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二梁惠王下·第十六節

第十六節原文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第十六節譯文

  魯平公將要外出,他寵愛的近臣臧倉請示說:“往日君王外出,都要令有關官員知道。今天車馬已經備好,有關官員還不知道要去哪裡,膽敢請君王示下。”
  魯平公說:“要去見孟子。”
  臧倉說:“這是為什麼呀?您為什麼要降低身份去見一個讀書人呢?您以為他賢能嗎?禮義是賢者所提倡的;而孟子後來為母親操辦的喪事超過先前為父親操辦的喪事。君王還是不要見他的好。”
  魯平公說:“好吧。”
  樂正子入宮見魯平公,說:“君王為什麼不去見孟柯呢?”
  魯平公說:“有人告訴寡人說:‘孟子後來為母親操辦的喪事超過先前為父親操辦的喪事。’所以我不去見他。”
  樂正子說:“這是為什麼呀?君王所謂的超過,是前面用士的喪禮,後面以大夫的喪禮?還是前面用三鼎禮,後面用五鼎禮?”
  魯平公說:“不是,我所說的是指棺槨和壽衣的精美不同。”
  樂正子說:“這不叫超過,這是前後家境貧富不同而已。”
  後來樂正子見到孟子時說:“我告訴了君王,君王本來要來見你的,但有一個他寵愛的近臣臧倉阻止了他,魯君因此沒有來。”
  孟子說:“一個行動,或許有人促進它;停止了,或許有人制止它。行動和停止,不是一個人所能左右的。我之所以不能與魯君相見,天意呀!臧倉那小子怎麼能使我們不能相見呢?”

註釋
1.魯平公:名叔,魯景公的兒子。公元前314~294年在位。
2.嬖:(bi壁)《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叔孫還,納其女於靈公,嬖,生景公。”《左傳·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獵。”《左傳·隱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國語·鄭語》:“而嬖是女也。”《禮記·緇衣》:“毋以嬖御人疾莊後。”《說文》:“便嬖,愛也。”這裡用為寵愛之意。
3.樂正子:名克,孟子的學生,當時正在魯國做官。
4.鼎:《易·鼎·辭》:“鼎,元吉,亨。”《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蛛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玉篇·鼎部》:“鼎,器也,所以熟食者。”常見的鼎為三足兩耳圓腹,也有方形四足的,用金屬或陶土等材料做成,盛行於殷周時期。至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亦有常用鼎煮食或存放食品的。
5.沮:(ju舉)《·小雅·巧言》:“亂庶遄沮。”《詩·小雅·小旻》:“謀猶回遹,何日斯沮?”《禮記·儒行》:“沮之以兵。”《荀子·強國》:“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軍同力。”《商君書·靳令》:“其次,為賞勸罰沮。這裡用為阻止之意。
6.尼:《墨子》:“淫囂不靜,當路尼眾。”《爾雅·釋詁下》:“尼,定也。”《玉篇·屍部》:“尼,止也。”這裡用為制止之意。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