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退可度
jìn tuì kě dù
self-controlled
“進退可度”的成語拼音為:jìn tuì kě dù,注音:ㄐㄧㄣˋ ㄊㄨㄟˋ ㄎㄜˇ ㄉㄨˋ,詞性: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年代:古代成語,出處:《孝經·聖治》:“‘君子’容止可觀,進退可度。”,基本解釋: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同“進退有度”。,例句:《戰國策·楚策四》:“朕之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大王業,千秋萬世,非所徽矣。若一日九遷之人,豈能濟此大事乎?”
拼音 |
jìn tuì kě dù |
注音 |
ㄐㄧㄣˋ ㄊㄨㄟˋ ㄎㄜˇ ㄉㄨˋ |
詞性 |
作謂語、賓語;用於處事 |
英文 |
self-controlled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同“進退有度”。 |
出處 |
《孝經·聖治》:“‘君子’容止可觀,進退可度。” |
例句 |
《戰國策·楚策四》:“朕之徵,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大王業,千秋萬世,非所徽矣。若一日九遷之人,豈能濟此大事乎?” |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