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部洋洋大觀八十多萬字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不可能像一口吞天樣把感覺一下子說得清楚。
畢竟那是距今一千八九百年前的情景。宮闕,殿宇,府衙,城池,古道,軍帳,兵營,市井,村墟,柵寨……似乎都落滿了大漢四百年的灰塵;皇帝,嬪妃,皇親,國戚,元老,重臣,文官,武將,軍師,都督,校尉,郡守,州牧,縣尉,亭候,使者,說客,舞伎,奴婢……
似乎都是一顆顆沾在一張經不起風雨的蛛網上的露珠;玉璽,印綬,兵符,令箭,笏板,竹簡,車輦,燻爐,酒爵,艨艟,炮架,雲梯,鐵蒺藜,木鹿角,滾木,壘石,木牛流馬,矛,刀,劍,戟,戈,鉞,斧,錘,鏢,鐧,鉤,鞭,盾,盔,甲……似乎都鏽蝕腐朽;火燒,水淹,坑陷,奇襲戰,消耗戰,陣地戰,游擊戰,伏擊戰,圍,追,阻,截,空城,虛旗,巧詐,假降,聲東擊西,調虎離山,順手牽羊,金蟬脫殼,苦肉計,連環計,離間計,美人計……戰法計謀也為如今之小兒戲。但對我卻有著很深很深的誘惑魅力。
火燒戰船、連營、城樓、糧庫、草場、林帶,被燒紅的天空,焚燬的建築,烤焦的土地;被開堤改河吞沒漫淹的渡軍、城中兵民;刀光劍影中飛濺的血花,滾落的頭顱;滿山遍野陣亡的將士、馬匹的屍骨;兵荒戰亂中潮水般逃難的黎民百姓……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場面,總在我眼前浮現;桃園結義,轅門射戟,拔矢啖睛,割須棄袍,七步成詩,掛印封金,刮骨療毒,單刀赴會,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單騎救主,含笑服刑,樂不思蜀……
精彩絕妙的情節,每使我震撼不已;國賊嚇得滿朝文武心驚肉跳的一個噴嚏聲,虎將嚇退百萬大軍的大喝聲,恰來傾盆大雨滅火挽救敗局時的哭笑聲,狂風驟雨般的馬蹄聲,震耳欲聾的戰鼓聲,駿騎騰空的嘶叫聲,離弦火箭的飛鳴聲,風捲旗旌的獵獵聲,千軍萬馬交鋒山呼海嘯般的大譁聲,勝利的歡呼聲,失敗的哀鳴聲,亡國的號啕聲……老是在我耳畔響起。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司馬懿,龐統,荀彧,荀攸,魯肅,陸遜,徐庶,方正,關羽,張飛,趙雲,周瑜,呂布,呂蒙,許褚,張合,文丑,顏良,馬超,黃蓋,黃忠,魏延,姜維……
鋼澆銅鑄天神般的英雄,貂蟬,靜姝,大喬,小喬,靡、甘、孫夫人,崔夫人,馬邈夫人,徐庶、王經的母親……巾幗中的風流豪傑,最是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他們都活在了我的心裡,只要一想到誰,誰就會動起來,一幕接一幕驚天地泣鬼神可歌可泣的故事情節就在我腦海中聲有色地復活了。
當我在事關國政,朝綱,開元,稱帝,承襲,禪讓,聯姻,結盟,宣戰,議和,進貢,投誠,反叛,納降,徵募,屯田,復仇,雪恥,攻城,伐謀……政治、軍事、外交繁文縟節的陳述裡悟出仁義,忠信,孝悌,禮讓,智勇,節操;刑罰,文治,武功,兵法,韜略;陰陽,八卦,天文,地理,奇門,醫術……珍珠翡翠瑪瑙鑽石般的理念精華、智慧碩果皆是跳動在中國儒、法、王、霸、道傳統思想合成五線譜上的音符時,似乎聽一首驚天動地氣勢恢宏的交響樂終於找到了主旋律,心裡不免生出些明晰和輕鬆。
雖讀、看過《演義》的書和電影多遍多時,但只要一得閒遐神遊三國,從裡邊再走出來,我在朦朧中,回顧身後那個百年曆史風雲際會的熱鬧光景,彷彿裡邊許多的人,事,物,聲,光,影便都化作星點和絲縷,鑲嵌繡織在一幅輝煌壯麗的雲錦裡……
尤其是今人“風雲起處,蒼黃變化,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舞劍作歌,披掛上馬”、“塞北秋風烈馬,江南春雨杏花”、“還我一個太平太下”……對三國演義如畫似詩賽曲般的神繪美吟妙彈,更使我淋漓盡致陶醉得心像在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規律的宏聲大韻裡起舞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