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飛天之旅

2024-02-06 7 [ 說明文 ]

西湖小學 六(3)班 孫婉婷

在2008年9月那個金秋時節,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的號角再度吹響,我們中國宇航員的腳步在廣闊的天空踏響,“神舟七號”將創下中國航天新的歷史座標,將取得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

千百年來,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黃子孫,不只是在簡單地描繪著絢麗的飛天之夢,他們還在千百年來的歲月流逝之中,不斷地嘗試實現自己的美好願望。600多年前的明朝士大夫萬戶,就是世界上人類第一個嘗試飛天夢想的中國人。他坐在綁有47個自制火箭的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飛翔的風箏著陸。雖然,他的生命隨著一聲巨響化作了一縷輕煙,但他的名字卻記錄在了人類飛天夢想的起點上,正是因為有這些先軀者 的大膽探索,勇於實踐,才使後人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和震撼,萬戶用他的生命激勵人們對航天技術事業追求的激情。

600年後,新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士在航天事業這條路上翻越了一個又一個障礙,克服了種種困難,將先人的夢想變為現實。使民族的歷史掀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的航天事業也呈現一片勃勃生機的景象。

回望新中國的航天路,在其他國家都已經邁入航天時代之時,我們的共和國在才誕生10年。那時候,沒有大型計算機、沒有辦公桌、沒有精良的科學裝置;就用手搖式計算機,伴著微弱的燭光和手電筒的光亮趴在地上繪圖、計算,慢慢摸索……這樣艱苦的條件錘鍊了中國航天人員特別能吃苦的精神,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夢想,克服了無數困難,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年4月24日,在中國的上空,第一顆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新中國終於成為第五個能夠發射衛星的強國。隨後,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等技術的一次一次突破,為實現飛天夢想努力打著基石。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六十年代,鍛造了我們自己的“兩彈一星”。

然而,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工業設計、製造水平,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開展載人飛船的條件。我們必須正視的事實是:一個國力貧弱的國家,無法支撐起一個航天大國!在改革開放中日益強大的共和國,也在聚集著實現飛天的力量。

在1992年,黨中央武斷啟動載人航天工程,向世界宣告中國人向航天科技中最具挑戰性領域進軍的號角。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中國人完成了別國幾十年的跨越;中國不僅成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技術的國家,而且成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的國家。

“不管是誰上天,不管是我,還是這次的俊龍、海勝,都是我們大家一起上天。”這是楊利偉在神舟六號發射成功後誠懇的表達。

從神一到剛剛登天成功的神九,從無人到有人,從一天到多天……數字的變化,標誌著載人航天事業的前進的一大步又一大步。

正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實踐,給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創造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有近2000項的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在衛星通訊、導航定為、氣象預報、減災防災等方面,服務於生產和生活。

2005年神舟六號發射時,載人航天七大系統的總指揮、設計師比兩年前發射神舟五號的工作人員平均年輕了五歲,飛船、火箭系統中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已佔這個數字讓我們看到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勃勃生機,這個數字讓我相信中國航天成果榮譽在途。

中國航天人員一系列的騰飛,書寫著中國航天科技的自豪、中國民族的榮譽;標誌著這個國家的高度,彰顯出一個大國的地位。我信神舟十號,神舟十一號之後,還有神州…號。

我們相信,我們祝願,承載著中國民族的飛天之旅會更美好,更壯觀!!

補充糾錯
上一篇: 中國與日本
下一篇: 兩棵梧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