後宮。使者責問二千石官員很急迫,梁相軒丘豹和內史韓安國進諫梁王,梁王才命令羊勝、公孫詭都自殺,之後把他們交出來。皇上因此怨恨梁王。梁王恐懼,於是派韓安國透過長公主向太后認罪,請求寬宥,這才得到寬恕。

  皇上的怒氣逐漸消釋,梁王便上書請求朝見。到達函谷關後,茅蘭勸梁王乘坐布車,只帶兩個騎兵入京,躲藏在長公主的園囿之中。朝廷派使者迎接梁王,而梁王已經入關,隨從車馬都在關外,不知梁王所在。太后哭泣道:“皇上殺了我的兒子!”景帝為此憂恐。於是梁王揹著刑具俯伏在宮廷門下,認罪自請處罰,太后、景帝非常高興,相對哭泣,兄弟之情又如以前。然後把梁王隨從官員悉召入關。然而景帝漸漸疏遠梁王,不再和他同乘車輦了。

  三十五年(前144)的冬天,梁王又入京朝見。呈上奏摺請求留住京師,皇上沒有答應。梁王回到封國後,心神恍忽不樂。到北方的良山打獵,有人獻上一頭牛,牛足長在背上,孝王對它感到厭惡。六月中旬,得了熱病,過了六天就病死了。諡為孝王。

  孝王孝敬母親,每次聽說太后生病,吃不下東西,睡不好覺,常想留在長安侍候太后。太后也疼愛他。得知梁王病故,竇太后哭得很悲痛,不進飲食,說:“皇上果然殺了我的兒子!”景帝為之悲哀,憂懼,不知所措。和長公主商量,於是分梁國為五國,把孝王的五個兒子全封為王,五個女兒也都封給她們湯沐邑。把這些措施上奏給太后,太后才變得高興起來,特地因景帝的這種處置加了一次餐。

  梁孝王長子劉買繼承王位,被封為共王;次子劉明被封為濟川王;三子劉彭離被封為濟東王;四子劉定被封為山陽王;少子劉不識被封為濟陰王。

  梁孝王未死時,財產多得以億萬計算,無法計數。死後,他府庫所餘的黃金尚有四十多萬斤,其他財物也相當於此。

  梁共王三年(前141),景帝去世。共王在位七年而死,他的兒子劉襄繼位,這就是平王。

  梁平王劉襄十四年(前123),梁平王的母親是陳太后。共王的母親是李太后。李太后,是平王的親祖母。平王的王后姓任,叫任王后。任王后很受平王劉襄的寵受。當初,孝王在世時,有一個罍(léi雷)樽,價值千金。孝王告戒後人,要好好保管罍樽,不得送給別人。任王后聽說卻想得到罍樽。平王祖母李太后說:“先王有遺命,不得把罍樽送給別人。其他的東西即使價值億萬,任你自取。”任王后執意要得到這個罍樽。平王劉襄徑直使人開啟府庫取來罍樽,賜給任王后。李太后大怒,朝廷的使者來梁國,李太后要親自向使者訴說此事,平王劉襄和任王后攔阻她,關上門,李太后和他們爭門奪路,手指被門縫夾住,終於未能見到朝廷的使者。李太后私下和食官長以及郎中尹霸等人通姦,於是平王和任王后派人以此暗示勸阻李太后,李太后因為內有yín亂的行為,也就作罷了。後來李太后病故。她生病的時候,任王后未曾請安問病;死了,又不居喪守孝。

  元朔年間,睢陽人有名叫類犴(àn,岸)反的,有人侮辱了他的父親,這個人和淮陽太守的門客同車外出,太守門客下車離去,類犴反在車上殺死他的仇人便逃走了。淮陽太守很生氣,以此責備梁國二千石官員。二千石以下的官員緝捕類犴反非常緊急,就逮捕了類犴反的親屬。類犴反知道梁國宮中的隱秘事,於是向朝廷上書報告,詳細說出平王和祖母為罍樽而爭執的前後情況。當時丞相以下的官員知道了這件事,想借此打擊梁國的高階官吏,奏文終於讓天子知道了。天子交給官吏調查審問,果然有這件事。公卿奏請皇上廢黜平王劉襄為平民。天子說:“李太后有yín亂的行為,梁王劉襄又沒有良好的太師太傅,所以陷於不義。”於是削減梁國八城封地,把任王后斬首於市。梁國還剩下十城。劉襄在位三十九年去世,諡為平王。他的兒子劉無傷立為梁王。

  濟川王劉明是梁孝王的兒子,孝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由桓邑侯晉封為濟 川王。七年後,因射殺中尉犯罪,朝廷中的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濟川王,天子不忍心殺他,廢黜劉明為平民,貶遷到房陵,封地歸屬朝廷,變為郡縣。

  濟東王劉彭離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東王。二十九年後,劉彭離驕縱兇悍,沒有人君的風範,夜晚私下和他的奴僕、亡命少年幾十人去打劫殺人,掠取別人的財物以為樂事。他所殺的人被發覺的就有一百多,全國都知道,沒有人敢夜間外出。被他殺的人的兒子上書告發。朝廷中有關主事官員奏請誅殺他。皇上不忍心,把他廢黜為平民,貶遷到上庸,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大河郡。

  山陽哀王劉定是梁孝子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山陽王。在位九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山陽郡。

  濟陰哀王劉不識是梁孝王的兒子,在孝景帝中元六年受封為濟陰王。在位一年而死,沒有兒子,封國被廢除,封地歸屬朝廷,變為濟陰郡。

  太史公說:梁孝王雖然因為是天子親兄弟、太后愛子的緣故,受封於肥沃之地為王,也正趕上國運隆盛,百姓富足,所以能夠增殖其財貨,擴建宮室,車馬服飾和天子相似。然而,這樣做也屬於僭越行為了。

  褚少孫先生說:我做郎官時,從宮殿中喜好說長論短的老郎官那裡聽說過樑孝王的事蹟。我私下認為使梁孝王怨恨不滿,要圖謀不軌,想做皇帝,是從朝廷中惹出來的。當時的太后是國家的女主,因為疼愛小兒子的緣故,想讓梁王為太子。朝中大臣不及時直說這樣做不可以的情由,而一味阿諛奉承,淨管些無足輕重的小事情,私下討好太后以求得到賞賜,這不是忠臣啊!假如大臣們都能說出像魏其侯、竇嬰說出的那番堂堂正正的話,怎麼會有後來的禍患?景帝與梁孝王家宴,侍候太后飲酒,景帝說:“在我千秋萬歲之後,把帝位傳給你梁王。”太后為此很高興。竇嬰在宴席前,伏地諫道:“漢朝的法制規定,帝位傳給長子、長孫,現在皇上怎可傳給弟弟,擅自搞亂高皇帝的規定呢!”當時景帝沉默不語。太后心裡也很不愉快。

  從前周成王和年幼的小弟弟站在樹下,他拿起一片桐葉對弟弟說:“我以此封你。”周公聽見了,向前拜見道:“天王分封弟弟,很好。”成王說:“我只不過和他開玩笑罷了。”周公說:“作為君主沒有不當的舉動,不應該有開玩笑的話,說了就一定要做到。”於是就把應縣封給小弟。從此以後,成王終生不敢有戲言,說的話一定做到。《孝經》上說:“不合法度的話不說,不合道理的事不做。”這是聖人的明訓啊。當時皇上不應該用那種好聽的話對梁王許願。梁王上有太后可以倚重,驕傲縱恣已經很久,多次聽景帝許願之言,要千秋萬歲後把帝位傳給梁王,可是實際上不這樣做。

  另外,諸侯王朝見天子,根據漢朝的制度,應當一共只見四次。剛到京城時,入宮晉見,謂之“小見”;到了正月初一的清晨,捧著皮墊擺上璧玉向皇帝道賀正月,謂之“法見”;再過三天,皇帝為侯王設下酒宴,賜給他們金錢財物;再過兩天,諸侯王又入宮“小見”,然後辭別歸國。一共留居長安不過二十天。所謂“小見”,即在宮內不拘大禮相見,飲宴於王宮禁地,這不是一般士人所能進入的。現在梁王西入長安朝見皇上,趁此留居宮中,將近半年。他入宮和皇上同輦而坐,出宮與皇上同車而乘。皇上以誇大的言詞諷示他將來要做皇帝而實際上又不能兌現,以致使梁王口出怨言,圖謀叛逆,於是又跟著為他擔憂,這不是背離事理太遠了嗎?除了大賢大德之人,不懂得謙恭退讓。按漢朝的禮儀制度,朝見皇上慶賀正月,通常是一王和四侯一起朝見,十多年才進京一次。而今梁王卻常連年入京朝見,並久留於京。俗語說:“驕縱的孩子不懂得孝順。”這話說得不錯啊。所以對諸侯王應當替他們設定好的太師太傅,讓忠正敢言之士為相輔佐他,就如汲黯、韓長孺等人那樣,敢於直言極諫,這怎麼還會有禍患發生呢!

  聽說梁王西入京師朝見,謁見竇太后,家人相見,和景帝一起陪坐在太后面前,他們母子、兄弟之間高興地說貼心話。太后對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百年之後,我把梁孝王託付給你。”景帝跪在坐席上抬起身子說:“是。”宴罷出宮,景帝召集袁盎等精通經術的大臣說:“太后說了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袁盎等人一齊回答說:“太后的意思要立梁王為皇帝的太子。”景帝問其中的道理,袁盎等人說:“殷商的傳統親其兄弟,所以傳位於其弟。周朝的傳統尊其祖先,所以傳位於其子。殷商的傳統崇尚質樸,質樸就效法上天,親其親人,所以傳位於弟。周朝的傳統崇尚華美,華美就效法大地,尊是敬的意思,敬其本原,所以傳位於長子。周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嫡孫。殷朝的制度,太子死了,立其弟。”景帝說:“你們的看法如何?”大家一齊回答說:“現在漢朝的制度是效法周朝,周朝的制度不能立兄弟,應當立兒子。正因為這樣,所以《春秋》以此指責宋宣公。宋宣公死後,不立兒子而傳位給弟弟。其弟繼位為國君死後,又把君位歸給他的哥哥的兒子。其弟的兒子爭奪君位,認為自己應當接替父親身後之位,於是殺了宣公的兒子。因此國家大亂。禍患不斷。所以《春秋》說:‘君子尊崇遵循正道,宋國的禍亂是宣公造成的。’臣等請求謁見太后說明這個道理。”袁盎等人入宮謁見太后說:“太后說要立梁王,那麼,梁王死後要立誰?”太后說:“我再立皇帝的兒子。”袁盎等人向太后陳述了這樣一些史實情況:宋宣公不立應當繼位的嫡子而發生禍亂,禍亂延續了五代而不斷絕,以及不剋制小的私心便會遺害大義。太后聽了,這才理解其中的道理,因而也就高興了,隨即讓梁王歸回封國。梁王聽說這種意見出自袁盎等大臣,就怨恨起他們來,於是派人來殺袁盎。袁盎回頭看到刺客,說:“我就是所說的袁將軍,你不會弄錯人吧?”刺客說:“正是你!”刺客殺了袁盎,丟棄了他的劍,劍插在袁盎的身上。檢視那把劍,是剛剛磨過的。查問長安城中製作或磨礪刀劍的工匠,工匠說:“梁國郎官某人曾來磨過這把劍。”以此得知線索,察覺陰謀,便派遣使者追捕兇手。光是梁王所要殺的大臣就有十多人,執法的官吏窮究其根源,梁王謀反的端倪已經十分明顯地顯露出來。太后為之食不下咽,日夜哭泣不停。景帝為此很擔憂,問辦法於公卿大臣,大臣認為遣精通經術的的官吏去處理,才可解除太后之憂。於是派遣田叔、呂季主去處理此案。這兩人都精通經術,識大禮。結案歸來,走到霸昌廄,取火把梁王謀反的證辭全部燒掉,只空手來回奏景帝。景帝問:“案子辦得怎麼樣?”回奏說:“梁王不知情。參與其事的人,只有他的寵臣羊勝、公孫詭等人罷了。臣等謹按律令誅殺了他們,梁王平安無恙。”景帝很高興,說:“趕快去謁見太后。”太后得知,立刻起來坐著吃飯,心情恢復了平靜。所以說,不精通經術、不懂古今大禮的人,不可以委任為三公及左右近臣。孤陋寡聞之人,如同從管中窺天一樣。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