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ún tián | 注音 | ㄊㄨㄣˊ ㄊㄧㄢˊ |
首字母 | tt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農田、耕地、種田、農耕、農田開墾 | ||
反義詞 | 荒地、荒野、不毛之地 | ||
基本解釋 | 1.利用戍卒或農民﹑商人墾殖荒地『以後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有軍屯﹑民屯﹑商屯之分。 2.指屯田者所耕之田。 3.專司屯田的機構和官員。 4.指北宋詞人柳永。因柳曾任屯田員外郎,故稱。 |
屯田是漢以後歷代政府為取得軍隊給養或稅糧由政府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農業集體耕作制度。屯田組織性強,耕地面積大,應用先進耕作方法,勞動生產率較高,財政收入率也較高。漢文帝時,“ (晁錯言) 令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上從其言,募民徙塞下”(《漢書·爰盎晁錯傳》)。這是邊疆屯田的開始。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在西域屯田,“吏卒五六萬人”,設定屯田校尉進行管理。東漢建武四年 (28年) 冬,“ (馬) 援以三輔地曠土沃,而所將賓客猥多,乃上書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 後漢書 · 馬援傳》)。這是內地屯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