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pái xiāo | 注音 | ㄆㄞˊ ㄒㄧㄠ |
首字母 | px | 詞性 | 動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古代管樂器。也稱簫。編竹而成,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按律排列於木櫝中,上端平齊,下端兩旁長而中部短,參差不同,故又名"參差"。管底以蠟蜜封堵的稱"底簫",無底的稱"洞簫"。木櫝以紅或黑色髹漆,有戧作雲形者,則稱"雲簫"。 2.吹簫。 |
傳統樂器,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排簫,是距今3000年的中國西周初期的骨排簫。排簫是把若干支同種材質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一個整體樂器,在音管的內部用蜂蠟或軟木塞堵住,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的內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腔震動,產生了樂音,由於蜂蠟、軟木塞的位置不同,氣流在音管內的震動週期不同,所以氣流的震動頻率不同,因而就產生了不同的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