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文化: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中國之所以獲得如此的美名就是從“禮儀”、“禮讓”的文化傳統中得來的。首先是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講究“禮”、注重“禮”。“禮”既是指“禮儀”、“禮節”、“禮貌”,又是講“禮讓”、“中和”、“謙敬”。而“禮儀”、“禮讓”正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謙和與體諒。
今天,“明禮”作為我國公民道德規範之一,它不僅倡議要明“禮”,而且還要注重“禮”的實踐。作為我國的公民,應該將“禮儀”、“禮讓”滲透到公共場合和家庭生活中。
在社會人際交往中特別強調“禮儀”。它要求待人恭敬熱情,懂得關心人、尊重人,善於寬容,以和為貴,與人為善,禮尚往來,知恩必報,以直報怨,以德報怨……在禮儀之中又特別強調“讓”。在《左傳·
襄公十三年》中:“讓,禮之主也。”意思是對他人恭敬、謙讓、講禮貌、有禮節,以保持人際關係的和諧。正如孔子所言:“不知禮,無以立也。”“恭而無禮則勞,慎不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意思是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貌似恭敬卻無禮就會勞擾不安,做事謹慎卻無禮就會畏縮膽怯,剛勇卻無禮就會作亂,直率卻無禮就會尖酸刻薄。可見禮儀在人際交往中處理其矛盾衝突以及個人修身養心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禮儀就必然會出現。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標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不講禮儀,不會禮讓,就成了一種社會問題。有些人為了個人的利益,爭得臉紅脖子粗,人性都變得赤裸裸的,人際矛盾和衝突也就因此而擴大、激化;在公共汽車上,七八十歲的老人在“老弱病殘專座”一旁站著,一些年輕人卻佯裝不見,心安理得地坐在那裡,有的還假裝睡覺,一副愛莫能助、不屑一顧的樣子。
愚昧無知,不懂規矩,也就不會有文明修養。私心太重的人,整天考慮自己的利益,怎麼會對他人禮讓?缺乏同情心的人,對什麼都很冷漠,待人就不可能熱情。心胸狹窄、好報復的人,吃了點虧就想報復,根本不可能“以德報怨”。驕傲狂妄的人,目空一切,又怎麼能以禮待人?在社會上,總有些人缺乏文明道德修養,不懂得講禮讓。
但是講禮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頗有難度。要不空談,注意個人的文明和修養;在個人利益上,不斤斤計較,要強調謙讓;要用社會公德、完善的制度來保證禮讓的實施;要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公眾的壓力;還要注意從小培養,從小事中逐漸養成。每個人都應從我做起,從基礎做起。
禮讓意味著對他人的尊重,是對他人權利的承認,也是自己已經成長為個體的標誌—
—它意味著你已經有對他人負責的能力。個體的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是禮讓的基礎
,也是每個人現代意識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個人的生活空間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
公民道德:
公民基本道德規範就二十字: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可是能做到這二十字的人卻寥寥無幾。
現在,中國有《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主要內容有八條:
一、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二、公民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原則
三、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四、大力加強基層公民道德教育
五、深入開展群眾性的公民道德實踐活動
六、積極營造有利於公民道德建設的社會氛圍
七、努力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法律支援和政策保障
八、切實加強對公民道德建設的領導
但是目前,公民道德建設仍然還有有許多不利因素:
1.政府道德建設行為職責模糊
2.政府行為中的不道德行為
3.政府對道德建設的放任
所以公民道德建設中政府還有很多的行為的思考
1.加強政府自身道德建設
2.營造氛圍與激勵內求並舉
3.加強道德建設管理,強化道德監督
4.實踐道德推行個性化修養
5.青少年的道德建設(這是政府道德建設行為的關鍵)
道德建設是長期行為,是一個艱鉅的社會工程。其間還有反覆。道德建設的長期性。艱鉅性與反覆性,決定了道德建設的複雜性。沒有堅定的道德信念,沒有強有力的措施,沒有永不鬆懈的努力,沒有全社會的協作,就不可能收到如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