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中繩
jìn tuì zhōng shéng
In and out
“進退中繩”的成語拼音為:jìn tuì zhōng shéng,注音:ㄐㄧㄣˋ ㄊㄨㄟˋ ㄓㄨㄥ ㄕㄥˊ,詞性: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年代:古代成語,出處:戰國·宋·莊周《莊子·達坐》:“車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基本解釋:前進後退均合規矩。,例句:歷史上有很多政治家在處理複雜的局勢時經常採取進退中繩的策略。比如,明朝宰相嚴嵩在處理皇帝和太祖夢澤(也叫獻土王)之間的紛爭時採取了進退中繩的方式,既不得罪皇帝,也不得罪太祖夢澤,最終成功化解了矛盾。
拼音 |
jìn tuì zhōng shéng |
注音 |
ㄐㄧㄣˋ ㄊㄨㄟˋ ㄓㄨㄥ ㄕㄥˊ |
詞性 |
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
英文 |
In and out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前進後退均合規矩。 |
出處 |
戰國·宋·莊周《莊子·達坐》:“車野稷以御見莊公,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使之鉤百而反。” |
例句 |
歷史上有很多政治家在處理複雜的局勢時經常採取進退中繩的策略。比如,明朝宰相嚴嵩在處理皇帝和太祖夢澤(也叫獻土王)之間的紛爭時採取了進退中繩的方式,既不得罪皇帝,也不得罪太祖夢澤,最終成功化解了矛盾。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