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紀,是十二星次之一,源於中國人民對遠古的星辰自然崇拜。 十二星次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的劃分。為了說明星辰的執行和節氣的變換,也是將黃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十二個等分,以冬至日為開頭,叫做星次。與十二辰相配為醜,與二十八宿相配為鬥、牛、女三宿。《爾雅》所載標誌星為鬥、牛。分野主吳越,屬揚州。《左傳·襄公二十八年》:“歲在星紀,而淫於玄枵。”杜預注:“歲,歲星也,星紀在醜,鬥牛之次,玄枵在子,虛危之次。”《爾雅·釋天》:“星紀,鬥、牽牛也。”郭璞注:“牽牛鬥者,日月五星之所終始,故謂之星紀。”《晉書·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醜,吳越之分野,屬揚州。”據《漢書·律曆志》載,日至其初為大雪,至其中為冬至。明末後譯黃道十二宮的摩羯宮為星紀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