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ì hào | 注音 | ㄕˋ ㄏㄠˋ |
首字母 | sh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諡號、封號、諡法、諡名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古時帝王、諸侯、文臣武將死後,朝廷據其生前事蹟給予的稱號。一般為褒揚之詞。帝王的諡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 |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
古代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後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蹟與品德,而給予他一箇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諡號。
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已比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