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當社會發生變革或環境發生改變時,失去了或放棄了已有的一切,改變了自己既定的目標和方向,走到另一條道路上。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折。
人的一生會面臨或多或少的折,有成功有失敗。
人們都希望透過折獲得成功,然而有時經歷了折,卻總要面對不願意看到的失敗。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的一生總是要經歷一些成功和失敗,只不過是成功多些還是失敗多些,因人而異。有的人經歷了失敗,從此一蹶不振。而有的人堅持奮鬥,經過不懈的努力從失敗走向了成功。我們面臨折時,心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人經歷了折,取得了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甚至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有志者,事竟成,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被勵精圖治、誓報父仇的吳王夫差所擊敗,勾踐沒有就此沉淪,卻更加發奮,臥薪嚐膽二十年,終於一舉滅吳,成為了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這是因為勾踐面對折時,從失敗的打擊中爬了起來,沒有放棄,經過努力,最後取得了成功。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折有時往往與個人的努力相伴。
蘇秦第一次遠遊,極其失敗,回家後受盡了白眼。但他從此懸樑刺股,發奮苦讀,終於合縱六國,佩六國相印,威名赫赫。蘇秦能從一介布衣書生成為大政治家。就是因為他把失敗當作動力,終於得到了成功。
魯迅原是一個醫生,當他看到了社會的諸多弊端和麻木的國人,毅然棄醫從文,用他手中的筆鞭撻社會弊端,為社會進步而吶喊。他面對過威脅,面對過追捕,也面對過漫罵,魯迅沒有退縮,不斷地用投槍匕首般的文章揭露黑暗,不知喚醒了多少愛國青年。社會少了一位醫生,卻多了一位全國聞名的文人。
中國共產黨發動革命時,不少仁人志士,其中也不乏有給地主幹活的貧、僱農和給資本家幹活的工人,當中國共產黨需要他們時,毅然投身革命。從放牛娃成為共和國的將軍或國家高階領導人的例子,不勝列舉,他們歷經磨練,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面對折和機會時,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在爭取成功,有些人卻主動選擇了“失敗”。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面對元朝統治者的威逼利誘,絲毫不為所動,放棄高官厚祿,組織抗元。其間被俘虜過,遭人誣陷過,也曾隻身靠乞討逃亡過。即使預見了失敗,也曾不動搖。
在歷史的長卷裡,一個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有何止千萬種活法。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有時不由自主走上了另外一條路,有時面對抉擇時,會有不同的選擇,但是人生就此發生了折和很大的改變,今後的道路便截然不同。
功名利祿、對每個人的誘惑都是很大的,在折關口的抉擇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你的人生就此將匯入不同的軌道。那些主動選擇了“失敗”人,雖然今後人生道路坎坷、生活磨難,但是品行的高貴和人格的感召力,往往更令人敬重,擁有自己的尊嚴,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對於趨炎附勢的選擇,我們無可厚非。順水推舟、借竿上爬都是藉助外力的比喻,也是人們願意藉助他人達到自己目標的省力方法,因此你的人生可能會進入光明大道,還可以讓人們遠敬你衣著,近敬你的財勢。不過如果大家都這麼做,好事你自己不做卻希望別人來做的願望就會落空,自己不付出卻希望別人都來幫助你、成全你的美事就不復存在了,我們人類的文明會倒退,我們人際關係就會變差。
當面臨外界和環境的壓力下,你即將做出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或害人取悅他人時,不管你是自己主動的,還是被迫的,還是自己能夠找到一種解釋理由的,每個人在抉擇時,能不能都想一想,冥冥之中是否有神明在問:“你做得對嗎?”!
經歷了折後,每當我們回首往事時,對我們當時的抉擇和所作所為,希望都能有一個自我滿意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