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暴進見孟子,說:“我朝見大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麼樣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後,孟子在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暴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 宣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宜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麼道理嗎?”孟子說:“獨自一人娛樂,與和他人一起娛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娛樂,與和多數人一起娛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麼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麼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於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們同樂,那就可以以王道統一天下。”
註釋
①暴:齊國大臣。
②見(xian現)於王:被齊王召見。
③樂(yue):《說文》:“五聲八音總名。”《易》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禮記•樂記》:“先王之所以飾喜也”“天地之和”“德之華也”。可見,古代的樂是為了身心合德而作。音樂是道德感情的心聲,也是迴歸天地萬物和諧境界的途徑。
④庶幾:差不多。朱熹《集註》雲:“近辭也,言近於。”
⑤變乎色:改變了臉色。朱熹《集註》雲:“變色者,慚其好之不正也。”趙注則說是宣王惱怒莊暴把他“好樂”的事告訴孟子。
⑥直:不過、僅僅。
⑦獨樂樂:獨自一人娛樂的快樂。前一個“樂(yue)”作動詞用,以下幾句類似的句子同。
⑧管龠(yue月):趙注云:“管,笙;龠,蕭。”笙是一種簧管樂器,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記載;這裡的蕭是指排蕭,與現在所稱類似笛的蕭不同。
⑨舉:皆、都。
⑩疾首蹙頞(cu e促遏):蹙,收緊。頞,額頭。
⑾極:《說文》:“棟也。”《通訓定聲》按:在屋之正中至高處。引申為極致,極端。
⑿田獵:在野外打獵。在春秋戰國時代,這是一項帶有軍事訓練性質的活動。由於它要發動百姓驅趕野獸,各級地方官員都要準備物資和親自參與,所以古人主張應該在農閒時候有節制地舉行,以免擾亂正常的主產秩序。
⒀旄(mao):旄,《說文》:“幢也。”通“毛”。古代用犛尾裝飾的旗子,這種旗子為前軍所持,故曰“前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