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論語》,《三國演義》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裡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著一個偉大的名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位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從一句話,從一個動作,從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
國學,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體會,而國學中的精華,一生也學不完。
如果說國學是片汪洋,那麼我就只是一滴牛毛細雨罷了;如果說國學是片森林,那麼我只是其中的一片葉子而已;如果說國學是浩瀚無垠宇宙,那麼我只不過是一隻渺小的螞蟻而已。其實我對於國學還是瞭解甚少,我所接觸的只不過是它的冰山一角罷了。
說了這麼多,我來說說這些國學經典對我產生的影響吧!
第一次看國學經典的書,是那本百看不厭的《三國演義》。那時我八歲,處於擁有極強好奇心的年齡段,我不知道這本書為什麼這麼多年來任然被譽為名著,所以打算“一探究竟”剛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內容煩瑣,毫無趣味,可是我看著看著,對它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它愛不釋手:吃飯拿著,上學帶著,連走路都想著。終於一天,我把它品完了。我看書有這麼一個習慣,每看完一本書都要總結: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主要人物,寫作手法,代表了人物的什麼精神等等。但這本書,教會了我新的讀書精神與方法。看完後,我知道了,作者寫出來的,不能完全相信,還要學會自己去理解,去推論,去評價。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得很高尚,我卻不這麼認為。在書中寫道一幕:劉備在一次打了敗仗之後狼狽回城,曹軍緊追其後。劉備回城後口口聲聲說什麼不能放棄老百姓,要帶著他們一起走。可是,三軍在前,百姓留在後面斷後,眼看曹軍追了上來,卻又撤了回去。為什麼呢?因為曹操從不殺百姓,劉備正是清楚這一點,於是拿百姓殿後。無辜的百姓們,就這樣成了他們的擋箭牌。還有一幕:曹軍在行軍的過程中,曹操的馬受了驚,衝到一片稻田之中,踩壞了莊稼,曹操當場殺了馬,拔出佩劍就要自刎,還好旗下大將勸住他,可曹操不聽,有人說道:“丞相身為三軍統帥,怎能輕言放棄生命,這樣還不士氣大減?不如以割須代首。”於是曹操採納。從這兩幕中得以看出,曹操並不像羅貫中筆下那般陰險狡詐,在我眼中,他精通軍法,愛民如子;而劉備亦不像書中那般正義聰慧,在我眼中,他才是一個陰險之人。
另外一本書,是我們中華民族之國粹:《論語》第一次接觸它是在六年級時,爸爸推薦的,我自然也讀了,只是沒有那麼用心去讀就是了。但它還是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其中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我記得最清楚,給我的印象也最深刻。意思是:“自己都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當時看到這句話,我就已經面紅耳赤,因為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有這麼做過。從那以後,我便嚴於律己,雖然現在還沒有完全改掉,但比起以前,已經好了很多。
這些國學經典之書,使我明白了很多,也讓我改變了很多。這些都是我們祖祖輩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國粹。我個人認為,如果連自己國家著名的國學經典都沒有看過,就不能算是一箇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