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芨芨草 芨芨草的意思 芨芨草怎麼讀
“芨芨草”詞語拼音為:jí jí cǎo,注音:ㄐㄧ ㄐㄧ ㄘㄠˇ,首字母:jjc,“芨芨草”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苧麻、苧草、苧莉、苧麻蔓、苧麻藤,反義詞:無反義詞,基本解釋: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狹而長,花淡綠色。生長在鹼性土壤的草灘上,是良好的固沙耐鹼植物。可作飼料,又可編織筐、簍、席等。也叫枳機草。
拼音 jí jí cǎo 注音 ㄐㄧ ㄐㄧ ㄘㄠˇ
首字母 jjc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苧麻、苧草、苧莉、苧麻蔓、苧麻藤
反義詞 無反義詞
基本解釋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狹而長,花淡綠色。生長在鹼性土壤的草灘上,是良好的固沙耐鹼植物。可作飼料,又可編織筐、簍、席等。也叫枳機草。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肌腴
下一個詞語: 磯激
芨芨草”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芨芨草(學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Trin. ) Nevski )禾本科、芨芨草屬植株具粗而堅韌外被砂套的鬚根。稈直立,堅硬,內具白色的髓,形成大的密叢,節多聚於基部,具2至3節,平滑無毛,基部宿存枯萎的黃褐色葉鞘。葉鞘無毛,具膜質邊緣;葉舌三角形或尖披針形,葉片縱卷,質堅韌,上面脈紋凸起,微粗糙,下面光滑無毛。開花時呈金字塔形開展,主軸平滑,或具角稜而微粗糙,分枝細弱,平展或斜向上升,芒自外稃齒間伸出,直立或微彎,粗糙,不扭轉,生於微鹼性的草灘及砂土山坡上,海拔900-4500米。

產中國西北、東北各省及內蒙古、山西、河北。生於微鹼性的草灘及砂土山坡上。蒙古、蘇聯也有分佈。該種植物在早春幼嫩時,為牲畜良好的飼料;其稈葉堅韌,長而光滑,為極有用之纖維植物,供造紙及人造絲,又可編織筐、草簾、掃帚等;葉浸水後,韌性極大,可做草繩;又可改良鹼地,保護渠道及保持水土。

(概述圖片來源:)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