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從交際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從傳播的角度來看,禮儀可以說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禮儀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哪怕是一個手勢、一句話語。幫助別人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文明的行為。它可以表現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像這種講文明、有禮貌的小故事,在我們身邊可謂是數不勝數的!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個種美德中居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不知道孝敬父母,那麼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應當尊老和愛幼,這是我們新時代的學生的責任。
子路,這個人大家應當都不會陌生,孔子的得意門生。小時候他家窮,只能靠吃一些粗糧野菜度日,有一天,他的父母想吃一些米飯,可是那窮的揭不開鍋的家裡怎麼會有米。子路想:不然我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裡借點米就可以讓父母吃到米了。於是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
岳飛向一位老者問路,他先離鐙下馬,然後上前施禮:“請問老丈,方才可見一個騎黑馬的?他往哪條路上去了?”老人見岳飛很有禮貌,便耐心的給他指路。倘若岳飛的態度不是如此有禮貌的話,老人會耐心的給岳飛之路麼?老人大客避嫌的回答:“沒看見。”如果岳飛追捕的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的話,豈不是會讓他給跑了。可見禮貌有多麼的重要。
大家也應該都知道那個賣炭翁的故事吧。賣炭翁裡面的那個官吏態度很差,並用便宜的東西換取了很多很多的炭。
現在許多的旅遊景點都看見到一些標牌,什麼“不要隨便亂丟垃圾。”“青青小綠草,請您繞邊走。”……如果每個人在去旅遊的時候一人丟一樣垃圾,人多去旅遊了,那豈不是垃圾成山,如果人數在多一點的話,豈不是去觀賞一座“垃圾山”。我很喜歡一句話:“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那麼試問,如果在欣賞這沿途的風景時看到了一堆的垃圾,會不會影響你的心情,那麼你去旅遊為的是什麼,放鬆自己。影響到心情後,你怎麼放鬆,相反的可能你還會使自己的情緒暴躁。只要每個人撿起旁邊的一個垃圾袋,既是為了自己好,也是為了每個人好。
現在成為人際交往的通行證,國民的禮儀素質,足以影響國家的形象,報載日法足球賽,日本球迷一起去法國觀戰,由於航班誤點,導致只能在機場看直播,雖然他們很沮喪,但是走後卻沒有留下一張廢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