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ú yǎn wáng | 注音 | ㄒㄩˊ ㄧㄢˇ ㄨㄤˊ |
首字母 | xyw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相傳周穆王時徐國國君。《屍子》卷下"徐偃王有筋而無骨。"《荀子.非相》"且徐偃王之狀,目可瞻焉。"楊倞注"徐,國名。僭稱王。其狀偃仰而不能俯,故謂之偃王。周穆王使楚誅之。"《韓非子.五蠹》"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一說徐偃王反,為周穆王所破。參閱《史記.趙世家》。亦省稱"徐偃"。因其有筋無骨,後亦用以借指書法柔弱不挺之狀。 |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是西周時徐國國君。徐國統轄今淮、泗一帶。建都下邳,(今更名為睢寧縣古邳鎮)。
周穆王末年,徐君偃好行仁義,前來歸順的東夷國家有四十多個。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萬。
《後漢書·東夷傳》稱:“地方五百里”,向他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大,承認其為東方霸主。後為楚所敗。在戰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其事載《竹書紀年》、《後漢書》、《屍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屍子》謂:“徐偃王有筋而無骨。”《博物志》謂:“徐君宮人有娠而生卵,以為不祥,棄之水濱。孤獨母有犬鵠蒼,獵於水濱,得所棄卵,銜以來歸。孤獨母以為異,覆暖之,遂孵成兒。生時正偃,故以為名。”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後,實質上即是與周王(天子)分庭抗禮。作為徐國的代表人物,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國文明史的奠基人、開拓者和領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