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話曹孟德

2024-02-06 6 [ 說明文 ]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唾罵曹操:在《三國演義》的書中,他是一個挾天子令諸侯的奸臣;在京劇的舞臺上,他是一個陰險狡詐的壞人;在歷史評論家的眼中,他也是個有爭議的、貶多褒少的人物。但在我眼中,他卻是一代梟雄!

雖說他曾經說過“寧可我負天下人,也不可天下人負我”的狂妄語句,但他在歷史中的功績是萬萬不能輕視的!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恢復了農業生產;唯才是用,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而且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也有著重大貢獻。

內政方面,他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計程車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政治軍事方面,他消滅了北方的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割槽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

如果曹操真的肯做周文王、周公,做伊尹、霍光,那在歷史上他就可以稱是一個完人了。但是不然,曹操至所以肯留著漢獻帝,不是拿他當君王,只是為了“挾天子而令諸侯”,只是為了握一張王牌,方便其發號施令。一旦羽翼豐滿,根基穩固,就要取而代之。

《後漢書獻帝紀》中,建安年間曹操每一次升官,范曄都寫為“曹操自為……”表面上仍是獻帝封的,但曹操想當什麼,獻帝就得封什麼。“三公制”搞膩了,就改為“丞相制”,直到後來封魏公加九錫,最後進封魏王。

他的一生充滿了無數矛盾。

儘管自《三國演義》以降,他已徹底成為奸詐的代名詞,再也無法洗淨臉上那一片白,可即使是一直竭力貶低他的羅貫中,字裡行間仍然無法抑制住對他的一絲隱隱讚許;儘管上世紀中葉他遭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翻案,眼間被捧為法家代表,被拔高到一個空前絕後的地位,但運動本身卻因矯枉過正,更因為政治因素的介入而淪為一場鬧劇,他仍然譭譽參半。時至今日,圍繞著他一生的功過,人們仍然在爭論不休,喜愛他的人將他捧到天上,厭惡他的人將他踩在腳下,兩邊都可以找到成千上百的理由支援自己的觀點,或反駁對方的觀點。我甚至懷疑,關於他的爭論永遠也不會停止。

也難怪,歷史上那些統治者應該具有的全部特徵,統統集中在他身上,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而這些又往往自相矛盾:悲天憫人又心狠手辣,求賢若渴又妒賢嫉能,豪爽大度又多疑猜忌,虛懷若谷又剛愎自用,光明磊落又陰險狡詐,足智多謀又自作聰明,熱烈狂放又冷靜縝密……他簡直是古往今來所有皇帝中最終極的典型,然而,他偏偏不是。

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治世之能臣,還是亂世之奸雄?

沒有答案,都是又都不是。一半是天神,一半是惡魔,光明與黑暗的界限如此模糊,神性與魔性,原本冰炭不能相容的兩種氣質,就這樣不可思議地混合在他的身體裡,天衣無縫,水乳交融,不留任何斧鑿之痕,讓世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