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經典現身上博古老文化大放光彩

2024-02-06 4 [ 說明文 ]

元月3日,我們新聞晨報學記團前往上海博物館,參觀了正在舉行的“書畫經典——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書畫藏品展”。這次展覽是 上海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文化交流,是中國古代文化歷史的平面圖。據悉,目前故宮博物院藏有超過14萬件的歷代書畫,包括卷軸、貼落、碑帖、壁畫、版畫、玻璃畫、尺牘等各種形式的書畫藏品。而上海博物館書畫收藏也極為豐富,凝聚著人類文化的亮麗與輝煌。此次展覽包羅永珍,很有意義,尤其對於書畫研究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文化的好機會。

我們首先走進位於北門外側下沉廣場的多媒體活動室。別看這裡地方不大,可是學生體驗古代樂趣的最佳地點。經工作人員介紹,這裡有六大項的手工活動,並且完全對外開放。有軟陶製“玉”,用於模仿古代玉器;有扎染,可以給紮好形狀的手帕上色;有修復唐三彩,可以把出土時易碎的陶瓷器神奇“復原”;有墨拓,以寫書法的形式陶冶情操;有銅鏡雕花,透過“做和照”體驗趣味;還有仿古代器物,用石膏鑄造古代歷史錢幣。工作人員稱,他們計劃到2006年年底再增加2項動手的內容,以後每年都增加2項,努力為青少年創造動手機會,希望更多孩子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趣。此次博物館日的主題就是“博物館與年輕人”。

接著筆者去參觀了陶瓷器館。在陶瓷器館,筆者採訪了一位老人,問其對於陶瓷器作品是否感興趣,有什麼看法。老人笑著回答說:“當然感興趣,中國一直以“瓷國”著稱,有許多都是有實用性的器物,年代非常之久遠,也就意味著中國史前文化的豐富和燦爛,勞動人民的聰慧。”的確,在英語中,“中國”和“瓷器”是同一個單詞,西方人認識中國,可能就是從瓷器開始的吧。不僅是這樣,因為中國的瓷器大量流傳海外,也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可見陶瓷器對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

這一次的珍寶是書畫,遺憾的是筆者並沒能見到書畫展品。原來,每個展館前都排起了長龍,門口還都貼著需等待時間的字樣,告訴人們需要排隊的時間。所以有許多遊客都是一早就趕來參觀,卻也樂此不疲。可見此次展覽是非常吸引人的。從四樓上往下望,只見樓梯上排滿了等待參展的人,大廳裡也人頭竄動。因為無法進入展館,筆者只好將目光停留在正在排對等候參觀的人群身上,隨即採訪了幾位遊客。首先接受採訪的是兩位學生模樣的青年女性。交談之中瞭解到她們是利用假期從南匯區趕來開開眼界,學習文化知識,接受藝術薰陶的,也沒有什麼很深入的研究。緊接著採訪了一位書卷氣很足的老伯。當問及為什麼願意排幾個小時的隊參觀字畫時,對方興奮地回答因為自己愛好書法,正在老年大學學習書法,這對他而言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可以一睹著名書法家的真跡,排長隊也值得。這一次參觀者人群不一,令人注意的是有許多都是外國的遊客,對於中國的文物也頗感興趣,研究十分認真專注。博物館為了方便這些外國遊客的參觀,準備了中文翻譯講解機,供他們理解。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昔日一直深鎖故宮的經典字畫,如今呈現在上博的展廳裡,使普通市民能夠一睹國寶珍品的風采。體現了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一方面給市民一次瞭解歷史文化的機會,另一方面也使故宮珍寶不再神秘塵封,在現代社會中大放光彩。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