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一古陵

2024-02-06 5 [ 說明文 ]

童謠中唱道:“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也許是個巧合,距湖南省石門縣城東南八公里處就有座山,叫夾山;山中有座廟,叫夾山寺;廟裡也有個和尚,法號奉天玉。

常在書中看到“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聖旨”,在中國古代,皇帝至高無上,且自稱“天子”。而佛家人六根清淨,只可一心皈依佛祖,怎麼可以“奉天”?否則,犯下大忌,死罪難逃。可這個和尚竟自比為天子般“奉天承運”,他究竟是誰?

青山綠水間,除了草木與奇石,還藏著一群古式建築。這些古建築的前身是享譽海內外的楚南名剎夾山寺。由於戰火,它曾毀於一旦,現在的建築是後來修復的。而奉天玉和尚,便曾修行於此。

來到夾山森林公園,公路右側的一座宮殿,傳說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闖王”“新順王”、後來攻下北京自稱“大順皇帝”的李自成(即後來的“奉天玉和尚”)的歸宿——“闖王陵”。

圍繞闖王陵園一週的3米多高的圍牆稱陵衛。陵衛是硃紅顏色的。踏上石階,頭頂的“闖王陵”鎦金牌匾是1995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明史學會會長劉重日先生的題詞。

穿過陵衛,置身於陵園中。與外面的雄壯相比,陵園內部平添了一份清靜。整個陵園佔地30畝,呈長方形構造,氣勢宏偉。正對陵門的是座石橋,這石橋雖說並無天塹變通途的氣勢,卻與陵園淡雅的氛圍相互輝映。橋下,流水清涼;橋上,雕龍刻鳳。橋的左右兩側各十米處,是僧人們穿行的走廊。硃紅的柱子配著青石牆壁,再加上穿過牆上窗格撲入眼簾的自然風光,誠然一幅美麗的畫卷。橋體和周圍的風光渾然一體。我卻只大步向前,離開了這座石橋——並非因為它不美,而是我想盡早領略一下“闖王陵”主體——“陵寢”的秘密。

過了石橋,穿過兩邊威武莊嚴的雕像群,便來到神臺。這神臺,不過由普通石塊鋪砌而成。臺階上既無地毯,也無精美圖案。不過,所謂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神臺寓意深遠。神臺的臺階總共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有22級臺階,暗寓闖王出生到當農民的22年;第二部分由17級臺階組成,暗寓闖王南征北戰的17年;第三部分共有30級,暗寓闖王出家為僧的30年。神臺總共69級,便展示了闖王的一生。

當結束了“闖王的一生”——走完了神臺之後,跟前是一片寬敞的平臺。平臺上,闖王的陵寢拔地而起,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而陵門前一隻馱碑的焱質則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老人們說:摸了它的頭,萬事也不愁:摸了它的牙,鬼神也不怕;摸了它的嘴,有錢也有米;摸了它的肚,添福又添壽——這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卻也是闖王生前的希望。

摸完焱質,正式進入闖王的墓室。與一些帝王將相死後的奢華相比,這陵墓相去甚遠。灰白的牆體,古老的柱子,沒有一點金銀閃耀。不過,真正引入入勝的是墓室本身的歷史。這個由1980年開始發掘的陵墓是一墓三穴的形式:中間一/J、穴,兩邊各一穴。這種墓葬形式,唯有在陝西米脂縣才有(李自成正生於陝西米脂縣)。中間的一小穴,由約40厘米的黃土奠基,用條石鋪砌。墓中出土了一隻明代青花瓷,瓷中盛有和尚屍體火化後的“舍利子”。由於天災人禍,左穴已被破壞,發掘時只有一塊陪葬的“壙符碑”倖存。右穴中,埋的則是當年奉天玉和尚圓寂時的坐化缸。

步行出了墓室,在一塊石碑上瀏覽,“搗碎乾坤驚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的詩句沖人眼簾,不禁讓人想起闖王征戰時的悲壯與蒙邁。

關於李自成歸宿的爭論,還有湖北九宮山一說。不過,奉天玉是否是李自成,李自成是否為僧在夾山,是個謎也好,是事實也罷,並不妨礙我們對闖王陵的神往。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