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

霍王向張楊費傳原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也。兄笃于乡里合部曲数百人,笃卒,荆州牧刘表令峻摄其众。表卒,峻率众归先主,先主以峻为中郎将。先主自葭萌南还袭刘璋,留峻守葭萌城。张鲁遣将杨帛诱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后璋将扶禁、向存等帅万余人由阆水上,攻围攻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数百人,伺其怠隙,选精锐出击,大破之,即斩存首。先主定蜀,嘉峻之功,乃分广汉为梓潼郡,以峻为梓潼太守、裨将军。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国,欲行爵。”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子弋,字绍先,行主末年为太子舍人。后主践阼,除谒者。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请为记室,使与子乔共周旋游处。亮卒,为黄门侍郎。后主立太子璿,以弋为中庶子,璿好骑射,出入无度,弋援引古义,尽言规谏,甚得切磋之体。后为参军庲降屯副贰都督,又转护军,统事如前。时永昌郡夷獠恃险不宾,数为寇害,乃以弋领永昌太守,率偏军讨之,遂斩其豪帅,破坏邑落,郡界宁静。迁监军、翊军将军,领建宁太守,还统南郡事。景耀六年,进号安南将军。是岁,蜀并于魏,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进军来南,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及成都既平,以连为什邡令,转在广都,所居有绩。迁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于是简取良才以为官属,若吕乂、杜祺、刘干,终皆至大官,自连所拔也。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也。荆州牧刘表以为临沮长。表卒,归先主。先主定江南,使朗督秭归、夷道、巫(山)、夷陵四县军民事。蜀既平,以朗为巴西太守,顷之转任牂牁,又徒房陵。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初,朗少时虽涉猎文学,然不治素检,以吏能称。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刊定谬误,积聚篇卷,于时最多。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上自执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延熙十年卒。子条嗣,景耀中为御史中丞。

  朗兄子宠,先主时为牙门将。秭归之败,宠营特完。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延熙三年,征汉嘉蛮夷,遇害。宠弟充,历射声校尉、尚书。

  张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汉》。汝南许文休入蜀,谓裔干里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也。刘璋时,举孝廉,为鱼复长,还州署从事,领帐下司马。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陌下,军败,还成都。为璋奉使诣先主,先主许以礼其君而安其人也,裔还,城门乃开。先主以裔巴郡太守,还为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先是,益州郡杀太守正昂,耆率雍闿恩信着于南土,使命周旋,远通孙权。乃以裔为益州太守,径往至郡。闿遂趑趄不宾,假鬼教曰:“张府君如瓠壶,外虽泽而内实粗,不足杀,令缚与吴。”于是遂送裔于权。

  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亮令芝言次可从权请裔。裔自至吴数年,流徒伏匿,权未之知也,故许芝遣裔。裔临发,权乃引见。问裔曰:“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马相如,贵土风俗何以乃尔乎?”裔对曰:“愚以为卓氏之寡女,犹贤于买臣之妻。”权又谓裔曰:“君还,必用事西朝,终不作田父子闾里也,将何以报我?”裔对曰:“裔负罪而归,将委命有司。若蒙侥幸得全首领,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后大王之赐也。”

  权言笑欢悦,有器裔之色。裔出阁,深悔不能阳愚,即便就船,倍道兼行。权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数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为参军,署府事,又领益州治中从事。亮出驻汉中,裔以射声校尉领留府长史,常称曰:“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诣亮谘事,送者数百,车乘盈路,裔还书与所亲曰:“近者涉道,昼夜接客,不得宁息,人自敬丞相长史,男子张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谈啁流速,皆此类也。少与犍为杨恭友善,恭早死,遗孤未数岁,裔迎留,与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长大,为之娶妇,买田宅产业,使立门户。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加辅汉将军,领长史如故。建兴八年卒。子毣嗣,历三郡守、监军。毣郁,太子中庶子。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也。刘璋时历部诸郡。先主定蜀,太守李严命为功曹。严欲徒郡治舍,洪固谏不听,遂辞功曹,请退。严(欲)荐洪于州,为(蜀部从事)[部蜀从事].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于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

  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囗据南中。洪曰:“元素信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曶、绰承洪言,果生获元。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

  五年,丞相亮北住汉中,欲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洪何如?洪对曰:“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初,裔少与洪亲善。裔流放在吴,洪临裔郡,裔子郁给郡吏,微过受罚,不特原假。裔后还闻之,深以为恨,与洪情好有损。及洪见亮出,至裔许,具说所言。裔答洪曰:“公留我了矣,明府不能止。”时人或疑洪意自欲作长史,或疑洪知裔自嫌,不愿裔处要职,典后事也。后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陌]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洪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论者由是明洪无私。

  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事继母至孝。六年卒官。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至)[去]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费诗字公举,犍为南安人也。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诗为督军从事,出为牂牁太守,还为州前部司马。先主为汉中王,遣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诗谓羽曰:“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曹与高祖少小亲旧,而陈、韩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汉王)[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羽大感悟,遂即受拜。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尊号,诗上疏曰:“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天敌未克,而先主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由是忤指,左迁部永昌从事。建兴三年,随诸葛亮南行,归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亮,亮见鸿,时蒋琬与诗在坐。鸿曰:“闻过孟达许,适见王冲从南来,言往者达之去就,明公切齿,欲诛达妻子,赖先主不听言。达曰:”诸葛亮见顾有本末,终不尔也。‘尽不信冲言,委仰明公,无复已已。“亮谓琬、诗曰:”还都当有书与子度相闻。“诗进曰:”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邪!“亮默然不答。亮欲诱达以为外援,竟与达书曰:”往年南征,岁(未及)[末及]还,适与李鸿会于汉阳,承知消息,慨然永叹,以存足下平素之志,岂徒空托名荣,贵为乘离乎!呜呼孟子,斯实刘封侵陵足下,以伤先主待士之义。又鸿道王冲造作虚语,云足下量度吾心,不受冲说。寻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有书。“达得亮书,数相交通,辞欲叛魏。魏遣司马宣王征之,即斩灭达。亮亦以达无款诚之心,故不救助也。蒋琬秉政,以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王冲者,广汉人也。为牙门将,统属江州李严。为严所疾,惧罪降魏。魏以冲为乐陵太守。

  评曰:霍峻孤城不倾,王连固节不移,向朗好学不倦,张裔肤敏应机,杨洪乃心忠公,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

霍王向張楊費傳譯文

  (霍峻傳、霍弋傳、王連傳、向朗傳、向寵傳、張裔傳、楊洪傳、費傳)

  霍峻傳,(附霍弋傳)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他的哥哥霍篤,曾在鄉里召集家族武裝幾百人。

  霍篤死後,荊州牧劉表命令霍峻統領這支隊伍。劉表死後,霍峻率領部隊投歸先主劉備,劉備任命霍峻為中郎將。劉備自葭萌轉頭南還襲擊劉璋,留霍峻鎮守葭萌城。張魯派其部將楊帛引誘霍峻,要求與他共同守城,霍峻說:“你們可得到我的頭,但得不到這座城。”楊帛於是退走。後來劉璋部將扶禁、向存等率領一萬多人沿閬水而上,攻擊圍困霍峻,圍城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兵卒才幾百人,乘敵人鬆懈大意的時候,選擇精銳兵士出擊,大敗敵人,當即砍下向存的腦袋。劉備平定蜀地,嘉獎霍峻的功勞,於是分廣漢郡新設梓潼郡,任命霍峻為梓潼太守、裨將軍。霍峻在任三年,四十歲時便去世了,歸葬在成都。劉備對他極為哀悼惋惜,於是下詔對諸葛亮說:“霍峻既是一位優秀臣士,加上有功於國,我想親自祭奠。”於是他親率百官前往弔祭,並留宿墓地,當時人們都為霍峻感到榮耀。

  霍峻的兒子霍弋,字紹先,劉備末年被任為太子舍人。後主劉禪繼位,被任作謁者。丞相諸葛亮北往駐守漢中,請霍弋為記室,讓他與自己兒子諸葛喬一道周遊各處軍營。諸葛亮去世,霍弋為黃門侍郎。劉禪立太子劉王睿,任命霍弋為中庶子,劉王睿喜愛騎馬射箭,出入沒有節制規矩,霍弋引經據典,盡心規諫,甚為教育得體正導得力。霍弋後來任參軍胇降的屯副貳都督,又轉任護軍,管理軍營事務照舊。當時永昌郡的少數民族依恃險阻地勢不臣服,經常進行騷擾,於是以霍弋兼任永昌太守,率領一部分軍隊征討他們,終於斬殺了他們的頭領,攻破了他們的村寨,永昌郡界便得到安寧平靜。霍弋被提升為監軍翊軍將軍,兼建寧太守,還軍後統管南郡政事。

  景耀六年(263),晉號安南將軍。當年,蜀國歸併魏國。霍弋與巴東領軍羅憲各自保全一方,率部降魏,都得以繼任前職,寵待更有添增。

  王連傳,王連,字文儀,南陽人。劉璋時期王連進入蜀地,任梓潼縣令。劉備起兵葭萌,進軍南來,王連閉緊城門不降,劉備認為他守義,故不強逼他。待成都平定後,任命王連為什邡縣縣令,又轉任廣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績。升為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的經營事務,為國獲利甚多,有利於國家財政開支,於是選拔一批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部屬,如呂乂、杜祺、劉乾等,這些人後來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連的提拔。王連被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兼管鹽府政務照舊。

  建興元年(223),王連被任命為屯騎校尉,兼任丞相長史,封平陽亭侯。當時南方几郡都不肯向蜀稱臣,諸葛亮打算自己親自征討,王連勸諫說:“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鄉,不值得您這位全國人所指望依賴的人去冒險行事。”諸葛亮考慮到所有將領的才幹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連的勸諫更加懇切,所以停留了很長時間。不久王連去世,他兒子王山繼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陽太守。

  向朗傳,(附向寵傳)向朗,字巨達,襄陽郡宜城人。荊州牧劉表用他為臨沮縣縣長。劉表死後,向朗歸附劉備。劉備平定江南,派向朗督領秭歸、夷道、巫、夷陵四縣的軍政民事。蜀地被平定後,向朗被任命為巴西太守,不久轉任牂牁太守,又被調往房陵任職。後主劉禪登基,向朗為步兵校尉,接替王連兼任丞相長史。丞相諸葛亮南征,向朗留下統領善後事務。

  建興五年(227),向朗跟隨諸葛亮前往漢中。向朗一向與馬謖友好,馬謖逃亡,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很生氣,罷免向朗官職讓他回到成都。多年後,向朗被任命為光祿勳,諸葛亮去世後他又任左將軍,追論舊功,他被封為顯明亭侯,賜位特進。起初,向朗年少時雖然涉獵文學,然而不能自我約束堅持,故此以作官的才幹著稱。自被撤掉長史職務後,散閒無事將近二十年,於是更加潛心研究典籍,孜孜不倦。年過八十,尚仍自己動手校勘書籍,刊定謬誤,他所積藏的書籍,在當時首屈一指。開門接待賓客,誘導收納青年,只談論古書文義,不涉及時政,以此在當時頗為著名。上自朝中執政,下及少年兒童,都很敬重他。紅潮網

  延熙十年(242),向朗去世。他的兒子向條繼承了他的爵位,景耀年間官為御史中丞。向朗哥哥的兒子向寵,劉備在世時任牙門將。劉備秭歸一戰慘敗,只有向寵的軍營儲存最完整。

  建興元年(223)被封為都亭侯,後為中部督,管理守護宮廷的部隊。諸葛亮北行前,上表給後主劉禪說:“將軍向寵,性情溫和穩重,通曉軍事,過去已被試用,先帝稱讚他很能幹,所以公眾議論一致推舉他為督。為臣認為軍中的事情,都應向他諮詢,一定能使軍中和睦協調,優劣各得其所。”向寵被升為中領軍。

  延熙三年(240),在征討漢嘉少數民族時,向寵遇害身亡。他的弟弟向充,歷任射聲校尉、尚書。

  張裔傳,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他研究《公羊春秋》,廣泛涉獵《史記》、《漢書》。汝南人許文休入蜀後,認為張裔幹練敏捷,是中原一帶鍾繇一類的人物。劉璋時期,張裔被薦舉為孝廉,任魚復縣縣長,回到州里任州署從事,兼任帳下司馬。張飛從荊州由墊江進入蜀地,劉璋授予張裔軍隊,讓他在德陽陌下抵禦張飛,結果張裔兵敗,退回成都。作為劉璋的信使前往會見劉備,劉備答應他一定對劉璋以禮相待並安撫劉璋的部下,張裔回到成都,於是開城歡迎劉備,劉備任命張裔為巴郡太守,回成都後任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兵器的製造。在這之前,益州郡人殺死該郡太守正昂,有位年長的首領雍..,他在南方一帶威望名聲很高,便派人四處活動,還遠往孫權那裡求情。不料朝廷讓張裔當上了益州太守,徑直赴郡所上任。雍..於是鬧彆扭不服氣,他借鬼教鼓動人說:“張府君像只葫蘆,外面雖說光亮但內面實際很粗糙,不值得殺他,命令你們把他縛綁送往吳國。”於是他們把張裔押送給孫權。值劉備去世,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諸葛亮教鄧芝言談之間可向孫權提出請求放還張裔。張裔自從到東吳,幾年來一直流放隱居,孫權並不知道他這個人,故此准許了鄧芝的請求放還張裔。張裔臨走前,孫權召見他,問他說:“蜀地卓氏的寡婦,和司馬相如私奔,貴地風俗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張裔回答說:“我認為卓家守寡的女子,比朱買臣妻子賢慧得多。”孫權又對張裔說:“你回國後,一定要為西蜀效力,終不會像個農夫呆在鄉間小巷裡,那麼你將用什麼報答我呢?”張裔回答說:“張裔負罪回國,將把自家性命交給朝廷安排;如果能僥倖保得住腦袋,則我五十八歲以前是父母給的生命,自此以後則是大王您恩賜的歲月。”孫權歡悅地談論著,有欣賞張裔才能的意思。

  張裔出孫權宮門後,十分後悔自己沒有裝糊塗,於是迅速上船,加速疾行。孫權果然派人追留,但張裔已經進入永安界幾十裡,追的人已趕不上他。回到蜀國後,丞相諸葛亮用張裔為丞相府參軍,代行相府政務,又兼職益州治中從事。諸葛亮出軍駐守漢中,張裔以射聲校尉身份兼留府長史,經常稱讚說:“丞相賞賜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懲罰不寬容關係親近的人,官爵無功不可得,刑罰富貴權勢不得免,這就是聰明能幹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為國的原因。”第二年,張裔北上去見諸葛亮諮詢有關事務,送行的人數百,車馬都堵滿了道路,張裔回信對親人說:“前幾天動身上路前,晝夜接待來訪的人客,得不到休息,人們敬重的是丞相長史這個職銜,兒子君嗣附在這一職位上,故此疲倦得要死。”他談吐詼諧機靈快捷,都像這樣。張裔年少時與犍為人楊恭十分友好,楊恭早年去世,留下的孩子沒有幾歲,張裔將楊家人接到自己家中,分房屋給他們住,侍奉楊恭母親就像自己的母親。楊恭的兒子們長大後,又為他們娶妻,購買田宅產業,讓他們自立門戶。撫卹舊友的家屬,幫助救濟衰落的家族,十分講義氣。後加封輔漢將軍,兼任長史照舊。

  建興八年(230),張裔去世。他的兒子張縠繼承他的爵位,歷任三個郡的郡守和監軍。張縠弟弟張鬱,任太子中庶子。

  楊洪傳,楊洪,字季休,犍為郡武陽人。劉璋時期他先後在各郡任職。劉備平定蜀地,太守李嚴任命楊洪為功曹。李嚴企圖搬遷郡治的房舍,楊洪極力勸諫未被採納,於是辭去功曹職務,請求退居。李嚴打算推薦楊洪到州府,任蜀部從事。劉備前往徵奪漢中,急信要求朝中發兵援救,軍師將軍諸葛亮以此事詢問楊洪,楊洪說:“漢中之地為益州咽喉,我國存亡的要害之機樞,如果沒有漢中則沒有蜀國,這是家門口的禍患;如今形勢,男人應當參戰,女子應參加運輸,發兵往救還有什麼疑慮的!”當時蜀郡太守法正隨劉備北往,諸葛亮於是上表奏任楊洪兼任蜀郡太守,各項事情都辦得有條有理,於是讓他正式任職。不久,轉任為益州治中從事。劉備稱帝以後,征討東吳失敗,退歸住在永安。漢嘉太守黃元一向不被諸葛亮所喜歡,聽說劉備病重,害怕今後有災禍,於是舉兵據郡反叛,焚燒臨邛城。當時諸葛亮東往探望劉備病情,成都防守單薄空虛,所以黃元更加無所忌憚。楊洪當即啟奏太子,派遣他的親兵,讓將軍陳勿日、鄭綽討伐黃元。大家議論認為黃元如果不能圍攻成都,就會由越砈而佔據南中。楊洪說:“黃元一向性情兇暴,不講恩信,怎麼會做到這一步呢?他不過想沿江東下,希望主上平安,將他捉拿處死;如果主公有什麼不幸,他只會投奔東吳求其活命罷了。命令陳勿日、鄭綽只在南安峽口堵截便可抓獲他。”陳勿日、鄭綽按照楊洪所言去作,果然生擒黃元。

  建興元年(223),楊洪被賜爵關內侯,又被任為蜀郡太守、忠節將軍,後來又為越騎校尉,兼領舊郡如故。建興五年(227),丞相諸葛亮北往駐守漢中,打算用張裔為留府長史,問楊洪怎樣,楊洪回答說:“張裔天資聰明敏銳,長於治理繁雜事務,以他的才幹確實能夠勝任,但他的性情不太公平待人,恐怕不能讓他單獨任職,不如留下向朗。向朗性格中偽飾的成份少,張裔跟隨您,儘量發揮他的才幹,這樣就兩全其美了。”起初,張裔與楊洪年少時十分友好,張裔在東吳流放,楊洪前往張裔家屬所在的郡視察,張裔的兒子張鬱在郡中當吏員,因小有過失受到懲罰,絲毫也不給予原諒包庇。張裔從東吳回蜀後聽說這件事,深為忿恨,與楊洪的友情有所冷淡。待楊洪見諸葛亮出兵後,親自到張裔那裡,把自己與諸葛亮的話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張裔。張裔回答楊洪說:“你留下我的話,丞相是不會阻止的。”當時有人懷疑楊洪想自己作長史,也有人懷疑楊洪知道張裔對自己不滿,不願讓張裔身處要職,管理後方事務。後來張裔與司鹽校尉岑述關係不和,以致於互相仇恨。諸葛亮給張裔的信說:“你過去在陌下的時候,所守軍營受到敵人攻破,我心裡為你擔憂,以至食不知味;後來你被流放南海,我心裡為你悲嘆,以至睡不安寧;到你從東吳迴歸後,委大任於你,共同為王室盡力,我自認為與你可說是古代的‘石交’(碩交、石友)。作為交誼堅固的朋友,相互之間就應幫助對方除掉仇敵,割下自己骨肉來表明自己的誠心,即使這樣也無相謝的必要。況且我只是有意委託岑述,而你就不能忍受了嗎?”議論者從諸葛亮的批評中知道楊洪並沒有私心。楊洪年少時不喜歡學習鑽研,但忠心耿耿,心地清亮,憂慮公家事務就像自己私家的一樣,侍奉繼母極為孝順。

  建興六年(228),楊洪在官任上去世。開始時楊洪為李嚴手下的功曹,李嚴尚未到犍為而楊洪已作了蜀郡太守。楊洪又收納門下書佐何祗,何祗頗有才幹計謀,用他作郡吏,幾年後便當上了廣漢太守,當時楊洪也還在蜀郡太守任上。所以西部地區人們都佩服諸葛亮能做到人盡其用。

  費詩傳,費詩,字公舉,犍為郡南安人。劉璋時期費詩任綿竹縣縣令,劉備攻打綿竹時,費詩率先舉城投降。成都平定後,劉備兼任益州牧,任命費詩為督軍從事,出任....太守,還朝為州前部司馬。劉備為漢中王,派遣費詩前往荊州任命關羽為前將軍,關羽聽說黃忠為後將軍,十分生氣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費詩對關羽說:“創立帝王事業的人,所任用的人才並非都會是一樣的,從前蕭何、曹參與漢高祖從小就是親密老友,而陳平、韓信都是逃亡而後來的,論他們在朝中所排位次,韓信居位最高,但未聽說蕭何、曹參因此有過任何怨言。如今漢中王以一時間的功勞,對黃忠厚加恩寵崇敬,然而內心裡難道真會把他與您同等看待嗎?並且漢中王與您,譬如一體,同休共慼,禍福同當,我要是君侯您的話,就不會去計較這些官號的高低、爵祿的多少了。我乃一介使臣,奉命行事之人,您若真不受封,如是便回京,只是對您的舉止頗為惋惜,恐怕您有後悔之日啊!”關羽大為感悟,於是當即接受了任命。後來群臣商議打算共推漢中王劉備稱帝號,費詩上疏說:“殿下因為曹操父子逼迫獻帝篡奪皇位,故此才羈旅萬里,招聚士眾,將共討曹賊。如今大敵尚未消滅,而自己先做起皇帝,恐怕人們內心對您的動機有所懷疑。從前漢高祖與楚霸王有約在先,先破秦者為王。等到屠城咸陽,抓獲子嬰,還仍懷推讓之心,況且今日殿下還未出門庭,便打算自立為帝呢!愚臣確實不願意殿下這麼做。”由此而忤逆劉備的本意,降職為永昌從事。

  建興三年(235),費詩跟隨諸葛亮南行,回來至漢陽縣,投降者李鴻前來拜見諸葛亮,諸葛亮會見李鴻時,蔣琬和費詩都在坐。李鴻說:“路過孟達那兒時,正遇王衝從南邊來,說過去孟達去留之事,明公您對他切齒痛恨,打算誅殺孟達的妻子兒女,幸虧先主不聽這種意見。孟達說:‘諸葛亮瞭解其中的前後本末,最終不會那麼做。’根本不信王衝的話,他相信和敬仰您,無以復加。”諸葛亮對蔣琬、費詩說:“回到京城應當與孟達寫封信讓他知道這些情況。”費詩進言說:“孟達這個傢伙,過去待奉劉璋就不忠,後來又背叛先主,反覆無常的小人,怎麼值得給他寫信呢?”諸葛亮默然不語。諸葛亮企圖引誘孟達作外援,最後還是給孟達去信說:“往年南征,年底才回來,前不久與李鴻在漢陽相會,得知你的訊息,慨然長嘆,以是明白你的平生志向,豈徒有空名虛榮,善於變易呢!哎呀孟達,那時確實是劉封欺凌你,傷害了先帝寬待士人的聲名;又李鴻說到王衝瞎編假話,說你能量度我心,不聽王衝胡言。尋思你已表明的言語,追憶我們平生的友好,心情依依東向眺望,故此才給你寫下了這封信。”孟達得到諸葛亮的信,幾次與他來往資訊,其中意思打算叛離魏國。魏國派遣司馬懿前往征討,旋即斬殺孟達。諸葛亮也因為孟達沒有坦誠之心,故不發兵救援他。蔣琬執政後,任命費詩為諫議大夫,費詩在家中去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