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iōng nú | 注音 | ㄒㄩㄥ ㄋㄨˊ |
首字母 | xn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北方遊牧民族、胡人、匈牙利人 | ||
反義詞 | 漢族、中國人 | ||
基本解釋 | 古族名。又稱胡”。戰國時遊牧於燕、趙、秦以北地區,秦漢時佔據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西漢初攻擾漢朝北方『武帝時受漢軍打擊而轉衰。宣帝時附漢。東漢初分裂,南匈奴附漢,北匈奴居漠北。南匈奴於東漢末分為五部,西晉時先後建立趙、夏、北涼等國,南北朝時經民族融合而逐漸消失。北匈奴於漢和帝時為東漢和南匈奴所敗,部分西遷。 |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於北蠻,隨畜牧而轉移。中國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漢初稱雄中原以北的強大遊牧民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匈奴在西漢前期強大起來,屢次進犯邊境,對西漢政權造成了強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將軍霍去病在漢軍及投降的匈奴人簇擁下“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率眾投降西漢。漢元帝劉奭竟寧元年即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第三次朝漢,自請為婿,王昭君嫁與其為妻,此後60餘年漢與匈奴保持了和平。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醢落屍逐鞮單于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北匈奴的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鐵弗人建立過胡夏。
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的歷史程序,《史記》、《漢書》均留有些記載。近代西方主流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歡以馬征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