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十二本紀·孝景本紀

孝景本紀原文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窦太后。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乙巳,赐民爵一级。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令群臣无朝贺。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男子二十而得傅。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广川、长沙王皆之国。丞相申屠嘉卒。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陶青为丞相。彗星出东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荧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间。岁星逆行天廷中。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长星出西方。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卬、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六月乙亥。赦亡军及楚元王子等与谋反者。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四年夏,立太子。立皇子彻为胶东王。六月甲戌,赦天下。後九月,更以阳为阳陵。复置津关,用传出入。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徙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梁楚二王皆薨。後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十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隶作阳陵者。丞相青免。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名彻。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除禁锢。地动。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三月,召临江王来。即死中尉府中。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封四侯。九月甲戌,日食。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亚夫,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四月,地动。九月戊戌晦,日食。军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大蝗。秋,赦徒作阳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封十侯。六月丁巳,赦天下,赐爵一级。天下大潦。更命诸侯丞相曰相。秋,地动。

  中六年二月己卯,行幸雍,郊见五帝。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阳共王、汝南王皆薨。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封四侯。更命廷尉为大理,将作少府为将作大匠,主爵中尉为都尉,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将行为大长秋,大行为行人,奉常为太常,典客为大行,治粟内史为大农。以大内为二千石,置左右内官,属大内。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後元年冬,更命中大夫令为卫尉。三月丁酉,赦天下,赐爵一级,中二千石、诸侯相爵右庶长。四月,大酺。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上庸地动二十二日,坏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刘舍免。八月壬辰,以御史大夫绾为丞相,封建陵侯。

  後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动。郅将军击匈奴。酺五日。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令徒隶衣七
布。止马舂。为岁不登,禁天下食不造岁。省列侯遣之国。三月,匈奴入雁门。十月,租长陵田。大旱。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後三年十月,日月皆赤五日。十二月晦,袴。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贯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遗诏赐诸侯王以下至民为父後爵一级,天下户百钱。出宫人归其家,复无所与。太子即位,是为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弟蚡为武安侯,弟胜为周阳侯。置阳陵。

  太史公曰:汉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机,岂不以谋哉?

  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於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一朝吴楚,乍起凶慝。提局成衅,拒轮致惑。晁错虽诛,梁城未克。条侯出将,追奔逐北。坐见枭黥,立翦牟贼。如何太尉,後卒下狱。惜哉明君,斯功不录!

孝景本紀譯文

  孝景皇帝是孝文皇帝的中子。母親是竇太后。孝文皇帝在代國的時候,前一個王后生有三個男孩,等到竇太后得到寵幸,前一個王后死了,三個兒子也相繼死亡,所以孝景皇帝能夠嗣位。

  元年四月二十二日,大赦天下,賜予民眾爵一級。五月,減兔一半的田租。為孝文皇帝建立太宗廟。命令大臣們不要上朝拜賀。匈奴進入代地,與匈奴簽約和親。

  二年春天,封原來的相國蕭何的孫子蕭係為武陵侯,男子二十歲時要登記在簿上。四月二十五日,孝文太后去世。廣川玉、長沙王都前往自己的封國。丞相申屠嘉死了。八月,以御史大夫開封侯陶青擔任丞相。彗星出現在東北方。秋天,衡山冰雹如雨,最大的冰雹有五寸,最深的地方有二尺。熒惑倒著執行,進入北辰的位置,月亮出現在北辰中間。歲星在天廷中倒著執行。把南陵和內史祋祤設定為縣。

  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大赦天下。一顆光芒很長的星出現在西方。天火燒燬了淮陽東宮大殿和城樓。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西王劉印、濟南王劉闢光、菑川王劉賢、膠東王劉雄渠反叛,出兵向西進發。天子因為這件事處死了晁錯,派袁盎諭告七國,七國仍不停止進軍,向西圍攻梁國。於是,皇帝派遣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率兵消滅了他們。六月二十五日,赦免七國敗亡計程車卒和楚元王的兒子劉蓺等參加叛亂的人。封大將軍竇嬰為魏其侯。立楚元王的兒子平陸侯劉禮為楚王。立皇子劉端為膠西玉,皇子劉勝為中山王。遷徙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淮陽王劉餘為魯王,汝南王劉非為江都王。齊王劉將廬、燕王劉嘉都死了。

  四年夏天,立皇太子。封皇子劉徹為膠東王。六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閏九月,把犬陽改為陽陵。又在渡口和關口設定哨卡,憑符信出入。冬天,把趙國改置為邯鄲郡。

  五年三月,修建陽陵和渭橋。五月,招募百姓遷徒陽陵,給予錢幣二十萬。江都地區從西方刮來大風暴,毀壞了城牆十二丈。二十八日,封長公主的兒子為隆慮侯。徙封廣川王為趙王。

  六年春天,封中尉衛綰為建陵侯,江都丞相程嘉為建平侯,隴西太守公孫渾邪為平曲侯,趙國丞相蘇嘉為江陵侯,原來的將軍欒布為鄃侯。梁王、楚王都死了。閏九月,砍伐馳道旁的樹木,填平蘭池。

  七年冬天,廢掉慄太子,改封為臨江王。十一月的最後一天,發生了日食。春天,赦免修築陽陵的刑徒。丞相陶青被免除職務。二月十六日,以太尉條侯周亞夫為丞相。四月十七日,立膠東王太后為皇后。二十九日,立膠東王為皇太子。皇太子的名叫徹。

  中元元年,封原來的御史大夫周苛的孫子周平為繩侯,原來的御史大夫周昌的孫子周左車為安陽侯。四月二十三日,大赦天下,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取消禁錮的規定。發生地震。衡山、原都下冰雹,最大的有一尺八寸。

  中元二年二月,匈奴進入燕地,於是不再同匈奴和親。三月,叫臨江王到都城來,不久就死在中尉府中。夏天,立皇子劉越為廣川王,皇子劉寄為膠東王。封四人為侯。九月三十日,發生日食。

  中元三年冬天,廢除諸侯王國中御史中丞這一官職。春天,匈奴的兩個王率領他的徒屬前來投降,都被封為列侯。立皇子劉方乘為清河王。三月,彗星出現在西北方。丞相周亞夫被免除職務,以御史大夫桃侯劉舍為丞相。四月,發生地震。九月的最後一天,發生日食。軍隊駐紮在都城的東都門外。

  中元四年三月,建造德陽宮。發生嚴重的蝗災。秋天,赦免修建陽陵的刑徒。

  中元五年夏天,立皇子劉舜為常山王。封十人為侯。六月二十九日,大赦天下,賜予百姓爵位一級。全國發生嚴重的澇災。把諸侯王國的丞相改名為相。秋天,發生地震。

  中元六年二月二十五日,皇帝來到雍縣,郊祭五帝。三月,下冰雹。四月,梁孝王、城陽共王、汝南王都死了。立梁孝王的兒子劉明為濟川王,劉彭離為濟東王,劉定為山陽王,劉不識為濟陰王。原來的梁國分割為五國。封四人為侯。改名廷尉為大理,將作少府為將作大匠,主爵中尉為都尉,長信詹事為長信少府,將行為大長秋,大行為行人,奉常為太常,典客為大行,治粟內史為大農。把大內的官秩確定為二千石,設定左內官和右內官,隸屬於大內。七月二十九日,發生日食。八月,匈奴進入上郡。

  後元元年冬天,改名中大夫令為衛尉。三月十九日,大赦天下,賜予百姓爵位一級,中二千石的官員和諸侯王國的相都賜爵為右庶長。四月,允許百姓歡聚宴飲。五月九日,發生地震,早飯時又有地震。上庸地震持續了二十二天,毀壞了城牆。七月二十九日,出現日食。丞相劉舍被免除職務。八月,以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封為建陵侯。

  後二年正月,一天發生三次地震。郅將軍出擊匈奴。允許百姓歡聚宴飲五天。命令內史郡不得用糧食餵馬,(否則)要把馬匹收歸官府。讓刑徒穿極粗劣的衣服。禁止用馬舂米。因為收成不好,禁止天下百姓不到一年就把當年收穫的糧食提前吃完。減少在京城的列侯數量,派遣他們前往自己的封國。三月,匈奴進入雁門。十月,出租長陵周圍的耕地。發生嚴重的旱災。衡山國、河東郡、雲中郡的百姓流行瘟疫。

  後元三年十月,發生日食和月食,太陽和月亮有五天出現紅色。十二月的最後一天,有雷震。太陽呈現紫色。五星逆行,侵入太微垣。月亮橫穿天廷。正月十七日,皇太子舉行冠禮。二十七日,孝景皇帝去世。遺詔賜予諸侯王以下至百姓中作為父親後嗣的每人爵位一級,天下百姓每戶一百錢。放出宮女,讓他們回到自己家裡,免除賦役,不再參加任何雜徭。太子即位,這就是孝武皇帝。三月,封皇太后的弟弟田蚡為武安侯,田勝為周陽侯。設定陽陵作為景帝的陵園。

  太史公說:漢興以來,孝文皇帝廣施大德,天下百姓懷恩而安。到了孝景皇帝,不再憂慮異姓諸侯王。然而晁錯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導致七國共同起兵,聯合西向。這是由於諸侯王的勢力太強大,而晁錯在行動的時候不是採取漸漸削弱的方法。等到主父偃提出建議,(被孝武帝所採納,)諸侯王的勢力才衰弱下來,終於國家得到了安定。(由此看來,)安危的關鍵,難道不是運用謀略嗎?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