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喀斯特 喀斯特的意思 喀斯特怎麼讀
“喀斯特”詞語拼音為:kā sī tè,注音:ㄎㄚ ㄙ ㄊㄜˋ,首字母:kst,“喀斯特”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岩溶地貌、溶洞、洞穴、石灰岩地貌,反義詞:平原、高山、丘陵,基本解釋:指岩溶。由亞得里亞海岸的喀斯特(karst)高地而得名。
拼音 kā sī tè 注音 ㄎㄚ ㄙ ㄊㄜˋ
首字母 kst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岩溶地貌、溶洞、洞穴、石灰岩地貌
反義詞 平原、高山、丘陵
基本解釋 指岩溶。由亞得里亞海岸的喀斯特(karst)高地而得名。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喀什市
下一個詞語: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巖、石膏、岩鹽等)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機械作用為輔的地質作用,以及由這些作用所產生的現象的總稱。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稱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Karst)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那裡有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喀斯特”一詞即為岩溶地貌的代稱。中國是世界上對喀斯特地貌現象記述和研究最早的國家,早在晉代即有記載,尤以明徐宏祖(1586~1641)所著的《徐霞客遊記》中的記述最為詳盡。

地理分佈 喀斯特地貌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②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滷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達51×106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中央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佈廣、面積大。主要分佈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佈。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