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了星期六,我總會與家人去花卉園散步。突然有一天,陽光明媚,許多花草無不是爭先恐後的沐浴著陽光,長勢正旺,而另一邊揹著陽光的花草,病怏怏的,失去了生機與活力,這是為什麼呢?
我找到了兩個同樣大的紙杯與同樣多的泥土,我把小黃豆平均放在兩個紙杯裡,埋上泥土,澆同等份的水,但我卻把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陽臺,而另一盆卻放在我臥室裡那陰黑的角落。
觀察開始了:第一天,兩盆植物並沒有任何改變。第二天,也並未改變。第三天,我細細的對比著兩盆植物:那盆陽光充足的植物似乎長高了一點,葉片也越發的青翠,小巧結實,而另一盆放在角落裡的,雖然也冒出土面,但它的葉片略略發黃,好像一個患病的老頭兒。直到第七天,那盆陽光充足的植物明顯比我上次觀察時要長得高的多,那小小的葉瓣蒼翠欲滴,那長長的莖是米色的,它應該在拼命的輸水給整株豆芽,它好像在說:“快長吧,快長吧,我親愛的小豆芽!”而那另一盆放在角落裡的植物,它已經枯萎了,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樣,那黃黃的葉子早已不見那清晰的葉脈和那嫩綠的葉片了,它已經喪失了生命!後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實驗著兩盆植物,結果還是一樣的。兩盆植物有如此大的區別呢?
我記得老師曾給我們講過:植物都是有向光性的,就例如向日葵。它受到體內激素的控制,所以追蹤。清晨,旭日東昇,向日葵盤下莖幹裡的植物生長因素集中在西面,也就是背光的一面,並且刺激著背光一面的細胞迅速繁殖,於是背光一面比向光一面長得快,整個花盤朝著太陽方向彎曲。隨著太陽在空中移動,所以向日葵這般與太陽“捉迷藏”為的是需要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它們圖的可是“生計”啊!
但又沒有植物不靠陽光生長呢?我馬上回家問那“大百科”——我家那臺電腦,它回答道:“是有的,深海底沒有陽光,但有些植物卻生存在那裡,是因為這些植物生活的能量是靠身體內化學反應產生的能量,從而存活下來的。它們不是靠光合作用。”
所以我大量查閱書籍,總結出:向光植物需要陽光是因為要進行光合作用,植物與動物不同,它們沒有消化系統,因此它們必須依靠其他的方式來進行對營養的攝取。就是所謂的自養生物。對於綠色植物來說,在陽光充足的白天,它們利用陽光的能量來進行光合作用,以獲得生長發育必需的養分。這個過程的關鍵參與者是內部的葉綠體。葉綠體在陽光的作用下,把經有氣孔進入葉子內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轉變為葡萄糖,同時釋放氧氣。
而電腦上的解釋為:植物要進行光合作用才能製造養分,植物向著太陽光生產時自然選擇進化的緣故,以前那些不會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基本滅絕了,剩下的只有向著陽光生長的了。
透過實驗與查閱,我終於瞭解了植物向著陽光生長的秘密了!這既讓我鞏固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興趣,我一定要經常積極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發現生活中美妙的一點一滴!