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土斷 土斷的意思 土斷怎麼讀
“土斷”詞語拼音為:tǔ duàn,注音:ㄊㄨˇ ㄉㄨㄢˋ,首字母:td,“土斷”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武斷、草率、專斷、蠻橫、剛愎、獨斷、強詞奪理,反義詞:謹慎、慎重、圓融、委婉、圓滑、周密、周到,基本解釋:1.東晉﹑南朝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西晉時由於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江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東晉哀帝時,桓溫推行土斷法,裁併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
拼音 tǔ duàn 注音 ㄊㄨˇ ㄉㄨㄢˋ
首字母 td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武斷、草率、專斷、蠻橫、剛愎、獨斷、強詞奪理
反義詞 謹慎、慎重、圓融、委婉、圓滑、周密、周到
基本解釋 1.東晉﹑南朝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西晉時由於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江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東晉哀帝時,桓溫推行土斷法,裁併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土定瓶
下一個詞語: 土遁
土斷”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土斷:東晉和南朝為解決僑置問題而推行的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劃定州、郡、縣領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故稱土斷,即以土著為斷。其旨意、方法因時而有差異。西晉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馬亮、司空衛瓘上疏,鹹用土斷,使舉善進才,各由鄉論,以糾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為土斷之始。晉廷東遷後,北方僑人日回月徙,南方流民去來紛雜。政府為明考課、定稅收,先後於成帝咸和中、鹹康七年(341)、哀帝興寧二年(364)和安帝義熙九年(413)多次實行土斷。其中後兩次分別由大司馬桓溫和太傅劉裕主持,史稱“庚戌土斷”及“義熙土斷”,一時“財阜國豐”,“豪強肅然”。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宋後廢帝元徽元年(473)、齊高帝建元三年(481)、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和陳文帝天嘉元年(560),亦曾多次土斷,但執行中巧偽甚多,或竊注黃籍,或卻而復注,故成效甚微。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